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

2023-09-17 来源:易榕旅网
[标签:标题]

篇一:《和教师的谈话》读书心得 赞可夫的《和教师的谈话》

读《和教师的谈话》这本书,感触颇多。本书是用谈话的形式,解释和宣传他的教学论思想。参加谈话的有教师、学校领导者、教育学教授,其中既有参加教育工作不久的教师,也有经验丰富而聪明能干的教师。他们的教育观点具有丰富的内容,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赞科夫说到教师需要很大的热情。没有热情就不可能会很好地去爱学生。我很信奉赞科夫的这句话:儿童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好感,反映是很灵敏的,他们是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去带动学生的热情,用自己的爱去带动学生的爱。我一直很欣赏富有激情的课堂,也很喜欢热情、有活力的老师.很多时候,当我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满怀热情时,我常常能感受到更多的幸福和愉悦.我想:老师的热情该是能感染、激励和吸引学生,让他们快乐学习,体验生活的美好,感受心智活动的乐趣,并能从课堂里感受到那种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甚至砰然心动的.那么,教师在教学中的热情是什么?苦苦探寻中,我觉得热情是对学生的”热心”.热心也就意味着对学生的信任、关心和接受,亲切地喊出学生的名字,经常微笑等。不耐

赞科夫认为,教师的教育影响跟教师的威信有很大关系,因为教师的威信是他顺利而有效地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没有威信,师生之间就没有正确的相互关系,就缺少了有效地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那么教师的威信怎么去建立呢?教师的威信主要来源于师生之间建立起的良好的关系。教师需要做的是:要有渊博的知识,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等。

教师的知识和素养都会深深的影响学生。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处都能够体现这一点。首先,从备课入手,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多收集一点素材,教给学生实用而又日常的知识,放手让学生去感知、操作,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的信任,也是对你树立威信的一种帮助,常言道力是相互的。不仅如此丰富的课外知识可以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佩服,从而爱上该门课程。 作者提到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体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老师对学生的爱,这可能是一种母爱或父爱,又跟本能的简单流露有着原则性的区别;也可能是对学生的一种热情,说得更白点,可能是把对职业的热爱,间接表现在学生身上。其次,教师的爱还应该与合理的严格的要求相结合。 同时也说到教师还需要很大的热情。没有热情就不可能会很好地去爱学生。这时候对照我自己,有时候我没有一点热情就走进了教室里,结果学生听了一堂乏味无聊的课,我自己是窝了一肚子火出来。学生很容易受教师的感染,你的无精打采也会使他们这样。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去带动学生的热情,用自己的爱去带动学生的 爱。我很信奉赞科夫的这句话:儿童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好感,反映是很灵敏的,他们是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

教师在对待“落后生”时,要讲究方法。不要对其漠视,也不要性急,要利用一切机会引导他们观察事物,吸引他们进入课外兴趣小组。尽量设法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逐步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树立起信心。

不放弃每一个孩子。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老师都应该公平对待,这会让每一个孩子都信服你。我实习的时候,是一年级的实习班主任,班上有个女孩很优秀,于是在课前一支歌的时候我两次让她上台领唱,忽然有个小男孩不满了:“怎么又是她,哼!”我马上愣住了,随即我笑着说:“对不起,孩子们,我记错了,从一组开始的,今天轮到**上台领唱,以后老师再记错记得提醒老师哦。”从那天开始我做什么都按照次序来,再也没有这样的事发生

了。在孩子们的心中,他渴望你的关注,渴望你的了解,我们不能丢下任何一个孩子,要用心爱,让孩子知道你很爱她, 放弃他,他才会更加爱你。

我们用一天去爱一个学生,关心他了解他,课堂上关注他,给他鼓励,生活上关心他询问他,那我们用不出两个月的时间便可以让每一个孩子感受老师给予的爱。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自信起来,从而爱上学习爱上学校生活。让孩子爱上老师。对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宽容,要知道孩子的天性是犯错误,我们的职责就是让他们明白自己的缺点,改正自己的错误,做个好孩子。宽容是一门学问,对孩子宽容是需要教师不断摸索的,只要有爱就可以冷静对待。 第五,做孩子的好朋友。朋友之间最主要的是什么?信任。而树立教师威信最重要的也是信任,所以要做孩子的好朋友才能取胜孩子,怎样才能做孩子的好朋友呢?(四)人格力量。 教师应该把自己当成是孩子王,与孩子们融为一体,从孩子们出发,关心理解孩子,就要约束自己,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 读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作为教师,如何正确师生关系?着重学生是一个原则,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教育的方法,教育还是一门艺术。批评学生时,要让学生明白,批评不是针对个人本身,而是批评这种行为,针对的全体学生,自己受到批评是为做出的某种行为而付的代价,是自己行为必须承担的责任,在我的教学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例子:这个孩子,脸上时常带着狡猾的笑容,走路低着头,拖着鞋。上课他不是睡觉就是讲话,老师提醒他认真听讲,他不但不听,反而会攻击周围同学,扰乱课堂秩序,安静的课堂时常传来他高高的起哄声;课外,他总是惹的女生一阵尖叫,不时有同学哭着遭老师告状,以至于班上没有一个同学愿意和他交往,更没有一个同学愿意和他同桌。他叫王志国。对他的教育我是想尽了各 种办法,也曾碰了多次壁,很想打退堂鼓。可一想,如果转变一个问题学生那么轻松的话,那就没必要推行这种导师制了。“浪子回头金不换”呀,我要给他机会,也要给自己机会。我要以我的教育方式,去教育他,保护他。我调正了自己的心态,耐下心来,继续面对他。 首先在心理上、情感上要完全接纳学生。既然我们有决心去“导”好他(她),那么就要无条件地接纳他(她),不管他是“六类”学生中的哪一类,不管有多么棘手。其次,导师要投入真心,融入真情,对学生充分关爱。这也是说说容易做做难。只有我们真正做到情为先导,爱为溶剂,那么就能融化学生心头的冰。然后,我们才能追根溯源,对症下药,有时我们导师与学生还要换位思考,进一步找准诱因。再次,导师和学生要结成“朋友”关系,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一个有自卑感的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真正价值,因此我们要抛开成见,回到从前,尽可能找到学生现在的优点,甚至以前的优点,多鼓励、多表扬、多肯定,使他们在心理上获得平衡,把他在学习上、生活上失去的健康的兴趣找回来,让全班同学共同关心他,使其参加各种活动,参与班级管理,融入班集体,并提供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从成功的喜悦中找回信心。看了赞可夫的这段话深有感触。想想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就缺少了这种氛围,乃至课堂偏于死气沉沉的。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也说道:“如果班级里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的交谈氛围,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中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如果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参加到谈话里,发表自己的见解,就可受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但基于学生生活经历、思维方式的不同,教师需要对文本实现多元性的理解,教师只有给学生创设平等对话的氛围,营造一个无话不说、无题不辩的对话心理,让平等对话在一种轻松、愉悦、和谐的心境中进行,才能让学生的奇思妙想得以张扬。营造和谐课堂气氛还需要教师具有高度的机智进行引导并参加到谈话里去,因此,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营造和谐课堂气氛的根本保证。

许多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气氛的和谐与否与教师自身的师德修养、学识、业务水平有很大

关系。首先,教师应该热爱自己教育事业,为人师表,并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模范的行为去教育和感染学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使他们密切配合,主动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

其次,教师应具有渊博的学识,精巧的教学艺术,这也是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关键,一般来说渊博的学识是研究教学艺术的前提与基础。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学识上的差异导致一些教师在学生课堂质疑时,就以“师道尊严”去压服学生,长此以往,便会造成 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可见,不断增长教师自身的学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同样是营造和谐课堂气氛的基本保证。

在《课堂上的生活》这一章里面,对于课堂上的生活,作者提出了“学习应该联系生活”。学生是多么渴望多了解一些周围的事情,可是我们的课堂更多的只是把目光停留在课本之上。我开始深思自己的课堂,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有的老师为这个提出了自己的理由:“课堂上的时间有限,应该着眼于课本。”孩子们被身边的重大事件深深吸引着,当他们满怀着新的印象来到学校上课时候,我们的课堂却常常对这些重大事件以只言片语带过,孩子的新鲜感顿时跌到了低谷。作者也提到了课堂上这种无拘无束的谈话,对于班级集体的形成也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每一个孩子听着同学们的发言,如同他们体验着同样的内心感受,共同的感受也就有助于集体的团结。我的课堂中也偶尔涉及到联系到生活方面的对话,但都是及其简单,甚至是我一笔带过,学生附和几句便是。现在我认识到课堂时间是有限,但是如果能够不浪费时间,再把这些时间用到课堂谈话,这堂课就非常有意义了,学生也真正学到了知识。与此同时,学生也能把自己在谈话中的感悟和思想过程运用到语文课堂上,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总之,《和教师的谈话》让我重新做了一回渴求知识的学生,它不仅教会了我许多教学上的技巧和知识,也教会了我从正确的角度去反省自己的教学,更好地培养我的学生。最重要的一点是它让渐渐地我明白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的真正内涵,直到有一天我能够发自内心地说出这句话。没有作为一名年轻的教育工作者,要避免浮躁,确实应该静下心来,多看看教育理论书籍,肯定会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帮助。虽然理论离实践有一定的距离,但是理论终归对实践是有指导作用的。 篇二:《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 《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

看完推荐的苏霍姆林斯基的《和教师的谈话》,受益非浅。感到自己应该看的书太多。就先选择这本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吧。我打算看后,按章节写出不能称为读后感的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和我一起分享。

“课堂上的生活”这节和教师谈到学生课堂上的生活,就是我们所说的课堂吧。首先是对提出的“学习要联系生活”的看法。学习怎么联系生活?就是把自己的生活用作文写出来吗?不是的,太狭义了。联系生活,就是要把时事搬上课堂。对身边发生的事情,在课堂上谈论。如果身边发生了大的事情,而课堂却对这些事情只字不提或者只言片语,那课堂学习的知识又有什么用呢?要拿出课堂上的时间,让同学来谈论身边的事情。“课堂要学习课文,没有时间。”有的老师这么说。是的,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很多时间都被浪费掉了。在班级里创设一种能够推心置腹的交谈思想的气氛,让孩子们把自己的各种印象、感受和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就要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参加到谈话里去,发表自己的意 见,就可以受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我们的课堂有这样的内容吗?应该有,学校不应该和社会隔离,这样学知识就是死学。

接着谈到了教师该如何去上课。当时,他们的教师上课旧的模式。首先是读书,接着是分段分析,再感情朗读,再列提纲,谈中心思想。他提出疑问:为什么一定要先经过这几个阶段才能开始阐明作

品的中心思想呢?为什么加深对课文的完整感知一定要跟阐明它的中心思想分开进行呢?为什么整篇课文的表情朗读要放在末尾呢?表情朗读是跟阐明课文内容和它的语言表达手段无法分割的!这样的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课堂上学生没有活力。这种模式我们太熟悉了,这是我们沿用的热衷的课堂教学模式。赞科夫提倡新的方法,就是老师声情并茂读课文,学生静听感受,之后,提出问题,大家一起来讨论。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谈了出来,他们积极参与到对作品的理解之中。感悟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对于词语的理解,他是主张学生在文中见了几次就可以联系语言环境来理解,而不是单独的词语解释,单独的词语解释会把文学作品弄得支离破碎。他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应当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和感受。”想想他的主张,感到很熟悉。这不是我们的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在语文课上学生的感悟吗?在读文章的时候,不必面面俱到去分析,可以选读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部分。这是当时赞科夫的主张。我深深感到,我们的步伐晚了太多。紧接着,又谈了这样的课堂是不是老师轻松了?不是的,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要求教师对教材有着深刻的理解,才能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引导,才能在学生的谈话偏离主题而进入细节处进行引导。这正是我们课改中对教师的要求!

作者还谈了如何上数学课。他主张数学课上的发现。比如乘法口诀的学习,在头天学习的基础上,第二天学下一组乘法口诀的时候,让学生去列,让学生去发现规律。作者主张学生在课堂上要时刻处于对知识渴求的状态。看了第一章,使我感到震惊。为什么没有早看到 它!新课程标准颁布了,大力提倡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人感悟。而当时赞科夫提倡的正是这样的课堂。我们的步伐太慢,我们的起步太晚。现在课程标准出来了,可是有好多老师,仍旧沿用就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落后了多少?作为教育,怎么能适应社会?又怎么能促进社会发展?第一章,就深深吸引了我。让我看到了自己的落后,让我深思自己的课堂,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是利用了时间还是浪费了时间?是不是让学生自己在感受作品?虽是旧作,却可以指导新时代的步伐! 篇三:《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 《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

初看该书,便被作者的众多头衔震惊了——苏联心理学家、教育科学博士、 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苏联教育科学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教学与发展问题我实验 室”领导人——赞科夫。可见这是一个风云人物,而,真正令我折服是他对教育 的突破理解,前卫的教育理念。

在苏联,那个年代,无可厚非,赞科夫是教育的引领者。他自1957年开始

组织和领导"教学与儿童发展"课题的大规模试验研究和理论研究,在20多年的 试验与理论研究中,形成了发展性教学理论体系。他的教学论思想曾对苏联学校 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仍然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赞科夫有诸 多著作和论文,其中包括《教学与发展》、《论教学与生活》、《论教学的教学 论原理》、《小学教学新体系的试验》等。 《和教师的谈话》是赞科夫以其长期实验积累起来的研究成果,他克服旧教

育课程的矛盾,建立了适应社会要求的新教育课程。他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学中 着重抓“能力培养”,这正是近20多年来美、日、德等国家教学改革的共同趋 势。《和教师的谈话》包括课堂上的生活,教师和儿童,学习的诱因 ,认识周 围世界,知识的广度和巩固性,劳动教学,在美的世界里,教学和发展,教学大 纲和教学方法,掌握知识和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劳动及其创造性11章节,深入 浅出地概述了他的教育、教学思想,是专门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已成为当代 苏联深受中、小学教师欢迎的必读书,它对我国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理论工作者, 也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捧起书本,打开第一章——课堂上的生活,讲述的是对传统教学的看法和作 者的教学畅想。记得书中有那么几句话: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 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儿童们就会感觉到我们祖国前进的巨大步 伐;如果班级里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地交流思想的氛围,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 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以高 度的引导并且参加到谈话里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如 果预先就规定好:什么东西、按什么顺序应当成为儿童内心注意和感受的对象, 难道能够激发儿童的生动活泼的思想,唤起他们真挚而深刻的感情吗;使儿童在 课堂上过着一种积极的——甚至可以说是沸腾的精神生活。

这些话都是对课堂教学的美好期待,读完之后我收获颇丰。我开始思考,传 统教学方法对学生有什么样的意义?能否提高学生的发展能力?就拿语文课来 说,为什么分析课文一定要先经过死板的几个阶段?为什么朗读因时间而可有可 无? 在经历了12年的中小学学习,早已习惯了传统的课堂模式,步入大学,大 学相对多变轻松地上课方式反而让人一时无法适应。听课时可能会一时找不到重 难点,不知如何记笔记。诸如此类的困扰都是传统教学的弊端。

传统的教育常常忽视孩子的能动性,对于一些孩子日常的生活中的个人体

会、想法无法带到课堂中来,从而形成不了充满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积极活跃的课 堂气氛。学习中的孩子,尤其是幼儿园的孩子,通常对事物充满新奇感,他们喜 欢将问题带进课堂,这时便需要老师适时的引导与沟通,实现课堂与孩子的互动。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的课堂教育仍需要大幅度的改善,师资力量的培养,教 学环境的优化,这些都是教育机构该考虑的问题。

该书的第二章讲述的是儿童与老师,这正是我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老人都 爱说“3岁看到老。”意思是我们能从小孩子的习惯想象到他长大后的性格等诸 多个人情况。而小孩子各种习惯的养成除了家庭环境大部分受幼儿老师的影响。 幼儿老师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4到6岁是孩子各种能力发展的时期。 在此期间,需要成人正确的引导。孩子需要老师教她如何洗手,如何上厕所,如 何听课等等。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给儿童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是培养意志的必要条件, 而意志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如果一个教师老是牵着学生走路,那他就 是不懂得意志力形成的条件和源泉。让学生们自己提出目标、拟定行动计划,可 以产生一种强有力的动机,使他们去克服在完成既定任务的道路上所遇到的困难 和障碍。这正是一种克服困难的练习,也就是意志努力的锻炼。”我认为一个老 师培养孩子的意志可以体现在任何一方面,举例来说,老师和家长一样,都过度 的保护着孩子的安全,在体育活动上,老师时刻盯着孩子,护着孩子,玩个健身 球,一路跟随,怕摔倒,一方面老师提心吊胆,另一方面,孩子能力发展受阻碍, 会让孩子今后遇事无法果断地做出判断,无法实行自己的计划。我记得我小的的 时候经常摔得青一块紫一块的,当然,心疼是必须的,但更多的,爸妈想让我懂 得摔倒就得自己爬起来的道理,摔的痛了才知道下次小心。

在我实践的幼儿园,老师给小朋友们布置了这样一份作业——带一盆小植物

来,放在教室里,每天照顾它,和它一起长大。我认为这就是培养孩子意志的一 种有效方法。让小孩子照顾盆栽既是培养孩子的爱心,又是教育他们做事要有计 划有恒心负责任。每天小朋友给植物浇水,坚持下来的小朋友会因此而收获成长, 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小朋友看到自己的植物一天天成长,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 有收获就有动力,小朋友会因此变得积极向上。

“凡是未经过紧张的脑力活动而获得的东西,以及没有和兴趣结合起来的东 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丧失。”是第三章中令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