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港三中语文组教研活动记录
学 校:东港市第三中学
内 容: 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与整合 地 点:实验楼物理实验室(2) 时 间:2008年9月19日
人 员:高一、高二、高三全体语文教师 参与备课领导:梁淑波 主 持:王雪茜 中心发言:梁淑波 整理记录:于春霞
王雪茜: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语文教研组教研课题为“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与整合”,本周语文教研组教研活动的中心议题依然就“切合我校实际又行之有效的课堂模式”进行交流与探讨。这次活动教研组决定由高二年级进行课堂模式展示,备课组对《逍遥游》这一课进行集体备课。
2009年9月17日上午第一节课,教研组全体同志及有关领导在高二(22)班听谭世珺老师的课。现就本次观课围绕教研活动的中心议题进行议课,以便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语文教学的课堂模式。
首先有请本次议课的中心发言人梁淑波议课。
梁淑波:自从开展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先进教学经验的活动以来,语文组全体教师积极转换教学理念,全力吸纳名校经验,深入探究校本教研,以人为本注重创新,大力营造课改氛围,努力提炼特色教学模式,大兴教改教研之风,走在了我校教研的前列。在立足课程改革,积极探究富有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方面,王组长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在她的感召鼓舞下,涌现出了几位受领导肯定、被同事公认的勇于探究,锐意进取的课改新人,谭老师便是其中的一位。9月7日上午,谭老师讲授《逍遥游》一文,语文组教师集体观课。做为本次教研活动的中心发言人,我就谭老师的本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不足之处,乐见同行补充说明;不妥之处,谨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做课思路分析
整堂课可以概括为如下环环紧扣的八个方面:通读文本,联系上一课时——明确学习目标——学生板演展示预习(积累)内容——学生补正学习内容——学生自
练自讲互评互议——教师补充讲解——实现强化训练巩固提高的预期目标——布置下一课时的学习任务
二、观课体会
1、教学任务明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关键之处得到落实。 任务:归类识记、理解巩固文言词类、句式等特点;
重点:积累文中通假字、活用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及文言特殊句式; 难点:教师做必要的讲解,疏通部分难解词的含义和句式特点。 关键:字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类句式归类与文本紧密衔接。 2、突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这一点自始至终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谋,先进的教学理念,全新的教学思维,精心的课前准备,有效的教学方法,深刻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
学生轻松愉快学习,教师熟练驾驭课堂,十分妥当地协调了主体地位与主导作用之间的关系。
3、紧扣教材,用好教辅。
教材是学习之本,知识之源,教辅既是知识库、方法论,又是二者的结合。从预习任务的检查落实和学生对知识的梳理讲练方面看,很明显学生正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紧紧把握了教材,始终不放松教辅,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丰富的知识加有效的方法等于超强的学习能力。
三、观课感想
1、一种糅合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全新的教学思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及科学的指导思想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初具雏形,只要在实践中不断加工,不断提炼,内化教法,沉淀经验,相信用不了多久,李老师的课堂教学一定会取得质的飞跃。
2、难点怎样突破,关键怎样落实?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课堂教学中的难点关键。我想无须就这个问题做正面解释。教研室李彦良老师曾不止一次地说过:绝大部分学生明白的会做的,老师坚决不讲,绝大部分学生都不会,怎么办——同学们听着,我来讲!这个时候,老师的权威就显示出来了——难点就是这么突破的,关键之处就是这么落实的。李建录老师可以说是深刻领悟了李老师这话的真谛!
3、学生板演完了,教师不急,要求其他学生做补充说明或评价。这样做的好处或意义我归纳出了如下三点:(1)学生课前预习的意识将会大大增强,预习的效果会更趋于理想;(2)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情景模拟)你看他(她)只对照教辅预习或只是归纳了4—5活用词,我在仔细阅读课文后又找到了两个。这样一来,个人有收获,同学也受益,学习当中有了一定的成就感;(3)这样做,与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做法是基本吻合的,与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兵教兵”的思路是一致的。
四、一点建议
学生板书有些凌乱。高中学生宜应在字迹美观、板书齐整、书写规范方面有明显的提升才是,教师宜应适度发挥自己在这方面的专长,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天长地久,功到天成。
五、两点思考
1、上一课时应该是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下一课时应是翻译理解、解惑答疑吧,本节课又是如何与上下课时自然紧密衔接过渡的,在做预习布置时是否可以把这些方面考虑进去?
2、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我想针对本节课上少数学生身影很活跃,部分学生回答较踊跃的现状做这样的思考:课堂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思维?
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王雪茜:梁主任对本节课进行了十分详细的评议,有肯定,有建议,其他同志如果有不同的意见或建议,请进行补充性评议。
于忠滨:本人这次的观课点是语言表达。谭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牢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上讲台板书文言基础知识,又让学生讲解,讲解的学生胆子大,表述流利。可见,这种模式既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句子去分析词义,并联系旧知识加以总结,加强了字词句的识记,在现代语言环境中,有意识的加强识记是一种实在的方法。识记工作花一节课时间,我觉得不合理,建议李老师注重时间的合理分配.
张 羽:我的观课点是观察统计学生的参与率。本堂课学生的参与方式是以到黑板板演、展示、归纳文言知识为主,学生讲述和口答为辅,因此学生展示的时间较口述问题所用时间久,在45分钟内参与人数相对不多。本班共有学生62人,本堂课学生参与人数为21人,参与人次为27人次,其中有2名学生各展示了三次,2名学生各展示了二次,课堂参与率达33.9%。参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学生的课堂参与率应达90﹪以上,因而本堂课学生参与率没有达到上述要求。又从参与学生的展示情况可推知参与展示的学生的成绩属中上游之列,因此针对部分未参与课堂展示的学生,我们要继续以分层教学的方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使所有的学生都勇于敢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但是,根据我校的教学实际和现状,本堂课学生参与展示的意识比较强,参与面广,参与度高,即老师把课堂相对来说还给了学生,学生掌握了课堂主动权,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发挥。
顾山桂:我们的教学模式是预习检查----预习展示-----教师答疑,教学中真正实现先学后教,学生先在课前自学,质疑,教师根据学生自学情况进行点拨,规范学生不准确的表述,解答学生疑惑的问题,由于学生课前预习很充分,所以教师讲解的东西不是很多,课堂学习比较轻松,老师的角色也由过去的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启发者。落实预习检查很重要,在这一环节中我们的做法是发挥学习组长的作用,让小组长检查预习情况并汇报结果,这一做法就是既要让他们树立责任意识,还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当然,语文学习中对课文的熟悉程度的检查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在教学中也通过多种灵活的形式,提出要求,从整体感知入手学习,当然,这样做并不意味着弱化字词句的学习。在布置展示预习内容时,也是以分组的形式,每组预习不同模块内容,最后在课堂交流,这样既保证了质量又节省了学生学习时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增强了合作意识。当然,在教学的具体过程中,每位老师的做法各不相同,但我认为,目前这一教学模式符合我校学生发展水平,并且关注到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要求,我认为非常不错。这一节也是如此。
温长军:作为《逍遥游》古文的文言知识归纳是成功的,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近异义、词类活用、判断句、状语后置句等。但是这些是零碎的、独立的,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好象是没有以这篇文章的整体感知为基础的一堂练习课。理由如下:
①学习古文的主要环节是翻译,第一节上解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近异义、词类活用、判断句、状语后置句等那些小知识点,就是舍本逐末。把文言知识的归纳应该渗透在翻译中进行,突出翻译是学习古文的重要地位,不要降低翻译的主要地位。
②会翻译了,解决小知识点就不会出现归纳有困难的尴尬场面。这节课上由于翻译遇到的文言知识原句时有些同学不会翻译,花了好多时间由教师讲解。如果,学生会翻译,节省点时间进行文章的整体感知。何况,高考试卷中考文言知识点就一道,一般不问专业术语。即使分值丢失了,也不会比翻译多。如果,高考中学生对所翻译的短文整体不会翻译,有时会全军覆灭。
③高考中一般给学生出的是500字左右的短文,考点分别是重点实词的含义,重点虚词的含义,重点语句的含义,文章的写法,作者的思想感情等。而中心句的含义就是关键句的翻译。
④高考试卷中古文的几个考题的分值是“金字塔”是的结构,由少到多,分值最大考点正好是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而不是古文知识归纳。我认为本节先破题,也就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搞清楚两个问题:文章讲什么内容?怎样写?
⑤六年级到高三年级语文书上每一课后的作业题的第一道和第二道都是整体感知,而且第一道考内容,第二道考写法,从第三道才是字词及其它零碎的知识点的考题。
总之,为了使这节课上得更好,应如下进行:首先,让学生齐读一边课文。其次,抽一两名中等生翻译整篇课文。再次,解决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最后,让学生归纳文言知识。这样上这篇古文,既有了文章的整体感知,又有了细枝末节的不疏忽,达到了两全其美的效果。
王雪茜:以上同志们就本堂课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补充,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而颇为中肯的建议,但我们都知道“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下面我们就本堂课的其他方面请大家争议、讨论。
于丽丽:谭老师的课值得肯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很多,我身同感受,收益匪浅。但这节课毕竟只是我们学习、借鉴他人之路上的一堂集体探究课,摸索之路上我们真的是否将最精髓的东西抓住了?我们是否真的教给了孩子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孩子们以一抵十的能力。学习“三名校”之路上,我们的授课让形式服务内容,还是内容服务形式?这些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下面就谭老师《逍遥游》一课,本人有一点观课想法、认识跟大家交流切磋。
高考考试大纲、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言外之意阅读能力——拿到一篇浅易的文言文能读懂它是这个知识板块的测查点。读懂理解文章的精髓,我们发必须让学生有一个整体感知的过程,否则,我们的阅读课将一件完美的文学艺术品肢解了。脱离了具体的文本环境,尽有微观的点的认知,而没有面的宏观的整体把握,阅读能力的培养上达不到事半攻培的效果。鉴于此,我想授课中的每一个流程,我们能否摆脱教辅材料上先入为主的知识点结果总结对孩子们认知过程的牵绊,从整个课本入手,从文章的具体语境入手,让他们自己推导出教辅材料写出的知识结果。让孩子们有一个格物致知的求知过程,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有一个切中肯綮的方法培养。
以上事我个人在观关课过程的一点认识,愿和大家分风享。
邵克昱:高考考纲要求学生能读懂浅显的文言文,本节课的重点是文言实词和句式的积累,这也是高考中必考的一项内容,更是学生最头痛的问题,教师到底应如何授之于渔。高考对实词、虚词、句式的考察重点就是翻译,我认为文言文的学习应以翻译为主,在翻译过程中积累文言字词句。在教辅资料中有基础知识的积累,而且归纳十分详细,有没有必要让学生写在本子上,又到黑板上进行板演?(如何更好地利用教辅资料,使教辅资料发挥更大效益)
于春霞:谭老师的本堂课让学生自行完成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理解,教师讲解不多。我不同意 “本课没有注重翻译的地位,先处理文言知识,后翻译整句在教学环节是本末倒置”的评价意见。理由:
第一.翻译整句必须是在掌握积累文言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的前提下才能做出正确的翻译。
第二.高考文言文考查的也是对文言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识记,对几种常见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翻译题的采分点仍然是这些,因而,本堂课中先处理文言知识,后翻译整句的思路是符合我校学生特点的,是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最实在的做法。
孙黎明:前面有老师说谭老师的这堂课过分依赖教辅资料,架空了课本,忽视了课文本身,我不这样认为。
首先教辅资料对课文应该掌握的知识点梳理归纳得很系统,对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知识点,学会系统地梳理归纳知识点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学生能充分利用教辅资料,这本身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其次学生先做这些题,老师后讲解,突出了“先学后教”的新教学理念。
丛玉花: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出来了。真正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以发挥,教师的主体地位也摆的很正。我认为这堂课很好。
王雪茜(总结):以上同志们就谭老师的这堂课从学生的参与情况,自主学习情况,师生间的互动情况,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感体验,整体感知,课堂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评价、探讨、争论、反思,这一切都是围绕着课堂模式来开展的,因此这次活动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总体上来看还是比较成功的。下面我就课堂模式谈谈我个人的看法:我们现在提出的口号是“创最优模式”,那就必须对“模式”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模式”我的看法是:就是适合自身的条件、学生的实际和实用性强,便于操作的综合表现形式,它的目的是在单位时间内最大限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能因为学习而学习,不能因为模式而模式,要联系实际,不能生搬硬套,不能犯“邯郸学步”的错误,同时也不能犯“买椟还珠”的错误。我们要学会在现有的基础上反思、归纳、总结、提炼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这就是自己的模式,这样的模式才便于操作,也实用可行,我也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提炼出这样的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刚才大家的看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于所存在的问题,到底怎样操作,
采用怎样的教学模式才更切合我们的教学实际,更能有效解决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待我们在以后的教研工作中继续认知和解读。
很感谢同志们为本周教研活动所付出的劳动。下周教研活动的负责人是于春霞老师,请于老师做好下周教研活动的相关事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