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融理论与实务
第一章 货币
1. 马克思关于货币起源论述的特点是:立足于劳动价值论。
2. 货币的形态:①最初是一种实物货币②金属货币③随时兑现为金币的银行券④不兑现信用货币⑤存款货币⑥电子货币 第二节 货币的职能
1. 马克思是如何阐述货币职能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货币贮藏、支付手段 2. 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可以是观念形态的。
3. 当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时,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这与价值尺度相反。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货币符号,本身并无内在价值,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4. 货币的两个最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5.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 6. 商品赊销是最初引起支付手段职能的因素。 第三节 币值
1. 货币购买力与物价水平呈负相关 2. 决定两国汇价的依据是:货币含金量的比
3. 货币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的内在联系及其差异(论述题)
答:货币具有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金属铸币本身具有内在价值。现代经济中的信用货币不具有内在价值,而是代表一定的价值,其所代表的价值表现为货币购买力,就是指一定价格水平下购买商品、劳务的能力。它被称之为货币的内在价值。货币的对外价值表现为本国货币兑换成其他货币的比率,即汇率。货币的对内价值与对外价值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又有区别。 第四节 人民币
1. 人民币的发行时间是:1948年12月1日,也是中国人民银行的成立日,由原花北饮航、北海银行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 2. 人民币的两种形态:现钞和存款。 3. 简述人民币是一种信用货币(简答题)
1
答;首先,人民银行发行人民币形成一种负债,人民币持有人是债权人;其次,人民币是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出去的。
4. 货币发行的两种形式:信用发行(又称经济发行)和财政发行(解决财政赤字,容易引起通货膨胀) 第五节 国际货币
1. 国际货币的三个特点:(1)在国际结算、支付中得到广泛的应用(2)作为国际储备资产(3)一种可自由兑换的货币。
2. 几种主要国际货币:美圆、欧元、日元
3. 欧元于1999年1月1日正式启动,2001年1月1日欧元开始正式使用,2001年3月30日,各欧元国货币退出流通。
第二章 信用和融资方式
第一节 信用及其职能
1. 信用的概念:一种经济上的借贷行为,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让渡。 2. 信用的最基本职能是:动员闲置资金并加以再分配。 3. 信用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作用(简答)
答:首先,可以广泛集聚资金,支持规模经济;其次,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再次,信用还可以用来调节需求总量和结构。 第二节 信用的基本形式
1. 基本的信用形式: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民间信用
2. 商业信用最典型的做法是:商品赊销。商业信用是企业购销活动中自发产生的一种信用形式。 3. 1995年5月10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中,没有纳入法定范围的是:商业期票。 4. 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之间的关系(简答)
答:银行信用弥补商业信用的缺陷,使信用关系得以充分扩展;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战略伙伴”关系。
5. 银行信用突破了商业信用只能由销货方向购货方提供,且只能用于购买销货方商品的局限性。规模远超商业信用
6. 国家信用在经济生活中的积极作用:(1)是解决财政困难的较好途径(2)可以筹集大量资金(3)可以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
7. 《巴塞尔协议》规定,对国债投资属于零风险权数的债权。
2
8. 消费信用是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直接用于生活消费。 9. 银行按揭购房属于消费信用,即企业以分期付款方式向消费者提供房屋,一般企业也同时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银行住房抵押贷款属于银行信用,是由银行向购房者提供购房贷款。 10. 消费心态对我过经济发展的作用(简答)
答:(1)消费信贷可能促进国家经济调控政策和调控方式发生重大转折;(2)消费信贷不仅有助于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分散风险,还促进其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3)消费信贷可以通过消费的市场导向作用,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4)消费信贷可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11. 民间信用的特点:利率高、风险大、容易发生违约纠纷,却十分灵活 第三节 间接融资方式和直接融资方式
1. 间接融资方式与直接融资方式的优缺点(两年的论述题)
答:间接融资的优点:社会安全性较强、信用良好企业能及时方便满足流动性资金需求、企业只对有关金融机构公开财务和投资计划,保密性较强;间接融资的局限性:金融市场的风险与收益集中于银行,社会资源配置较多依赖于金融中介机构的素质;银行求稳,新兴产业、高风险项目融资难度大;直接融资的优点:筹资规模和风险度不需受金融中介机构资产规模及风险管理的约束;公开性强,使筹资方规范经营、注重投资效益;筹资活动受公平性原则约束,有助资源最优配置;直接融资的局限性:筹资者凭资信度筹资,投资者风险较大;一般逐次进行,缺乏间接融资中额度管理的灵活;公开性要求,与企业保密需求相冲突。 2. 间接融资方式中,商业银行是核心中介机构,证券公司是直接融资的核心。 3. 1983年,我国企业的投融资体制由财政主导型改为金融主导型。 4. 资产证券化的金融背景是银行加强风险管理和业务创新。 5. 资产证券化的含义及作用(简答)
答:指企业从银行借款在资金筹集中所占比例不断降低,而以发行商业票据和债券方式筹集资金的比例大幅上升。作用对企业来说,直接以发行证券的形式在市场上筹集资金既便利融资。成本又低,对社会来说,有价证券在流动性和收益率方面比银行存款更有吸引力。 6. 资产证券化的金融背景是银行加强风险管理和业务创新。
7. 可以进行证券化的资产:集合基金直接担保的抵押担保证券、汽车贷款、信用卡应收款、租赁应收款、非同质性的各类工商企业贷款、各类消费贷款。
3
第三章 利息和利率
第一节 利息和利率的基本概念
1. 利息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态,是利润的一部分(单选) 2. 资本收益是因资产价上升而形成的价差收益。 3. 利息率和收益率的区别和联系(简答)
答:对于存款来说,由于到期偿还金额与最初投资资本金是一样的,但对于大多数债券来说,实际收益率却不一定与票面利率相等 第二节 利率的种类
1.1993年以前我国采用分段计息法,之后采用固定利率法。 2.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区别与联系(简答)
答: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是从利率是否包括对通货膨胀所引起的货币贬值风险的补偿角度区分的。名义利率就是包含通货膨胀补偿的利率水平。
3.基准利率是在利率体系中起决定作用或指导作用的利率,它既是一定时期利率水平的一般标准,又是调控的指示器。
4. 可以承担基准利率作用的是:央行的再贴现率、再贷款利率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 5. 国际上,低于伦敦同业拆放市场利率的为优惠利率。 第三节 利率总水平的决定因素
1. 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是:正常情况下,利率水平应介于零和平均利润率之间。
2. 影响利率总水平的因素:资金供求状况、企业承受能力、国家产业政策、银行经营成本、社会经济运行周期、预期价格变动率、国际利率水平、汇率。
3. 当经济处于繁荣期时,投资旺盛,市场资金需求抢进,市场利率较高且呈上升趋势。 4. 我国利率体系分为:中央银行基准利率、银行间利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市场利率。
5. 我国利率的主要决定因素:(1)市场物价总水平(2)国有企业利息承受能力(3)银行利润(4)社会资金总供求
第四章 金融机构体系
第一节 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
1. 中央银行提供了基础货币,商业银行创造了存款货币→指商业银行的存款派生能力。(3年
4
单选)
2. 西方金融机构体系构成(简答)
答:中央银行、存款货币银行、专业银行(即商业银行)。 3. 我国“大一统”金融机构体系,从1953年起持续到70年代末 4. 最后从人民银行分离出来的专业银行是中国工商银行(2年单选) 5. 我国当前调整金融体系建设的根本原则是:分业经营、分业管理 第二节 商业银行 1. 商业银行的性质(简答)
答:1)商业银行是一种企业;2)商业银行与一般的工商企业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企业;3)商业银行是一种特殊的金融企业。 2. 商业银行的职能(多选或简答)
答:1)信用中介职能;2)支付中介职能;3)信用创造职能(贷款又转化为派生存款的能力);4)金融服务功能。
3. 商业银行最基本、最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的职能是:信用中介职能 4. 简述信用中介职能的作用(简答)
答:(1)可以把暂时从再生产过程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资金转化为可用资金(2)可将用于消费的资金转化为能带来回避收入的投资(3)可以把短期货币资本转化为长期货币资本。 5. 商业银行的分类:两分法:职能分工型商业银行和综合型商业银行 五分法:1.单一银行制2.分行制3.银行持股公司制4.连锁银行制5.跨国联合制 第三节 中央银行
1. 最早发挥中央银行功能的:1694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 2. 中央银行建立的必要性(简答)
答:1.银行券统一发行的必要2.需要一个全国统一而有权威的、公证的清算机构3.需要一个统一的金融机构作为其他银行的后盾,必要时提供资金支持4.需要一个代表政府意志的金融业管理、监督、协调部门。
3. 中央银行的类型:单一型、复合型、跨国型、准中央银行型(2年多选) 4. 单一型中央银行又分一元式和二元式,我国属于一元式,美国是二元式。 5. 我国1983年以前意志是复合银行制度。
6. 新加坡、香港属于准中央银行制。新加坡的金融管理局负责制定货币政策和金融业的发展政策,货币委员会负责发行货币、保管发行准备金和维护新加坡货币的完整。1993年4月1
5
日,香港成立了金融管理局,发行钞票由渣打银行、汇丰银行、中国银行旅行,票据结算由汇丰银行。
7. 中央银行的性质:不以盈利为目的。
8. 中央银行的职能1。发行的银行2。银行的银行3.国家的银行
9. 银行的银行表现的方面是:1)集中存款准备2)最终的贷款人3)组织全国的清算(1854年,英格兰银行采取了对各种银行之间每日清算的差额进行结算的做法) 10. 国家的银行体现在(简答)
答:1)代理国库2)代理国家债券的发行3)对国家给予信贷支持
11. 中国人民银行的建立是1948年12月1日,由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而成。 第四节 非银行金融机构
包括:1.保险公司2.各种基金公司3。信托投资公司4.投资银行 投资银行是专门对工商业办理投资和长期信贷业务的银行。 第五节 政策性金融机构
一、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特征(简答) 答:1.有自己特定的融资途径 2.资本金多由政府财政拨付
3.经营时主要考虑国家的整体利益、社会效益,不以盈利为目标,出现亏损,由财政弥补;但并非视为纯财政资金,也要考虑盈亏平衡、力争保本微利; 4.有特定服务领域,不和商业银行竞争; 5.一般不设分支机构,业务一般由商业银行代理。
二、1994年,我国组建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
第五章 商业银行业务
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和管理理论的发展
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简称三性原则。 2.简述商业银行坚持安全性的原因(简答)
答:一、商业银行自由资本较少,经受不起较大的损失;二、商业银行经营条件的特殊性,尤其需要强调它的安全性;三、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会面临各种风险,因此,保证安全性经营就必须控制风险。
4. 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多选简答)
6
答:1.国家风险2.信用风险3.利率风险4.汇率风险5.流动性风险6.经营风险7.竞争风险 5. 速动资产包括哪些?(多选)
答:现金资产、存放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存放同业的款项。 6. 商业银行中最具流动性的资产是:速动资产 7. 商业银行的第一级准备是速动资产,第二级准备是证券资产(包括短期证券通知贷款) 8. 商业银行经营原则的关系,或矛盾及其协调(简答)
答:盈利性是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要求,占有核心地位;流动性是清偿力问题,即银行能随时满足客户提款等方面的要求的能力;安全性是指银行管理经营风险,保证资金安全的要求。这三性要求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比如流动性强、安全性高但盈利能力弱。只能从现实出发,统一协调寻求最佳的均衡点。我国在银行法中明确规定商业银行是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
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 资产管理理论 负债管理理论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 商业贷款理论 又称自动清偿理论 和真实票据论 资产转移理论 预期收入理论 9..
10.资产管理理论最早由《国富论》作者,亚当·斯密于18世纪提出,观点是资产业务主要集中于短期自偿性贷款,强调贷款的自动清偿。
11.资产转移理论认为:保持资产流动性的最好方法是持有可转换的资产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
1. 商业银行资本的功能1)可吸收银行的经营亏损,为避免破产提供缓冲;2)为银行开始经营提供启动资金;3)帮助树立公众信心,向债权人显示实力;4)为银行扩张、业务拓展提供资金;5)有助于保证单个银行增长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6)银行资本的关键作用是:吸收意外损失、消除不稳定因素。
2.《巴塞尔协议》规定:银行的最低资本限额为银行风险资产的8%,核心资本不能低于风险资
7
产的4%。
3.《巴塞尔协议》将资本划分为两类: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
核心资本包括:股本和公开储备
附属资本包括:未公开储备、重估储备、普通准备金、混合资本工具、长期附
属债务
4. 居民储蓄存款属于非交易账户
5. 商业银行的非存款资金来源有:1.同业拆借2.从中央银行的贴现借款3.证券回购4.国际金融市场融资5.发行中长期债券。
6. 我国的同业拆借利率已经实现了市场化。对于拆入的资金只能用于解决调度头寸过程中的临时资金困难,不能用于弥补信贷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
7.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商业银行负债结构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
一、 存款负债的比重在降低,非存款类资金来源比重逐步上升; 二、 存款中定期存款比重上升,而活期存款比重下降。 第四节 储蓄存款
储蓄原则:“存款资源,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储户保密” 第五节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1.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内容有:现金资产业务、贷款、贴现、证券投资。 2.狭义的现金资产是指银行库存现金;广义的是指现金和准备金。 3.借款企业信用分析:财务状况、现金流量、信用支持、非财务因素。 4.银行判断借款人还款能力的直接指标是:借款人的现金流量分析。 5.担保的种类:抵押、质押、保证、附属合同
6.补偿余额的概念:借款人同意将一部分存款存入贷款银行的资金 7.“6C”原则:品质、能力、现金、抵押、环境、控制。
8.贷款质量的五级分类法: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注意相关级别的描述。 9.银行提取呆账准备金的原则:及时性、充足性原则。
10.什么是西方商业银行的开始发展阶段最重要的资产业务?(单选)贴现 11.贴现业务形式上是票据的买卖,但实际上是信用服务。(单选) 12.商业银行进行证券投资的三个目的(多选简答) 答:获取收益、分散风险、增强流动性。
12. 国家债券是银行证券投资的主要种类,其原因是?(多选简答)
8
答:安全性高、流动性高、抵押代用率高。
13. 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的种类: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商业票据、银行承兑票据。 第六节 商业银行的其他业务
1. 中间业务包括:汇兑业务、结算业务、代理业务、信托业务、租赁业务、银行卡业务。 2. 汇兑业务是客户以现款交付银行,由银行把款项支付给异地受款人的一种业务。(单选) 3. 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有担保和类似的或有负债、承诺、与利率或汇率有关的或有项目。(单选)
第六章 信托与租赁
第一节 信托的概念、种类及其职能 1. 信托业务最初由一些个人和保险公司经营 2. 信托的确立必须以当事人相互信任为基础。
3. 信托关系是指信托行为形成的以信托财产为中心的当事人之间的特定的法律关系。 4. 信托财产的特征(简答)
答:1.受托人为他人利益而掌握的财产;2.信托财产的物上代位性;3.信托财产的独立性; 5. 受托人在管理和处理信托财产时,不得侵犯其独立性。 6. 信托财产是独立的他人财产。 7. 信托行为行程的四个条件(简答)
答:1.信托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信托合同、遗嘱、法院依法裁定的法律文书);2.特定的合法目的;3.以财产为中心;4.以信任为基础
8. 信托的种类:按受托人承受信托的目的是否盈利分为:商事信托和民事信托 按信托目的分为:公益信托和私益信托
按信托关系建立的依据不同分为:设定信托和法定信托 按信托行为的不同分为:契约信托和遗嘱信托 按受托人和受益人不同分为:自益信托和他益信托 9. 信托的职能(单选、多选、简答)
答:财务管理职能、资金融通职能、信用服务职能。
10.资金信托的财务管理职能表现为信托机构为委托人代为管理货币资金 第二节 信托业务
1. 资金信托业务的特点,与银行存款业务相比较(多选简答)
9
答:1.法律关系不同;2.目的不同;3.业务处理不同 2. 资金信托的种类(多选简答)
答:1.融资性资金信托(是最典型的资金信托业务,包括信托存款、信托贷款、委托贷款)
2.投资性资金信托,包括信托投资和委托投资
3.基金性资金信托,包括劳保基金信托、各种学会基金信托、科研基金信托等。 3.动产信托的标的物:交通工具、设备、原材料等 4.动产信托与抵押贷款的区别(多选简答)
答:1.目的不同,财产抵押是为了向抵押权人取得相应的资金和信用担保,动产信托是为了实现动产的出租或出售;2.产权转移方式不同;3.财产管理方式不同;4.财产范围不同。 5.不动产信托的种类(多选简答)
答:1.房屋信托业务;2.不动产保管信托;3.发行不动产债券信托;4.发行不动产分割证信托(不动产分割证书上的不动产专指土地,不包括房屋);5.房地产经租管理信托;6.土地执业信托 第三节 租赁业务 1. 现代租赁的特征(简答)
答:1.租赁物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2.具有独特的资金运动形式;3.租金的分次归流;4.涉及到三个当事人,两个或两个以上合同。当事人是:出租人、承担人、供货人。 2. 融资性租赁的特点(单选):以“融物”代替“融资”。 3. 融资性租赁的功能:(简答)
答:1.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引进设备;2.提高资金使用效率;3.成本固定,避免通货膨胀的风险;4.引进速度快,方式灵活。 4. 服务性租赁的特点(多选简答)
答:1.在租赁期满前,承租人预先通知出租人就可中止合同,退回设备 2.出租人一般需要将设备出租多次,才能收回全部投资
3.出租人对租赁物负责维修、保养工作(注意区别融资性租赁是承租人负责租赁物的维修保养)
4.在服务性租赁方式下,承租人账务上仅作为费用处理,而资产仍在出租人的账簿上。
第七章 保 险
第一节 保险的概念和职能
10
1. 保险的性质:从经济角度,保险是一种损失分摊方法;从法律角度,保险是一种合同行为。 2. 保险的基本职能:组织经济补偿。保险补偿包括:危险转移、损失分摊、实施补偿。 第二节 保险的种类和原则
1. 按保险标的分:财产保险、人身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 按经营动机分:营利保险和非营利保险
按承保方式分:逐笔保险、预约保险、流动保险、总括保险 2. 采用定期保险较多的是:船舶保险。
3. 混合保险是:航程保险和定期保险相结合的保险。
4. 保险的基本原则:最大诚信原则、可保利益原则、近因原则、补偿原则 5. 可保利益原则的根据和意义:(简答)
答:1.防止变保险为赌博;2.避免发生道德危险;3.限定赔偿金额 6. 可保利益必须具备的条件:(简答)
答:1.必须是确定的;2.必须是能计价的;3.必须是合法的
7. 近因原则的概念:是指在保险标的发生损失中起能动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8. 补偿的方式:支付现金、更换、修理、重置(我国未采用)
9. 补偿相关问题的处理:1.代位追偿;2.权利转让;3.损余处理;4.重复保险。 第三节 保险合同与保险市场 1. 保险合同的一般属性(简答)
答:1.是承诺合同;2.是双方合同;3.是有偿合同;4.是附和合同 2. 保险合同的特殊性(简答)
答:1.保险人旅行义务的不定性;2.当事人之间不以等价进行经济往来;3.签约一方可以是自然人;4.保险合同的可废性。
3. 保险合同的主体:保险合同的当事人: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
保险合同的关系人:受益人、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
4. 保险代理人是指受保险人的委托代其开展保险业务的人,是保险人与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中间人。(单选)
5. 保险合同的客体:保险标的及其可保利益。(多选)
6. 人身险的保险合同不能转让。运输险可以不经保险人同意,背书后可转让。 7. 自然终止是保险合同最普遍、最基本的终止原因。 第四节 保险业务
11
1. p202页。特约承保财产范围:金银、珠宝、古玩、邮票、铁路、道路、矿井矿坑里的设备和物资。
不可保财产的范围:矿藏、矿井、森林、未收割的农作物、有价证券。 第五节 保险业务管理
1. 承保管理的基本原则:(多选)
答:1.承保面应当广泛;2.危险应当分散;3.使用费率必须合理。 2. 理赔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多选简答)
答:1.责任审定的管理;2.损失核定的管理;3.损余物资的管理。
第七章 金融市场运行
第一节 金融市场的功能和构成
1.广义金融市场:通过金融工具交易进行资金融通的场所与行为的总和。 狭义金融市场:证券市场。 2.金融市场的功能(简答)
答:1.金融市场的最基本功能就是媒介资金融通(单选)
2.还具有支持规模经济的功能。 3.价格发现。
4.调节宏观和微观经济的功能。 3.金融市场的基本要素(多选简答)
答:交易对象、交易工具、交易主体、交易价格、交易组织系统。 4. 传统金融工具:存款单证、商业票据、股票、债券
衍生金融工具:期权合约、期货合约、认股权证、掉期合约。 5. 中央银行参与金融市场运营的目的是: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第二节 金融市场运行的微观基础
1. 追求收益最大化和厌恶风险,其总和反映为追求效用最大化。(单选) 2. 金融市场的效用就是市场参与者权衡选择风险与收益后获得的满足。 第三节 金融市场运行的宏观考察
1. 金融市场中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转化的有机整体是:以银行为核心(借贷市场)的市场和以券商为核心(证券市场)的市场。
12
2.金融市场分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单选简答)发行市场是通过发行股票进行筹资活动的市场,一方面为资本的需求者提供筹集资金的渠道,另一方面为资本的供应者提供投资场所。发行市场是实现资本职能转化的场所,通过发行股票,把社会闲散资金转化为生产资本。由于发行活动是股市一切活动的源头和起始点,故又称发行市场为“一级市场”。
流通市场是已发行股票进行转让的市场,又称“二级市场”。流通市场一方面为股票持有者提供随时变现的机会,另一方面又为新的投资者提供投资机会。与发行市场的一次性行为不同,在流通市场上股票可以不断地进行交易。
发行市场是流通市场的基础和前提,流通市场又是发行市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2. 负担承销证券发行义务的金融机构有: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在我国是综合类证券公司。
3. 证券市场一般是无形的,证券发售的市场组织机制,由发行者、投资者、金融中介机构组成。 4. 对流通市场的理解:1.以发行市场为基础;2.增强了金融工具的流动性;3.不改变市场金融工具总量;4.既有投资者,又有投机者;5.二级市场交易量远大于初级市场交易量。 5. 交易所交易市场结构可归纳为:订单驱动市场和报价驱动市场。 6. 做市商的盈利来自买卖价差。
7. 从市场职能的发展来看,分为传统金融市场和衍生金融市场。 8. 货币市场的作用(简答)
9. 答:1.货币市场的利率带有风向标的性质2.发达的货币市场使社会资金的利用率更高;3.货币市场是资本市场的积极支撑4.货币市场是进行货币政策操作的主要领域,可为实现央行货币政策服务
10.资本市场(又称长期资本市场)上既有债权交易,又有产权交易 货币市场(又称短期资本市场)上只有债权交易 11国库券的特点:期限短、交易量大、价格波动小。
12. 货币市场按交易工具的不同,分为国库券市场、商业票据市场、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回购市场。(多选) 13. 商业票据市场的期限:一般不超过270天。
14. 美国、欧洲式期货市场交割方式:美国式:可在未来一段时间的任何一天 欧洲式:只能在规定未来某一特定日期。
第九章 证券市场投融资业务与风险管理
13
第一节 从事证券市场投融资业务的基本规则
1.《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颁布日期:1998年12月29日 2.如何理解“三公原则”(简答)
答:公正原则是实现公开、公平原则的保障,是对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而言的;公开原则的核心是要求实现市场信息的公开化;公平原则旨在为所有市场参与者营造机会均等、平等竞争的环境
3. 自愿、有偿、诚实信用原则。
4. 禁止欺诈、内幕交易和操纵证券交易市场的行为(三大违法行为) 5. 信息公开的意义(简答)
答:1.有利于证券发行和交易价格的合理行程;2.有利于维护投资者利益;3.有利于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对市场的监控;4.也有利于上市公司资深改善经营管理。
6.信息披露的要求:公告必须真实、准确、完整,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公告前不得泄露其内容。 第二节 股票市场的投融资业务
1. 普通股的特点:①不带固定的定期收益和本金偿还的承诺②普通股股东享有对公司经营决策的参与权③普通股股东具有优先认股权④有权享受红利⑤具有剩余索偿权
2. 普通股的优点:所筹资金具永久性、无到期日、不需归还;保证公司最低资金需求、存续期内可自主使用;无固定股利负担、财务负担较小、没有还本压力;所筹资金是基本资金来源,是其它方式筹资的基础;所筹资金为债权人提供保证,增强公司举债能力;普通股发行后可上市,可提高公司及其产品知名度;上市提高股票的流动性,增强公司筹资能力;上市便于确定公司价值,利于股东财富增值
3. 普通股的缺点:资金成本较高;普通股股利须用税后利润支付,无抵税作用;发行费用一般高于其它证券;以普通股筹资会增加新股东,分散控制权,对老股东形成威胁;增发新股会降低普通股每股收益,引发股价下跌;股票上市需定期公布财务等信息,保密性差;股票上市后易被人操纵,损害公司形象。
4. 优先股的特点:①有约定的股息②有优先分配股息和清偿资产的权利③表决权受到限制 5. 优先股的优点:所筹资金是长期权益资金,无到期日、无需归还;资金成本相对固定;可增强公司资金实力和举债能力;优先股股东一般无表决权,不会分散股东控制权 6. 以发行对象分,有公开发行(公募)和不公开发行(私募) 7. 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发行方式普遍是公募。
14
8. 股票发行需要考虑的因素:公司盈利能力、发展潜力、股票发行数量、行业特点、股市状况。 9. 对股票发行的管理,分为注册制和核准制。我国在《证券法》出台前,是由政府审批,颁布后采用核准制。注册制适用于发达证券市场。 10. 股票投资决策的基本方法(简答)
答:1.基础分析法(以价值决定价格);2.技术分析法(以价格为研究对象) 3. 债券市场的投融资业务
1. 国库券是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主要工具。
2. 和国债、地方债、金融债券相比,公司债券风险相对大,票面利率较高。
3. 欧洲债券是指不以发行所在国货币而以一种自由兑换货币标值,并还本付息的债券; 外国债券是指由外国筹资者发行,以发行所在国货币标值并还本付息 4. 债券筹资的利弊(简答)
答:优点:和国债筹资相比,债券筹资较之税收渠道融资的决策过程相对较短,决策程序较为简单,所遇阻力较小,债券品种多样,可以使政府灵活、便利地筹集资金。
缺点:债券有到期清偿问题,对财务处理和资金准备的要求较高,过大的国债发行余额导致赤字财政,影响国家信誉。
5. 付息债券和存单式债券常采用面值发行的方法。(单选)
6. 利率与债券价格呈负相关。利率上升,债券价格下跌;利率下跌,债券价格上升。 7. 债券投资管理的核心是利率风险管理(单选)
8. 管理利率风险的三类策略 :消极保守型、积极进取型、混合型。(多选) 第四节 投资基金市场
1. 投资基金的特点:多元化投资、专家理财、流动性强。(多选) 2. 按发行后基金是否可赎回,分为开放式基金和封闭式基金。(多选)
3. 开放式基金的基金单位总量是可变的,封闭式基金一经设立,总规模就固定了。 4. 追求低风险和基本收益的基金是:收入型。
5. 为求获得市场平均收益水平的投资者会选择:指数型基金 6. 资产之间相关度越低,系统风险越低。 第五节 衍生金融工具及其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1. 衍生金融工具的功能:套期保值、资产组合、价格发现、投机。
2. 交易双方就在将来约定时间按当前确定的价格买卖一定数量的某种金融资产或金融指标达成的协议,称之为:期货合约。
15
3. 期货合约的特点(多选简答)
答:1.每一份合约都有买卖双方当事人,合约执行对双方都是强制性的;2.期货交易大多在交易所交易;3.期货合约的标的物很少是企业股票,多是政府债券、通货、股票指数、短期利率;4.期货合约账户是每天交割。
4. 在严格的假设条件下,期货价格就是未来现货价格的无偏估计值(单选) 5. 买进期权(看涨期权);卖出期权(看跌期权) 教材p255
6. 预期市场价格下跌的交易者,既可选择卖出看涨期权,也可买入看跌期权 7. 掉期交易的基本功能是防范风险(单选)
第十章 对外金融关系
第一节 国际收支
1.国家间的各种经济交易或财产的转移,就是国际收支(单选) 2.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特点(多选简答) p260
答:1.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的数据是“流量”而非“存量”
2.按复式账簿原理编制,贷加借减。经常账户差额与资本和金融账户中的长期项目差额之和为基本国际收支差额。
3.记账单位通常是国际通用货币,我国是美圆。 3.国际收支平衡表经常账户的分类(多选简答) p264 答:1.货物;2.服务;3.收益;4.经常转移。 第二节 外汇与汇率 1. 外汇的含义(多选简答)
答:(1)外国货币(纸币、铸币);(2)外币支付凭证(银行存款凭证、票据、邮政储蓄凭证);(3)外币有价证券(公债、公司债券、股票);(4)特别提款权;(5)其他外汇资产 2. 汇率的三种表示法: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美圆标价法。(多选) 外国采用直接标价法,英国采用间接标价法(单选) 3. 买入汇率和卖出汇率的算术平均为中间汇率(单选) 4.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各国普遍采用浮动汇率制度 5. 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的区别(简答)
16
答:固定汇率制度规定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之间维持一个固定比率,汇率波动只能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由官方干预来保证汇率的稳定。
浮动汇率制度下,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之间的汇率不由官方制定,而由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可自由浮动,官方在汇率出现过度的波动时才干预市场。 6.1994年人民币外汇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是(多选)
答:1.市场汇率与官定汇率并轨;2.实行以市场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3.构造了外汇指定银行和普通客户之间的外汇交易市场;4.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有条件兑换。 6. 实现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是1996年12月,种种限制被取消。 7. 汇率变动对进出口的影响(论述题)
答:本国货币汇率下跌: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
原因:本币汇率下跌,即为本币对外币贬值,出口商品所得外汇收入能比贬值前换得较多,如果本币对内不贬值的话,则增加了出口商的利润;而进口商为支付货款兑换货币时,却要支付较多的本币,从而增加了成本; 反之亦然; 第三节 利用外资
1. 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有(多选)
答:1.出口信贷;2.银行信贷;3.政府贷款;4.国际金融机构贷款;5.发行债券;6.三来一补。 三来一补是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等补偿贸易的简称。
2. 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利用外国资金,还吸引外商直接参与经营管理,公担风险、共享盈利,既可减少我们利用外资的风险,又可学习外商先进的管理经验,并获得较先进的技术。 第四节 外汇管理
1. 外国于1987年开始建立全国外债统计检测系统
2. 实行比较全面的外汇管理的国家对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都实行管理,也不实行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
第十一章 货币供求与均衡
第一节 货币的需求
1. 简述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简答)
答:马克思在金属货币时代背景下提出,货币需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待销售的商品数量和单
17
位商品价格;单位货币流通速度。前两项的乘积就是一定时期内待销售的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同一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中媒介商品交易的次数。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金属货币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能够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之同实际需要量相适应。因而不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2. 凯恩斯认为,人们对货币的三种需求是: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 第二节 货币的供给
5. 货币供应量也是银行体系所供给的债务总量。(单选)
5. 货币供应量是一个存量概念(单选)注意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数据是“流量” 5. 货币划分层次的原则和意义(简答)
答:原则是1.货币的流动性程度;2.与有关经济变化有较高相关程度;3.有划分层次所需统计资料和数据,且银行有调控能力 4. 目前我国将货币划分为3个层次
M0 = 流通中的现金
M1 =M0 + 企业单位活期存款 + 农村存款 + 机关团体存款 M2 = M1 + 企业单位定期存款 + 自筹基本建设存款 + 个人储蓄 存款 + 其他存款
5. 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它们在货币供应中各起怎样的作用?(论述)
答:商业银行由于有存款派生功能,可以无形中增加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中央银行的作用有:(1)作为银行的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2)可以调低存款准备金率,这也等于扩大了商业银行实际可用的存款额,增强其派生能力;(3)央行增加货币发行,群众会把现金存入银行,增加商业银行的原始存款。可见,央行实际上是为商业银行提供派生的“原动力”,商业银行则通过贷款等资金运用而起到派生功能,增加货币供应。在货币供应中,央行与商业银行相互联系、共同操作,以调节货币供应量
7. 基础货币=商业银行保佑的存款准备金(库存现金、存在央行的存款准备金、超额准备金)
+流通于银行体系外的现金
8. 基础货币也称高能货币,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单选) 第三节 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
社会总供给会从商品数量、价格等多方面,影响货币需求量。
18
第十二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第一节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内含和度量 1.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是一种货币现象(单选) 2. 通货膨胀与纸币的关系(简答)
答:在纸币流通情况下,一方面,国家可以强制纸币进入流通,并在技术上具有无限供给货币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由于纸币没有内在价值,进入流通的过多货币量又不会自动退出。因而,出现了经常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
3. 通货膨胀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通货紧缩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4. 对通货膨胀的定义: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 5. 通货膨胀的度量标志:
消费物价指数、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批发物价指数
多数倾向于消费物价指数,也有主张采用批发指数来衡量通货膨胀。
6. 通货紧缩的衡量标志:1.货币供给状况;2.货币供给总量增长率下降;3.货币流通速度减
慢。(三年多选)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成因
1. 有代表性的三种:需求拉上说、成本推动说、结构失调说。 2. 需求拉上说,这里的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3. 简述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含义和成因
答:含义:在社会商品和劳务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生产成本提高也要引起物价总水平上涨。成因有两方面:一是工会为保证工人实际收入的增长或不降低,要求增加工资。工资提高后使生产成本增加,导致物价水平上涨;二是一些垄断企业为了获得垄断利润,经常大幅度提高垄断商品价格,这既引起以此为原料的企业产品成本上升,也带动物价总水平上涨。 4. 需求拉上说着重于从社会需求角度,成本推动说着重于社会供给方面。 第三节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1. 简述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简答)
答:1.对生产的影响:破坏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导致生产要素紊乱;使生产性投资减少,不利于生产长期稳定发展
2.对流通的影响(简答):通胀直接表现在流通领域,对该领域影响尤为明显;通胀使流
19
通领域原有平衡打破,使正常流通受阻;通胀在流通领域制造或加剧供需矛盾;通胀使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加剧流通领域的混乱
3.对消费的影响:使居民消费水平下降;加剧社会成员之间矛盾;促使投机增加,加剧矛盾和混乱
2.通货膨胀直接表现在流通领域 第四节 通货膨胀的治理 1. 治理的一般措施(多选简答)
答:一、财政金融紧缩政策;二、管制工资和物价;三、实行币值改革。 2. 财政紧缩政策:1.削减财政支出;2.限制公共事业投资;3.增加赋税
3. 金融紧缩政策:1.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提高再贴现率;3.公开市场业务,央行卖出有价证券
第五节 通货紧缩的成因及影响
通货紧缩的消极影响:首先,企业利润率下降,会削弱企业投资积极性;其次,持续物价下跌会导致居民收入减少,财政收入和支出出现紧张。 第六节 通货紧缩的治理
治理通货紧缩的措施:1.下调利率,刺激企业投资;2.增加企业贷款和对居民的消费贷款;3.疏通储蓄到投资的渠道。
第十三章 货币政策
第三节 货币政策目标
1. 中央银行是货币供给的总闸口。 2. 结合我国实际,论述货币政策的基本内容
答:(1)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多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的一种金融政策和措施
(2)货币政策一般包括三方面内容:1)货币政策的目标;2)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运用的政策工具;3)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多选、单选、简答)
(3)货币政策的目标一般有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我国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一般有货币供给量、利率等。我国的中介目标是货币供应量。
20
(4)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我国目前使用的主要政策工具有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公开市场业务等。
(5)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一直有利率传导和货币供给量传导两种。 3.国家一般赋予中央银行以实施货币政策的重任。
4.货币政策的目标一般有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 5.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是正相关。
6.简述货币政策的目标及其相互关系(简答)
答:4个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币值、国际收支平衡。4个目标之间的关系——既有统一、又有矛盾;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正相关;为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就业,而实行货币扩张政策,却可能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通胀局面;为追求高速度、高产值,而使投资过热,可能导致货币供给过多、物价上升;为稳定物价而紧缩货币时,也可能引起经济滑坡。 7.《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依次促进经济增长。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
1. 传统货币政策工具是:法定存款准备金、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
2. 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内容及特点:是指商业银行从社会上吸收存款后,必须交存央行的存款部分,调高可以使商业银行可用资金量减少,减少其派生存款能力,从而减少货币的供给。特点是效果猛烈。
3. 贴现率是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办理再贴现时使用的利率。调高贴现率,商业银行借入资金成本增大,就会迫使商业银行提高贷款利率,从而起到紧缩企业的借款需求,减少贷款量和货币供应数量的作用。
4. 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买卖证券进行调节,若买进可刺进证券需求,提高价格,鼓励投资,增加商业银行可贷资金,扩大贷款。
5. 公开市场业务成为不少西方国家中央银行最常用、最灵活、最有效的调节货币供应量手段。 6. 我国1984年开始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 7. 1998年取消贷款规模这一政策工具。 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传导 1. 传导的一般过程(三年简答)
答:第一个层次:首先央行调节存款准备金和对商业银行贷款数量;然后商业银行对央行行为作出反应,相应调整对企业贷款规模,并通过存款派生机而利于货币供给量的变动。第二个层
21
次:企业和居民对商业银行行为作出反应,相应调整投资和消费支出,影响社会需求,从而利于政策目标的实现。
2. 中间目标应符合的要求(多选简答)
答:1.央行能控制;2.央行能及时取得该指标的数据,并加以分析和监测;3.它与最终目标关系紧密,它的变动能引起做种目标做相应变化。
3.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都以利率为中间目标;70年代以后,转向采用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今年我国也采用这一中介目标 第四节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1.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功能差异(简答)
答:1.可控性不同;2.透明度不同,财政透明度高(单选);3.时滞性不同
2.“双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通常是在经济过热,需求过旺和通货膨胀压力下采取的对策
2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