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时间是社会主体存在的基础,而满足人生存需要的根本条件是劳动 ②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③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④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2、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得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哲学又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认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3、 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意义?
因为现象不同于本质,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必须通过科学研究揭露事物的本质,而不能停留在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上;其次,因为本质和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表现了本质,所以我们要通过分析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决不能凭空构想事物的本质。 4、 列宁对物质的定义及意义?
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评了不可知论。③标志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克服了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5、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②社会意识的变化由社会存在决定③社会意识具有阶级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积极推动作用,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阻碍作用。 6、 对立统一规律为什么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7、 生产方式的含义,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方式是人类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的方式,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①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标志和区别于动物的基本标志。②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④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 8、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有用性,是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社会属性,反映人与人的关系。
②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反映人与人的关系。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9、 资本周转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①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和生产资本的构成。②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受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影响,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短,生产周转速度越快,反之,越慢。③生产资本的构成是生产过程中影响生产周转的重要因素。
10、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劳动二重性理论?
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尽管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价值的源泉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批评“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源泉”的观点,赞同威廉·配弟“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观点,认为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市场必不可少的条件,和劳动结合生产出财富及使用价值③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价值创造和财富的区别:价值创造与抽象劳动相关联,财富生产与具体劳动相关联,前者反映经济活动中人与人的关系,后者反映经济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不能把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混为一谈。 11、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形象的、感性的认识,主体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对感性认识的材料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及累不联系的认识儿到达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成理性认识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认识的能动性不但表现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更重要的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因为:①这是认识目的的本身要求 ②这是检验和发展认识的要求
毛泽东把认识的辩证运动概括为: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的发展为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能动的发展为新的实践活动这样两次飞跃。
12 、价值规律及其在市场配置资源中的作用?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积极作用: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作用:①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②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③价值规律自发调节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1、 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这种说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不正确。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与非可知论的标准,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2、 世界统一于存在说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不正确。世界的统一问题讲的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统一性即有无共同性,马克思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世界统一于存在是一个错误的折中主义命题,因为存在是什么是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精神,那么世界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如果存在时物质,则世界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3、 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说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正确。这是马克思对人类思维的认证论断,人类思维按其本性、能力、使用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至上性即所谓的无限性和绝对性,但每一个人以致每一代人由于受客观事物及其暴露程度的限制,受社会意识条件、实践水平、主观条件及生命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其行为又是非至上的即有限的和相对的。马克思主张思维的至上和非至上的辩证统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