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农学专业就业去向范例

2023-09-22 来源:易榕旅网

农学专业就业去向范文1

水产养殖学:该专业是我校优势骨干专业、所属学科为四川省重点学科。本专业培养具备鱼类及其它特种水生动物营养与饲料、养殖与管理、疫病防治等方面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制:四年,授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饲料加工与贮藏、饲料品质监测、鱼类养殖学、特种水生动物增养殖学、水生动物疾病学、水生生物学、水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水产品加工与冷藏、集约化养殖技术、大水面增养殖学、观赏鱼类养殖等。

农学专业就业去向范文2

关键词:就业意向;影响因素;对策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局势席卷全国,为此党和国家就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社会、学校乃至千万家庭为帮助大学生就业,绞尽脑汁探寻着就业的新路径。为了让在校生尽早树立就业意识,我们应该了解大学生的就业意向。于是我们便从毕业后的去向安排、求职中的困扰、影响就业因素等方面进行了专项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梳理、研究和分析,有针对性提出解决影响大学生就业意向问题的重要因素。

一、问卷调查内容及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此次的调查对象为天津农学院水产学院大一到大四的学生,男生占46.98%,女生占53.02%。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采取自行编制的就业意向调查问卷,其内容涵盖毕业后的去向安排、就业时应具备哪些素质、求职中的困扰等方面。问卷发放430份,回收389份,有效问卷351份,回收有效率为81.63%。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毕业后的去向安排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45.01%的大学生选择就业,28.80%的大学生选择创业,23.27%的大学生选择考研,3.58%的大学生选择出国。其中45.01%的同学选择直接就业,符合社会潮流。28.80%的大学生选择创业,这里应该有两种情况:一是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缺乏锻炼,盲目创业的大学生。那样的大学生由于很难准确地把握市场行情,无法准确地判断市场需求,那便很有可能会导致最后的亏损,所以希望毕业之后盲目创业的同学需要三思;二是在大学四年期间参加很多社会活动,进而形成了一定的判断力,对市场行情把握准确的大学生,对于这样的大学生,创业也许是一条不错的出路。其中23.27%的同学选择考研,这里面也应该有两种情况:一是认为高学历高收入,认为自己学多点,起点就会高一点,找工作也相对容易,所以选择考研;二是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选择以考研来逃避的部分大学生。而3.58%的同学选择出国,家中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同学,出国不失为一个好的机会,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和不同文化的熏染,对于形成自主观念和未来的发展均有好的影响。

(二)大学生认为就业时应具备的素质

该项调查为多选(七选三),其中端正的工作态度的得票率高达80.82%,接下来是交际能力,得票率为73.91%,排名第三的是专业技能,得票率为62.92%。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工作中端正的工作态度是普遍大学生的共识,这点很值得鼓励,至少大学生们没有被社会上某些浮华、投机取巧的氛围所干扰。排名第二的便是交际能力,说明大学生们明白,一味地死读书,并不能让自己在职场中的综合素养有显著的提高,职场中个人的交际能力也很重要,所以有必要重视起自己的交际能力。排名第三的是专业技能,不能说大学生不重视专业技能,只是不如前两个那么重视罢了。但是,端正的工作态度与专业技能按照传统应该排第一第二,而交际能力可以往后排名。因为你必须要为企业创造价值,你才能被企业认可,才有留下来的可能,如果你连留下来的机会都没有,即使有再好的交际能力,也无济于事。所以大学生们可以适当地调整顺序。

(三)求职中的困扰因素

该项调查同样为多选,其中缺乏实践与工作经验的投票率为57.29%,专业不对口的投票率为36.32%,就业信息不足的投票率为30.43%,缺乏社会关系为20.04%。由此可以分析,大多数大学生比较担心的还是大学毕竟侧重点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对实践知之甚少,但是大学生们深知现实与课本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正因如此,由此造成焦虑感和压力,也迫使部分大学生们寻找兼职,以此积累社会经验。对于专业不对口的问题,虽然有36.32%的选中率,但根据调查问卷中的另一个问题“如何看待专业不对口现象”,在这个问题中,62.15%的大学生觉得很普遍,很容易适应。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专业不对口现象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了,调整心态,勇往直前就可以了。就业信息不足的选项得票率高达30.43%,但这应该是大学生自己的问题,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们应该可以很轻松地得到招聘信息,大学生们如果可以减少上网娱乐的时间,利用网络得到一些对自身有价值的消息,也许可以不那么迷茫,减少焦虑感。对于缺乏社会关系的选项的选中率达到20.04%,中国是个人情社会,父母那一辈有一定的社会关系的确会让这部分大学生刚开始相对轻松一点,但未来的人生还需要自己去走。所以其余大学生不必心有不满,要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来的成果,一定比你想象的更美味。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对学生心理辅导力度

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甚至无法承受失败,这也加剧了他们对未来的迷茫。所以学校及相关部门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干预,增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例如增设心理学的课程,使大学生学会自己调整心态,及时自我整理;每个班可多设几个心理委员,注意观察同学们的心理状态,特别注意那些比较脆弱的学生,对其及时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们的心理状态在一个正常的水平线上。

(二)加大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力度

职业规划对降低大学生的迷茫程度非常重要。学校可增设职业规划课程,甚至可每班安排一到两个职业规划师,通过了解同学们的专业学习情况、家庭背景、心理状态,对未来的想法等,结合种种因素,针对性地分析学生的能力[1],并针对性地规划出适合每个同学的未来;再如为那些一心想以考研究生来逃避就业压力的学生提供心理压力的疏导和好的就业指导;同时让心理辅导员纠正部分大学生的“学历高,工资相应就会高”的想法,降低他们过高的期望值,坦然面对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再对他进行职业规划。

(三)加大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学校所安排的专业书本学习远大于专业实践有诸多不满,对此学校应加强大学生的实践内容,让大学生做到知行合一,提高竞争力。例如高校可增多实验课在整个课程安排中的比例,多让学生们动手,让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学校在保证课程安排的前提下,安排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让大学生深入基层,体验“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这样也许还能让学生们更加刻苦努力地学习,以增加自己的竞争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不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还要有较高的素养和广博的知识,做到全面发展。

(四)进一步加大就业扶持政策

政府应该继续完善相应的就业扶持政策,大力实践已出台的政策,加强就业工作的协调发展,加强就业和再就业的援助力度,进一步畅通创业绿色通道,为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就业开辟新路径,降低失业率。

李丽 单位:天津农学院水产学院

参考文献:

农学专业就业去向范文3

关键词:农学专业;综合改革;改革背景;改革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272-04

农学专业是我国农业院校的传统优势特色专业,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农业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人才。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自1951年建校以来,已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近万名。当前,我国农业已经跨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的新阶段,发展现代农业和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对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之下,我国各农业院校农学专业均在进行积极的人才培养改革,我校农学专业也在进行积极探索。

一、国内农业院校农学专业改革情况简介

农学专业作为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传统专业,其教学改革一直不断。通过文献查阅,结合调查走访,了解了国内几所农业院校近几年来所开展的农学专业教学改革情况(表1)。

整体来看,国内各农业院校在近几年均采取了与时俱进的态度,针对农学专业教学开展了大量改革研究与实践,但整体来看,多数是针对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验课设置、基地建设等单方面进行的改革,且多集中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整体来看,以往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力度仍显不够。。

二、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现状分析

1.基本情况介绍。农学专业是湖南农业大学最老的专业之一,设置于1951年。经过几十年几代人的艰苦创业与努力,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共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8000多名。2001年被评为省级重点专业,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有国家级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国家教学名师官春云院士、国家级精品课程“作物栽培学”、国家级教学团队“作物学主干课程教学团队”等作为支撑。本专业现有教师30人,其中:院士1人,教授18人,副教授6人,讲师6人;拥有博士学位者18人,博士在读3人,硕士学位者6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现有在校学生近400人(含农学教育专业)。农学专业拥有良好的实验实习教学平台。实验教学平台包括农学实验教学中心、作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作物基因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等8个开放实验室和水稻、油菜、棉花、苎麻等专业研究所,实验室总面积达到2800m2,设备总值近2000万元。实习教学方面,建立了“耘园”校内实习基地和常德、长安、浏阳综合实习基地,隆平种业、金健米业等合作示范基地,衡阳油菜、岳阳水稻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其中,常德基地、长安基地、隆平种业等实习基地先后被评为省级优秀实习基地。

2.教学改革成就。本专业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成效显著。1996―2000年主持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改项目“农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重新定位了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体系。该成果于2000年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为了适应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000―2002年又承担了“大农学专业教学综合改革”的重大教改项目,2002年获湖南省教改成果一等奖。随后,“植物生产类宽口径人才培养研究”于2004年获湖南省教改成果一等奖。近年来,又承担了“农学类本科专业毕业论文及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农学类专业研究学习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农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农业高科技股份制企业新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探讨”等省级教改项目和“农学院综合实验室改革”、“农学类专业创新实验班的试点”和“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学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实践”等校级教改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人才培养方案改革――1996年以来,本专业逐步拓宽专业内涵,专业知识传授由农作物生产扩大到植物生产,使“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有机地结合,培养学生“一专多能”。拓展了学生的就业空间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课程体系改革――改革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近几年来,对课程体系进行了较大幅度调整,修订了课程教学大纲,删掉了一些比较老化的课程,增设了一些面向21世纪的新课程,如《WTO与中国农业》、《世界农业》、《设施农业》、《农业标准化》、《农业生物技术》、《作物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等。同时,强化了实践性教学,创立了独立于理论教学的实践教学课程《农学实践》和“六边综合实习”,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适应能力增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课程建设和教材编写――本专业着重加强《作物栽培学》和《植物育种学》的建设。《作物栽培学》先后列入学校、湖南省和国家精品课程,《植物育种学》被列为湖南省精品课程。随着教改的深入和培养目标的修订,本专业主编了《作物栽培学各论(南方本)》、《农业概论》、《现代作物栽培学》、《现代植物育种学》、《植物栽培学》、《植物育种学》、《农学实践》、《农业系统工程》等教材。实践教学改革方面――创立了“六边综合实习”模式,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从1994级起,对农学专业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进行了改革,在学生完成了专业基础课进入专业课学习时,于第六个学期到农村生产第一线实行专业课教学与全方位全程综合实习,在一季作物完整的生长周期进行“六边综合实习”,即边实习、边上课、边科研、边推广、边调查、边学习做群众工作。目前这种模式至今已经坚持了16年之久。;建立听课制度,校院两级领导、督导团、专业与学科带头人、任课教师听课;建立评课制度,建立听课人、学生及自评相结合的课堂评价体系;建立试卷抽查制度,随机抽查考试与考查执行情况;学校及学院每年举办赛课、教案等各种比赛,提高教师水平;每年进行各专业用人单位意见反馈的调查,收集用人单位意见;从毕业班论文质量、考试考查成绩、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整体来看,我校农学专业一直坚持改革,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努力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农学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专业仍需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改革。

3.存在问题分析。(1)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农业发展新形势的需求。首先,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时期,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农业发展国际化与农学人才需求国际化,以及生物技术在农业上应用的迅猛发展对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次,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我国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灾害性天气频发,而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农产品供给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同时,“两型社会”建设与全球经济一体化也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农学专业课程设置必须做出相应调整。最后,农学专业是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强是农学专业高素质人才的第一要素,必须增大实验、实践课程比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2)教学团队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其一,团队结构有待改善,主要表现在年龄结构、学缘结构不尽合理;其二,团队整体优势尚未充分发挥,部分教师科研任务繁重,教学时间和精力投入不够;其三,团队功能有待细化,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实验、实践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明确分工与协作。(3)培养模式与教学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现有的“集体授课制”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必须解决“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分离”、“教书和育人工作脱节”的问题。现有的教学方法一般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不够,不利于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现有的考核方式难以评价学生能力的强弱。(4)实践教学有待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表现在4个方面:实践教学比例须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内容须不断更新,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有待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与考核方式须进行改革。(5)教学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缺乏激励教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有效监管措施、评价体系和奖惩制度;需要完善“弹性学分制”与“第二学位制”的相关配套措施,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需要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建立与专业综合改革相配套的政策措施。

三、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综合改革目标与思路

1.改革目标。为了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对农学本科人才需求的变化,实行农学专业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使农学专业在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实践教学与教学管理等方面得到全面优化和提升,将农学专业建设成为师资结构合理、学科力量强大、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资源共享、实验和实践条件优越、教学方式先进、教学科研相长、管理理念先进、管理制度健全的国家级示范专业,为社会输送更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能适应我国农村和社会经济发展需的应用型、学术型人才。

2.改革思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对农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特色,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在巩固已有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拓进取,务实创新;面向社会经济主战场,服务现代农业;夯实专业基础,丰富和提升专业内涵,优化课程体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着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研产相结合,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强化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专业办学定位研究:传统的农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具备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现代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国内外农业及相关部门从事生产与经营、研究开发与教学、技术推广与服务、管理与决策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而当今社会形势、农业发展形势以及就业途径与形势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需求对农学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专业的办学定位也必须进行调整与更新,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2)专业发展规划研究:我校农学专业是国家二类特色专业,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同类专业以及国内重点农业院校的农学专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仍需从专业发展总体目标以及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科学研究、条件建设与预期目标上开展研究,制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同时,还应通过广泛调研,对专业依托学科――作物学科的发展规划开展研究与论证。(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学生主要去向,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构建应用型、学术型分类培养模式;学术型采取“3+3”或“3+2+3”的本、硕或本、硕、博联通培养机制,应用型采取“3+1”校企合作培养机制。(4)课程体系改革:面向现代农业发展对应用型、学术型、复合型农学专业人才的需求,进一步调整与优化理论课、实验课、实习课和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重新确立专业主干课,构建核心课程群,对相关课程进行调整,并增设相关专业选修课程;同时,加强实验实践课程,增设素质教育课。根据分类培养的需要,构建应用型与学术型选修课程模块。(5)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主要是实施专业主干课“开放式”课堂教学,促进师生互动,注重因材施教,改革考核方式,调动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6)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保障体系包括师资队伍、实习实践基地、教材体系、教学管理等。本专业将针对体系各项内容开展研究与实践,为人才培养创造更好的条件。师资队伍建设: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群,以优秀教师为带头人,走“传帮带”、“引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的道路,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打造一支热爱本科教学、教学理念先进、结构合理、素质精良、团结协作的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适应于开放式课堂教学的高标准的综合教学科研实习基地,扩大现有农学综合实践基地规模,完善其设施与功能,并加强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建设,新建教学科研基地1~2个;同时,结合农学专业综合性强的特点和现代农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合理设置实习模块,加强实践过程指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材体系建设:组织编写新教材4~5部,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专业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促进教学资源开放共享;教学管理改革:主要包括:建立师生诚信档案;实行目标管理,完善考评机制;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专业教师集体指导制、班主任制和导师制“三位一体”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培养管理新模式,实现专业教育与素质拓展的有机结合。

农学专业是湖南农业大学的传统优势特色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本专业也历来重视教学研究与改革,不断探索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构建的“六边综合实习”模式曾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但是,当前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已经制约到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型人才的脱颖而出。同时,自2012年开始,我国教育部已在全国提倡开展专业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因此,本专业必须以此为契机,从专业办学定位、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团队、教学方式方法、教学保障条件与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以更好地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农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海江波,冯炜,廖允成.农学专业多元互补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1,(12):50-52.

[2]曹凑贵,张献龙,傅廷栋.改造传统农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农业教育,2004,(1):21-23.

[3]李伟,刘春燕,王维.农学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近三年实践教学为例[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0,(6):97-98,101.

[4]李晶,邹德堂,宁海龙.高等院校农学专业教学实习改革研究与实践――东北农业大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0(9):72-73.

[5]李晶,宁海龙,王敬国,唐鑫华.农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农业教育研究,2011,(1):17-18.

[6]宁海龙,邹德堂,唐鑫华,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1,(5):43-45.

[7]宁海龙,李文霞,唐鑫华.农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保障[J].高等农业教育,2010,(12):56-58.

[8]宁海龙,李文霞,唐鑫华.农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9):85-86.

[9]王守义,王建华,郭风法.农学专业实习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5,(4):86-87

[10]郭风法,宁堂原,王守义,王建华,李向东.农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4):88-91.

[11]任万军,杨文钰.新世纪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22(S1):27-28.

[12]任万军,杨文钰.农学专业开设半开放式科研参与型实验的尝试[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22(S1):90-91,100.

[13]秦亚平,张文英,许佳秋.优化实验设置提高实验效果――农学专业核心课实验优化与整合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26):125-127.

农学专业就业去向范文4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一方面,近几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增长快,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高校传统的就业指导服务主要侧重于高年级,内容也仅限于思想教育、分析形势、传授技巧等,还属于“临阵磨枪”型,滞后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浪潮。如何把就业指导与学生的职业发展愿望相结合,与学校的教学过程相结合,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在大学生中开展职业规划,帮助学生发现、培养自我的潜能与创造力,把就业指导实践贯穿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造就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从根本上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成为高校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教育学本科生职业规划的迫切性分析

一般而论,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实践中较薄弱的环节体现在就业指导科学化、专业化程度不够,缺乏贯穿大学教育突出每个学生个性的择业、就业辅导;缺乏职业能力测试和职业适应性辅导等手段,在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方面几乎一片空白。针对实际情况,教育学本科生的职业规划更具有紧迫性,亟待加强。

1.扩招人数增幅太快。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增长,教育学专业教育规模空前扩大:从毕业生数来看,1999年比1998年增长3.8%,说明扩招前增长较缓;从普通高校招生数来看,1999年比1998年增长了33.7%,2000年比1999年增长59.5%,2003年比2000年增长了103.8%,年均增长34.6%;同时,2003年毕业生比2000年增加89.6%,年均增长29.9%。显然,扩招后教育学专业教育规模呈非常规增长态势,平均增长速度是扩招前的近10倍。

2.就业机会大幅减少。教育学本科专业毕业的学生,原来主要的去向是中等师范学校。然而,近年来,随着高师院校升格与合并,中等师范院校急剧减少。2002年我国中等师范学校数、招生数、在校生数分别比1997年下降了51.18%、40.3%、34.0%。同时,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随着扩招产生大量的高学历教师,严重挤压了教育学本科生的就业出路。

3.就业现实令人尴尬。教育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当年该校教育学专业考研率为32.43%。。

教育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困境还体现在于就业者中很大一部分由于存在职称、待遇等方面的不利,自动转入不就业,准备考研;部分考研落榜者一开始就放弃择业,潜心复习从头再来;在就业者中,教育学毕业生普遍从事其他学科教学,既浪费了大学的教育学专业教育资源,又挤占了对口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空间,教学质量反而难以保证。

二、教育学本科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

1.从学生个体方面而言

(1)在认识上要分清现实社会的形势,从而端正态度。市场经济社会是人与人竞争的社会,是人的素质比拼的社会。而素质涉及思想道德、知识和能力方方面面。因此,增强综合素质是社会的要求,多专多能是社会要求的体现。任何埋怨都属于消极的等待。我们要适应社会对我们的要求,而不能奢望社会来适应我们。只有在适应之后,才能谈超越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分清形势,明确社会的挑战,从中找出我们的差距。

(2)对专业学习,本人认为教育学专业本科生今后要进入教育行业的话,要体现我们的学科优势是教育科研,所以要熟悉运用相应学科知识,用实际能力说话,用成果去表达。因此,要努力学好本专业,并尽量把学习和研究结合起来。

(3)充分利用时间,拓展兴趣、学好第二专业。特长是人无我有的个性展示。针对中小学学科特征,选择第二专业弥补本专业的不足,做到人有我不缺。

(4)抓住每一次社会实践锻炼机会,增强社会适应性。从中培养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责任感。

2.从政府、学校角度而言,我们认为,要作好这些方面的工作

(1)从学科、专业的性质及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角度而言。扩招理应有所侧重、分类对待。在哲学、法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和农学等10个一级学科中,教育学的基础性、长线性和理论性特征突出,在应用性、开发性方面并不具有充足的说服力。因此,在高等教育扩招过程中,对于像教育学等这样性质的学科专业应适当减小扩招规模。减少教育学本科专业扩招数量,让教育学专业与其他学科综合,成为教师教育的专业发展平台。

农学专业就业去向范文5

关键词:班导师;营养学;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215-02

。近年来在借鉴国外本科生导师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由专业教师担任班导师已逐渐成为新形势下本科生教育和培养中的一项新举措和新的教育教学制度。目前,我国高校内实行的班导师制是将班主任制与导师制相结合,由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引导,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生存智慧和学业智慧的成长为目的,发挥教师导引、协调作用的一种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模式[2,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在2010年10月启动了班导师工作制,并在2009级本科生中开始试点推行。该院班导师工作制的工作宗旨为“关爱为本,做学生的贴心朋友;能力为重,做学生的学业导师;德育为先,做学生的道德表率”,从而使班导师在思想引领、专业导航、科研启发、创新激励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通过与班级辅导员“双师联动”,共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建设[4]。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班导师工作开展至今,已在临床医学、检验系、营养系等专业方向的27个班级中配备班导师32名。该项工作中的班导师主要由医学院和附属医院教学、医疗和科研第一线的专业人员担任,针对学科方向、组织形式等差异探索班导师工作的带教模式,充分挖掘学生多样化的发展潜力,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和职业规划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一、班导师工作选题的确定

。在汇总了班级学生的总体需求后,我们发现,专业认同感欠缺、学习动力薄弱、自我发展方向不明确是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特点、明确学习目的、做好学业计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成为我们班导师工作的首要任务。为此,我们拟定了以了解国内其他院校相关专业为调研和比较的班导师活动原则,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专业定位和职业预期。

二、营养学相关专业院校的选择和教学背景比较

经过同学们前期调查,共同确定了国内本科教育中涉及营养学的代表性院校,并将其归为三类:医科类、综合类和农科类。为此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三所院校为各自代表,对其本科生教学进行分析比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营养系成立于2004年12月,是在原公共卫生学院营养教研室基础上,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瑞金医院、仁济医院等临床营养中心(或科)的人才资源和科研力量整合而成,同时也是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营养卫生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交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为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的下设专业,该专业成立于1993年,以培养优秀的食品科学人才为目标,培养的人才大多活跃在食品行业的各个领域。南京农业大学中涉及营养专业相关的动物科学专业为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的三个本科专业之一。动物科技学院在9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于动物科学各领域取得了一批丰硕的科研成果,培养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教授和刘守仁教授在内的一大批高级专门人才。

三、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比较

。首先从培养目标上来看,三类院校根据各自专业的人才就业定位不同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医科类院校的营养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现代医学、营养学和食品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熟悉营养相关疾病的营养防治,熟悉营养与食品卫生检验、食品卫生监督和管理等营养相关领域的高层次营养专业人才。和医学院营养专业以医院营养师为主的宽口径培养目标不同的是,综合性院校中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化学、生物学、食品工程、食品安全与营养、食品分析与检测等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食品领域内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工程设计及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控制、监督、执法、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由此可见,正是由于三类院校的专业定位不同,培养目标也不同,学生的就业目标也就大相径庭了。和上述培养目标相衔接,三类不同院校中营养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呈现部分重叠和各有专业导向的特点。如表1所显示的,三类院校的营养相关专业在基础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方面都有部分相同的课程设置,如在基础课程阶段的化学课程设置(包括无机、有机、分析化学),在专业特色课程的设置上,上海交大和交大医学院都有设置食品营养学、食品工艺、食品检验和分析等课程;三类院校课程设置中的特色课程则体现了这些院校中对专业的精确定位和未来就业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如在医学院营养专业中,设置的病理生理、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公共卫生类课程等,将以医学院营养专业毕业的学生针对医院人群和亚健康人群进行营养辅助支撑为目的,上述这些课程的设置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人群状态;而在以工科为特色的上海交通大学食品专业中,还设置和食品生产相关的课程,这也主要基于该专业培养的学生会有一部分进入食品生产领域,在食品质量控制、生产设备更新换代、电子化改造等方面都可以在本科教育阶段奠定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相对于上述两个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的相似性,调查中涉及的农科类院校中的涵盖营养学的学生更多的是针对现代畜牧业发展需要而培养的人才,所以在他们基本围绕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育种、环境、种类等方面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显示出显著的专业差异和特色。

四、本科阶段培养过程比较

在本科学习阶段,三类院校的培养过程也是各有特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依托医学院的临床教研资源,医学营养专业的本科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将依托医院为基地进行临床实习;上海交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依托农业与生物学院的实践培育中心和科研服务平台,为本科学生提供食品安全与营养相关的实训项目和实践内容;南京农业大学不仅重视本科生的基础科研能力训练,还将就业技能培训和畜牧产业生产实习作为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三类院校相关专业的本科阶段修业年限均为四年,学生本科毕业后,医学院授予理学学士学位,上海交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南京农业大学授予农学学位,这也是由各个专业依托的院校所决定。在学生就业方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培养学生的毕业去向多为医院营养科室、科研院所、营养与食品监督部门以及营养相关企业等;上海交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主要有食品制造加工企业、相关国家监督防疫部门、科研院所等;南京农业大学学生毕业去向主要有与动物饲料、动物养殖相关的畜牧产业、科研院所或技术管理部门等。

五、综合比较分析

通过班导师活动比较了目前国内不同类型院校中营养学相关专业的培养现状后发现,在不同类型院校中的营养学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模式既有相似性又各具特色和侧重点。医学院的营养专业以人体健康和疾病预防为教学重点,所培养的人才主要服务于临床科室和健康监督部门;综合类大学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以食品科学为教学核心,涉及食品相关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学生掌握多门学科的交叉知识,同时还重视实践应用,因而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较为多元化;而作为农科院校的动物科学专业则紧紧围绕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家畜),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专业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目标清晰明确。从比较结果来看,不同类型院校的营养学相关专业丰富了人们对营养学各个方面的研究,使不同类型的营养学专业人才得到系统完整的教育和培养,更好地满足了社会生产中的实际需求,使之成为不同领域中的专业指导者。同时,虽然分属不同类型的院校,但三个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还有不少相似或相同之处,因此在未来就业或继续深造方面可以互通,通过增加彼此间的交流学习,从学生自身发展和学科创新性建设等方面都会带来益处。

通过本次班导师活动,使本小组带教的2010级营养系本科生较为全面地了解了本专业的教学和培养特点,同时也掌握了目前国内不同类型院校中营养学专业的发展形式,拓展了他们对营养学专业的认识。通过分析比较,同学们更加明确了在未来本科阶段的学习方向和学习目标,并可以充分结合自身兴趣特长更有针对性地做好职业规划和人生发展计划。。

参考文献:

[1]吴静芳.以效率为视角的高校班导师导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8,(6):59-61.

[2]赵铸.发挥本科生班导师的立德树人功用[J].中国高等教育,2008,(17):38-39.

[3]蒋青青,黄晓阳.激发本科生学习动力的班导师工作方法的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43-244.

[4]用爱为学生导航——关于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实施班级导师制的倡议书[Z].

农学专业就业去向范文6

[关键词]就业 大学生 形势 处境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3-0021-02

大学生就业如今已成为一个街头巷尾时常谈论的话题,不论什么样的家庭,他们都要面临就业问题。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问题已不是一家一户的问题,而是关系着国计民生、社会安定和谐的社会性问题,所以解决这一问题是当务之急。近年来,国家也陆续出台一些措施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下面,笔者就目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处境,市场上对大学生的需求做出一些分析,并提出在校期间,应给大学生做适当的就业指导,以应对当前的就业形势。

一、大学生就业处境分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与两个问题密不可分:一是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度,只有供需平衡时,才有利于市场的稳定;二是大学生的就业流向,大学生应该学以致用,才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一)大学生就业的市场需求分析

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分析,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展开说明。第一,从市场对学历的需求上来看,市场对研究生的需求度显然高于大学生,这也是导致很多大学生选择考研的因素之一。目前来看,研究生的供需比为1:2.5,对本科生的供需比为1:1.3,这样看来似乎就业的问题不大,但是专科毕业生的情况就不那么乐观了,市场供需比为1:0.37。从这些数据来看,我们可以预知到在未来的几年中,就业生比拼学历的情况会越来越普遍,为了得到一个好的工作,都向更高的学历迈进,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低学历就业生的就业形势更是举步维艰。第二,从市场对专业的需求上来看,热冷门专业的需求度相去甚远。在全国范围来看,计算机、机械工程、电子工程等理工科专业学生的需求量较大,而历史学、哲学、农学专业的学生基本无人问津。所以,专业前景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三,从不同地区的需求上来看,经济发达地区对大学生的需求旺盛,而经济欠发达甚至落后地区对大学生则是需求不足的。大学生都希望去大城市就业,就导致大城市就业饱和,而在一些不发达的城市需要大学生,大学生很少会选择去西部等经济落后的地区。第四,从市场对院校的要求来看,毕业于名牌大学的学生就业前景比一般院校的毕业生的好,同样的,名牌专业的就业形势也比一般专业的就业形势好。

根据以上四个方面的需求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目前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有很多不平衡之处,这种现象非常不利于市场的稳定。大学生正是处在这种需求不均的市场处境之中。

(二)大学生就业的市场流向分析

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正逐渐转轨,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战略正在实施之中,而且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已初见成效。这些国家大的经济导向也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趋势。经过前些年的发展,在大城市、大单位和党政机关这些大学生理想的就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已日趋饱和。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选择去西部和一些小企业、私营单位的大学生的数量在逐渐增加,这可以说是大学生面对当前就业形势的一种退而求其次而又不失明智的做法。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可以说是影响大学生流向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比如,近年来鼓励大学生下乡的政策,就出现了许多大学生选择乡村为自己的就业地,选择“村官”这一新名词作为自己的职业。随着国家经济重点的逐渐变化,大学生的就业流向也会随之变化。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策略探究

大学生进入大学这个殿堂可以说是经历了过五关、斩六将的过程的,都是在千千万万的高考大潮中挤过独木桥才得以成为大学生的,所以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初都是满怀信心的。但如果这种信心在大学的温室中演变成盲目的乐观,这样的学生的前途就不再乐观了。盲目的乐观不好,是不是就是说应该悲观了,显然不是这样的,一些大学生状态低迷,对自己毫无信心,这样的思想也是不可取的。目前大学生在面对就业这一问题时,有一些不正确的思想作祟,所以急需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思想指导。。近年来大学生由于不堪就业压力选择轻生的事情也是屡见不鲜的;二是大学生的自主意识不强,自我推销能力较差。就业是一个供需双方双向选择的过程,大学生应该主动向企业推销自己,而不是等着企业找上门。三是眼高手低,就业期望值过高。一些大学生盲目乐观,一般的工作看不上眼,而理想的职位又应聘不上。有的大学生择业时功利思想较为严重,这也是不可取的。上述大学生在面对就业问题时,不正确的思想观念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就业前景。只有从思想上转变过来,正确面对就业这一问题,就业才会不再是一个问题。。

(一)强化就业形势教育,加大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力度

在全国范围内来看,许多院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一些学校甚至都没有设置这一课程,实际上这应该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在就业指导课上,我们的教育者可以根据自身经历,就目前的形势给学生做就业形势分析,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即将面临的是一个怎样的就业形势。学生通过对自我的分析,给自己做一个职业规划,提早将就业问题纳入自己的考虑范畴中,早作准备。大学生通过校内强化的就业形势教育,在对就业环境有了一个很好的了解后,可以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

大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时,功利思想十分严重,非大城市、大企业不去,这样的择业观严重影响了就业。大学生择业时,并不应该只为金钱,而更多的应该考虑自己的职业规划以及对社会的贡献。人应该在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上,才能发挥最大的能量,这种能量并不是都以金钱来衡量的。

(三)加强学生德育思想的教育

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与其德育思想是息息相关的。一方面,一个具备良好道德素养的毕业生,更能受到招聘单位的青睐。另一方面,一个思想素质良好的大学生,他的就业思想也必然是正确的,以天下为己任,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去,为社会建设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从思想上开始,树立一个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在面对激烈的竞争时,一个德育思想高尚的人永远是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因为用人单位首先需要的是一个正直的人,而并非一个只会做事的机器。所以,对大学生来说,完善自身的素质,加强德育思想修养,也是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时的制胜法宝。

三、总结

大学生就业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天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当然,这是一个双向的问题,只有大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以及成熟的就业思想,工作才不会是一个问题。笔者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体制的逐渐成熟,通过各方的努力,在互相理解的同时共同进步,大学生就业将真正的不再是一个问题,那时,才是市场和谐、社会和谐的美好时代。

【参考文献】

[1]刘胜地.掌握学员心理特点 用好行为导向型教学方法[J].教育教学研究,2006.8(2).

[2]陈智.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