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吉林省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省建设浅析

2024-07-03 来源:易榕旅网


吉林省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省建设浅析

冉渊,李璐

摘要:本文分析了吉林省的生态环境现状和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介绍了生态省建设的相关内容,并结合吉林省生态环境分区给出了恢复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省的一些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吉林省 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省建设

The Brief Analysi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and Ecological

Province Construction in Jilin Province

Abstract: This treatise analyzes the curr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ituation and ma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in Jilin Province and gives some information about the strategy of Ecological Province construction. In addition, 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s of differ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istricts, it makes suggestions on how to protect and recov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Jilin Provinc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ecological province construction

1 研究背景

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与其周围非生物环境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是与地球上各种生

1.1 生态环境与生态环境问题

物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合。

生态环境的组成包括了各种生态系统,完整健康的生态系统是良好生态环境的关键。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在行使自身功能的时候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这种动态平衡状态就是生态平衡。而当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过分干扰或者破坏,以至打破了生态平衡后,就会产生生态环境问题,影响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发展。

广义上的生态环境问题包括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是由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界引起的,例如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的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荒地引起的水土流失等等。而环境污染则是指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环境引起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条件。例如工业“三废”对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的污染[1]。 1.2 吉林省生态省建设的提出

基于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生态环境问题影响的广泛持久性,我国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日益加深。十六大报告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吉林省生态省建设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实施的,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与时俱进的发展策略。

2 吉林省生态环境现状

吉林省位于我国东北三省中部,地处北纬40°52′~46°18′、东经121°38′~131°19′,总面积

2.1 自然地理概况

为18.7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吉林省属于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常,寒冷干燥;夏季较短,温暖多雨,具有雨热同季的特点。年平均气温为3~5℃,年平均雨量500~910毫米。全省地势自东南向西北沉降,形成了东部山地、中部丘陵、西部平原的地貌特征。河流分布不均,东部河流众多、水量充沛,西部河流少。 2.2 生态环境特点

吉林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决定了吉林省的自然生态环境从东到西分为四种类型:东部长白山原始森林生态区、东中部低山丘陵次生植被生态区、中部松辽平原生态区和西部草原湿地生态区。生态环境类型多样,生态系统完整,而且可恢复性好。东部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和物种基因库,水资源比较丰富;东中部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面积大,森林覆盖率较高,水资源和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中部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农田防护林体系健全,环境承载能力较强;西部草原辽阔,湿地面积较大,地下水和过境水资源比较丰富。

全省有长白山、向海、莫莫格等29个自然保护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9%。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2.5%。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绥芬河和辽河等主要水系为全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水资源。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构成了建设生态省的重要基础条件[2]。 2.3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长期的粗放式经济发展以牺牲生态环境和资源为代价,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目前,吉林省存在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其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自然生态环境具有同样的分区性。

1)

东部森林生态功能减弱

森林资源的长期过度开发利用使全省的木材蓄积量急剧下降,除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及局部山峰地区的一些原始林,全省原始森林几乎消失殆尽。尽管近年来的退耕还林、人工造林等使森林覆盖率有所上升,但是人工林的物种单一,生态结构简单、调节能力低下,在生态环境的生存性功能和生产性功能上都远不如原始森林。一方面,森林生物多样性锐减,大量的珍贵树种、经济植物物种和遗传基因丧失,森林生态系统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另一方面,森林系统在水土保持和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上能力下降,使得旱涝灾害频率加剧[3]。

2)

东中部水土流失严重

东中部地区由于过度垦殖,地表植被遭到破坏,从而使得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据2004年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15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16.5%,东中部水土流失面积约为69万公顷。东中部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开垦,使地表植被减少,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的能力大大下降。其次,还受降水、地势起伏大等自然内在因素的影响[4]。

东中部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表现为土壤肥力下降、有机质减少,大量的N、P、K等营养盐类流失,可耕种土地面积减少;土壤风蚀使得土壤沙化加剧,沟壑增加;河道泥沙量增大,易淤积河道水库洪涝灾害加剧。

3)

中部土壤能力退化、面源污染严重

吉林省中部以黑土地著名,土质肥沃,适合农业耕种。但是,由于多年来“种大于养”,土壤肥力已大幅下降,土壤可耕作层变薄,蓄水保肥能力差,影响了农作物亩产量的提高。同时,因为土壤有机肥减少,农业生产需要施加更多的化学肥料,加上农药的大量使用,促使农业面源污染加剧,形成恶性循环。

4)

西部“三化”问题严重

吉林省西部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主要表现为“三化”——土壤沙化、盐碱化和草原退化。该区的三化问题存在已久,受到广泛的关注,是制约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环境问题。三化土地变化趋势可由表1[5]看出。

表格 1 吉林省西部1986年、1996年和2000年“三化”土地面积及其在土地利用中所占比例统计表

[3]

土地类别 草地 沙地 1986年面积/公顷 862191.3 61975.2 1996年面积/公顷 732727.5 31714.8 2000年面积/公顷 509550.8 25092.8 1986年比例 18.49% 1.33% 1996年比例 15.71% 0.68% 2000年比例 10.93% 0.54% 15年内变化比例 -40.90% -59.51% 盐碱地 728688.6 675531.2 777272.5 15.63% 14.49% 16.67% 6.67% 总体看来,该区“三化”问题依然处于恶化趋势,特别是草地退化和土壤盐碱化严重,沙化土地面积虽然大幅减少但局部地区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草原退化使西部地区草原面积减少、草地质量下降、草原生态系统受到很大损害,对该区畜牧业发展不利;土壤盐渍化造成的土壤板结、肥力下降会大大影响农业作

物生长以及土地蓄水能力,严重影响该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

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

吉林省东部河流众多,降雨量较西部也更丰富;中西部地表水较少,主要利用地下水资源。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和区域性水资源不足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同时地表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是吉林省必须面对的又一重要生态环境问题。

吉林省水资源缺乏,人均水资源量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7.8%,世界平均水平的15%,耕地亩均水资源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7%,全省有45座城市存在着缺水问题,其中有32座城市严重缺水。而另一方面,吉林省水污染情况严峻,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现象。根据吉林省2006年环境状况公报,在全省17条主要江河中,Ⅱ类以上水质断面仅占13.85%,Ⅲ类水质断面占26.15%,Ⅳ类、Ⅴ类水质断面占33.85%,劣Ⅴ类水质断面占到26.15%,在9个湖泊水库中Ⅴ类水质就有3个。其中,伊通河、图们江、东辽河等污染尤为严重,劣Ⅴ类水质都超过了70%。

另外,吉林省中西部主要利用地下水资源,长期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导致地下水位出现漏斗并且不断扩大,对地下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不良的影响。

3 吉林省生态省建设

吉林省生态省建设是基于对吉林省生态环境在吉林省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的认识,顺应国家可持

续发展与构建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号召,建设有吉林省特色的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体系,提高全省经济整体竞争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生态省建设是符合国情、省情的,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

3.1 生态省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吉林生态省建设的总目标是通过30年的努力奋斗,在全省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体系,把吉林省建设成为经济比较发达、社会文明进步、生态环境优良、资源永续利用的生态省。总任务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3.2 生态省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生态省建设总目标和总任务的实现需要妥善解决上述主要的吉林省生态环境问题,修复生态环境,保持社会经济的生产、消费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的高度平衡,使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1)

建立数字化环境监控系统

建立生态环境、城市环境质量、城市水源水质、流域水质、污染物排放等数字化环境质量监控系统。充分利用遥感技术、GIS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建立起动态的监测网络,为各种环境决策、环境评价和突发环境事故的处理提供数据基础。

2)

建立生态经济区,分区治理

鉴于吉林省生态环境和生态环境问题的地域性,在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以及环境、资源和经济的和谐发展时,也应因地制宜、分区进行。吉林省生态省建设规划把全省分为4个生态经济区:东部长白山资源保护与旅游、健康产业生态经济区;东中部水资源保护与特色产业生态经济区;中部松辽平原黑土资源保护与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经济区;西部草原湿地保护与绿色产业生态经济区。

在具体工作时,应该根据各区的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保护措施和方法。在东部,实施长白山生态保护工程,通过封山育林等措施逐步恢复森林生态系统,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同时,可以长白山森林系统为依托,发展特色林地产业和旅游业。东中部工作重点在于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修复流域水质,对松花江、东辽河流域以及区内湖泊进行水污染防治,可以利用松花湖等自然景观发展旅游业。在中部地区,黑土土壤肥力下降、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是应主要关注和着力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应提倡生态农场的建设,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实行轮作或套种的制度以保持土壤肥力等。西部地区“三化”的治理在某种程度上是建设生态省的关键和难题。解决“三化”首先要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落后的状况。对向海、莫莫格和查干湖等重要湿地进行重点保护,遏制湿地萎缩;同时,合理开发区域水资源,通过建立地下水库等方式合理调度地下水资源。

3)

推进清洁化生产和生态工业园建设

生态省的建设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必须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在各产业发展过程中加大科技和环保投入,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生产线,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产生,推广清洁化生产。同时,发展生态工业,建立生态工业园,使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最大化。

4)

加强法制建设和公民环保意识

生态省的建设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和人民的支持。生态省建设中各项措施的执行必须依靠相关的各项环境保护法律,一个健全的法律体系是成功建设生态省的保障。另外,生态省建设不是只靠政府行为就能完成的,人民的环保意识直接影响到生态省建设的成败。提高人民环保意识,引导人们自觉主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绿色消费,建立生态文化,既是生态省建设的又一重要保障,又是生态省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何强,井文涌,王翊亭编著. 环境学导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贾广和. 吉林省生态省建设公民读本[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3] 王立英. 吉林省环境保护与生态省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 经济纵横,2004(4).

[4] 靳英华,赵东升,杨青山,吴正方. 吉林省生态环境敏感性分区研究[J] .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4(6).

[5] 周云轩,付哲,刘殿伟,王黎明,王磊. 吉林省西部土壤沙化、盐碱化和草原退化演变的时空过程研

究[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