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朗读训练,提高朗读水平
中心小学 张原
一、培养学生朗读的重要性。
1、《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所以必须加强朗读训练。此外它对朗读作了明确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的读,就是用标准的普通话,语言清楚响亮,不多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字句。在正确的基础上做到流利,有感情,即读出不同的语气,读出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并注意轻重缓急。因此,教师在各年级都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逐步提高要求。
2、实践证明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任何一篇文章,如果没有“读”这个环节,你就无法了解它的内容,而没有“朗读”这一环节,你就不能真切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见朗读之重要。
3、一个具有较高朗读水平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都会感受到朗读给他带来的欣愉,比如:朋友们欢聚一堂放声高歌,对于五音不全的人,真是一件罕事,但如把歌中所有的道白“承包”下来,凭着一个有感情的朗读,落了个“说的比唱的好听”的“说歌手”之美称,也可解其尴尬处境。所以我说培养朗读能力很重要,会弥补某方面的不足,使学生受益终生。
4、绘声绘色的朗读,就像一支美妙的乐曲,但我们的教师却认为耽误了自己精彩的讲解,本该“奏乐”的时间,却被繁琐的分析和廉价的提问代替了。且不知,在你竭尽全力,绞尽脑汁启发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学生连文章
内容还不知道,又如何谈对文章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呢?真不如效仿古人:“书法百遍,其意自见。”效果会更好,所以,每位教师都应转变观念,把读书的机会给学生,把读书的时间给学生,确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5、小学生朗读水平,普遍较低,而且生活阅历浅显,感知能力较差,理解内容留于表面化,这种种原因,造成小学生对朗读产生畏难心理。不知从何“下口”,此外,客家方言也给学生造成心理障碍,怕读不好,同学讥笑,所以还是不读的好。久而久之,恶性循环,学生朗读水平从何谈起,因此,加强朗读训练势在必行。
二、调动学生朗读主动性
1、充分朗读是调动学生朗读主动性的前提。
每天除早读外,还要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时间,(有时在课上,有时在课外)而且,每天的家庭作业都有读课文这项作业。只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练习朗读了,学生才能敢读、会读、读有提高。 2、教师范读是调动学生朗读主动性的条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就能主动的参与朗读活动,从而提高朗读水平,老师理想的范法,去吸引学生,打动学生,激发学生朗读兴趣,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此文内容不易理解,而且年代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对总理不了解,对那个年月的背景一无所知。因此,教师要怀着对总理浓浓的思念情,真切的爱戴心,凭借感人的朗读,把学生带进那特殊的年代,把敬爱的周总理印在学生心中,教师的范读,调动起学生朗读的欲望,他们能主动模仿老师朗读课文了。 3、多种形式是调动学生朗读主动性的保证。
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指名读,对比读,分组读,范读,自由读、听
读、领读、复读、仿读、评读、齐读、分角色读等等,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文章所具有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吸引学生参与朗读活动。
如:《桂林山水》一文可这样安排导读的。师:漓江的水真静啊!生接: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师:漓江的水真清啊!生接: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这样,学生明确的体会出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并对描写桂林的山那段文字如何朗读,提出自己的意见,看到这样的教学效果,真让我感到欣慰。导读,不仅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了课文重点,而且调动起学生朗读的主动性。
又如《穷人》一文,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她和渔夫的对话部分较多,可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而对那些简短的课文,安排学生对比读是最理想的。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调动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朗读活动。 4、激励手段是调动朗读主动性的动力。
要调动学生朗读的主动性,就要让学生感受到朗读带给他们的成功喜悦,因而教师可采用激励的手段,如开一次小小朗读比赛,评出朗读优胜者,朗读进步者,让不同层次朗读水平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如在课堂上,对朗读有进步的学生及时给予口头表扬,让学生随时都能感到自己的成功。激励手段的应用,将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朗读的主动性。 5、课外朗读是调动学生朗读主动性的延续。
课外朗读是课上朗读的继续。教师要抓住一切时机和学生们一起召开朗诵会,讲故事比赛,组织多种多样的朗读活动。就连召开一次班队会,也不放过对学生朗读的训练。其间教师示范,展示才华,学生模仿,提高兴趣,教师的朗读特长自然地传递给学生,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朗读水平,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朗读过程。
教师重视了训练,学生积极参与了朗读,朗读水平才能提高再提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