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依降钙素;;;临床应用
骨质疏松症是威胁中老年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 导致骨质脆性增加和容易发生骨折的代谢性骨病。主要临床症状为腰痛、四肢疼痛、畸形、骨折、骨痛、 关节功能受限等, 发生髋部骨折1年内的死亡率为15%~20%, 存活者中50%终生致残。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及健康意识问题, 我国中老年的钙摄入量严重不足, 导致了我国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居世界首位。骨质疏松症的基本原则是减少骨量丢失, 维持或增加骨密度, 缓解骨痛症状。为了优化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方案, 本文观察了46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使用依降钙素的临床效果, 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观察的92例患者为本院2009年1月~ 2010年12月收治的门诊及住院骨质疏松症患者, 所有患者均有明显的翻身痛、负重性疼痛或主诉周身静息痛, 经诊断符合1995年WHO规定的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 其中男11例, 女81例, 年龄62~81岁, 平均年龄(71.3±11.7)岁, 病程5个月~5年,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为依降钙素组46例, 对照组46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安慰剂维生素E口服, 30 mg/次, 4次/d, 3个月为1个疗程;依降钙素组:每次肌内注射依降钙素20 U(日本旭化成株式会社), 2次/周, 连续4周, 后改为1次/周, 口服维生素D碳酸钙片500 mg/d(惠氏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评估两组疗效差异。
1. 3 观察指标与疗效标准 观察指标: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DEXA)在治疗前后测定腰椎的骨密度值, 采用意大利安可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钙、血磷。
采用VAS法评估患者疼痛情况:0分:没有疼痛感;<3分表示患者能忍受的轻微疼痛;4~6分:影响睡眠但尚能忍受的疼痛;7~10分:渐强烈、难忍的疼痛。疗效分为三级标准, 分别为显效:患者VAS<2分, 没有影响睡眠, 翻身、坐立、行走基本没有疼痛, 能够自理生活;有效:VAS<5分, 睡眠情况有效改善, 活动时疼痛减轻;无效:疼痛仍在6分以上, 躯体功能活动及睡眠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依降钙素组的总有效率为100.00%,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28.26%, 依降钙素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 2 其他指标治疗前后变化 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 依降钙素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治疗后L4、L5骨密度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依降钙素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治疗后两组血钙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依降钙素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 讨论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发病率日益增高, 骨质疏松症治疗的主要目标包括缓解疼痛及延缓骨量的下降, 降钙素是甲状旁腺分泌的一种钙调节激素, 调节机体骨转换或钙平衡, 有效抑制破骨细胞活性, 抑制骨吸收。依降钙素是人工合成的新型降钙素类药物, 是主要的治疗药物之一, 通过结构修饰后, 其化学稳定性更强, 不仅可在室温下长期保存, 而且在人血清中药效更为稳定, 用药3 d后残存活性率仍能保存50%, 因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其作用机制是:①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和增生, 促进成骨细胞生长, 与益钙宁的作用相仿;②降低骨吸收, 促进骨生成, 通过降低患者体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 提高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骨钙素(BGP)等骨形成因素;③增加5-羟色胺(5-HT)受体数目, 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的痛觉受体, 降低痛觉过敏, 扩张血管, 改善下肢血流, 抑制疼痛介质前列腺素的合成, 从而产生止痛作用;依降钙素还能刺激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与β-内啡肽的释放, 直接作用于下丘脑, 达到中枢性止痛作用。本文结果表明给予依降钙素制剂治疗2周后即改善了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症状, ;④防止骨钙丢失, 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者由于破骨细胞活性增强, 导致骨钙流失增加, 可引起血钙水平降低, 同时肠钙吸收减少。本文研究发现, 联合维生素D碳酸钙片治疗后血钙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 且依降钙素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 从而促进血钙向骨钙转移, 加快骨重建, 提升骨量。研究表明降钙素辅以钙剂治疗可提高降钙素效应, 减少腰椎骨质丢失, 改善腰椎骨密度;单用依降钙素, 不能改变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多, 不能有效抑制骨溶作用, 使用钙剂能防止甲状旁腺激素的分泌, 达到协同治疗作用。通过依降钙素与钙剂联合应用治疗骨质疏松症 , 能有效改善患者由于翻身、坐立、行走导致的疼痛。增加患者L4、L5腰椎的骨密度, 进而减低骨折风险。因此应用依降钙素联合钙剂治疗骨质疏松症临床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发生少, 有效减轻社会负担和医疗负担。
参考文献
刘璠.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实用老年医学, 2010, 24(5):356-359.
李恩, 薛延, 王洪复, 等.骨质疏松鉴别诊断与治疗.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40-121.
蔡德山. 骨质疏松临床药物的开发与进展. 中国制药信息, 2004, 20(10):5-12.
高建军, 周轶, 顾淑珠, 等. 依降钙素对破骨细胞的作用观察.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02, 8(3):248-249, 252.
[关键词]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中西医结合治疗; 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89;R6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1-34-02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慢性全身性骨代谢性疾病,发病者骨量减少,骨微结构退变,骨脆性增加,容易引发骨折,身高缩短,腰背痛等症状并导致多种副反应,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以原发性为多,常见于绝经,雌激素减少的女性患者或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骨量逐渐减少的老年患者。据有关资料统计,骨质疏松症在世界常见疾病中排第6位,全球共有约2亿骨质疏松症,而其中老年患者占了绝大多数,因此,加强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疗效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1 一般资料
本文收集2005年7月~2008年4月入住我院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共120例,其中男48例,女72例,年龄62~81岁,平均年龄73.4岁。病程最长4年,最短3个月。临床上具有骨压痛,腰背痛,驼背,病理性骨折等症状,并有疲劳乏力,耳聋耳鸣,夜尿频,并发症状。其中医诊断标准以《中医虚证辨证》为参考标准,诊为肾虚症。骨密度仪检查骨矿含量低于骨峰值的均值2~3个标准差,腰椎X光检查骨盆、脊柱,有明显骨密度降低征象。排除氟骨症,风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继发性骨质疏松等。治疗时间为4~6个月,平均治疗时间为5个月。
2 治疗方法
上述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单纯施用西药加以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加入中药治疗。
2.1 西药治疗
以抑制骨溶解.促进钙固定及营养神经为准则,给予骨肽注射液4 mL肌肉注射每日1次,密钙息1日1次,每天口服维生素D1片,20d为一疗程。局部疼痛病例加用温热疗法,电脑中频治疗,物理治疗,超短波疗法等。
2.2 中药治疗
党参28g,牛膝15g,羊藿25g,牛膝18g,杜仲18g,狗脊12g,川断16g,甘草5g,苍术10 g,白术16g,补骨脂10g,熟地30g,肉苁蓉15g,台乌药12g,鹿合草16g,杜仲10g,枸杞子16g,骨碎补10g,丹皮15g,菟丝子15g,由药剂科煎成汤剂,每日1剂,分2次服用。20d为一个疗程。女性患者每月加服尼尔雌醇片4mg,20d后开始服安宫黄体酮,每日4mg。
2.3 复查指标
3个月为一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复查生理生化水平,骨密度水平,骨代谢水平的变化。生理生化水平的变化用BECK―MAN,CX7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肾功能,血磷,血钙;骨密度水平用骨密度仪检查骨矿含量,骨代谢水平的变化用酶联免疫法测骨源性碱性磷酸酶。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校正卡方检验。
3 结果
3.1 治疗前后骨密度及骨源性碱性磷酸酶
结果如表1所示。对照组治疗前后两项指标变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治疗前后两项指标变化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经过治疗,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缓解。
3.2 两组在骨压痛,腰背痛,驼背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在治疗的过程中没有出现副反应。从综合治疗效果来看,对照组显效22例,有效24例,无效14例;实验组显效45例,有效14例,无效1例,实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2.80,P
4 讨论
世界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近几年发病率显著上升,造成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因此选用合理的治疗方法对于此病的治疗将显得十分重要[1]。从西医理论来说,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是由于老年人生理性内分泌改变,引起骨吸收和骨形成失去平衡,使骨的破坏大于骨的建立,从而导致骨组织体积减少,进一步导致骨质疏松[2]。从中医理论来说,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滋养骨骼。若肾虚精衰,骨不得养,势必导致骨髓空虚,使肾的主骨功能受到影响。肾亏可导致血瘀,而血瘀可导致气血运行障碍,营养物质不能滋养脏腑,从而导致诸脏筋骨失养,渐致虚损,促进骨质疏松症的发展[3]。
本方由党参、牛膝、羊藿、牛膝、杜仲、狗脊、川断、甘草、苍术、白术、补骨脂、熟地、肉苁蓉、台乌药、鹿合草、杜仲、枸杞子、骨碎补、丹皮、菟丝子共20味中药组成,其中羊霍、骨碎补、党参、熟地为君药;川断、杜仲、牛膝为臣药;台乌药、鹿合草、丹皮为辅药。其药理为:羊藿补肾益精,杜仲、补骨脂、熟地、肉苁蓉、枸杞子温阳补肾,力参、苍术、菟丝子,骨碎补、川断、牛膝,丹皮祛风止痛活血。上述各成分共同作用,对老年性骨质疏松产生影响。
从本实验结果来看,中西医联合治疗比单纯的西医治疗效果更好,其可能的原因有:①中药中的某些成分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具有直接促进作用,对破骨细胞增殖分化具有直接抑制作用。②中药强调治本和平衡,其治疗理念不仅从病情的本身出发,而且也兼顾全身的调养。在多种药物成分的共同作用下,不仅病情本身得到改善,而体质的加强和免疫力的提高,也反过来促进了病情的改善③中药成分全面,药效持久温和,机体能更好的吸收④药方中中药成分含有某种或某些对治疗有帮助的元素或活性物质。其中某些具体机理还不十分清楚,有待进一步完善,但从临床效果来看,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引入中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更有优势,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纯.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32例[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23):23-27.
[2] 李子成.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4 9例[J]. 实用医技杂志,2005,9(9):26.
[关键词] 骨质疏松;老年女性;唑来膦酸;骨密度
[中图分类号] R6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0(b)-0096-03
早在2008年唑来膦酸注射液(Zoledronic Acid,ZOL,密固达)即被美国FDA批准用于绝经后骨质疏松治疗的双膦酸类药物。2009年5月ZOL获得了中国SFDA新药批准。因为只需要一年一次静脉注射5 mg的独特给药方法,以及临床前和临床研究的结果均证实ZOL在绝经后骨质疏松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预示着其在绝经后骨质疏松治疗的潜力以及重要影响。本文收集了2010年6月~2011年10月北京积水潭医院骨质疏松门诊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患者,因不能耐受口服二膦酸盐,采用静脉输注ZOL治疗,并对其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北京市积水潭医院骨质疏松门诊2010年6月~2011年10月女性骨质疏松患者60例,年龄62~79岁,平均69.5岁,绝经时间10~35年,平均14.6年。将其随机分为ZOL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排除肝、肾、甲状腺,甲状旁腺疾病和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者,排除恶性肿瘤。无胃肠道手术史。无器质性精神类疾病及烟酒等不良嗜好。有很好的依从性,能坚持服药者。。
1.2 方法
1.2.1 治疗前检查肌酐清除率≥35 mL/min,血钙水平正常。ZOL组:输注ZOL注射液前30 min,给予口服泰诺林1片。输注后第1、2天,口服泰诺林每次1片,q8h。
1.2.2 先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水100 mL,然后输注ZOL注射液(5 mg/100 mL,输注时间不少于15 min),之后再输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水150 mL。
1.2.3 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口服钙尔奇D 600 mg/d,骨化三醇0.25 μg,bid,连续服药9个月。
1.3 观察项目及评价标准
1.3.1 骨痛症状评价:以腰背痛为主。骨痛症状4级评分标准:无疼痛:0分;有明确疼痛感,不影响日常生活:1分;疼痛可忍受或疼痛部分影响工作生活:2分;疼痛难以忍受或不能工作:3分。治疗后评分减少>2分为显效,减少1~2分为有效,评分无变化或增加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3.2 实验室检查:全部受检者均于治疗前,清晨空腹静脉抽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肝功能、肾功能、血钙(Ca)、肌酐(Cr)、雌二醇(E2)。
1.3.3 骨密度检测:采用美国Lunar Prodigy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9个月腰椎(L1~4全部)及左髋部(股骨颈、大粗隆)的骨密度。
1.3.4 安全性指标观察:重点观察有无发热、肌痛、关节痛、头痛等类流感样症状以及有无新发骨折发生。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基线情况比较
本试验入组60例女性骨质疏松患者,平均年龄(67.97±4.54)岁,体质量指数(BMI)为(25.02±3.67)kg/cm2,血清钙为(2.22±0.12)mmol/L,血清肌酐为(61.87±21.22)μmol/L,雌二醇水平为(0.11±0.09)nmol/L。具体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骨痛症状评分及效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9个月后,ZOL组骨痛症状明显缓解,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3。
2.3 两组治疗前后骨密度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腰椎及髋部BM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ZOL组与对照组比较、与自身前后比较L1~4全部BMD、股骨颈和大粗隆BMD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或P < 0.05)。见表4。
2.4 安全性指标比较
①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心率、血压、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无明显改变。②ZOL组:输注ZOL注射液后2~3 d内,主要有轻微的发热、乏力、感冒症状、头痛和关节痛,30例患者中有5例出现上述症状,其中2例输液后次日体温最高39℃以上,经口服泰诺林后第3天退热。③治疗期间ZOL组无新发骨折发生,对照组有2例髋部骨折发生。
3 讨论
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危害老年人身体健康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其严重性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发病率可达25%~50%,绝经20年以上者可达54%~58%。60岁以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高达55%,骨折发生率约为10%[1]。老年人椎骨压缩和桡骨远端骨折最常见,而髋部骨折带来的危害最严重。老年骨质疏松发病机制主要是骨吸收速度远远大于骨形成,骨的合成受到抑制,结构发生退变,进而导致骨质疏松。ZOL注射液是目前同类药物中抑制骨吸收效果最强的药物,动物实验证实,其抑制骨吸收的强度是帕米磷酸盐的100~850倍,是阿仑膦酸盐的25~114倍[2]。它的双氮结构使其与骨矿盐具有强大的结合力,从而具有更长作用周期。因此,ZOL是目前唯一通过每年单次静脉给药的双膦酸盐药物。
笔者通过老年严重骨质疏松患者使用ZOL,观察其对骨痛症状改善的效果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总有效率达96.7%,多数患者骨痛减轻出现在注射后1~3个月,这说明ZOL缓解骨质疏松性骨痛起效快,疗效显著。它尤其适用于因消化道症状、久病卧床等不能服用或不能依从口服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的那些骨质疏松症人群。本研究使用ZOL治疗9个月后骨密度检查,结果表明腰椎(L1~4全部)、股骨颈、大粗隆部位的骨密度明显增加,与对照组和ZOL组自身前后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与Eidtmann等[3]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的。Black等[4]研究证实ZOL治疗3年能减少骨质疏松症妇女70%的椎骨骨折和41%的髋部骨折风险。从笔者统计资料来看,ZOL组患者在观察的9个月期间未出现新发骨折,而对照组中有2例发生髋部骨折,这说明了ZOL通过抑制骨吸收,同时相对增加了骨形成,促进了骨小梁的重建,增加了骨的强度。
ZOL注射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发热、肌痛、流感样症状、头痛和关节痛等,这些症状大多在给药3 d内口服解热镇痛类药物后缓解或自行缓解[5]。本组使用ZOL的患者中,有2例患者尽管提前使用了解热镇痛药,注射ZOL后第2天仍出现39℃以上的高热,持续达2 d,于第3天退热。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患者原发疾病——类风湿关节炎10余年、血沉增快、CRP升高所引起的炎症反应过于剧烈有关。但笔者并未观察到更为严重的肾毒性、下颌骨坏死等副作用。另外,因为该药价格较贵,只有100 mL注射液。在临床输注时,最好在注射ZOL前后静脉点滴5%葡萄糖或0.9%生理盐水各100 mL。其一,避免使用ZOL充盈输注管路时排气造成药液浪费。其二,输注ZOL时也需要静点液体起到水化的作用。
综上所述,ZOL注射液5 mg每年静脉输注1次,可以确保全年治疗骨质疏松的依从性,能有效地增加患者的骨密度,减轻骨痛,降低骨折的发生率,是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一种较理想的药物。
[参考文献]
[1] 伍汉文,孟迅吾.应重视骨质疏松症的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1992,72:959.
[2] Gasser JA,Green JR. Long-term protective effect of a single Ⅳ injection of zoledronic acid on cancellous bone structure and cortical bone in ovariectomized rats [J]. Bone,2002,30(3):41.
[3] Eidtmann H,de Boer R,Bundred N,et al. Efficacy of zoledronic acid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early breast cancer receiving adjuvant letrozole:36-month results of the ZO-FAST study [J]. Ann Oncol,2010,21(11):2188-2194.
[4] Black DM,Delmas PD,Eastell R,et al. Once-yearly zoledronic acid for treatment of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J]. N Engl J Med,2007,356:1809-1822.
【关键词】 老年;骨质疏松症;鲑鱼降钙素
骨质疏松症属于代谢性骨病。它的主要特征是骨组织纤维结构破坏和骨量减少,致使骨质的脆性增加容易出现骨折现象。临床症状主要为:全身的骨骼感觉疼痛、骨密度值降低,骨折发生的系数增大。我院对患有该病的患者在常规钙剂治疗的基础上,使用鲑鱼降钙素,疗效良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1年3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抽取男69例,女31例,共10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48例,观察组52例。年龄62~81岁,平均74.4岁。所选取的对象血钙、磷、碱性磷酸酶正常,在日常生活中伴有负重性和自发性的疼痛。通过检查,至少有一个部位骨密度值低。临床症状基本相同。此外在选取研究对象时,将多发性骨髓瘤、长久应用糖皮质激素、甲亢等疾病的患者排除在外,对最近三个月使用了影响骨代谢药物的患者排除在外,所有入选的患者均无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病变。
1.2 方法 对照组1次/d单纯口服钙尔奇D600 mg。观察组则在每天一次口服钙尔奇D的基础上,每天进行一次50 IU的肌肉注射鲑鱼降钙素,在连续2周注射后改为隔日1次。两个组都以100 d为一个疗程[1]。
1.3 两组需要观察的指标 ①骨密度值。②骨代谢生化指标。③骨痛程度。
1.4 统计学方法 结果以(x±s)表示。数据处理应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 6.0。同组用药前后比较用非参数配对t检验。
2 结果
鲑鱼降钙素常见的副作用是感觉头部疼痛、面部有潮红出现根据不同的体质还有的患者在服用期间出现恶心或者皮肤瘙痒感。但反应不是特别明显,可以忍受。
3 讨论
鲑鱼降钙素能够参与体内的钙磷代谢,有抑制骨吸收,减少骨钙损失减少,使骨骼释放钙减少,摄入血浆钙增加降低血钙的作用。同时它还对骨盐溶液及转移,骨基质分解,肾小管对钙磷钠的重吸收均有抑制作用。可以间接刺激成骨细胞的形成和活性,增强成骨能力,这是因为降钙素在抑制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及骨分解时,减少破骨细胞活动数量和周转率, 促进破骨细胞凋亡,促进骨形成,有效增加骨钙含量,改善骨结构,因此可以提高骨矿物质密度。鲑鱼降钙素各种各样的剂量,使用方便,副作用小,对抑制骨吸收,减少骨密度损失,提高骨密度和骨质量效果明显,能够使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痛感有明显的镇痛,对患者骨骼的抗断裂能力大大提高,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相关性分析
糖尿病疾病以及骨质疏松症疾病均属于当前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针对糖尿病患者,较易表现出的一种并发症便是出现了骨质疏松的情况。近年来,患有两种疾病的患者例数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针对此类患者,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疾病较易表现出误诊的现象。对此研究有效方法进行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1]。为了对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疾病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疾病表现出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本文针对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以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临床对两种疾病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现将临床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02月~2015年02月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72例作为A1组;同期选择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72例作为A2组。在A1组的72例患者中,男33例,女39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6.61±5.05)岁;在A2组的72例患者中,男35例,女37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6.69±5.06)岁;对比A1组与A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出均衡性(P>0.05)。
1.2 糖尿病诊断标准 ①患者FPG水平(空腹血浆葡萄糖)不小于7.0mmol/L。②对患者实施OGTT试验过程中,患者的2h血浆葡萄糖水平不小于11.1mmol/L[2]。
1.3临床表现 针对此类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疼痛症状。此外表现出腰背酸痛症状或者表现为周身酸痛症状,在手持重物后,患者表现出疼痛严重的情况或者表现出活动受限的情况。严重的情况下,患者难以翻身或者坐起。患者临床体征主要表现为身长缩短以及驼背症状。较为常见的疾病并发症便是出现骨折现象。
1.4选择标准以及排除标准 选择标准:针对A1组患者,满足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疾病的相关诊断,患者首先患有糖尿病疾病,之后患有骨质疏松疾病。针对A2组患者,满足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疾病的相关诊断,未患有糖尿病疾病。患者的年龄全部不小于70岁,在近期未选择维生素D以及钙片等实施治疗。所有患者全部签署知情同意书[3]。
排除标准:将因为选择激素治疗或者患有内分泌疾病造成出现了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者进行排除;将患有脑部疾病、肝脏疾病、心脏疾病以及肾脏疾病的患者进行排除。将短时间选择维生素D、选择钙剂、选择糖皮质激素以及选择雌激素进行治疗的患者进行排除。将未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进行排除[4]。
1.5方法 于清晨要求空腹,对患者的肘静脉血进行抽取,剂量为8ml,对患者的血清进行分离,放置于冰箱中(-30℃)进行保存。按照常规选择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患者的生化指标、患者的血磷以及患者的血钙等进行测定。选择ELISA法对患者的BGP指标进行测定,选择Cobase 601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对患者的PINP进行测定[5]。
1.6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16.0完成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以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数据分析,选择t检验以x±s形式表示计量资料,以P
2结果
针对年龄小于80岁的患者,在糖化血红蛋白、N-MID(N端骨钙素)以及CTX(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几方面,A1组与A2组表现出显著差异(P
3讨论
糖化血红蛋白属于人体血液中血红蛋白同血糖二者相结合的一种产物,其针对患者血糖控制水平能够进行充分反应,针对糖尿病患者在进行临床治疗过程中,针对患者的疾病情况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的判断能够进行有效反应。N-MID能够有效被列为骨形成敏感指标。CTX作为骨Ⅰ型胶原降解产物,属于骨中重要的胶原成分。属于骨吸收的一种标志物。当此种标志物增高,表明患者的骨高转换状态以及骨丢失速度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加快。对此N-MID以及CTX能够有效被列为骨质疏松症的早期鉴别诊断指标。
本研究结果证明,通过对N-MID以及CTX两种指标进行监测,针对两种疾病可以进行有效鉴别。
总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疾病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疾病二者之间表现出相关性,临床较易出现误诊现象,通过对N-MID以及CTX两种指标进行监测,能够有效进行疾病鉴别诊断,为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充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杨真.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中医证素相关性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3:102-106,
[2]林杨.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初探[D].福建中医学院,2013:999-1002,
[3]李兴龙.补肾化瘀壮骨法治疗老年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肾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99-103,
【关键词】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社区诊治;预防措施
【中国分类号】R5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386-01
骨质琉松症(Osteoporosis, OP) 是一种由于人体低骨量,骨细微结构破坏从而造成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代谢疾病。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国家。以早在我国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人已达近9千万人次。又据2009年相关统计,我国已有6000~8000万人患有骨质疏松症。其中中老年人患病率达80%以上。这是何等高的比例,可见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我国中老年人身心健康之大敌。此病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症状。病人多需卧床,不仅给个人身体带来负担,对其家庭以及社会也造成较大影响。此病已经成为整个社会未来的严重问题之一。在社会及社区近早的预防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发病,并对其患者普及较好的社区健康教育知识,对提高老年人身心健康质量以及生活质量起到较大的现实社会意义。本文就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社区诊治以及预防措施作一简单分析讨论。
1.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因素
1.1 遗传有关因素:跟其它各种疾病一样,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也会受到遗传方面的影响。从遗传学角度来看,人体雌性激素受体和维生素D受体对于骨质疏松及骨折等的发病率起着一定的影响。两种受体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型都会有差异,导致了在同样外界因素下,此病患者会产生不同的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发病率,治疗期间的药物敏感性等,都有所不同。据相关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示,骨密度峰值的决定因素就是遗传基因。所以遗传基因对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有着决定性作用。
1.2 自身与外界有关因素:除了遗传外,自身和外界的有关因素也是造成此疾病的主要原因。如各人的自身年龄,性别差异和不正确的生活习惯,不合理的饮食营养等。又据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女性50岁以上的发病率较高,而男性相对较低。这和人体自身的内分泌代谢改变有关,女性在绝经期后表现尤为明显。生活习惯方面,每人生活中都有一些相对不正确的行为,如吸烟,饮酒,身体锻炼不足等。饮食方面,各种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等,每个人因为摄取量不同,导致了骨骼发育生长的差异。以上这些都成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的重要因素。
2.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社区诊断
2.1 骨密度的测量,通常在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下,结合本国现状,将种族、地区、性别、年龄等不同人群的骨量蜂值作为参考依据,对比患者病历数据。
2.2 骨定量超声检测,一般使用宽幅超声衰减(BAND) 和速度改变 ( SOS)参数作对比检测。
2.3 骨代谢生化指标检测,一般使用反映骨形成的生化指标和骨吸收的生化指标做对比检测。
2.4 X线吸收法,一般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检测,其中包括了定量 (TIQCT)、单能 X线骨密度仪 ( SXA)和周围定量CT( POCT)。
以上四种诊断法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比较适合的社区诊断办法。骨密度的测量一般示为最直接,明确也是最终的判断方法。其它一些检查也可以作为此病的辅助鉴别手段。
3. 社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及预防措施
3.1 药物治疗:在临床上,此病没有特效药物。通常使用常用骨质疏松症药物,刺激骨形成,抑制骨吸收,中药等治疗药物进行治疗。治疗原则以骨折阈值为核心,当骨密质高于骨折阈值时,采用抑制骨吸收类药物,起到防止骨量缺失;当骨密质低于骨折阈值时,则采用刺激骨形成类药物,起到降低骨折率和提高骨量的作用。
3.2 预防及治疗手段:
3.2.1 有效的认识老年性骨质疏松症,通过推广此病的发病因素,诊断方法及治疗等各方面知识从而使病患能进一步了解此病。起到对未发病者合理预防,发病者积极治疗的良好效果。
3.2.2 改善饮食从而有效的营养骨骼,老年人因为肠胃消化道能力下降,代谢率降低等因素,容易产生代谢的负平衡。所以要特别重视合理的饮食习惯。建议我国骨质疏松症患者钙摄取量在800~1000mg/d为最嘉。多吃钙类食品,如奶类制品,豆类等,同时配合维生素D的适当摄取。各种动物内脏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正确的饮食计划和习惯是预防和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有效途径。
3.2.3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正常良好的生活规律,合理照顾骨骼。人体骨骼的损害,往往因为不良的生活作风造成,过量饮酒,吸烟,刻意减肥等。老年人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正常的生活规律对此病的预防以及治疗都有莫大的好处。
3.3.4 合理有效的运动,通常人体在30至35岁间达到骨蜂期,之后骨强度,骨量逐渐下降。又据专家表示,决定骨强度的首要因素是肌肉的质量。合理有效的运动更能加强肌肉的质量及骨骼的质量。积极合理的运动对预防及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起到了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老年人运动中应该特别注意跌倒,摔伤,避免意外的骨折,骨伤等。
针对社区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适当的使用预防性药物,是预防此病的重要手段。持久的健康教育能为此疾病带来最长远有效的社会,经济意义。而对此病患者则应该进一步重视改善生活质量,饮食习惯,合理加强运动等方面。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其预防意义比治疗意义更为现实重要。
参考文献
[1]元建华,骨质疏松症的健康护理指导[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7,10(10) :1238~1239.
[2]刘素彩,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社区预防 [ J ] 中国全科医学, 2001, 4 (2) : 931
[3]黄明炜,张俊,朱玲,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J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8,(5):42-44
[4]倪姗姗,林梅 社区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保健指导[ J ],中外医疗,2009,30:16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