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作为改善教学,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方式,应始终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教、学、评一致性”要求三者在目标上保持一致。信息技术的即时性、交互性等优势,为创设即教、即学、即评的学习模式提供了便利,有利于帮助教师建构关注学生现实、关注学生发展的个性化课堂。
一、“教、学、评一致性”之学习环节,发展学生思维深度 环节1:自主展示,方案展示本节课的探索学习环节,通过及时反馈系统,在巡视过程中将学生的各种方法即拍即传,借助技术联通学生的思考,灵活整合学生的不同个性化的搭配方案,及时将课堂中学生创生的方法进行汇总。
学生交流启发、修改方案的过程,就是学生对前面自己的解决方案、对他人的思路分析的评价,课堂学习没有设定好的起点和模式,学生的现实、学生的现状就是学习的起点,学生的研究从最初的自主探索到小组交流后的反思修改,思维得到初步提升。
环节2:小组交流,方法优化将环节1中学生创作的方案作为小组间交流及第二次课堂讨论的学习资源。借用TPS小组学习法的思路,小组中针对自己的方法展开交流,在交流后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收获,对原本的方法进行调整、修改,并理清:自己原来用的什么方法?现在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这样改?然后全班进行二次投票,学生选择交流后自己的研究方法。根据数据变化,运用系统随机挑人,展示学生两次投票变化,并介绍自己的想法。这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交互性,对学习过程进行持续记录,使学生个体思维转变可视化,学生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学习过程、思维路径及变化,在不断对比、感悟、反思的过程中主动修改、应用并自觉进行方法优化,这是学生对自己思维变化、学习过程的
评价。这里学生的思维发展已经开始由“知其然”走向“知其所以然”。
环节3:方法沟通,梳理提升在交流转变原因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方法之间的联系,结合学生回答对黑板上的学具调整、移除、连线等操作,将方法之间一步一步的变化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最终在交流中明确:不同方法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相互变化的。这一环节,学生在充分了解各种方法合理性的基础上,借助过去积累的操作学具、观察对比等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主动参与到更深层次的学习和研究中。课堂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学生在交流、质疑、反思中综合评价前面的学习过程与解决方案,这样有利于激活潜能,唤醒思维,打破了方法间的壁垒,既发现了共性的特征(即有序思考解决搭配的策略)、又感悟了由繁入简的过程(即不同方法间的联系),最终自主构建起解决问题方法间的逻辑体系,使学生能够站在新的高度重新审视各种方法,发展思维的深度。
二、“教、学、评一致性”之练习环节,兼顾学生个性发展
在掌握解决搭配问题策略的基础上,设计分层练习。第一题是基础练习,全体学生使用投票器选择正确答案。先请作答正确学生交流想法,交流中感受搭配方式不同,但结果一样;再找作答错误学生说说怎样找到所有搭配。第二题分层练习,根据学生第一题的投票情况:第一题做错的4名学生完成2-1题(基础练习),其他学生直接完成2-2题(提升练习)。2-1题的4名学生继续投票作答并说明怎样找到所有搭配,然后全班解决2-2题,并交流想法,解决较复杂的搭配问题。
巩固练习环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数据统计与及时反馈,使评价反馈更精准、更适配、更具有指导意义。通过第一题的学生投票结果,可以清楚的看到学生的掌握情况,依托智慧教学系统的可视化评价有助于让不同水平学生明确自己的练习目标与任务,方便开展自主学习的反馈与反思;同时教师也可借助其迅速诊断学生掌握情况,实施精准决策,及时展开分层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和差异化教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