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思维训练课的教学方法范例

2023-03-10 来源:易榕旅网

思维训练课的教学方法范文1

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对于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更加重视,所以必须重视对于美术课程教学质量。通过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进行图像课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了解到作品的本身以及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更多的美术知识。更好的针对美术作品进行情感理解,促进学生对于美术产生兴趣。例如在湘版教材二年级《剪纸动物》这一课程中,通过对于艺术作品中的动物进行赏析,让小学生能够明确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并且尝试感受到艺术作品中的魅力。通过对于作品的图像思维训练,能够小学生更好的将艺术作品与人类的寄托进行分析,让小学生从小养成热爱生活、热爱民俗、热爱自然的品质。在图像思维训练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将不同的艺术作品进行对比分析,让小学生可以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来搜集相关的知识,从而有效的帮助小学生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对于一些知识性比较强的东西,教师应该更好的帮助学生创造条件,提高小学生对于美术知识的热爱。

二、 小学美术图像思维训练教学策略

(一) 运用多媒体手段提高图像思维训练的内容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推广,通过与美术课堂相结合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形式,让课堂更加的生动活泼。例如运用多媒体设备不仅可以展现出丰富趣味的教学课堂活动,而且还能够帮助美术作品更加的生动形象,带给学生更加直观的课堂体验。提高小学生的注意力,让图像思维训练课程效率更高。

(二) 提高小学生的图像思维训练层次

在图像思维训练课中必须要加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整个图像思维训练过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通过在讲解图像思维训练方法之后,教师应该积极主动的引导小学生进行自主图像思维训练,并且通过多层次的来帮助小学生,可以获得更好的图像思维训练体验。在图像思维训练的过程中,教師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进行图像思维训练。通过多个层次赏析,帮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在对比的过程中运用多层次的图像思维训练方法,针对不同作品所具有的特点进行分析,从而把握两种不同艺术风格的美术作品,进一步提高对于美术知识的掌握。

(三) 开拓美术视野

在图像思维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局限于课本的内容,而是应该更多的开拓美术资料帮助学生开拓美术视野,让学生能够积极的了解不同时期的美术创作风格,掌握多种美术作品的绘画技巧。例如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熟悉不同国家和地域之间的美术作品,指导学生可以首先图像思维训练我国传统的美术资源,然后在图像思维训练国外的美术作品。运用不同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可以更好的自主探索,增强对于作品的了解。

三、 提高小学生图像思维训练的主要途径

(一) 促进小学生成为课堂图像思维训练的主体

在传统的图像思维训练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更加注重对于作品的内容解读,而忽视了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意识。为了能够更好的提倡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运用恰当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思考,而不是通过自己的讲解让学生被动的接受图像思维训练内容。一方面教师的讲解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主观性色彩,所以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图像思维训练,受到教师的思想影响。另一方面,很多学生由于习惯了教师的讲解,所以久而久之失去了主动图像思维训练的能力,不利于学习的发展。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要通过结合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经验,针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启发与诱导,帮助学生能够快速准确的获得美术信息,并且明确信息的正确与否。通过将小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能够让整个课堂的教学更加的活跃,也能够更好的帮助小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作品背后的故事。

在图像思维训练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出示《向日葵》课件,并且提问这幅画的名字和作家,检查小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然后教师通过展示课件《割耳朵的自画像》让小学生猜测,并且分析为什么凡·高被割了耳朵之后还投射出冷冷的目光。通过对于作品的感悟,让小学生将凡·高的作品进行分析,包括自画像、人物画、景物画和风景画,并且让小学生谈谈对于凡·高的印象。在小学生交流之后,教师介绍,凡·高经常画社会的底层人,但是却不被人们所接受,也没有人买他的画,这使他变得焦虑和烦躁,于是在33岁,他来到了法国,后来在法国的小镇完成创作《向日葵》。通过完整的课程图像思维训练,能够让小学生更好的了解到画家的生平与背景,明确画家作品风格,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图像思维训练。

(二) 培养小学生质疑的能力

图像思维训练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质疑的产生。通过加强学生对于作品思考的疑问,能够增强学生对于怀疑、困惑、焦虑等心理状态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要想积极改变这种问题,必须要通过主动转换角色的方法来加强学课堂教学的质量。通过让学生提出疑问,并且教师回答,法能够更好的帮助小学生真正的了解作品,同时也能够让小学生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强化图像思维训练的能力。

思维训练课的教学方法范文2

一、教学目标的科学定位

美术教育,即通过美术教育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其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所谓审美能力是指学生对美的感受、欣赏和创造的能力,也称对美的鉴赏能力。主要表现为对现实的感受是否敏锐、鉴别是否准确、发掘蕴藏在审美对象深处的本质性的东西是否深刻等。美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可以从三个层次去定位。

1.知识目标定位

即通过美术教育理论课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理论、文化知识和艺术素养,使学生具备正确的审美判断、科学的审美价值、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文明的审美趣味。所谓审美判断是依据一定的审美理论、标准,对客观世界的事物和艺术作品所作的饱含情感的审美评价;所谓审美价值,是审美客体所具有的能满足人审美需要、给人以审美享受的价值;所谓审美理想,是指人向往、追求的美的最好最高境界,是审美要求系统化后所形成的理想化的审美观念,是审美经验的积累和升华;所谓审美趣味,是指审美主体对某些审美对象的一种特有的喜好、偏爱的倾向。

2.能力目标定位

即通过美术教育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有高尚的审美理想和正确的审美观念;二是有对美的感受、鉴别和欣赏能力;三是有按照美的规律表现美、创造美、完成美术作品的能力。

3.情感价值目标定位

即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准确的审美判断、高雅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价值判断。审美情趣是以主观爱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对审美对象或爱或憎的富有情感的评价倾向。它表现为个人爱好、兴趣的差异和审美能力高下深浅的差异。时代精神、生活方式、地域环境、民族心理、习俗的差异也会带来审美情趣的差异。通过美术教育,培养起人们高雅、文明的审美情趣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这样的美术教育的目标定位就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的美术教育目标定位简单化、同一化和绝对化的弊端。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中,技法训练是大学四年的主要内容,课堂写生与临摹占据了大部分的学时,这种教育的好处是学生的基本功扎实,技法过关。但坏处就是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不够,学生的艺术个性不明显,创造力薄弱。另一方面,对审美教育的忽视,也使学生的艺术视野不够开阔,审美能力较弱。所以,美术教学内容的改革,应在训练学生专业技法的同时,重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

1.构建跨学科课程

表现和创造“美”是一切艺术活动的目标[1]。许多高校美术课程的设置中,鉴赏与美学理论课仍然是球,整个四年下来,也抵不上一个学期的技能课学时,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明显不足。我们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中,注重构建跨学科课程。首先,在保持专业独特性的同时,构建跨学科的新课程体系,注重与其他人文学科的融合渗透[2]。提倡学生除了学习本专业理论课程,也积极选修美术之外的舞蹈、音乐、文学、哲学等学科。在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加大专业美术理论课的学时与分量,引导学生重视理论课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引入思维训练课程

创造力是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3],也是高素质的美术人才必备的才能。目前,高校美术教育存在着重视课堂习作而忽视创新训练培养的倾向,学生的作品习作味浓,创新性差。要改变这种局面,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师在日常授课时随机训练,如做出发散图表等,加强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另一方面,可以引进新型的思维训练课程,如头脑风暴训练课。训练时,要求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像暴风骤雨一样,迅速地说出自己的一些观念,不能迟缓,不限制数量,也不要求质量。在整个思维训练过程结束后,进行评价。评价标准是:说的越多表示思维流动性越高,速度越快表示思维流动性越好。这种风暴式的联想训练,对促进创造性思维大有益处。

3.增加开放式实践教学内容

现在高校美术毕业生的通病是学生实践性不够,就业后还要“二度培训”。要改变这种现状,学校和教师应改变传统封闭式教学体系,倡导“开放式”实践教学。

(1)鼓励课堂外教学。这种课堂外教学包含两种方式。一种是寻求当地美术资源,如相距不远的古建筑或博物馆,组织学生实地观摩。观摩前教师设计好课题,观摩后以组为单位提交调研报告。另一种是在讲解一些理论性较强的技法时———如透视学,由教师短时间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在校园里实地观察透视变化。

。。这种实践可以快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3)组织多种竞赛活动。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设计比赛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变模仿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

(4)发展校外实践基地。。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灵活选择

1.改变“一言堂”教学,倡导“对话式”教学

“对话式”美术教学是建立在处于平等地位的学生、教师和作品三者间彼此的精神敞开而达到心智启迪、灵魂交融目的的教学形态。在这种多元对话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与权威,而是课堂的引领者与组织者。

(1)与作品对话。通过课前布置作业,引导学生搜寻作品资料,理解“画内之意”与“画外之意”,实现初步的“人与作品的对话”。

(2)师生的对话。课堂上教师巧设话题,师生之间展开对话。这种对话不是漫无目的的,而是在教师循序渐进的问题诱导下层层深入的。同时,学生之间讨论、对话,活跃思维,呈现了对作品的多元理解。

(3)与自我对话。对话最终的目的应该是自身的人文关怀与精神的提升。师生在欣赏完作品后与自我的内心和精神世界进行对话,这是课程审美性与人文性的体现。

2.改变单一的“范画示教”,倡导多元化教学

单一的范画示教容易导致一班学生都模仿老师的作画风格,显得千人一面。因此,在现在的技能教学中,倡导在“范画示教”的基础上,引入多元的教学方法。

(1)激疑法。指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刺激学生感官,再促使学生思考和探讨。如教师在作画前,先展示自己或他人的优秀作品,在学生惊叹之中,教师有侧重点地引导学生观察技法特点,如湖水的透明感是怎样表现的;学生带着问题思考,研究,讨论。然后教师具体示范湖水透明感的画法,使学生领悟。这种方法针对性强,且激发兴趣,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对比法。展示优劣不同的范画,请学生自发找出劣画中的构图、色彩、透视上的缺点,再讨论同样的问题在优秀作品中是怎样表现的,通过对比使学生理解技法细节。

(3)展览法。名家名作虽然可以引起学生的感叹,但是与他们心理距离最近的还是同班同学之间的交流与观摩,定期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作品展览,组织学生观摩与讨论,可以互相促进,开阔创作思路。

(4)临摩法。让学生临摩美术大家的画作,提高其审美和鉴赏能力。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美术技法,另一方面,又可以对学生进行美术史和名人名画介绍,提高其审美情趣和审美评价能力。

3.引入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的引入无疑是现代课堂的重要改革,这使课堂的信息量增长,感官性增强,课堂效果更好。。也可以指导学生把自己的美术作品挂到网上,相互交流与欣赏。

四、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

美术创作与其他学科门类相比,方式多变,过程复杂。因此,对教学评价的改革也应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

1.由重结果评价向重教学过程评价转变

原有的美术教学评价一般是重结果,轻过程。美术评价改革要求,应在宽松的艺术氛围下,教师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对教学过程分阶段评价。

2.对作业的单一评价向质与量评价转变

在日常作业的评价中,弱化量化评价和主观评价,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做出客观的描述性评价与软性评价,适度地指出问题,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

思维训练课的教学方法范文3

关键词:高等学校;引导;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7-0256-02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一日千里。科学技术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的较量。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现和总结,这样不仅可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方法,还可培养能力,激活思维,使学习进入一个新境界。创造力是指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个性倾向,是两种心理素质的综合体。创造力是人类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工作的心理基础,是创造型人才的关键性特征。近年来,世界各国都把开发学生创造力作为教育改革的目标。从20世纪80年代起,特别是在“科技兴国”战略提出以后,我国也逐步加强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研究,并以此作为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突破口,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实证性研究还不多,教学中也缺少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自然学科尤为如此。问题至少有三个:(1)创造力的培养;(2)自然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3)进行创造力培养对教学质量、学业成绩的影响。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试验如下。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心理测量和教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心理测量包括:智力测验、创造性思维测验、创造性倾向测验;教学实验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进行。

1.实验对象

根据学业成绩和智力水平相当的原则,从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二年级5个教学班中抽出(1)班为实验班,(2)班为对照班。实验班共32人(其中男15人、女17人),平均智商为109.32,创造性思维90.40,创造性倾向为120.36,一年级期末自然考试平均成绩为67.94分;对照班共30人(其中男15人、女15人),平均智商为112.26,创造性思维为93.45,创造性倾向为112.74,一年级期末自然考试平均成绩为70.25分。智商、创造性思维、学业成绩,对照班略高于实验班;创造性倾向,实验班略高于对照班。两班平均年龄均为20.30岁。实验周期为三年。

2.测试方法

(1)工具:智力测验用《瑞文智力测验图册》,创造性思维测验用《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创造性倾向测验用《威廉斯创造性倾向测验量表》,自然学业成绩以校期末统考成绩代替。(2)步骤:以教学班为单位,用团体施测的方式,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同时进行上述各项测验。测验后,先根据规则或常模手工评出每个学生的IQ和TTCT成绩,按评分要求评出每个学生创造倾向和学业成绩,然后全部输人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3)时间:前测在一年级开学后进行,后测在四年级毕业前一个月进行。

3.教学策略

运用猜测、激疑存疑、问题解决、定式打破、指导发现、实验观测等12种创造性教学方法,对照班则不系统运用这些方法。(2)实验班每周一节的第二课堂活动课改上(1)实验班的自然教学,在依据现行教材认真传授自然知识技能的同时,自觉地运用发散提问、延迟评价、集体讨论、思路揭示、结果预测、多向求解、快速创造性思维训练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或实验操作,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联想、想象、类比、推理、发散、转化等创造性心理活动,培养学生独立灵活地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兴趣和习惯,对照班仍上常规的第二课堂活动课。(3)实验班不论是自然课的课堂教学,还是创造性思维训练课,都要十分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倾向的培养,因此,都要贯彻如下9条教学原则:全面全体原则、主体主导原则、求异求优原则、启发探索原则、实践操作原则、民主和谐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成功激励原则和积极评价原则。

二、结果与分析

1.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TTCT总成绩前、后测比较。三年的教学实验有效地促进了实验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2.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TTCT (词汇)前、后测成绩比较。三年的教学实验有效地促进了实验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的发展,使其显著或非常显著地超过了对照班。

3.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TTCT(表达)前、后测成绩比较。创造力培养的实验,使实验班学生的表达创造性思维发展明显地快于对照班学生。

4.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创造性倾向前、后测成绩比较。经过三年的教学实验,实验班比对照班学生的创造性倾向进步较快,两者的总分由“差异显著”提高到“差异非常显著”,实验班学生创造性倾向的总体水平在两班学生同时发展的基础上速度高于对照班。实验班学生冒险性、挑战性和想象性的后测成绩比前测有了较大提高。

5.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自然成绩前、后测比较。经过3年的教学实验,两班学生各项成绩均出现了显著变化。总分、基础知识分、能力技巧分实验班均十分显著地超过了对照班,志趣表现虽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但亦比前测超过了许多。这说明,创造性教学实验促进了实验班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其发展速度明显地超过了对照班学生。

6.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智商比较。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智力水平,在实验开始时是对照班略高于实验班,但无显著差异;实验结束时情况正好相反,实验班显著高于对照班。

三、结论

1.创造力能通过教学加以培养,创造性倾向的培养比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效果来得缓慢一些。

2.自然教学能培养学生创造力,但这一命题只有在实施创造性教学策略的条件下才能成立。不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学生的创造力就不可能自发地发展。现行的某些以应试为目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约束甚至扼杀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的。

3.创造力的发展有助于提高自然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国英.教师素质与素质教育[J].河北高教研究,2004,(4):28-29.

[2] 黄海燕.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4,(6):94-95.

[3] 张秦中.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

Leading the student developing their creativity in studying i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NG Biao

(Harbin commerce university,Harbin 150076,China)

思维训练课的教学方法范文4

一、 依据新课程标准,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课程来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要真正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就必须依据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目标,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

小组活动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在学生自愿结合的基础上,有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统一安排、在统一的时间内进行活动。这种活动具有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功能。小组成员可以打破班级和性别的局限,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结合而组成的,可分为低、中、高三段。组织活动时,教师应依据学生的特长和爱好,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参与,互相学习帮助。活动中可以兴趣活动为主,注重知识的巩固,应用及能力的培养。也可以创造性活动为主,注重能力的提高及特长的发展。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班级活动是以班为单位进行的活动,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受益。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组织班级共同活动。这样,活动就具有了一定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更有利于学科知识与活动知识的配合,有利于任课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可依据学科知识适时安排或组织数学活动的主题,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二、激发兴趣、利用活动课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活动课,教师辅导为辅,学生独立活动为主。让每个学生通过情趣盎然的活动发挥各自的潜能,寓教于活动中。教师组织活动时,应以学生的兴趣及需要为主,从小学生数学素质教育,培养能力发挥特长出发。依据教育目标有意安排一些针对性和趣味性活动。如数学游戏、数学竞赛、测量、数学制作、操作等系列活动,激发兴趣,拓宽是失眠,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教学活动能改变科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方式,教师组织活动时,一要注意与科学知识的紧密结合;二要注意与学期教育目标配合,做到因材施教。例如,低年级在认识简单几何图形,初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征后,班内可设计“想一想,拼一拼”的活动课,使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懂得两个大小一样的图形可拼成一个什么图形。在小组活动时可设计“剪一剪,拼一拼”活动课,首先让学生自己准备若干个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纸片,然后提问:1.什么样的图形可剪成两个大小一样的长方形、三角形……2.用什么图形可拼成近似如小五星、小鱼、小天鹅等图样。这样既能引导学生巩固知识,应用知识,又能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活动课作为课程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每个全日制小学都必须开设,每个学生都要参加的一种指令性课程。它具有一定的结构,相应的活动纲要和活动指导书,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活动内容,有时间和教学进程的新型课程。活动课是贯彻教育方针和落实培养目标的必要途径,我们在观念上不能将数学活动课和数学课外活动混为一谈,决不能简单地把课程表中的课外活动更名为“活动课”来替代新课程计划中所要求的活动课程。

三、提高素质,做好评价,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

思维训练课的教学方法范文5

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成为素质教育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下面就如何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思维谈些体会。

一、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兴趣

教育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为了使学生创造性地掌握知识,就必须创造教学情境,揭示事物矛盾,让学生在探索和解决矛盾中形成乐于独立思考的愿望。

1.激发好奇之心。好奇是小学生心理年龄特征之一。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让学生对新授课的知识情境,产生一种迫切要求获取知识的欲望。这样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自觉地积极开动脑筋,主动学习,让创造思维得以发挥。如在教圆周长这节课,我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量出若干个大小不同的圆的周长和半径,当学生报出半径时,我便讲出周长,而学生报出周长时,我便说出半径。由于老师报出的数据与学生量的数据基本一样,一连几次后,激起学生好奇之心。当学生急于想了解其中奥秘时,我拿起教具进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在演示的过程中学生恍然大悟。

2.鼓励探索精神。学生的创造思维只能在积极的学习中培养。要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动手的过程中让他们仔细观察,积极探索新知识,寻找新规律,让他们在主动探索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满足感。如教圆柱侧面积时,让学生准备一张长宽分别标有长度数量的长方形纸皮,让他们用这张纸皮分别卷成两个高不相等的圆柱体,学生在卷起――摊平――又卷起――又摊平的过程中寻找关系,推理出圆柱体侧面积求法。

3.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就是使学生面临着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大有“手起刀落”之势。。②要求学生不能简单利用已掌握的知识或已形成的习惯去解答,要使学生认识到旧知识不够用,这样就会产生一种要掌握新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探索新问题的积极性。

如教分数基本性质这个知识时,课前我先让学生尝试完成这道题:“在括号中填上适当分数 ”,若依靠学生所掌握知识,显然难以完成(个别学生利用分数与除法关系化成小数完成),甚至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5和6之间没有分数存在。当学生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再让学生讨论上述题目,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充分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寻求解题途径,在解题过程中学生不但理解关于5与6之间有无数个分数,而且也让学生尝到掌握新知识的甜头,同时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

二、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方法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师在课堂上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愈灵活、愈有创造性,学生的创造思维才愈能得到培养。

1.重视思维过程。重视思维的过程是引发学生学会思维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当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或解决一个问题时,要让学生提出例证,并要抓住他们表述的每一条思路,不放过任何一个为他们揭示某种新知识的机会,这样当学生解决一个新问题时,思维的深刻性就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在讲到百分数的应用题时,我向学生提出这样一道判断题:

“甲数比乙数多20,乙数就比甲数少20。”

“甲数比乙数多20%,乙数比甲数少20%。”

一部分学生认为两句话都对,因为根据第一句话正确的表述自然导出第二句话。另一部分学生认为第二句话是错误的,因为第一句话是单纯的两个数量相差关系,可以倒叙与正叙;第二句是倍数关系,随着叙述形式的变化,单位1的量也发生变化。从这里可以看出两部分学生都体现了思维过程,前者却暴露了错误的思维过程,但同时也为老师纠错提供了依据。

2.培养首创精神。为了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老师应当为他们提供较灵活的学习素材,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的奥妙,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彻底摆脱思维定势的影响,爆发一个意想不到的思维结果。如在一次思维训练课上,我出了这样一道计算题 。大部分学生都把含有共同因数的两个乘法式子结合再提取公因数,但这样仍然摆脱不了通分过程。这时有个学生脱口而出等于2,因为他发现了其中规律,即把乘号全部改为减号。这种计算方法在班级引来一片反对,理由很简单,“两数相乘不等于这两数相减”。显然大部分学生仍然根据习惯的定势进行机械的演算,而这位学生别出心裁的演算技巧,却揭示了新颖的解题手段,体现出创新的精神。

3.鼓励质疑问难。创造思维要从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并有意识地去发展它、培养它。

例如一次上圆的周长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这样的问题:“ 化成分数是多少?”“ 为什么不用分数表示?”而另一个学生提出:“祖冲之是怎样发现圆周率?”面对这三个问题,我当堂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才认识到由于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无法确定分母,所以无法化成准确的分数。而对第三个问题,我让学生课后去思考,去动手测量。应当承认这三个问题都不在我备课内容之内,但由于我在课堂上采取较灵活的方法,使学生获得一种得到知识的满足感。

三、加强学生创造思维的训练

1.想象思维的训练。想象渗透在小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它是小学生创造思维的前提。一方面要尽量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材料,另一方面要训练小学生运用已有的表象进行想象。特别是学习几何知识时,学生离开想象,就无法在脑子里形成立体形象。如教到正方体表面积时,我出示下列思考题:

下列哪些图形,把它按照虚线折叠后可成五个面的正方体,并标上底。

要完成上述思考题,首先要在脑子中形成正方体的立体感,通过训练提高学生想象思维能力,也为后面的体积教学打下基础。

2.求异思维的训练。心理学表明,思维定势人人都存在。为了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他们打破常规的思维束缚,让学生会从不同的途径、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学生习惯上对求单位“1”的分数应用题总用除法进行计算,造成思维定势,阻碍了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针对这一弊病,在完成分数应用题教学后,我有意让学生思考下列应用题的另一种解法。

“某厂去年实际产值为15万元,比原计划产值增加,求原计划产值。”

列式为15[1#)]。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对单位“l”与都分量这两种分数应用的内在关系,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思维训练课的教学方法范文6

一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例如,通用教材第一册出现,可以使学生初步地直观地知道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得数也随着变化了。到中年级课本中还出现一些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被乘数(或被除数)变化,积(或商)是怎样跟着变化的。。  

二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怎样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先把和加在一起再同相加,与先把和加在一起再同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

三 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