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唐轮台在六运古城-王军

2023-12-05 来源:易榕旅网


唐轮台遗址新探:

---------被遗忘的六运古城

王军

设立唐轮台是唐朝治理天山以北的重要措施,唐轮台后来发展成为是丝绸之路上军事重要的据点、屯垦的重点地区,并在北疆首开征税之先河。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在多首诗歌中提到了轮台,使轮台名扬天下。一千多年过去了,著名的唐轮台到哪里去了呢?史地界经过几年的讨论,都认为唐轮台不同于汉轮台,其地不在南疆,而在天山北麓,其遗址可能是乌鲁木齐的乌拉泊古城、米泉县古牧地或昌吉市的昌吉古城等,但这些猜测都缺少古城遗址的考古依据,唐代轮台城的遗址究竟何在?笔者由于工作职责所然,长期在阜康之北的阜北农场工作,周边多是唐代遗址,为探究这些遗址的历史,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并到多处遗址实地踏勘,基本弄清了遗址的背景,并在其间对唐轮台在哪里也进行了研究,在查阅了资料、实地探查并结合GPS地图实际比对,得出一个意外的结论,唐轮台所在的地方应是阜康市以北的六运古城,这个古城过去被认为是唐代的俱六守捉。

笔者就这一结论的依据论述如下,供有兴趣的爱好者及专家评议。

一、 唐轮台与北庭都护府、俱六守捉的距离史料记录论述 轮台与北庭都护府的距离是确定唐轮台的重要依据之一,过去多有学者进行了研究,笔者对此也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和一些学者

1

是不一致的。由于目前多数学者将轮台与北庭的距离推定为四百余里(与《新唐史地理志》记录的三百二十里有差距)而在此距离左右没有遗址证明,故而产生了唐轮台在何处的争议。 1. 对《新唐史地理志》记录的里程理解不同

(1)《新唐史地理志》(陇右道)关于北庭都护府与唐轮台的距离记录是:北庭大都护府,本庭州,贞观十四年平高昌,以西突厥泥伏沙钵罗叶护阿史 那贺鲁部落置,并置蒲昌县,寻废,显庆三年复置,长安二年为北庭都护府。土 贡:阴牙角、速霍角、阿魏截根。户二千二百二十六,口九千九百六十四。县四: (有瀚海军,本烛龙军,长安二年置,三年更名,开元中盖嘉运增筑;西七百里 有清海军,本清海镇,天宝中为军;南有神山镇。自庭州西延城西六十里有沙钵 城守捉,又有冯洛守捉;又八十里有耶勒城守捉,又八十里有俱六城守捉,又百 里至轮台县,又百五十里有张堡城守捉,又渡里移得建河,七十里有乌宰守捉, 又渡白杨河,七十里有清镇军城,又渡叶叶河,七十里有叶河守捉,又渡黑水, 七十里有黑水守捉,又七十里有东林守捉,又七十里有西林守捉;

在这一段中明确指出轮台在北庭都护府西三百二十里,对这一记录有学者有不同看法,认为在沙钵城守捉与冯洛守捉之间的距离新唐史可能漏记,并根据其他守捉的距离推出可能漏记了八十里,也就是说轮台可能在北庭都护府西四百里。学者们还提到《元和郡县图志》记录的轮台县至庭州的距离,“《元和郡县图志》虽有“东至州四十二里”的说法,但后世学者均以为不可信。如王国维说:“《元和郡

2

县志》,轮台县在庭州西四十二里。《太平寰宇记》,轮台县东至州四百二十里。„„《寰宇记》是也。”(《长春真人西游记注》)岑仲勉说:“按《元和志》,轮台县‘东至州四十二里’。《寰宇记》一五六则云:‘轮台县,西四百二十里。’合观之,似《元和志》四十二为四百二十之讹夺。”

根据大学者王国维的推论轮台应在北庭都护府西四百二十里,这样也就否定了《新唐史地理志》(陇右道)关于北庭都护府与唐轮台的距离记录是三百二十里的记录。对王国维先生的推论笔者存有疑问,我们可以看一下《元和郡县志》原文的记载:

庭州,北庭。下都护府。开元户二千六百七十六。乡五。

庭州,因王庭以为名也。后为贼所攻掠,萧条荒废,显庆中重修置,以来济

为刺史,理完葺焉。请州所管诸蕃,奉敕皆为置州府,以其大首领为都督、刺史、

司马,又置参将一人知表疏等事。其俗帐居,随逐水草。帐门皆向东开门。向慕

皇风也。其汉户,皆龙朔已后流移入也。长安二年改置北庭都护府,按三十六蕃,

开元二十一年改置北庭节度使,都管兵二万人,马五千匹。衣赐四十八万匹段。

以防制突骑施、坚昆,斩啜。西北去突骑施三千余里,北去坚昆七十里,东去斩

3

啜一千七百里。管瀚海军,北庭都护府城中。长安二年初置烛龙军,三年,郭元

振改为瀚海军,开元中盖嘉运重加修筑。管兵一万二千人,马四千二百匹焉。天

山军,西州城内,开元二年置。管兵五千人,马五百匹。在理南五百里。伊吾军。

伊州西北三百里甘露川。景龙四年置。管兵三千人,马三百匹。在理所东南五百 里。 州境:

八到:东南至上都五千二百七十里。东南至东都六千一百三十里。东南至伊

州九百七十里。东至西州五百里。西南至焉耆镇一千一百里。西至碎叶二千二百

二十里。北至坚昆衙帐约四千里。东北至回鹘衙帐三千里。 贡、赋:开元贡:阴牙角,速霍角,内沙,阿魏,延胡索。 管县三:后庭,蒲类,轮台。

后庭县,〔下。〕郭下。贞观十四年于州南置蒲昌县,长安二年改为金蒲县,

宝应元年改为后庭县。

蒲类县,下。南至州一十八里。贞观十四年置,因蒲类海为名。先天二年为

4

默啜所陷,开元十四年复置。

轮台县,下。东至州四十二里。长安二年置。

清海军,在州西七百里。旧名镇城镇,天宝中改名清海军。 俱六镇,在州西二百四十里。当碎叶路。 凭落镇,在府里三百七十里。 神仙镇,在府南五十里。当西州路。 沙钵镇,在府西五十里。当碎叶路。 蒲类镇,在蒲类县西。

郝遮镇,在蒲类东北四十里。当回鹘路。 盐泉镇,在蒲类县东北二百里。当回鹘路。

特罗堡子,在蒲类县北二百余里。四面有碛,置堡子处周回约二十,有好

水草,即往回鹘之东路。

在原文中学者对“轮台县,下。东至州四十二里。”有疑问,怀疑有误,其实不然。《元和郡县志》在描述县与军、守捉、镇时使用的记录方法是不一样的。县是区域性质,有一定管辖范围,描述的是县管辖的距离。对军、守捉、镇(军事据点)的描述是点对点的距离。庭州管辖三县,除庭州住在后庭县,未作描述外,对蒲类县描述“蒲类县,下。南至州一十八里。贞观十四年置,因蒲类海为名。先天二年为默啜所陷,开元十四年复置。”如果这里理解“南至州一十八里”为蒲类县距离北庭十八里,肯定与实际不符了,也就不对了。在看了

5

《元和郡县志》对西域其他地方的描述均是如此,如描写天山以南: 交河县,中下。东南至州八十里。本汉车师前王庭也,按车师前王国理交河

城,自汉迄于后魏,车师君长相承不绝,后魏之后湮没无闻,盖为匈奴所并,高

昌据其地。贞观十四年于此置交河县,与州同置。 交河,出县北天山,水分流于城下,因以为名。 天山县,上。东至州一百五十里。贞观十四年置。

也就是在写州县用的是管辖范围概念,写军事驻点时用距离概念。据此推论“东至州四十二里”是指轮台县管辖地东边至庭州四十二里,再往东就归后庭县(金满县)管辖了。

由此可见,不能以《太平寰宇记》的记载推出《元和郡县志》关于轮台县的记载是错的结论。因而也不能推翻《新唐史地理志》(陇右道)关于北庭都护府与唐轮台的距离记录是三百二十里的记录。

(2)、关于冯洛守捉的问题。学者有疑问主要在于《新唐史地理志》(陇右道)“庭州西延城西六十里有沙钵 城守捉,又有冯洛守捉”在这两个守捉之间没有距离记录,怀疑有漏,史料记载不一。笔者经比对,发现此处的冯洛守捉应是凭洛守捉,冯与凭的繁体字相近,冯的繁体字为馮,凭繁体字为憑,凭洛守捉与北庭都护府距离为370里(见前元和郡县志),现代学者利用新出土和发现的史料对住北庭都护府的瀚海军研究更为深入,认为瀚海军管辖的军事单位有“瀚海军所属各部有中军、左一至左六军、右一至右六军和俱六守捉、俱六行

6

营、解默、东道守捉、东道行营、轮台守捉、轮台行营、神山守捉、耶勒守捉、沙钵屯、沙钵守捉、西北道守捉”(见《唐代瀚海军文书研究》作者孙继民,第20页),在该书第28页提到“瀚海军所属诸守捉有俱六守捉、东道守捉、轮台守捉、神山守捉、耶勒守捉、沙钵守捉、西北道守捉”,明确没有冯洛守捉,在该书第46页‘诸守捉系列’,孙继民先生论证,西北道守捉可能为凭洛守捉,对应凭洛镇(在这里他写为冯洛镇)。根据上述资料得出的对应关系是:沙钵守捉驻沙钵镇、耶勒守捉驻耶勒镇、俱六守捉驻俱六镇、轮台守捉驻轮台县,这是往西方向,与西北道(凭洛)守捉不是同方向。

通过对比不同志书,基本可以推出新唐书地理志关于北庭都护府与轮台之间的距离为三百二十里记载是可信的。

2. 俱六守捉与北庭都护府、轮台县的距离位置

在以往学者论述中忽视了俱六守捉在推论轮台县位置的作用。俱六守捉为一大守捉管辖十一队约五千人(见《唐代瀚海军文书研究》作者孙继民,第49页),史书对其有关记载应是可信的。学者们对新唐书地理志“又八十里有俱六城守捉,又百里轮台县,”这一记录是认可的。俱六守捉在轮台县东,距离是确定的,那俱六守捉与北庭都护府的距离是多少哪?在《元和郡县志》(见前引文)“俱六镇,在州西二百四十里。当碎叶路。”,在此志中还记载“沙钵镇,在府西五十里。当碎叶路”,也就是俱六守捉东距北庭都护府二百四十里,东距沙钵城守捉一百九十里。再

7

看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载“自庭州西延城西六十里有沙钵 城守捉,又有冯洛守捉;又八十里有耶勒城守捉,又八十里有俱六城守捉”,在此记录俱六守捉距北庭都护府为二百二十里,距沙钵城守捉一百六十里,这两份志书对俱六守捉距北庭都护府的距离记载与距沙钵城守捉的记载是相近的,差别不大。《元和郡县志》可以印证《新唐书地理志》关于北庭都护府与各守捉以及轮台县距离记载基本准确的。

在对轮台县与北庭都护府的距离记载中唯有太平寰宇记为四百二十里,这一数据是作者推测修订的数据(见前文)。如按此数据推论,俱六守捉与北庭都护府的距离为三百二十里,明显与《元和郡县志》记载不符。太平寰宇记关于唐轮台与北庭都护府距离四百二十里这一记载是有误的。

二、元朝有关对唐轮台的记载和描述资料

唐轮台毁于十五世纪初。此时蒙古瓦剌(卫拉特)部兴起,并攻占了别失八里(唐北庭都护府)。在1399年时别失八里仍是东察合台汗国的国都。但到明朝使者陈诚1414年出使西域时唐朝兴建的屯垦重镇北庭、轮台、碎叶等已经被毁了(见新疆大学出版社《新疆地方史》)。也就是说北庭、轮台直至明初仍然保持着繁荣,元朝对北庭、轮台的一些资料与描述应是可信的,可以作为考证轮台的依据的。 在元朝,有两位名人亲自到过北庭、轮台,留下了珍贵的资料。一是长春真人丘处机,一是耶律楚材。在他们留下的资料中我们可以

8

确定的有关唐轮台的信息有两条: 1、唐轮台距北庭的距离应在300里左右

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随同丘处机一起西游)所写的《长春真人西游记》原文记述是:

八月二十七曰,抵阴山后,回纥郊迎。至小城北,酋长设蒲萄酒及名果、大饼、浑葱,裂波斯布人一尺,乃言曰:此阴山前三百里和州也。其地大热,蒲萄至伙。翌曰,沿川西行,历二小城,皆有居人。时禾麦初熟,皆赖泉水浇灌,得有秋,少雨故也。西即鳖思马大城,王官士庶僧道教数百,具威仪远迎。僧皆赭衣,道士衣冠与中国特异。泊于城西蒲萄园之上阁,时回纥王部族劝蒲萄酒,供以异花杂果名香,且列侏儒伎乐,皆中州人。士庶曰益敬,侍坐者有僧、道、儒,因问风俗。乃曰:此大唐时北庭端府,景龙二年,杨公何为大都护,有德政,诸夷心服,惠及后人,于今赖之。有龙兴、西寺二石刻在,功德焕然可观,寺有佛书一藏。唐之边城,往往尚存。其东数百里,有府曰西凉。其西三百余里,有县曰轮台。师问曰:更几程得至行在?皆曰:西南更行万余里即是。

北庭端府即北庭都护府。在这里回纥酋长明确表述其西三百余里有县曰轮台。此时北庭已改名别失八里(意思是五座城),包括轮台在内的广大地区已由高昌回纥所控制,是高昌王度夏的地方(北宋王延德在《西州使程记》有述)。大约在850年左右一只西迁的回纥攻占了北庭、高昌、轮台建立了高昌回纥政权(见新疆大学出版社《新疆地方史》)。丘处机到达这一地区是在1219年,回纥政权在此已经

9

管辖治理了三百多年,北庭都护府(别失八里)到轮台的距离当地的官员应该是很清楚地,这里记述的三百余里应是可信的。

在同一年,元朝的政治家耶律楚材随同成吉思汗西征,到达了别失八里(唐北庭都护府),他亲自所著的《西游录》,有一段关于别失八里与轮台的描述:金山之南隅,有回纥城,名曰别石把,有唐碑,所谓瀚海军者也。瀚海去城西北数百里。海中有屿,屿上皆禽鸟落羽毛也。城之西二百余里有轮台县,唐碑在焉。耶律楚材的描述不仅有距离还记载两城都有唐碑,可以证明这两个城他本人实地到过。他所记录的别石把(应是别失八里)与轮台的距离为二百余里,与长春真人西游记三百余里,接近但有差别。原因有二(1)是古人的距离为大约数,(2)是别失八里到轮台的路至少有两条。一条出北庭往北走,沿沙漠南侧的丝绸之路到轮台,一条是出北庭往西走过俱六守捉到轮台。

这两部游记记录的轮台与北庭的距离与《元和郡县志》、《新唐史地理志》记载的三百里左右是吻合的,可以再次证明《太平寰宇记》关于北庭与轮台相距四百二十里是错的。

根据上述记录,可以推出轮台县与北庭的距离在300里左右。 2、轮台县应在今天的三工河沿岸

在《长春真人西游记》中记载,丘处机一行在轮台县居住,并对当事的情景进行了描述:九月二曰,西行。四曰,宿轮台之东,迭屑头目来迎。南望阴山,三峰突兀倚天。因述诗赠书生李伯祥,生相人。

10

诗云:三峰并起插云寒,四壁横陈绕涧盘。雪岭界天人不到,冰池耀曰俗难观(人云:向此冰池之间观看,则魂识昏昧)。岩深可避刀兵害(其岩险固,逢乱世坚守,则得免其难),水众能滋稼穑干(下有泉源,可以灌溉田禾,每岁秋成)。名镇北方为第一,无人写向图画看。又历二城,重九曰,至回纥昌八剌城。在这里注意两点:

一是轮台在今天的博格达峰正北(南望阴山,三峰突兀倚天),这一点足可以推出唐轮台不在乌鲁木齐的乌拉泊(在乌拉泊看博格达是往东北看),也使唐轮台在米泉(往东南看博格达)与昌吉之说站不住脚(朝东看博格达峰)。

二是丘处机赠给李伯祥的诗,所描述的当地情景。我们可以做一个分析,第一句三峰并起插云寒,四壁横陈绕涧盘,描写的是博格达峰,第二句雪岭界天人不到,冰池耀曰俗难观,这是描写的今天的天池,元朝时天池是指赛里木湖,冰池指的是今天的天池。第三句岩深可避刀兵害(其岩险固,逢乱世坚守,则得免其难),水众能滋稼穑干(下有泉源,可以灌溉田禾,每岁秋成)。这里描写的是一条深壑,两侧岩石坚固而且很深,壑中水很多,灌溉了很多庄稼。这条河就是去天池路上的三工河。北庭(今吉木萨尔县)往西直到乌鲁木齐,大小河流近十条符合这一描述的河流只有三工河。第四句名镇北方为第一,无人写向图画看,这一句描写的轮台县的名望与美丽。丘处机的整首诗从远处的博格达峰开始起笔,在往近到天池,在往近写三工河,再写到所住的轮台县,由远及近,由峰到平原,有极强的层次感,符

11

合自然逻辑。由此可以推论出轮台县应在三工河岸边,并可以种植庄稼的山前平原地带。

在三工河附近又有大量耕地的古城遗址有两座,一是六运古城一是阜北古城(今天的阜北农场四队),这两座城,六运古城在三工河上游,规模较大,阜北古城在下游二十多公里处,规模较小,故此推论六运古城应是轮台县遗址。

在耶律楚材的《西游录》中,描写唐轮台时提到有一个唐碑。在六运古城南侧也立有一碑。以下描述是由阜康市提供的“古城南侧,曾有石碑一块,碑高l.6米左右,砂石质,石碑上镌刻有铭文。新中国成立前,有外国人考辨铭文,此后石碑不知去向。”在耶律楚材游记中提到有唐碑的只有北庭与轮台两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六运古城应是唐轮台。

三、 阜康市六运古城应是唐轮台县遗址

根据前面的推论,我们可以确定两点一是轮台应在北庭西三百里左右,二是轮台应在博格达峰北侧,三工河附近。古代的一里大体相当于今天的415米左右。据此可以算出古代三百里应相当于今天的125公里左右,新唐书记载为三百二十里,大体应是132.8公里,在125至132.8公里距离范围内,与卫星地图测得的北庭都护府遗址与六运古城遗址是一致的。在结合丘处机对轮台的描述可以推出六运古城就是唐代的轮台县遗址。

12

下面是六运古城现实情况(由阜康市政府提供):

“六运古城 位于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九运街镇西北约3.5公里的破城子村。地理坐标为东经88°1′45″,北纬44°10′42″,海拔高度为530米。

六运古城位于天山北麓的平原地域,东距破城子村约1.2公里。这里地势平坦,三工河自南而来,入平原后分叉甚多,其中二工河分绕古城之东西向北流去,地表皆为黄土层,目前城内外皆为耕地。自乌奇公路岔入破城子村,西北行有土路通往古城西南隅。

六运古城范围基本情况清晰,呈长方形布局,南北长420米,东西长272米,面积114240平方米。目前西、北墙基本完整,东、南墙已无存。残存城垣基宽8—10米,残高3.5米,夯筑,夯层7—8厘米者为多。西墙附有马面。西南隅有圆形的外突角楼建筑。北墙方向东偏南30°,亦见马面残迹。城中部筑东西隔墙一道,将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城北偏西又筑南北隔墙一道与东西隔墙垂直连接,以土坯垒砌。有东、南两城门,南城门外筑瓮城,辟城为田时损毁。城外南北两侧有宽20—25米的护城河。

城内散布有红、灰色的夹砂陶器残片及赭红色的方砖。陶器多为轮制。六运古城出土过铜犁、铜镜、铜印、石杵、石夯、石球、石锄、石臼、石龟、石磨、马鞍形石磨盘,半成品石锄2件。铜犁、铜印、四兽葡萄铜镜、铜牌饰、开元通宝、乾元通宝、察合台金币、乾隆通宝、咸丰通宝和青花瓷片等。陶器有红陶、红褐陶、灰陶、泥质陶,有手制和轮制两种。器物以大型瓮罐为主,陶器纹饰弦纹、曲波纹,口沿外部多饰提纳纹,泥质陶颈部饰戳纹。古城南侧,曾有石碑一块,碑高l.6米左右,砂石质,石碑上镌刻有铭文。新中国成立前,有外国人考辨铭文,此后石碑不知去向。

l990年12月,被自治区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13

上述的文物多在阜康文史馆收藏。笔者曾在六运古城与同事一起收集到大量陶制残片。其中有黑陶器皿残片、黑陶礼器残片,下水道陶管残片、大量古代地砖残片,整个古城出土的文物之多,跨越朝代之多,物品规格之高并非一般守捉所能比的。

四、 六运古城与相近古城相比较 笔者为对比古城的形制与规格亲与同事到紫泥泉子古城、米泉古城实际调查,相关资料对于如下:

(一)与紫泥泉子古城对比。该古城目前定位为《新唐书》记载的耶勒守捉。这里使用的是阜康市提供的资料“北庄子古城(唐代耶勒守捉城) 位于阜康市滋泥泉子镇北庄子村。即为唐代耶勒守捉城遗址。古城基本呈方形。南北长240米,东西长230米,面积5.5万平方米。夯筑。城垣残高5—6米,基宽10—15米。古城开东门,城垣外筑马面。城四角土堆高大,似为角楼遗迹。城外东西两侧有黄山河支流穿流而过,南部、西部护城河遗迹尚可辨认。河宽30—40米。北部城壕迹明显。

古城曾出土铁刀、铜镜、红陶罐、石磨盘、彩陶片、铁火盆、灰陶器、兽骨等器物。城内多见灰陶器残片,有的大口深腹翁底部有穿孔,以砂陶制作为主。古城内发现灰坑,堆积层达2米左右,灰坑内采集到烧焦的麦粒、兽骨、生活器皿、木炭等。城中多火烧堆积物,判断北庄子古城可能毁于战火。

1970年前后,农民在古城内取土肥田,古城被严重毁坏。l990年,被自治区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个古城地里坐标为东经88°35′55″,北纬44°10′33″,

14

城面积只有六运古城的一半。笔者与同事见到了大量的陶器残片,也找到了一些地砖的残块、瓦片。与六运古城出土地砖的残块、残片规格相比要低,显然六运古城与滋泥泉子古城相比不是一般的守捉。

六运古城(现在认为是俱六守捉)与滋泥泉子古城(耶勒守捉)在卫星地图按直线距离测量的距离为45.7公里,折合古代的距离为一百一十里,这与《新唐书》记载的八十里不符,但却与《新唐书》记载的俱六守捉与轮台县的距离相符。我们上面推论,北庭都护府以西依次为沙钵守捉、耶勒守捉、俱六守捉、轮台县,滋泥泉子古城极有可能是俱六守捉而不是耶勒守捉。

(二)与米泉古城相对比。米泉古城位于现米东区大破城子村与下沙河村之间,坐标为东经87°35′41″,北纬43°59′58.89″,处在耕地中间,只有残垣,实地已找不到残片了。在卫星图片上测得的规模大体为东西340,南北为350米。因为损坏厉害,不知原来具体有多大。应该不大于六运古城。整个地势平坦,但是没有《长春真人西游记》中所写的深山大壑、坚石硬壁,与描述唐轮台的景色不相符。这个古城到六运古城行走的方向是:出城后不是向东而是向东偏北行走,大约走到今天的阜北农场七队以西沿丝绸之路向东,过三工河,到阜北古城,沿河向东偏南到达六运古城。这一距离与“又百五十里有张堡城守捉”

相近的,米泉古城应是张堡城守捉。

五、岑参唐诗中描述的轮台景色与实地对比

15

唐代边塞诗人两度出师西域,第二次在北庭都护府任职三年,留下了多篇关于轮台的精彩诗篇,唐轮台县也因为这些诗篇而显得更加精彩。这些诗有写实的也有部分是抒情的但仍以写实的居多。我们可以引述岑参的诗来侧面了解轮台的相关情况。

1.“轮台风物异,地是古单于。三月无青草,千家尽白榆。蕃书文字别,胡俗语音殊。愁见流沙北,天西海一隅。 (《轮台即事》)”,这首诗“三月无青草,千家尽白榆”提到有很多的白榆,这与三工河谷是一致的。三工河现在仍是古榆参天,树龄多在几百年。唐轮台县我们前面已推论应在三工河附近,唐时的情景与现在是极其相近的。

2.“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在这里可以看出轮台应处以沙漠附近而且离河谷不远,河中有大如斗的石头。笔者亲到了六运古城,将周围环境与诗中描述相对比,结果是惊人的吻合。在六运古城西侧约五十米就是三工河,河深三至四米,宽五至十米,河中大量鹅卵石,大如斗的石头有但不多,在河西侧并行的冰湖水库的引水渠(可以引3方每秒),却是全部使用了“大如斗”的石头砌成的。周边农民家的房宅地基多用的也是这些石头,岑参诗中在河川里的石头变为旁边的渠道了。“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这里的沙漠应是指的北沙窝。三工河出山到沙漠只有二十余公里,是天山以北到准葛尔盆地沙漠最近的一

16

段,沙漠边缘就是古丝绸之路的北线,是唐北庭都护府重点守卫的对象。出六运古城沿三工河北行到阜北古城再到丝绸之路,是一条最近的行军路线,也是岑参经常行走的线路。

3. “奉使按胡俗,平明发轮台。暮投交河城,火山赤崔嵬。九月尚流汗,炎风吹沙埃。何事阴阳工,不遣雨雪来。”(《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岑参这首写实的诗,表明他从轮台县到交河县骑马紧紧张张一天可以到,那么有没有这条道呢?这条古道是存在的。具体线路是从轮台县(六运古城)出发,沿三工河上行至白杨河,由沿白杨河上行翻过天山至交河县,骑马一天可以到达。笔者未走过这条道,但有一朋友林先生是徒步爱好者,走过了这条山道,证实了岑参提到的这条古道。有内地学者认为既然是奉使到交河县,应该从北庭都护府出发,这里的轮台可能是指北庭。笔者认为这首诗是一篇写实的诗,岑参没有必要非用轮台来指北庭,在当时北庭的影响力远比轮台要大。轮台县是北庭管辖的重要的屯垦点,也是北疆唯一可收税的县,对北庭都护府而言此县是很重要的,北庭有重要官员进驻轮台县是必要的,岑参奉使从轮台县出发也有可能的。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17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是一首为广大读者说喜爱的一首诗,不仅文字优美也流露出有关轮台县的一些信息。此句“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写的是送客在东门。笔者亲到了北庭古城、六运古城、米泉古城,了解一下东门的情况。

先看北庭都护府的情况,“北庭都护府遗址位于吉木萨尔县北庭镇境内,距县城约12公里,有公路直通。地理坐标为东经89°12′43″,北纬44°05′52″,海拔485米。

该城址为唐北庭大都护府遗址,城址平面布局略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5公里,东西约1公里。城池布局受唐长安城影响,分为内外两城,城池为不规则长方形分布,内城为全城的中心所在,位于外城中部略偏东北部,城墙周长3003米,官署多居其中。外城规模较大,城墙周长4596米。外城之北还有低矮的羊马城,内外城墙都有马面、敌台、角楼和城门。外城北门还有瓮城,城外有天然河环绕成护城河,城墙的建筑方式为夯筑,高约5—7米,宽约7—8米”。“城分为内外三重,墙残高约二丈余,宽约一丈,并筑有马面。内城两重,为都护府衙署所在地,街坊通衢,四通八达,

18

如今仍历历在目。 内城与外城均有护城河,特别是东西两侧的古河道,仿佛两条雄健的铁臂,紧紧拥抱着城池,形成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北庭的东门、西门临河(现在的东、西河坝),不常通行,出东门是走奇台方向。北门为都护府衙门,向北到丝绸之路。南门直对车师古道,是通往吐鲁番到内地的主要通道。岑参如果是在北庭送武判官归京,应该是到南门,出东门不符合常理。

我们在看六运古城“六运古城范围基本情况清晰,呈长方形布局,南北长420米,东西长272米,面积114240平方米。目前西、北墙基本完整,东、南墙已无存。残存城垣基宽8—10米,残高3.5米,夯筑,夯层7—8厘米者为多。西墙附有马面。西南隅有圆形的外突角楼建筑。北墙方向东偏南30°,亦见马面残迹。城中部筑东西隔墙一道,将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城北偏西又筑南北隔墙一道与东西隔墙垂直连接,以土坯垒砌。有东、南两城门,南城门外筑瓮城,辟城为田时损毁。城外南北两侧有宽20—25米的护城河”。六运古城只有两个门即东门与南门,西面被三工河隔断,无路可通。南北两侧为护城河包围,该城主要通道是东门。出东门往东到北庭,往北到阜北古城,往南翻过天山到吐鲁番。岑参东门送君,在六运古城则是常理了。

米泉古城遗址资料不全,对各门情况不了解,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个古城离天山较远,处于平坦区,“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这里找不到山回路转的情景。

“中军置酒饮归客”这一句,有人对轮台是否有中军持怀疑。在本文前已经引述轮台有轮台守捉,《新唐书》的记载,大历六年曾在轮台县置静塞军,静塞军虽是后置,但轮台驻有重兵则是事实。在看城的结构, “城中部筑东西隔墙一道,将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城北偏西又筑南北隔墙一道与东西隔墙垂直连接,以土坯垒砌”。在这段

19

描述中可以看出,城内共分为三部分,其西北部分应是衙门、中军所在地。

岑参这首诗写于轮台是不用怀疑的,对东门、中军的记述与六运古城是吻合的。

六、水系、地形对北庭都护府设置守捉、县的影响

新疆是干旱大陆性气候,农业是典型的绿洲农业、灌溉农业,农业屯垦离不开河流。古代没有打井灌溉种植的技术和能力,主要依靠降水(如伊犁河谷)和引水灌溉。从北庭都护府开始到米泉古城一线屯垦依靠的是河水和泉水。北庭以西各河流主要有:白杨河、甘河子、四工河、三工河、水磨河、乌鲁木齐河几条较大的河流,其他多为季节性小河流。这几条河中三工河与乌鲁木齐河较大,可以大面积屯垦。其中三工河由于天池蓄水调节作用,一年中全年流水,在夏季在六运古城北部形成河泽蔓延区,冬季则成冰湖。在白杨河上有有滋泥泉子古城,下游有滋泥泉子烽火台。甘河子上游有土墩子烽火台、下又有西泉烽火台。四工河会流到三工河,上游有六运古城、下游有阜北古城。三工河西的水磨河为季节性河流,地下水丰富,在丝绸之路以南形成大量沼泽地,不能通行、不能种植。在2006年以前这一流域,因为地下水太高,仍无耕地。在乌鲁木齐河有米泉古城。在所有河流中,目前只有三工河上下游均有城,可以看出唐政府极为重视三工河。

我们可以看出在较大河流边唐人筑城较大,小河流、季节性河流筑守捉或烽火台。新唐书·吐蕃传讲到太宗、玄宗相继经营陇上、河

20

西及西域的情况,称:“中国无斥候警者几四十年。轮台、伊吾屯田,禾菽弥望。开远门揭候署曰„西极道九千九百里‟,示戍人无万里行也。”,这里提到轮台屯垦面积很大。符合屯垦面积较大的只有三工河与乌鲁木齐河。轮台县只能在三工河或乌鲁木齐河下游。这也从另一面印证了轮台县即今天的六运古城的可能了。

从另一些史料来看轮台在征收赋税方面的重要性。《新唐书。西域传上》:“诏焉耆、龟兹、疏勒、于阗征西域贾,各食其征,由北道者轮台征之。”《西域传下》:“赞曰:开元盛时,税西域商胡以供四镇,出北道者纳赋轮台” 。北道,指丝绸之路新北道。轮台位据新北道之要冲,与安西四镇南北并列。

有学者疑问,北庭地处车师古道,应该在北庭收税,怀疑此处有误。但了解实地情况后,可以发现设置在轮台收税的合理性。

设卡收税,税卡应在交通咽喉之处,是商旅的必经之地。笔者将交通与地理环境相比较之后,确定从北庭到米泉沿线,符合这一点的只有一个地方,即在阜北农场的阜北古城。阜北古城建于三工河的下游与丝绸之路新北道的交叉点上,处于河之东岸。从伊犁方向来的各条商道在到达米泉古城后折向东北,在阜北古城西汇合成一道沿准葛尔盆地南侧越过三工河向东行。过了此点后,商道又向不同方向分开。同理,由东来的各道商旅也在阜北古城之东汇成一条道,越过三工河往西行,过河后又分成了不同的商道。

阜北古城是咽喉之地,必经之地。形成这个局势主要是这里的特

21

殊地理优势。三工河长年流水,上游河宽且深,不易越过,这就是六运古城没有西门的原因。往北过了六运古城,在今天的冰湖水库及下游形成了大面积的水泽。再往西就是水磨河的泄水地,地下水位高,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还有自流井。三工河与水磨河这两条河在今天的“500”水库、柳城子水库周围形成了长约15至20公里、宽约5至10公里、由东南到西北的大面积的水泽湿地。这种状况,至到1960年以后,建成了冰湖水库(在三工河中游、六运古城北部两公里)、红山水库(水磨河上游)、柳城子水库(水磨河下游),这种状况才得到改善。现在在卫星图片上仍可以看到这片水泽的痕迹。这片水泽地北面几公里就是准格尔通古特沙漠,商旅也难穿越沙漠。丝绸之路在这里只能汇集为一条道绕过水泽地。这样三工河在与沙漠交叉点就成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在这个交叉点设置驻军、税卡是最合理的选择了。所以唐政府在这里建筑了阜北古城。阜北古城沿三工河南行二十余公里就到了六运古城,阜北古城应是六运古城的下属单位。

而米泉古城处于平坦地带,交通道、小路多,不便设卡。北庭的情况也是如此。

根据上述情况来看,税卡设在阜北古城最为有利,阜北古城又从属于六运古城,这从一个侧面又为六运古城是唐轮台的可能性提供了依据。

结论:六运古城遗址是唐轮台的遗址,阜北古城是从属于轮台县的重要据点,应与收税有关。唐轮台毁于明初的蒙古的瓦剌部(卫拉特)。游牧的瓦剌部将从事农耕的回鹘挤出了天山以北,唐朝设立的

22

以屯垦为主的北庭、轮台等地,不如天山牧场适宜放牧,故此,瓦剌部没有使用这些旧城,而是向南移向了天山,这些在历史有名的城池就此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

(注:作者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二二二团团长王军)

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