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孩子数学思维训练方法范例

2024-08-23 来源:易榕旅网

孩子数学思维训练方法范文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A-0035-01

教学如花,小学数学的教学亦如花。尤其是课改之后,我们的数学课堂活跃生动,学生发言踊跃积极,甚至争先恐后,有些课堂还会上得非常热闹,大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景象。然而,“热闹”的形式之下,我却产生了深深的忧虑:这美丽的教学之花能结出与之相匹配的美丽果实吗?课堂教学是为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收获丰硕的知识果实。事实上,经过教学,我们的学生优秀的更加优秀,而一大批学生的学习情况却并不是很令人满意。因为他们在独立完成作业及考试中出现了与课堂的踊跃、积极完全不同的情形,即课堂上感觉他们敏捷,回答问题也基本正确,可是作业及考卷上却常漏洞百出。经过长时间的观察、研究与实践,我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总结出了一些改变这种现状的方法,希望能与同仁共同探讨。

一、加强知识的系统性,提高思维的严密性

要训练思维能力,就要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小学生思考问题有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表现在思考问题时,有时思之无路,束手无策;有时思不择路,急于求成。而作为小学数学老师,我们不应该因为面对的教学对象年龄小而忽视了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学生出现作业、考试效果不理想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其思维的连续性、严密性达不到要求。而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培养与训练。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中的三角形面积时,可以先让学生对过去所学的混合运算、长方形及平行四边形面积知识进行回顾与梳理。因为许多学生不会做或者做错题的原因就在于其基本的运算能力不强、对三角形的认识不清楚、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不清楚、思维不够严密等,而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对学生知识的系统性、思维的严密性要求很高。比如下面这道题:

如图1所示,大正方形的边长是10,E是中点,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这道题如果直接按照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很麻烦,但是如果通过补形法把图1补成图2的样子,就需要具备较强的识图补图能力、混合运算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所以,在思维方面的培养与训练,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非常重要。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一方面可以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内容,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负数》之后安排的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旨在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回忆面积的意义、常用的面积单位、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而这个活动为学习三角形面积做了充分的准备,对学生思维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也会起到很好的培养与训练作用。教师应有意将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作为常规化的教学内容,通过设计竞答、填画知识和树形图比赛等符合小学生身心特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之中将所学的数学知识系统化、框架化,让其准确、熟练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夯实数学基础,进而培养及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杨振宁是中西合璧的名教授,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让他具有扎实的基础,西方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又训练了他活跃的思维,让他具备动手实践的能力。我们应该借鉴成功的经验,从小抓起,不能耽误我们的。

二、重视知识的完整性,提高思维的连贯性

孩子数学思维训练方法范文2

关键词:计算思维;项目贯穿;循序渐进;计算机程序设计

在《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CFC)2008》中,提出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三大要求:操作使用能力、应用开发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1]。操作使用能力主要在第一门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中实现,后两种能力则主要体现在第二门课程计算机程序设计上。CFC 2008将学习目标确定成:1)学习问题求解的思路和方法,即算法。2)理解计算机是如何具体实现算法的,即如何才能有效地利用计算机编程。

在大部分高校中,C语言程序设计是非计算机专业理工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根据CFC 2008精神,其目标首先是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能够用C 语言编写程序并具备一定的程序调试能力;第二是为学生今后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问题奠定基础,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乃至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2010年“第六届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中,陈国良院士指出,计算思维能力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培养目标[2]。陈国良院士同时还指出,人类科学发展的三大支柱是理论科学、实验科学和计算科学,与之相对应的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三种思维方式,即理论思维、实验思维和计算思维[2]。

那么,如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用计算机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1计算思维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周以真(J.M.Wing)教授在计算机权威期刊《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上指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人类行为理解等的一系列思维活动[3]。周教授认为,计算思维是人的思维,而不是机器的思维;是概念化的思维,而不是程序化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一种产品;应当是每个人的基本技能,而不是仅属于计算机科学家。计算思维概念,与董荣胜、古天龙等教授2002年提出的计算机方法论有着很多共同之处。计算思维是从学科思维这个层面直接讨论学科的根本问题与学科的思维方式,而计算机方法论则是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讨论学科的根本问题和学科形态[4]。

2010年,李国杰院士进一步指出,今天的信息世界已经是一个物理世界、信息世界、人类社会组成的三元世界,是一种新的信息世界观,与以往一人一机组成的、分工明确的人机共生系统完全不同。这种改变,使信息科学应当成为研究人机物社会中的信息处理过程[5]。

这种变化,对人们利用计算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并提高其信息素养,使学生在处理问题时,能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进行思维、表达,从而对各种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处理,以便把其掌握的专业知识更好地应用到科学研究和生产中,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面临的问题

李未院士讲到程序设计是计算机学科的核心课程,吴文虎教授也谈到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经验,凡是讲授这门课程的教师都知道,这门课程比较难于教授,尤其是为非计算机专业讲授这门课程。

1) 教师用“专业”眼光去看待非专业的学生。

2) 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实践课时不足,对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不够。

3) 例题多而散,学习后,学生不能得到一个比较综合的训练。

4) 。

5) 课程特有的属性决定的。各种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结构一般都是零散的,学生难于相互关联、总结,采用的案例也是比较零散、短小的、关联不大。学生经常是学会了全部的语法知识,但仍然不知道这门语言能做什么,能解决什么实际的问题,甚至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

6) 学生精力投入不足或学习方法不当,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又不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工作,没有必要学习程序设计课程。

针对这些问题,结合CFC 2008精神,我们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讲授过程中,以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目标,提出了“项目贯穿、循序渐进、思维训练”的指导思想,以改变传统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中侧重向学生介绍语法结构的做法。

3教学方法改革及计算思维能力培养

3.1项目驱动教学

在理论教学环节上,本着一个项目贯穿整个课程教学的思想。我们用“猜数游戏”为主、常见问题为辅进行各个章节的讲授。具体做法如表1所示。

3.2循序渐进教学

心理学家认为,模仿是孩子学习的第一步。通过模仿,孩子不仅能够复制行为,而且也能对模仿的行为进行加工,有所创新。人们经常把模仿描述成“学习的捷径”。在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同样如此。让学生通过模仿现有示例,逐步掌握C语言中的各种语法要求、控制结构,不断加强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兴趣。

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我们将实验内容按照“验证―调试―设计”的顺序进行设计。

1) 验证:安排学生对学习过的内容利用现有的简单程序进行验证。

2) 调试示例:编写简单的程序作为调试示例,在其中设置学生经常遇到的各种小错误(包括语法错误、逻辑错误),让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中的讲解,逐步找到各个错误。

3) 调试练习:让学生根据前面的调试示例,修改类似程序的错误,并进行总结。

4) 编程示例:针对常见问题进行分析、讲解、编程,让学生学习问题分析方法和程序设计方法。

5) 编程练习:根据编程示例,将题目进行略微调整或与前面的知识相结合,让学生进行编程解决。

通过上述实践步骤,学生可以逐渐掌握编写程序的语法规范及思维技巧。

在理论教学环节,同样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问题讲解。例如,在讲授九九表输出问题时,按照如下的顺序设计问题并编程,逐步实现九九表的输出。

1) 输出1到9这几个数字。

2) 输出9行1到9。

3) 修改九九表中各行数值的个数,将输出的9行数字转化成九九表格式。

4) 最后研究数字的变化规律,实现真正九九表的输出。

3.3多角度思维训练

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计算思维的能力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对于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培养上。如何在课程讲述过程中,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讲授这门课程的全体教师的责任。。

1) 上机实验流程规范化。要求学生对于实验内容,要按照“课前预习―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上机调试”的顺序依次进行,使他们养成一个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逐步训练、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答疑指导引导化。在学生有疑问时,不直接为学生指出其问题,而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自己找到问题所在。例如,学生的程序代码为:

学生提出要输出两个数的乘积,怎么输出结果不对呢?可以依次提出问题:应该输出什么信息呢?计算机屏幕上的显示和预期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情况可以造成这种不同呢?printf函数的一般格式是什么,每部分什么含义?你所写的printf函数与一般格式一致吗?这样,通过依次设置问题,既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了程序中的错误所在,又训练并逐步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改正问题的能力。

3) 问题趣味化。常规的、一成不变的问题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趣味性是激起学习兴趣的一个可行手段。那么,如何利用趣味化的问题讲解程序设计中的各种控制结构?这需要从案例设计入手。例如:用出租车的计费方式和if结构结合、用所得税的计算方式和switch结构结合、让学生把一天的行程用基本控制结构进行描述等。

4) 提倡算法的多样性。程序设计课程的价值之一在于训练、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如果学生都按照教师的逻辑思维习惯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败。所以,在让学生学习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要倡导算法的多样性,培养、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问题求解能力。例如,有些同学数学基础很好,有一些问题,他们总会用数学的方式先进行初步解决,再结合计算机进行编程。对于这些同学,一定要进行及时的鼓励,并介绍他们的做法,使之感到编程的成就感。

5) 注重算法的简化和优化[6]。我们不能只提倡算法多样化,还要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研究,逐步达到简化并优化算法的目标。例如我们常用的“百鸡百钱”问题,很多学生按照公鸡、母鸡、小鸡的顺序用三重循环进行实现。我们就提出“是否可以用二重循环实现呢”,学生仔细一想,确实可以改成二重循环进行实现。再比较两次的实现方法,发现循环次数由100*100*100=1000000降到了100*100=10000,降幅达到了99%。一个简单的改进,让学生看到了算法改进的魅力。这也让部分同学想到“这个问题是否可以进一步简化呢”,再进行分析,发现公鸡的数量不可能大于32,从而可以将算法中公鸡数量上限从100改到32,母鸡数量上限也改成98,循环次数降到了32*98=3136,比二重循环又减少了近70%。这一系列的简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结语

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讲授中,通过采用项目贯穿、循序渐进及多角度的思维训练方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也有部分同学因无法保证前后知识的连贯性,造成后期难以跟上正常教学进度,出现掉队现象。如何将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分散语法结构相互关联起来,利用好的案例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仍是值得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8[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2] 陈国良. 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R]. 济南:第六届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2010.

[3] J.M.Wing. Computational Thinking[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6(49):33-35.

[4] 董荣胜,古天龙. 计算思维与计算机方法论[J]. 计算机科学,2009(1):1-4.

[5] 李国杰. 信息科学技术的长期发展趋势和我国的战略取向[J]. 中国科学,2010(40):128-138.

[6] 陈杰华. 程序设计课程中强化计算思维训练的实践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9(20):84-85.

Cultivation of Capacity for Computational Thinking through Computer Programming

YU Xiaoqiang, ZHAO Xiuyan, YAN Pitao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al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Dalian 116034, China)

孩子数学思维训练方法范文3

    幼儿师范 教学内容 遵守原则

    一、幼教专业学生现状

    。

    二、幼儿师范学校教学状况

    由于生源锐减,幼儿师范学校为了生存,往往不同专业、不同办学层次并存,教学上互相影响。一些学校兼办高中或者办艺术高中班;一些学校大专、中专混办;一些师范、幼儿师范兼办其他中职专业。有部分公办学校转制为民办;导致了教学思想和模式的混乱,严重影响了办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理论学习多,艺术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不足,导致毕业生不能适应幼儿园教学需求。

    三、对幼儿师范教育特点的初步认识

    1.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理论水平要求相对较低

    幼儿师范教育培养的是经验技能型实用人才,理论教育尽管作用巨大,但对于文化基础薄弱、不习惯理论学习的幼师学生来说,要在短短三年扭转其学习理论的习惯,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几乎不可能。在教学上就必须有所舍弃,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如幼儿语言训练方法,幼儿数字思维训练,美术实践能力和音乐舞蹈技能等。

    作为职业教育的幼儿师范教育必须面向多数学生,不可能以培养幼教专家为目标,培养能够驾驭幼儿园课堂教学,胜任一般日常管理的实用人才,应该是学校的工作重点。

    2.面对择业就业、具体工作的实用性

    近年来,幼儿师范学校生源质量低,而社会对幼儿教师素质要求高。与重视知识灌输的基础教育和重视理论探讨的高等教育不同,幼师教育直接面向基层幼儿园,毕业生需要实用的工作技能,所教、所学要实用、有用、管用。目前,举国上下多幼教空前重视,公办、私立幼儿园方兴未艾,过去长期的不重视造成师资短板,各地都急需能独当一面的实用型幼儿教师。

    3.以反复训练、熟能生巧的技能性培训为主

    在培训内容、时间、难度上,幼儿师范教育相对来说不需要系统而全面的教育教学,要求学习训练短平快。最需要的不是书本知识,是反复“操练”,以足够的时间、相关的技术指导进行专注的专门的训练。做到“熟”生“巧”,以“练”求“精”。幼儿师范教育急需的是在美术、音乐、舞蹈、体育、营养学等与幼儿成长密切相关,并且适合在0~7岁幼儿阶段训练培养和发展的技能方面有一定能力,并富有组织教学水平的实用人才。

    4.新形势下,幼儿教育专业表现出越来越高的特有价值和不可替代性

    幼儿教育专业,在抚育幼儿成长,发展幼儿智力,提高幼儿体能和健康水平方面,新的理论不断提出,不断丰富。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幼儿教育虽然被误解为“小儿科”,但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专门学、专门练,不成为“熟手”乃至能手,就适应不了幼儿教育工作的需要、满足不了竞争需要。当代社会越来越注重人的能力培养,而能力培养,人才竞争,从娃娃阶段就已经开始。这更加需要幼儿教师的职业技能教育训练,更凸现能力培养、职业技能培养的特有价值乃至不可替代性。

    四、发展幼儿师范教育的对策

    1.宏观对策

    概括地说,幼儿师范教育应当是:面向社会需要,适应学生状况,强化实用性职业技能的教育;实施就“业”、就“高”、不就“理”;按市场要求来进行培养,社会需要怎样的幼儿老师,学校就培养怎样的幼儿老师。社会需要怎样的育儿人才,学习就输送怎样的育儿人才;课堂上要少讲乃至不讲过于高深的“理论”,多讲“操作”,多搞“实训”,偏重学技能、出能手。。要让全社会尊重幼儿教育工作,让幼儿教育工作成为无法替代,持证上岗的专门技术性人才。

    2.实现宏观对策的微观策略

    (1)加强市场调查,研究现实需求

    近年来,社会对幼师毕业生需求有上升的趋势,说明社会需要本来是有层次的,社会有对各个层次的教育专才现实需求。用大学本科生,甚至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当普通幼儿教师,在现实条件下,既是浪费,又是不必要和不可能持续的,未经过专门培训的大学生乃至研究生未必能搞好学前教育。

    (2)幼师学生的年龄段决定她们具有较大的可塑性

    虽然有部分学生对理论教学接受理解能力不够强,但对艺体技能完全能达到要求。甚至有“读写困难症”的学生,在技能实训中,也“如鱼得水”,大展身手。

    (3)幼儿师范教育应当开拓和激发社会对育儿技能乃至“能手”教育的需求

    独生子女的普遍化,使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培养;幼儿园需要熟练的教师乃至教育能手。幼师教育如果能够满足这一需要,必然会激发社会对幼儿师范教育的新一轮的需求。

    (4)幼儿师范教育应可成为基础、高等教育不可替代的职业教育

    幼儿园工作技能乃是工作“熟手”、“能手”的教育,应当和可以成为以基础知识、理论为主要内容的中小学教育,以专业理论和创新研发为主要内容的高等教育并存发展,不可替代的教育。

    3.幼儿师范教育的目标体系

    (1)近期目标

    以就“业”为主,兼顾就“高”。就“业”,就“高”,不就“理”。所谓“以就业为主”就是要学生能胜任基层幼儿园工作,满足幼儿园工作需要,实现高就业;所谓“兼顾就高”,就是针对部分学生,不仅要求胜任工作,还能成为幼儿教育的专家,成为幼儿教育事业的创业者和推动者;所谓“不就理”就是优化改善甚至对某些学生暂时忽略理论学习。

    (2)中长期目标

    逐步实现幼儿教育的深化和发展。在深入研究幼儿教育的特殊性的基础上,满足和激发社会对“人才战略从娃娃抓起”的认识。让幼儿教育工作更加收到社会尊重;让育儿工作成为技术性专门性工作。

孩子数学思维训练方法范文4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与教育发展的产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实施教改和开展课题研究的需要,是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需要,是加强教师备课程度,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需要。那么,她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是怎样体现她成功的一面呢?

一、多媒体英语教学的优势

1.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打破了“黑板+粉笔”的原有教学模式,化难为易,化烦为简。多媒体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克服传统教学弊端的全新的教学方式,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成为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思维,让孩子们一节课有多个兴奋点;还使教材和媒体之间优势互补;多媒体教学新颖活泼的形式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过程,它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生动直观,还能创设教材难以提供的情景,体现多媒体的综合效果,能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结构。

2、多媒体电脑的交互性和智能化,成为医治中国学生“哑巴英语”这一通病的良药。利用多媒体电脑的强大功能,学生们不仅可以和多媒体电脑设置的虚拟人物对话,还能依据电脑的评判(包括语音、词法、句法甚至习惯用语)修正自身的错误,这对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无疑是十分有益的。课件中的跟读、模仿、问答练习、角色扮演等交互式训练,也有利于学生认知发展和思维训练。

3、多媒体信息量大且速度快的优势可帮助教师传递大量的信息,能提供多种形式的训练方法,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机会更多了,有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课堂容量的大大扩充,使课堂内容更加充实。英语教学要求突出口语交际功能,让学生多学多练。但课堂时间有限,容易出现课堂教学容量不大的缺陷。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辅助教学则不同,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从期望得到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出发,将教学内容重新编排、认真筛选,事先编制好教学内容和程序,节约了大量的时间,使教学节奏明显加快,教学密度增大,因此就能从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压缩出时间来进行大量的口语练习,使学生们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时间。

现代教育技术的确让我们的课堂得到了最优化,但纵观目前多数学校媒体教学开展的实际情况,本人以为仍有几个问题需引起人们的重视。

二、多媒体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要认识到推行教育技术是整个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事情。实施教育技术的核心是教育的整体改革,只有实现了教育的整体改革,教育技术才有真正的用武之地,否则便会束缚教育技术的手脚,使它得不到健康的发展,发挥不出潜在的作用。实施教育技术的根本目的也在于促进教育的整体改革,所以,我们要从战略高度考虑,只有形成高屋建瓴之势,才能全面推广。。我国的教育技术部门工作人员虽然已经形成了一支力量,但毕竟只占教育界的小部分,长期以来只扮演教辅的角色,其中存在一定的历史原因,势单力薄是现实情况。将推行教育技术的责任完全落在教育技术部门的身上是不合情理的。

。因此,不知道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教育的整体变革,不知道如何发挥信息的优势来培养21世纪所需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4.用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制作相对繁琐,要耗费大量时间,现存的课件使用又不能得心应手。(出售课件的制作部门往往考虑市场商业因素,真正适合教学的课件数量不多),以至使一部分教师心存反感,故相当一部分教师拒绝使用这些先进的教育手段,并认为这些“新玩意儿”没给他们的教学带来多大的改进,也造成一批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老年教师较少涉足多媒体教学。这样计算机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不仅没有解放教师,反而使教师感到是一种负担,久而久之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多媒体教学只能敬而远之了。而对于多媒体教学已初步开展起来的学校,则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相当部分的教师仅仅是在公开课或评优课时,为达到“使用先进教学设备”的要求,才使用或临时请人帮助做上课时使用的教学软件,匆匆学一点有关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有的本人对计算机辅助教学了解甚少,操作环境又不熟悉,课件设计、制作均由他人代其完成,上课出现些失误,甚至造成干扰。多媒体技能的掌握滞后于多媒体的运用。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有的将多媒体权当作单一媒体来使用,放一段录像、一段音乐,出现一些文字内容,课堂整体效果可想而知。

5.也有的只为体现本节课“教学手段的先进与时尚”用多媒体取代教师的教学,忽略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师教学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勿庸置疑,多媒体引入课堂教学后教师的一部分作用将由它的一些功能代替。但其作用仍只是媒介,无法代替教师成为主导。是否使用多媒体教学应是有目的的,它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组织需要。反之,仅将它当作一种摆设和装饰,也将毫无意义。所以这些问题未澄清,将制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健康发展。

。陈至立部长提到:“我们要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怎样使这些真正落到实处呢?

三、多媒体英语教学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1.学习一些理论,课件制作应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可以肯定,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是不可能制作出真正成功的课件的。。。教育信息化、关键在教师。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作为一门新的教学技术,不仅要求教师懂得计算机的使用,而且要求教师在理论指导下学会自己设计和制作教学软件,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项工作除要求教师自学外,最好形式就是组织教师集中进行培训,边进行理论辅导边上机操作,这样即能节省时间,又能提高学习效果。

2.确定一个原则,课件制作最终是为课堂教学服务。

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电教”方式,它姓“教”不姓“电”。课件制作时,我们要给计算机正确定位。计算机作为一种功能强大的媒体在教学中应发挥什么作用呢?按照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认知思维过程,学习过程是通过学习者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交互活动而展开的。因此,将计算机作为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才是正确的定位。。我们不要“为多媒体而多媒体”。教学设施再高档,也只有适用于具体的教学目的时才具有效力。。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仔细体味编者意图,广泛搜集相关素材,精心策划制作课件。教学需要多媒体,但用了多媒体未必就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益。运用多媒体技术是为了搞好教学,但教学不是为了多媒体。

3.掌握一个趋向,课件制作应该向积件方向发展。

“教无定法”,固定化的多媒体课件不能鼓励学生的思维多元化,也难以发挥教师的教学特色和教学个性。经过不断实践和反思,现在课件制作开始向积件方向发展。积件是根据教师和学生的需要组合开发的教学资源库、教学策略库和教学软件平台。建立积件后,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需要的教学资源、选择恰当的信息呈现方式和适宜的教学策略,还能利用国际互联网的资源优势,为学生创造最优化的学习环境,实现个性化教育。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一些初具雏形的积件,它们虽然还不完善,但已受到普遍欢迎,这也是课件制作向积件制作发展的趋势的有力证明。

4.做好一个定位,教师始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

多媒体与传统的教学技术起着补充和辅助作用,能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涩为通俗的效果。恰当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能给课堂教学带来质的飞跃,但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不容忽视,这不仅是因为教什么,学什么,取决于教师,还因怎样做、怎样学取决于教师,即使有最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工具,使用不当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如何用好多媒体关键在教师。任何时候都是为了教学而使用工具,而不是为了使用工具而教学。可见,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教师仍起主导作用,学生仍起主体作用,媒体仍起中介作用。

但愿每位教师能不断超越自我,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中,完成观念的转变,使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真正达到最优化,使课堂教学改革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徐丹2002-3-31

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误区及其对策曹金鑫李小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