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新课改;导学案;素质教育
一、什么是导学案?
“导学案”是教师为学生每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的引导方案,学生根据“导学案”上设置的问题开始他们的学习过程,通过课前的阅读课本,查阅相关的参考书以及搜索资料与同学交流讨论等途径去解决问题,学会知识,获得感悟,进而形成能力。由此可见学生按导学案去学,去掉了过去学习时的被动和盲目,找到了主动学习的支点。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它也把预习与练习结合起来,通过问题去学习知识,通过知识去解决问题,个人获得的信息将会更加牢固地保存于头脑中。
二、历史导学案的特点:
1、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核心思想。以问题促思考,以问题为线索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习是导学案的核心思想。历史教材的一个特点就是线索多,问题多。把历史课中的核心问题找出来是本节历史课上得成功与否的关键。找出历史课中核心问题之后,根据本校学生的基础知识情况,由浅入深,慢慢引入核心问题,从而掌握所学知识。
2、归纳总结知识是导学案的重点,导学案的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历史课程线索多,学生很难找到历史知识切入点。历史老师就要从大方向教学生如何进行归纳总结,如讲经济史,引导学生从生产力的发展来看生产关系的变化入手,进行归纳总结。
3、内容简练、实效性强是历史导学案的特色。设计一份科学、合理、内容紧凑又符合觉悟的导学案是一项艰苦复杂的工作,是需要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的作品,不下一番苦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要把每一节历史课都好好设计出来,我相信每一个高中老师要单独完成,肯定是有心无力。怎么办?发挥集体的作用,全体历史老师分工合作,各自编写一部分,再拿出来大家讨论,综合分析,最后才形成本校的导学案。
4、巩固练习是历史导学案的着力点。学生通过解题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和培养技能,而且能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创新能力。
三、历史导学案的设计思路:
1、树立“先学后教”理念,历史导学案要以“学”为中心去预设,主要解决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2、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历史导学案,问题的设置难度必须在学生可控范围内,难度太大学生找不到答案会产生烦学情绪,问题太容易也起不到新知识学习的效果。
3、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每个知识点学完后,要配以适当的题目进行训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4、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并给予适当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去运用历史导学案,成分利用教材、互联网等如何去查找资料和解决问题。
5、预习与课后练习结合起来,问题设置要有层次,先易后难,先简再繁,新课程的学习与课后练习的问题设置要有梯度,拓宽学生的空间,使其学得更为扎实。
四、如何写好历史导学案
(一)历史导学案设计的原则
历史导学案的编写应发挥备课组的作用,一个人去设置一份导学案一是太费时间,二是难免失之偏颇。所以导学案的编制必须充分发挥同年级学科备课组的作用,通过集体备课来完成。集体分工编写,共同研讨确定;历史导学案的编写应简洁、易懂,最好以一节课为单位设计。
(1)课时化原则:一课一学案,即学即用即教。
(2)问题化原则。将历史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
(3)学生中心原则
历史导学案是给学生用的,设计时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应考虑让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注重激活学生的思维火花。
(4)方法化原则
强化学法指导。设置问题后不是笼统地要求学生去完成,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如何依据导学案通过阅读教材、交流研讨、上网查询等途径完成导学案。导学案上针对开放性问题亦应适当地提供方法上的指导,降低学生的参与难度。
(5)层次化原则
在编写历史导学案时应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围绕内容合理设置问题,如容易理解的知识点设置的问题应少,简单考查一下即可,重点难点要从不同角度多设计几道问题,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导学案的设计格式:
1、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学习后要了解、掌握、运用概念、要点、规律等。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到了哪些能力
情感目标:仔细挖掘蕴藏在学习材料中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和个人发展目标。
(目标要简洁、准确、清晰、全面,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为主。)
2、重点、难点:观察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预测可能会出现的难点,根据考纲、课程标准,确定重点,提醒学生重点应掌握的问题,激发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信心。
3、预习导引(预习案):根据所学部分的核心内容和知识主线设计3—5个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明确主干知识,基本掌握简单知识,搞清疑难所在,以便有目的听课解疑。
4、问题导学:导学案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有逻辑,有内在的关联,解决一个问题又是解决下一个问题的前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解决一个一个小问题中,自然解决重点问题,锻炼思维,逐步教会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内容设探究,知识生成要引导,留给学生去亲历。
5、典题:针对所讲的知识框题选择或设计合适的典型题目,进行点对点应用训练。
。点拨提升有层次。
(每个知识框题都按照4、5、6环节进行。即:学—讲—练有机结合。)
7、归纳小结:本项内容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方法、规律的总结,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后进行,由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完成,如画知识树、概念图等。(教师的总结类似于板书主干知识的内容,但力求以不同的形式表述)。
8、当堂检测:选择合适的题目检测课堂学习效果,发现问题或遗漏。
题量控制在选择题5—8个,简答题1—2个,时间5—10分钟。
9、作业布置(巩固案):根据课堂知识以及当堂检测的情况布置。
题目设置要分三个层次:即易、中、难三级,以易、中级为主,少量难题。。作业一定要适量,同时要加强检查落实力度。
参考资料:
[1]《中学历史教学论》,闫桂琴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中学历史课程教学论》,王春永编,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一、“导”在设疑激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堂中的“导”要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多做文章,因为兴趣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促使他们全身心、高热情地投入到数学探究活动之中,使学习状态达到最佳。如何有效地激趣呢?。教师所设计的疑问必须深思熟虑,充满趣味,为课堂教学的推动服务,为学生思路的打开服务,同时也为实现积极的师生互动服务。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关于“闰年二月”这一知识是教学的重难点,上课伊始我给孩子们讲了一个故事:一天,青青草原上发生一件怪事,其他小羊都是一年过一次生日,可懒羊羊要四年才过一次生日,他伤心的哭了,不相信这是真的。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同学们想知道吗?通过故事设疑激趣,将学生引入积极的课堂情感状态,为新课做好准备。
二、“导”在以旧引新,促使学生的知识迁移
。只有当学生学会了以旧知作为根本抓手,通过比较发现规律,充分打开思维,积极投入探究活动,才能把握所学内容的关键所在,才能有效避免错误的滋生,才能让教学过程事半功倍,同时学生在自觉的知识迁移中已逐渐学会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我有选择地设计了几道练习题进行复习准备:①2cm+0.5dm=?3角-5分=?②3/5表示( ),分数单位是( )。③口算:1/3+2/3=( )6/7-1/7=( )这些题复习侧重点不同,训练针对性较强,为接下来学生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指明了方向,学生在此基础上只要迁移类推,规律便轻松掌握。以旧引新使课堂“导”学更为从容自如,学生一旦跨入思维“最近发展区”,教师便可坐收奇效。
三、“导”在方法指导,点拨学生的解题思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有迷茫和困惑,如果顺其自然、坐视不管必然扼杀学生的积极性,打消他们的进取心,这时教师需要“该出手时就出手”,及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顺利达到既定的目标,同时促使他们在反思中由“不会”走向“学会”,再走向“会学”,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实际解题能力。数学问题是灵活多样的,因此我们的解题方法也应当是灵活多样的,正如新课程所提出的“以不变应万变”,无论题型如何变化,道理总是相通的,方法总能适用,关键在于学生的思维一定要灵活,思路一定要打开,同时信心一定要充足。例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路程问题)》一小节,内容丰富多样,题型也变化多端,但只要我们善于发现问题中的条件关系,找到问题的突破口,答案便会应然而生。课上,我习惯于指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寻找等量关系,学生学会了巧妙运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思路始终是敞开的,解题过程自然不再棘手。
四、“导”在拓展运用,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
应用题教学法是根据应用题的特点,从应用题生活化的角度,针对应用题在小学中的地位,对应用题给师生带来的困惑进行不断的探索与研究得出的。它以学生为主体,以加强思维训练、发展学生思维为重点,着眼于提高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基本环节是:导读思研。现分述如下:
一、导
导,即导入新课,是老师有机连接各个环节的桥梁。其目的是为学生探究新知识指明方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新知识上,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导的水平如何,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成败。;既有用,又有价值。为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导的方式,或者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启发,或者充分使用学具、教具进行设疑,或者运用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吸引学生,或者环环相扣,以旧引新。总之,不论运用什么方式,只要能达到导的目的,导得自然,一般来说,都是可取而有效的导入方式。
二、读
读,指读题目,是应用题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自己感知信息数据的过程。“会算不会算,把题读三遍”。读,看起来是非常简单的事,其实,要把应用题读通、读透,还是比较困难的。有的学生之所以做错,其实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读题时走马观花,没有读懂。读,要讲究一定的方式。在小学,大多数的学生读题时都不注意停顿,语感非常差,使得数学意识低下,因而理解不透题意。读的时候一定要全面、仔细,既不加字也不减字,对于较深的题目,甚至要咬文嚼字。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而且也使学生的感知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捕捉信息数据的能力,为学生理解题意奠定了初步的基石。
三、思
思,指学生读题后,思考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该如何表述,该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如何用线段图描述题目,题目中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还有什么隐含条件,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答等,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中心环节。学生思得如何,主要是看教师是否根据学生的经历和思维水平,合理而充分利用可用的教学资源,使学生思维现实化。只要是上数学的老师,都很清楚地知道,一些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在掌握数学知识时,往往感到困难重重,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在解题过程中缺乏思维活动的自觉性与周密性。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引导,切实做好学生的引导者,设法调动学生的大脑器官。。
四、研
研,指学生根据信息数据,利用找到的基本数量关系及某一条件或问题,研究出其他的数量关系,也就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灵活运用后学知识,尝试多种多样化的解题方法,是解题思维的拓展,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其具体做法可以是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对数量关系进行变式,也可以是对题目中能进行转换说法的条件(多数是带几倍分数或比的条件)进行换说法,也就是运用多种方找出新的数量关系进行解答。
例如:“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3: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本题中有一个明显的数量关系:“大豆面积 +玉米面积 = 100 ”,利用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得到两个数量关系:“大豆面积 = 100 - 玉米面积”和“玉米面积 = 100 - 大豆面积”。题目中的关键句是“播种面积的比是3:2”,也是一个缺省条件,补完整就是“大豆面积与玉米面积的比是3:2,即,大豆面积:玉米面积=3:2 。
①玉米面积:大豆面积 = 2:3
②大豆面积是玉米面积的3/2(豆=玉×3/2;玉为单位“1”)
③玉米面积是大豆面积的2/3(玉=豆×2/3;豆为单位“1”)
④大豆面积比玉米面积多1/2〈 豆=玉 玉×1/2;豆=玉×(1 1/2);玉为单位“1” 〉
⑤玉米面积比大豆面积少1/3< 玉=豆-豆×1/3;玉 = 豆×(1-1/3);豆为单位“1”>
⑥大豆面积3份,玉米面积2份,共5份。
我们来看一看我校语文骨干教师陈春霞老师是怎样启发学生思维训练的,以课文《荷花》为例:
?
生:(读)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了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师:一池的荷花怎么会变成一大幅画,怎么会“活”起来?
生:因为荷花实在太美了,他看入迷了。
生:因为他看着看着,一阵风吹过,荷花摇动起来好象一群仙女跳起舞来了,看上去好象荷花活起来一样。
。
生:如果不是看入了迷,自己就不会变成荷花。
?是怎样想的?请拉初同学再读第四段。
生:(读四段)
师:谁能说说这段课文分几层意思写了荷花动的样子。
生:分五层意思写:第一层,在阳光下,荷花站立着;第二层,风吹来,荷花摇来摇去象迎风舞蹈;第三层,风停了,荷花又动了;第四层,蜻蜓在天空飞;第五导以,小鱼在水里游。
陈春霞老师抓住了课文第三段的一句话:“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紧接着,陈老师抓住学生活跃着的思维,进一步分析第四段,让学生讲一讲话有几层意思叙述荷花动的样子。这样做,是在指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思考力,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
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陈老师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把重点放在学生的想象上。
?
(指图上的荷花)
。
师:(指花瓣)、花瓣――
生:变成了雪白的衣裳。
师风吹来――
生:荷花迎风摆动,象在舞蹈。
师:什么叫舞蹈?
生:舞蹈就是跳舞。
师:荷花怎么会跳舞呢?
生:风吹来,满池的荷花摇晃起来,好象跳舞一样如看。
生:风吹来,荷花动起来,花瓣儿象两只小手,时而向上,时而向下,象跳舞一样。
师:说得好,蜻蜓和小鱼变得怎样了?(指图)
生:蜻蜓和小鱼好象会说话了。
师:你能想象蜻蜓说了些什么话吗?小鱼怎么说呢?(指图)
生:蜻蜓闻到花的清香说:花姐姐,好香啊!
你多么美丽啊!
生:小鱼游出水面,对荷花姐姐说:荷花姐姐你早啊!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咱位荷花池里正在开音乐会呢。
师:对了。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一起再来读读第四段。这样的想象,是建筑在对实物进行观察的基础上的。一切想象都必须以实物为依据。脱离实物的想象是不存在的,即便是神话、幻想都如此。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启发,要发展思维必须十分重视观察,细致地具体地观察,要把观察的基本功打扎实,才会更有利于发展思维。看图学文这种课文类型正起着重要作用。
传统的诊断学实验室教学方法单调、枯燥,和临床过程相差甚远,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而在临床实习过程中不会书写检验报告,不会对患者病症进行正确地诊断和分析,既延误了诊断治疗,也增加了病人的负担,这种现状必须改变。本文主要从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和模拟临床诊断过程两个方面思考如何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
1.1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在日益信息化的今天,医学信息更新换代迅速,将多媒体课件运用到在诊断学实验室教学中,充分发挥其图文并茂、声像兼备的教学优势,将临床上的真实病例、患者的患病特征用文字、图像、动画、操作录像等形式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验室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规范检查手法,还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提高实验室教学的效果。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将现代化的诊断仪器设备及诊断科的一些工作流程展示给同学们,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诊断学实验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有了更感性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临床诊断的初步了解,吸引学生学习诊断学实验的兴趣,间接地促进学生对诊断学的求知和探索[1]。
1.2模拟临床诊断过程
用情景再现的方式,模拟临床诊断过程,让学生自己扮演医生和病人角色,参与到病例诊断中,按照询问病史、查看相关辅助检查临床资料等程序,让学生学会在真实工作中如何采集病史、收集临床资料,引导他们学习根据临床资料为病人做出临床诊断的方法,将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探讨诊断学理论。
2教学内容的创新
以往的诊断学实验室教学总是选取固定的几个检验项目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教学内容局限且简单,学生很快操作完,课堂时间剩余,易导致课堂纪律涣散,大大降低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与临床脱钩。。
3教学思维的创新
一流的老师教思想,二流的老师教方法,三流的老师教知识。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和发掘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成为开拓未来世界的主力军。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在于教师教学思维的创新。教师应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放手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2]。
3.1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在诊断学实验室教学中,教师要在熟练掌握书本内容的前提下,对讲授的基本内容进行创造性的重新构建,要以问题为中心和切入点,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条主线贯穿整个授课内容,使学生在课堂上不断思考问题。
3.2创设学生讨论环境在教学中适时引入临床病例,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病例的难度要符合教学进度,如果太简单,则不能达到训练学生能力和思维的目的;若太复杂,学生讨论时间过多,而且会觉得无从下手,也易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学生讨论诊断过程后设计出合适的治疗方案,写出规范的诊断报告。各组将设计的治疗方案和书写的诊断报告做成PPT,派代表进行阐述,主要是学生互相提问,相互讨论,教师给予相应指导,对所设计的治疗方案进一步完善,直到方案切实可行。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的组织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书写报告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
3.3开放诊断学实验室诊断学实验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在课堂上学生较多,设备有限,得不到充分的临床技能训练,掌握的技能手法不熟练,当学生进入到到医院实习或者临床实践时,容易给病人带来痛苦和不安,甚至引起医患矛盾,严重的导致医疗事故。开放诊断学实验室可以促进学生的实践技能在充足的时间内得到更好的锻炼,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临床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有利于培养具有扎实临床基本功的高素质医学人才[3]。
关键词:课堂教学;情境教学;实验教学;能力培养
《初中化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教育,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跨世纪人才,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目标。而采用分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重要而有效的途径。本文就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分层教学来突出素质教育谈谈我们的做法和体会。
一、利用情境教学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良好的思想品质对学生学好化学具有驱动和调节作用,课堂教学中,化学知识的传授应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结合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大庆油田开采,钢铁工业成就,侯德榜的联合制碱法等内容介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结合物质的结构,原子是中性的,化合物中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CO和CO2、浓H2SO4和稀H2SO4的性质等内容的讲授,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结合空气、水的污染和防治,煤和石油、甲烷、一氧化碳等内容的讲授,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还可以结合本地区的化学工业现状和发展前景对学生进行奋发图强,建设家乡的教育;结合白磷的自燃、空气成分的发现过程等对学生进行破除迷信、追求真理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二、重视化学实验教育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研究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在实验教学中我们体会到:通过实验的观察和操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使他们获得化学实验技能和化学研究的方法,可以启发思维,训练思维的深刻性,获得知识,形成概念,巩固知识。经常设计有层次的探究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培养他们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品质;同时对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例如,探究空气的成分内容时,先弄明白实验的原理和实验成功的关键后,用递进层次的模式设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1.模仿课本完成实验(1)。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记录,得出结论。通过交流讨论,对本实验进行反思评价,本实验的不足之处有哪些?
2.改进实验(2)铜质燃烧匙内装有白磷,从外部加热铜丝,使白磷自燃。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记录,得出结论。再通过交流讨论,进行反思评价:对比实(1),改进后的实验(2)优良之处有哪些?
3.给出资料信息:生石灰遇水会放出大量热。
改进实验(3)硬质玻璃管内装有白磷,实验前可移动活塞停在数字5刻度处。本探究实验需解决的问题:①怎样操作才能使白磷自燃起来?②实验过程中活塞是怎样移动的?为什么?③实验结束后活塞停留在什么位置?
4.给出资料信息:铜丝在空气中受热,表面会反应生成氧化铜。
改进实验(4),如下图两支注射器之间接一段耐热玻璃管。
本探究实验需解决如下问题:①玻璃管内除了可以选择红磷外,能否选择放铜丝?原因是什么?②如果反应前密闭系统内的气体是20ml,那么反应后密闭系统内的气体是多少ml?
这样一步步引导、启发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学生的各种能力就在这学习过程的反复中不知不觉得到了提高。
三、注重化学意识培养
化学意识是人的化学素质的重要表现形式。教学中应着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化学氛围,培养学生从化学的角度来认识事物。化学概念的传授要分层次讲清其内涵与外延,化学问题的求解不能按简单的数量对应关系来对号入座,也不能机械地去代入公式,应有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完整的化学分析过程。如讲授关于物质化学式的计算中,运用化合价的基本原则,学生很容易掌握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化合价的。
例题:N2、NO、NO2、NH4NO3四种物质中,N元素表现出的化合价共有( )
A.3种 B.4种 C.5种 D.6种
学生很容易错选B答案。导致这种错误的结论,是因为把“元素化合价代数和等于零”当成纯数学“代数和等于零”的计算来理解了,忽略了某些物质如NH4NO3中,同种元素(氮元素)能表现出不同化合价的特性。
再如,计算硝酸铵[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式正确的是( )
A.×100% B.×100%
C.×100% D.×100%
很多学生分不清B、D的本质区别在那里,而实质上就是“化学用语”不过关,从表面上把“元素质量分数与质量分数”混为一谈了。无论是什么错误,都是因为缺少必要的化学意识而造成的。因此,我们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化学意识的培养是相当必要的。
四、加强思维能力培养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的开发,对学生的学习及可持续性发展均有重要意义。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可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使学生的潜能充分激发出来。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知识的特点,在各个教学环中立足“两全”,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思维能力培养,导课时尽量从知识的发生这个角度导以思维。
选例:某同学进行中和反应实验:取适量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滴加几滴紫色石蕊溶液,然后逐渐滴入稀硫酸,测得溶液的pH及颜色变化情况如下表。
(1)从上表中获得的信息有:紫色石蕊溶液遇碱变蓝色,遇酸变红色。
请再写出2点: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
(2)当加入7ml稀硫酸时,溶液中的溶质为______________。
点评时一定要引导学生思考,你为何在第(2)小题中漏了写Na2SO4?
其实,化学反应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既要思考“质”的变化,又要考虑到“量”的变化。当出现在需要运用“量”变来判断化学反应过程时,一定要理清是否有反应物过量的问题,否则就会出现答案不完全而扣分的后果。
通过对不同题型的练习和评讲,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得到锻炼和满足,既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又能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批判性。
总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多渠道积极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外,我们还必须对学生进行多维评价,发现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走出单纯以分数评价学生的误区,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矛盾,使学生的化学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