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宜昌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调查及整改对策

2024-03-22 来源:易榕旅网
宜昌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调查及整改对策

摘要: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宜昌市166名基层农技人员的工作状况、工资待遇和思想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基层农技人员工资待遇低,工作缺乏热情和主动性,从事第二职业的现象比较普遍。通过对宜昌市现有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为优化和完善适合该市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技推广体系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技推广体系;现状调查;对策;宜昌市

Investig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on the Agro-tech Extension and Service System at the Basic Level in Yichang City

Abstract: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166 basic-level agro-technique personnel's work condition, salary and ideological conditions wer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in Yichang c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e phenomenon that basic-level agro-technique personnel's low wages, lack of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in doing work and engaging in a second job were quite common. By analyzing the cause of the problem that existed in basic-level agro-technique system in Yichang,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to optimize and perfect the development of new period rural economy agro-technique extension and service system for this city.

Key words: the basic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ique; inventory survey; countermeasures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的根本问题。农村经济要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的创新与普及,更离不开专业化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然而,随着农业的发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体制不活、经费短缺、装备落后、服务单一等与现代农业发展不相适应[1-3]。2005年,宜昌市按照湖北省统一部署,对全市乡镇农技推广体系进行了改革,建立起“以钱养事”的新机制。原乡镇农技、畜牧、水产、农机等专业化农技推广事业单位转变成在民政部门登记的非盈利性社团组织,并在民政部门办理了法人登记手续;所有乡镇农技人员退出事业编制管理序列,由过去的“农技干部”转变为社会人员。

随着“花钱买服务,养事不养人”体制的落实,乡镇农技推广工作由乡镇政府统筹安排,乡镇农技人员反而变得可有可无;改革后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不仅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而且呈现出“线断、网破、人散”的危险格局。因此,优化和完善适合该市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技推广体系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1 宜昌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调查

为了弄清宜昌市农技推广队伍及人员的现状,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对该

市166名基层农技人员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有县(市)级行政单位公务员、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和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在岗人员、辞职人员、调离人员等;调查的内容为宜昌市各县(市)、乡镇农技人员的工资待遇、办公经费、养老保险、工作现状和思想状况等。共发放问卷166份,回收有效问卷166份。

1.1 调查对象的基本组成

从被调查人员所在单位来看,县(市)直农技推广部门30人,占18.1%,乡镇农业推广中心(理事会)125人,占75.3%,其他单位11人,占6.6%。166名农技人员分别归属于102个农业推广机构,在这102家机构中已经改革的有83家,均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占81.4%,没改革的有19家,只占18.6%。没改革的单位集中在县(市)直单位和部分其他单位。改革后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单位性质已从事业单位更改为非盈利性社团组织。

从被调查的农技人员的来源看,近几年毕业的大中专生有34人,原农技站下岗返聘人员95人。这说明现有农技人员近60.0%的是原农技站下岗返聘人员。

在被调查的166人中,普遍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年龄集中在30~40岁和40~50岁两个年龄段,30岁以下的很少。可以看出农技队伍后继乏人,面临着青黄不接的现状。文化程度结构上,大学本科毕业的只占调查人数的19.2%。见表1。

1.2 农技人员的经济状况

1.2.1 农技人员合同缺乏长效性,养老保障令人担忧 农技人员聘期短,工作缺乏连续性,聘期仅为1年的占调查人数的50.6%;养老保障也令人担忧,未办理养老保险的占调查人数的19.9%(表2)。此状况严重影响了农技人员对工作的安全感,他们中多数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缺少热情和主动性,对工作缺乏长远规划。这些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在基层的推广与普及。

1.2.2 农技人员工资待遇低 从166人的工资待遇看,普遍偏低。71.1%的人月工资在1 000~2 000元, 24.1%的人月工资低于1 000元,月工资超过2 000元的只占被调查人数的4.8%,平均月工资只有1 460元,明显低于各行业平均工资水平。

由于基层农技人员工资待遇偏低,与优势行业差距大,大部分基层农技人员对工作处于不安心状态。166人中,安心工作的51人,只占30.7%,且这部分多为事业编制或公务员身份的人。在问到是否适应现代农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时,只有33.6%的

人感觉适应。在对待“以钱养事”的态度上,只有22.9%的人认为现行农技推广机制比原来效果好,而77.1%的人持相反意见。

1.2.3 乡镇农技人员多数从事第二职业 在166人中,有102人从事第二职业,占到调查总人数的61.4%,其中70.0%为男性;没有第二职业的占38.6%,且女性居多。在第二职业中,76人从事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器械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经营;从事其他经营的有26人。在调查中,较多的农技人员反映,他们每月只有800~1 200元工资收入,为了生计,也是为了寻求一种心理平衡,他们只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实体经营上。问及为何还保留着原单位时,大多说”给自己留条退路,以防万一”。

1.2.4 农技推广经费有被截留的现象 在“以钱养事”的经费能否真正落到农技推广工作的问题上,46.4%的人认为不能,认为中间有截留的占42.2%。对照省政府鄂办[2007]17号文件精神,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确实有被地方截留的现象。

2 当前工作现状的原因分析

2.1 机构定位不明,工作职责不清

2005年开始的农技推广机构改革所执行的方案、政策没有与农技人员达成共识,对改革后的隐患缺乏预定的对策,同时对改革的宣传也不十分到位。这样造成了农技人员的3个疑惑:一是对改革后所在单位的性质及前景不明白;二是对自身在改后单位里的作用与职责不清楚;三是对个人的工作前途与政治前途感到迷茫。改革中机构定位不明、工作职责不清,致使一批有前途有事业追求的农技人员,丧失了以往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

2.2 工作环境艰苦,队伍不够稳定

基层农技人员的工作是在田间地头开展的,决定了农技人员的工作环境艰苦,加上办公条件简陋,推广技术装备落后,致使农技队伍专业人才流失的现象比较突出。因此,在基层农技队伍中,出现专业化程度不高、学历偏低、年龄偏大的局面。同时知识更新慢,高学历人才难以引进,队伍缺乏应有的稳定性,农技队伍后继乏人,面临着青黄不接的现状。

2.3 工作待遇偏低,工作缺乏热情

宜昌市基层农技人员工资待遇普遍偏低。2011年人头经费不足4万元,其中包括单位的日常办公费、差旅费、技术推广开支、养老保险等必须支出的经费,基本工作应付下来,人均不足2万元。农技人员不仅工资收入低,而且没有行业补贴。特别是基层农技人员,全年收入低于2万元,在现行物价水平下,难以维持平均生活标准。现实迫使他们不得不从事第二职业,也难以让他们对分内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有积极性。

2.4 投资机制缺位,推广经费紧缺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投资渠道单一,总量不足。从农业推广经费占国内农业生产总值的百分比看,我国农业推广投资强度处于极低水平。据2005年有关资料表明,发达国家平均为0.62%,发展中国家平均为0.44%,而我国只有0.41%,与世界各国差距显著[4]。而且在有限的经费中,地方政府截留现象严重,这是造成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队伍不稳的主要因素。

宜昌市受国内大环境的影响,对农业的投入情况也不例外。“以钱养事”本应当是以必要的经费作保障以促进各项农业技术的推广,但宜昌市对农技人员的拨付经费是根据湖北省要求按属地农业人口划拨的,仅每人每月2 000~3 000元的人头经费是难以“养事”的。加上农技推广经费被截留和被挪用的现象非常普遍。对于县乡农技推广机构来说,经费严重短缺,公益性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无法开展,各地基本没有实质性的农业推广项目。

3 讨论与建议

湖北省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中推行的“以钱养事”政策,也就是“花钱买服务,养事不养人”的管理模式,本意是疏散闲人,打破“大锅饭”局面,以此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成效[5]。但是,实践证明这一举措严重脱离了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这种人、事、财分设的管理模式,使当前农技推广队伍出现了“主管部门管不了、乡镇政府不好管,人事、民政等部门无法管”的局面。为了切实解决乡镇农业技术“无人推广、无心推广、无力推广”的问题,农业推广体系的重新改革亟待引起宜昌市的高度重视,以防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现为宜昌市农技推广队伍的改革提出如下建议。

3.1 恢复事业编制身份,稳定公益性农技推广队伍

“以钱养事,养事不养人”的管理模式,取消了基层农技人员的事业编制身份,中止了他们被提拔重用、走向重要岗位的机会,从而扼杀了他们对工作和事业的追求和拼搏精神。面对现实,迫于生计,他们不得不走上第二职业之路。为了保留和接纳高水平、高技能的专业化农技推广人才,确保农技队伍的稳定和壮大,恢复农技人员身份是当务之急。

3.2 实施基本工资保障,解除农技人员的后顾之忧

在恢复农技人员身份的基础之上,对其实施“管理在县、服务在乡”的县管乡用模式,改变“农业系统管事不管人、事没人做,乡镇机构管人不管事、人没事做”的格局。同时对农技队伍实行分类管理,公益性服务的农技人员的工资、津补贴、社保以及工作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由县(市)农业局统一管理,杜绝科技推广人员工资待遇无保障,解除农技推广人员的后顾之忧;自主经营的农技服务组织自负盈亏,以防经营人员白拿钱现象。为了防止农业技术推广经费被地方政府截留,省市审计机关必须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的检查审计力度,采取随机抽查审计的办法,督促推广经费到位,并保证用于农业技术推广。

3.3 公平竞岗选人才,引进人才强队伍

按照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竞争机制,选拔一批专业水平高、业务精练、敬业精神强的专业人士充实到农技推广队伍中,清理非专非能非贤人员。在保证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基本工资的前提下,充分引入竞争机制,加大绩效考核力度,坚决克服“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倾向,切实体现责权相符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广大农技推广者的积极性。

3.4 加大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投入,改善基层农技队伍工作环境

通过对秭归、五峰、长阳等县50家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走访调查,发现其办公设施陈旧、拥挤、简陋。很多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为了节约开支,将一部分工作人员留家待令,日常工作只由站长及少数人员被动应付。为改变当前现状,政府必须加大推广经费投入,加快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设施设备建设,重塑农技推广“正规军”的形象,使其为现代农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汪发元,刘在洲.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工作现状及改革分析[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农学卷)2010,7(4):74-77.

[2] 赵锦域.我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2005,24(5):83-85.

[3] 王彰奇.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现状与模式选择[J].现代农业科技,2010(14):346-347.

[4] 刘恩才,李淑清,于和之.我国农业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研究探讨[J].农业经济,2005(2):29-31.

[5] 黄季焜,胡瑞法,智华勇.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30年发展与改革:政策评估和建议[J]. 农业技术经济,2009(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