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乾清宫是故宫内廷正殿,内廷后三宫之一。明清两代曾因数次被焚毁而重建,现有建筑为清代嘉庆三年(1798年)所建。明朝的十四个皇帝和清朝的顺治、康熙两个皇帝,都以乾清宫为寝宫,在这里居住,也在平时处理日常政务。乾清宫正殿宝座上方悬着由清代顺治皇帝御笔亲书的\"正大光明\"匾,这个匾的背后藏有密建皇储的\"建储匣\"。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北京故宫,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焕五彩之辉煌,作九重之严密。这是明永乐年间文渊阁大学士金幼孜在《皇都大一统赋》中对北京故宫的赞语。作为明、清两代帝王的宫殿,故宫已经历了六百年的风风雨雨,记录着历史的兴衰。
公元1407年,明成祖朱棣下令营建北京城,此后,备料和施工持续了13年。准备木料的工匠们在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和四川的森林里砍伐巨木,然后顺着当地河道运入长江,顺长江之水漂送到大运河,再经运河北上到北京。这样,大约需要三到四年的时间。建造紫禁城所需的8000万块用砖中用于殿堂铺地的金砖是江苏苏州特产,明政府规定,漕运粮船经过产砖地,必须装载一定数量的砖才能放行。最艰苦的工程是运送台基、台阶、栏杆所需的汉白玉石料必须在冬季进行,因为这时候可以在路上泼水成冰。如果说这些工程还可以用具体数字和时间来描述的话,那么,600多年前10万工匠和数十万劳役同时在故宫数平方公里的建筑工地上铺砖架木、雕石画栋的恢弘场面,则是今人所难以想象的。
百年大修计划
今天,当你漫步在故宫殿宇之间,感叹它昔日雄伟庄严之余,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在许多光鲜宏伟的殿堂背后,更多的却是经年未修的古建筑————摇摇欲坠的雕梁画栋、褪色脱落的油漆彩绘和积满污垢的汉白玉石,许多甚至已经到了“不救则亡”的地步。因此故宫对游客开放的区域尚不足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如今的紫禁城更多的只是一种阴柔气息。王朝早已经被埋葬,当年皇权的阳刚霸气早已被风霜利剑打磨得荡然无存。在“游人止步”的牌子和紧锁的大门背后,参观者只能透过门缝窥测昔日帝王生活的遗迹。
故宫作为一组结构严谨的庞大建筑群,需要及时的维护。自明至清,虽经历史兴衰,作为皇城的故宫经多次修复,不断完善,特别是在乾隆年间进行了大规模的添建、改建、重修,遂成今日之规模。但是自清晚以来,社会动荡,战争频仍,国力衰微,故宫没有得到过足够的维护。建国后,上世纪50年代进行了一次大修,光是垃圾就运走了25万立方米;用这些垃圾,可以从北京到天津修一条6米宽、路基35厘米高的公路。由此可以看到当时故宫破败凄凉的面貌。此后在故宫维护上国家也在不断投入,但国家投入仍不能满足保护故宫的需求。很多地方长期得不到维修,情况越来越严重,最终引起了中央领导的关注。
2001年11月19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来到故宫,就此问题召开办公会议,随后国务院发了《会议纪要》。故宫整体维修是国之大事,历史重任,在中央领导的关心下,故宫大修工程由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三个部门推动步入正规。经过三年的努力,2005年3月15日,《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大纲》得到了国家文物局批复。《大纲》确定大修工程的目标是完整保护和整体维修故宫建筑群,故宫大修分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2003年至2008年、2009年至2014年、2015年至2020年。预计投资19.52亿元人民币。在沸沸扬扬中,期待已久的故宫大修已经开始了它的漫长历程。这是自1911年故宫修缮后,这个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的首次整体大修。
武英殿正殿老照片
武英殿——李自成在此当过一日皇帝
故宫大修工程从2002年底对武英殿进行修缮试点开始。武英殿位于太和殿西南方,内金水河畔,落成于明永乐年间(1420年),占地约1.2万平方米,主要建筑60余间,6500多平方米(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建筑群为前后两重,由武英门、武英殿、敬思殿、凝道殿、焕章殿、恒寿斋、浴德堂诸殿堂以及左右廊房63楹组成。
1644年明清交替之际;大顺军攻陷北京,崇祯帝缢死煤山,吴三桂献关降清,4月29日李自成在武英殿仓促登基,做了一天的大顺朝皇帝,大顺军因军心懈怠,无力抵抗入关的清兵,翌日便撤离北京。不久,多尔衮占领京城,被投降的明朝官员用龙轿抬进武英殿;数月后,顺治帝入关登基,一开始也是住在武英殿。一幕幕令人眼花缭乱的“历史大戏”,在武英殿里相继上演。清康熙十九年(1681年),这里成为清宫修书处,为皇室编书出书服务。在这里修书、编书、校书的最多时有上千人,造就了著名的武英殿“殿版”书。同治八年(1869年)武英殿被火焚,烧毁正殿、后殿、殿门、东配殿、浴德堂等建筑共37间,书籍版片焚烧殆尽,同年重建。
武英殿建筑格局奠基在明代,主要建筑是清同治八年(1869年)大火后再建,并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进行过大规模整修。1914年,沉寂多时的武英殿再次热闹起来。在民国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下,重修过廊,凿墙开窗,武英殿被改建为古物陈列所。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陈列所正式对外开放,500年的皇宫禁地第一次向公众打开了厚重的大门。两天之内,5万名市民拥入紫禁城。随后,武英殿里安装了紫禁城内的第一部电话和自来水系统。自辛亥革命至今历经百年风雨,武英殿已显老态。 古建修缮的第一步是前期勘察设计工作。2001年起,故宫工作人员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查找武英殿的历史资料、进行现场勘察、做设计方案。在勘察中,发现大殿的两个大梁以及一根立
柱已经严重腐朽。作为故宫大修的“试点”工程,除了古建筑的修缮外,武英殿工程还肩负着另外两重使命:一是在许多传统材料、传统工艺已经失传的前提下,解决古建修缮中最关键的木、瓦、油(颜料)的难题;二是为已经全面启动的故宫大修找出一条科学修缮、使用和管理的道路。
现在故宫古建修缮中心的在职人员有100人左右,这些工匠的平均年龄有四十六七岁,全都是北京人。在这次大修中,这些工匠是绝对主力。有的故宫古建施工队员工是祖孙三代都在这里工作。故宫大修工程的六大主要材料中,砖、琉璃瓦、木材、石材、金箔五种,完全是传统材料,甚至砖、瓦、石、金的生产场地都是历史上的原产地。迄今为止,故宫大修已经使用了56万块青砖、91.4万块琉璃瓦、27万块复釉翻新琉璃瓦、4781立方米木材、84.9万张金箔、48立方米石材。
故宫大修用的苏州\"金砖\"产自苏州陆墓御窑砖瓦厂,现代金砖制作仍然采用古法,首先要把土料挖出来晾,经过风吹、雨淋、日晒,然后将土埋在土池里一段时间后再挖出来晾,接下来才能制作土坯。烘烤通常要四五十天。制造金砖的整个过程,需要一年半的时间。其选料精良、制作精细,“敲之有声,断之密而无孔”。颜色非常均匀,密度达标,是延续明清历史传统的成熟产品。故宫已经和正在使用的苏州金砖数量在4万块左右,相当于重新铺出9个太和殿;其中武英殿建筑群耗用了3600块金砖,“太和”、“中和”和“保和”三大殿耗用1800块金砖。
在此次对武英殿的大修中,琉璃瓦破损或脱釉严重的都被换掉,此次共换掉约30%,主要是前殿和后殿前面的屋顶。所有的琉璃瓦都有单独的样式要求,都是手工加工。瓦胎的土料都是来自门头沟。故宫古建筑中包含大量油饰彩画,其中许多是清朝康乾时期的彩画,这些彩画十分珍贵。但是,现在内檐现存彩画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表层龟裂、起甲、剥离、褪色、污染等病害现象,地仗酥碱、空鼓较严重,有些脱落严重。技术人员借助了一些现代技术,譬如对于局部空鼓和部分起甲的彩画,采取注射渗透加固的方法。 故宫维修过程中,激光雷达技术被应用于古建筑数字化保护,古建筑木构件树种配置模式以及物理学性质变异性研究也得到运用。在清洗“水晶宫”故宫灵沼轩时,选择国际先进的喷砂物理方法进行了试验———欧美许多主要古迹清洗保护采用该项技术,如梵蒂冈“天主大教堂”、埃及梅农巨像、美国自由女神像、美国国会山总统像等。
大修后的武英殿成为故宫博物院书画馆,常年展出馆藏书画,包括:王羲之的《兰亭序》临本、黄庭坚的《诗送四十九侄》卷、米芾《珊瑚贴》页、赵孟頫《秀石疏林图》卷、唐寅《钱塘景物图》轴、文徵明《曲港归舟图》轴、傅山草书诗轴、朱耷《弇州山人诗》轴、石涛《云山图》轴等,展览的每一幅作品都是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目前展出的69件书画精品均为国家一级文物,尤其是“晋唐宋元”部分的12件均是一级甲等文物。故宫博物院收藏有除帝后书画外的历代书画作品45000余件,历代书法作品50000余件,囊括了自两晋到明清近两千年不同时期的优秀佳作,基本能够反映中国美术史发展的脉络。
建福宫花园——乾隆藏宝阁的一场神秘大火
紫禁城内西北隅,有一座清代乾隆初年建成的宫廷花园,因其随建福宫而建,故名“建福宫花园”,又因花园地处内廷西部,亦称为西花园。北京故宫内现存的四座御花园中,建福宫花园是规模较大、年代较早、造园艺术极高、曾经保藏文物珍宝最丰富的一座。
建福宫花园始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面积407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808.98平方米。有建筑十余座,且宫室轩馆无所不有,亭台楼阁高低错落,更配以山石树木,秀丽典雅,集宫、殿、楼、阁、斋、堂、亭、轩于一体,是乾隆皇帝参照江南私家园林营建的宫中之园,也是紫禁城内空间变化最丰富的院落。这组建筑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一组依南北轴线依次排列为抚辰殿、建福宫、惠风亭、静怡轩、慧曜楼,以三组院落连为一体,前部紧凑,后部疏朗,风格各异而错落有序,布局不失皇宫建筑的严谨。西一组呈以延春阁为中的向心布局,阁北有敬胜斋相伴,南有叠石相依,西有碧琳馆、妙莲华室、凝晖堂,东与静怡轩相邻,多体现乾隆朝宫廷花园灵活多变、丰富多彩的特点。由于乾隆皇帝的钟爱,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肇建宁寿宫花园时,更将建福宫花园作为蓝图之一。 建福宫花园建成后,乾隆皇帝对他着意经营的花园十分得意,将他自己收藏的古物珍玩和各地进贡、大臣们奉献的精品珍宝都收存在这里,成了清宫内收藏珍宝最多的地方。乾隆去世后,继承其位的嘉庆皇帝为了防止其珍宝流失,下令将这些珍宝玩物全部封存,装满了建福宫一带的许多殿堂和库房。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对建福宫和花园是这样描述的:“满屋都是堆到天花板的大箱子……这是当年乾隆最心爱的珍玩。”除此之外,一些楼阁中平时还供奉了许多金佛、金塔及各种精美的金玉法器和藏文经版以及清代九位皇帝的画像、行乐图和名人字画、古玩文物等等,连溥仪大婚时候的全部礼品也都存放在这里。建福宫究竟有多少珍宝,原来无人统计过。
1923年6月27日夜里,一股浓烟突然从建福宫花园中升起,随即大火熊熊蔓延,整整烧了一昼夜,直到第二天才被扑灭。静怡轩、延春阁、敬胜斋及中正殿等皆焚于火,这座瑰丽的皇家花园连同无数文物珍宝化为灰烬,只剩下了不能燃烧的石砌台基和太湖石,损失之大无可估量。仅据西花园失火后逊位清皇室内务府开具的一张清单上说:此次共烧毁金佛2665尊、字画1157件、古玩435件、古书几万册。经过火场遗址的一番清理,人们在瓦砾中拣拾出被火熔化的金银珍宝、佛像经版等,共装了508个大麻袋,残伤玉器43箱。一些商人靠承包清运焦土垃圾,又从中筛选出不少金银财宝,发了大财。人们从故宫500多年的历史档案中看到皇宫失火多次,都有原因可查,独独这一场无名大火查不出原因来。后来人们从许多迹象中,查出了这样一个线索,认为是“太监偷盗放火灭迹”。
1923年,早已被赶下台的溥仪皇帝,自知可能在此住不长久,就想了解一下宫中还藏有多少珍宝以便早为日后作打算,于是便决定开展一次彻底的清点。清点的重点当然就是建福宫花园。自从清末以来,皇家管束已经松弛,特别是王朝被推翻之后,宫中太监、管事们就不断盗窃财宝,偷偷携带出宫换取金钱。当时琉璃厂的许多古董摊、店中,就经常出现从宫中流出的珍宝。这些人从宫中偷出的东西太多了,这次要彻底清点,必然会露出破绽,一旦查出来,很多人都逃不了干系,必将受到惩处。于是,他们便想了个放火焚烧灭迹的招数。其实,溥仪统治的小朝廷,从上至下,盗窃成风,当中也有溥仪自己一份。英法联军在洗劫圆明园之后同样使用了这招。
在建福宫花园废墟上重新矗立起来的延春阁 在时隔近80年后,1999年故宫博物院启动了建福宫花园复建工程。复建工程主要得益于香港企业家陈启宗先生为主席的香港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的资金支持,基金会通过中华文物交流协会,为复建工程提供了全额经费的捐款。经国务院批准,复建工程于2000年5月正式开工。复建工程包括建福宫花园及建福宫后半部分建筑。故宫古建部为复建方案搜集了大量资料,为工程提供了翔实、可靠的资料和复原设计。古建修缮中心组织进行了精心施工,香港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监理。复建工程历经六年,至2006年秋基本竣工。建福宫花园的复建工程不仅重现了一座瑰丽华美的皇家花园,抹去了上个世纪紫禁城中的这片疤痕,使古建筑传统的工艺做法得以传承。复建的建福宫花园内古建筑彩画富丽堂皇,使用了大量沥粉贴金进行渲染,共用黄金2800多克,用金量在同等面积中国古建筑中堪称之最。复建工程中难度最大的是采购材料,复建使用的材料都要去原物产地采购。在延春阁东侧的院内,两处约3米高的虎皮石墙已经坍塌大半,清代使用的是多种颜色的砂质石材。为了寻找同样的石材,工作人员花费了两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搜寻,最终找到。
倦勤斋——乾隆皇帝的憩息之所
与武英殿大修同期进行的还有倦勤斋大修,在故宫的东北部,宁寿宫花园北端,有一处建筑,面南向,北靠红墙,东西共九间,是宁寿宫建筑群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正中前檐下悬乾隆御笔“倦勤斋”额,“耄期倦于勤”是倦勤斋的含义,显示这里是太上皇的憩息之所。室内嵌竹丝挂檐,镶玉透绣槅扇,一派江南风韵,精致优雅。乾隆皇帝晚年最明智之举是退位当上太上皇。一生荣华的乾隆85岁退休后也得找个地方,宁寿宫花园(俗称乾隆花园)的倦勤斋被他看上,此房按照太上皇的意图,重修设计装修,其奢华除“叹为观止”一词别无他选。内部装饰是故宫内最为豪华的场所之一,建筑级别很高,此前因技术难度高从未修缮。倦勤斋内的家具均为紫檀木结构,纱橱也为双面绣,窗上也镶嵌着数千片和阗玉片,可见其装饰的豪华程度。
不过乾隆做了太上皇后并没有真正地交出手中的权利,所以也并未在这里居住,更多时间这里成为乾隆听戏消遣的场所。乾隆之后,嘉庆、道光、光绪等皇帝也有在倦勤斋活动的遗迹,并以此作为书房。斋内的内装修及其布局没有大的变动,基本保持了乾隆时期的原貌,仅根据皇帝各自生活习惯的不同略有改变。
在倦勤斋室内的顶棚及西墙、北墙上有满绘的图画,它们被称为“通景画”,共170平方米,这是目前发现的全国最大卷本的通景画。它是由欧洲传教士画家郎士宁,及他们的中国助手借鉴了欧洲教堂中的天顶画和全景画的形式,而移植于清代宫廷内的。这类绘画是立体的,保存至今仅倦勤斋这一处,因此弥足珍贵。由于室内镜子的反射,南面窗外的景色可以反射到北面墙上的画上。奇妙的是,除了画上的仙鹤等动物之外,窗外的景色跟画上的景色非常一致,看起来很漂亮。但由于年代久远,一些画出现了断裂、丢失、虫蛀和鼠咬,有的地方颜色褪色也比较厉害。为此,此次大修中,故宫请来专业的书画保护工作人员对其进行修复。通景画当时用的背纸是乾隆时期的高丽纸,现在已经找不到一模一样的高丽纸了。为此,故
宫进行了大量的寻访工作,去过安徽、浙江和海南,最后确定用安徽一家纸厂的桑皮纸。桑皮纸是用纯桑树皮制成,而且操作过程全部用手工完成。此次倦勤斋的修复过程,也对以后整个故宫修复的研究和工艺都有很大帮助,并能起到一些借鉴作用。
故宫地下库房空调系统局部平面图 故宫神秘的地下库房
北京故宫的现有造册文物逾105万件,而每天能与游客见面的展品,仅占其全部馆藏的不到1%。那么,还有99%的故宫国宝究竟藏身何处呢?解放前故宫储藏文物只有四个库房,保和殿东西府、康寿宫以及延禧宫。其中延禧宫是在原来废弃的基址上复建的,是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库房。解放后故宫的文物进行了初步清点,到1954年基本出了本有眉目的账。60年代又做更细致的核对,每件文物做了卡片,做到账卡物统一。
在故宫的高墙深院中,隐匿着一处鲜为人知的地下文物库房,故宫的珍藏大部存于此处。这座地下库房是中国第一座地下文物专用仓库。
1983年故宫开始修建地下文物仓库,至1997年完工,历时14年。进西华门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对面有一座空场,被用作武警的足球场,北侧墙上还贴着射击用的靶子,空场的下面就是地下文物库,而墙内侧是入口。地库俯视之下为„田‟字形结构,上下分3层,总面积22000多平方米,藏有文物80余万件。地库为一个架空结构,六面都不接触泥土,四周为„回‟字形,下面被柱子撑起,这样设计主要是为了防潮,防止有水渗入。地库共有大小库房100余座,大的十余平方米,小的七八平方米。库房内有高两米左右的铁柜,文物一层一层地放于其中。所有文物在进库前都要经过熏蒸,以除虫消毒。每件文物都有一个相应的囊匣,根据形状的不同内槽也不同。库内对温度与湿度的要求极为严格,温度恒定在15.5℃左右,湿度则依据不同文物设定在50%左右,并设有自动感应的气体灭火装置。一旦发生火灾,系统可在30秒内完成自动灭火喷洒,且丝毫不损伤文物。地库底板和四周都采用了双层防护,并按照三级人防标准设防,具有战争防护能力,能防原子弹袭击,同时具备抗震能力。 地库内的防盗设施极为先进,其使用的红外安全监测系统是目前世界上灵敏度最高的,监视系统能保证24小时全天候监视。库内的大门和各小间的防护门用20厘米厚全钢铸造,并设有密码锁。为防止监守自盗,下班时库房人员必须把钥匙交至钥匙房,一旦交晚了或忘记,库房密码马上更改。据介绍,这种防盗门的价值为10万美元,密码锁实行双钥匙制,入口处的警卫室掌握大门钥匙,具体库房则由钥匙房掌握。保管员每天要入库2至3次,做例行检查,
平时库内不开灯,人走灯灭。 修建故宫地下展厅
伴随着故宫大修计划的启动,一直被搁置的地下展厅修建计划再次被摆上议事日程。作为故宫大修的一项重要内容,建设地下展厅的初衷是为了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故宫文物展览的问题。故宫现有文物达1052653件之多,但由于技术条件等原因,目前10个陈列室公开展出的只有8000多件,占故宫收藏量的1%不到!由于故宫建筑属木构体系,因而目前还难以改造为一个现代化的博物馆——无法安装恒温、保湿的展览设备,无法建立最新的防火、防盗安全报警系统等,而做不到这些实际上是对文物的一种变相破坏。一方面要保护文物,让沉睡多年的无价之宝能有机会与观众们见面,一方面又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古建筑不受损坏,尴尬的处境让故宫博物院进退两难。
十多年来,关于在故宫内是否合适修建“地下展厅”的讨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修建地下展厅的关键在于是否会对故宫整体地基造成破坏。据说,当年为了防止敌人通过挖地道进入皇宫,明成祖在宫殿的四周挖了很深的地沟并灌入了江米汁和石灰水,使得地沟和整个地基粘合成了一个整体,以至于故宫在经历了若干地震后依然巍然耸立、毫发未伤。而来自故宫的声音是,故宫整体地基的说法并不准确。故宫方面的勘测结果是一组建筑的地基是与该组建筑群相适应的,地下展厅的修建对于故宫整体而言并无大碍。
北京故宫概况
故宫始建于公元1406年(永乐四年),1420年(永乐十八年)基本竣工,历时14年,是明成祖朱棣始建,在元大都宫殿的基础上兴建。明初主持设计者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苏州人)。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相传故宫一共有9999.5间,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
980座,共计8707间。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满山松柏成林。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
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与“内廷”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故宫外朝、内廷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称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此外两翼东有文华殿、文渊阁、上驷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内务府等建筑。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两翼为养心殿、东、西六宫、斋宫、毓庆宫,后有御花园。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之所。内廷东部的宁寿宫是当年乾隆皇帝退位后养老而修建。内廷西部有慈宁宫、寿安宫等。此外还有重华宫,北五所等建筑。
故宫建成后,经历了明、清两个王朝,到1911年清帝逊位的约五百年间,历经了明、清两个朝代二十四位皇帝。是明清两朝最高统治核心的代名词。明清宫廷五百多年的历史,包含了帝后活动,等级制度、权力斗争、宗教祭祀等。当时普通人连走近紫禁城墙附近的地方都算犯罪。由于明清宫廷是封建制度高度完备的最高统治中心,不寻常的大事,往往都是围绕皇权的传承与安危展开的。如明代正统皇帝复辟的夺门之变、嘉靖皇帝被宫女谋刺的壬寅宫变、万历四十三年梃击太子宫的“梃击案”、泰昌皇帝因服丹丸而死亡的“红丸案”、泰昌帝病死后围绕着新皇帝登极的“移宫”风波。清朝初诸王大臣为确立皇权的三官庙之争、清末慈禧太后谋取权力的辛酉政变等等。
1911年辛亥革命后,紫禁城宫殿本应全部收归国有,但按照那时拟定的《清室优待条件》,逊帝爱新觉罗·溥仪被允许“暂居宫禁”,即“后寝”部分。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逐出宫禁,同时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接管了故宫。于1925年10月10日宣布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对外开放。1925年以后紫禁城才被称为“故宫”。随着清王朝的没落,特别是1949年前的38年中,故宫建筑日渐破坏,有多处宫殿群倒坍,垃圾成山。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61年,国务院宣布故宫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五六十年代起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整。1988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现辟为“故宫博物院”。
故宫平面图 故宫大事记
1416年(永乐十四年),明成祖颁诏迁都北京,下令仿照南京皇宫营建北京宫殿。
1420年(永乐十八年),北京宫殿竣工。次年发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毁。 1440年(正统五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宫。 1459年(天顺三年),营建西苑。 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门、文武楼、午门全部被焚毁,至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 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紫禁城大火,焚毁前三殿、后三宫。复建工程直至1627年(天启七年)方完工。
164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李自成向陕西撤退前焚毁紫禁城,仅武英殿、建极殿、英华殿、南薰殿、四周角楼和皇极门未焚,其余建筑全部被毁。同年清顺治帝至北京。此后历时14年,将中路建筑基本修复。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开始重建紫禁城其余被毁部分建筑,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 1735年(雍正十三年),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后六十年间对紫禁城进行大规模增建和改建。
1813年(嘉庆十八年),天理教教徒林清率起义军攻打紫禁城。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帝退位。但按照与民国签订的优抚条件,仍然居住于紫禁城内。 1923年,建福宫发生火灾。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清帝溥仪。 1925年,在原紫禁城的基础上建立故宫博物院。 1933年,故宫博物院文物南迁,以躲避日本侵略。 1948年,故宫博物院南迁文物部分运往台湾。
1949年1月,北平稳定后,故宫得到了修养。五六十年代,陆续有人提出故宫改建计划,后因种种原因搁置。
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北京故宫被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北京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2年, 北京故宫开始进行为期19年的大修。
1901年拍摄的故宫老照片
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 ,大清帝国尽现疲态,政府和民众在屈辱和混沌中挣扎。1901年前后的世纪之交,是中华民族五千余年历史中,最为恐怖、最为悲伤、最令人痛心的年代。甲午战败、圆明园被烧、成批的义和团农民,像庄稼一样倒在八国联军的枪下、北京城被攻占、慈禧太后仓皇西逃。。。。。大清帝国已经耗尽了元气,这组照片下的紫禁城内满目萧瑟。
午门,紫禁城的入口
太和门是故宫三大殿之一——太和殿的正门,满地的荒草见证了清王朝的没落。
故宫三大殿之一——中和殿
故宫三大殿之一——保和殿,这是故宫前朝的核心地带,已经颓败荒废。
故宫乾清宫内景
从景山远眺故宫全景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国耻——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城
1900年8月14日凌晨,入侵中国的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八国联合军队三万士兵攻陷北京城,清廷政府逃往陕西西安,谈和后于1901年9月7日签署了《辛丑条约》,以清政府赔款白银4亿5千万两为终,史称庚子赔款。
八国联军军官轮流坐上乾清宫的龙椅留影
被八国联军用刀刮过的故宫鎏金大水缸——“国耻”见证
1937年7月29日,侵华日军攻陷北京城,8年浴血抗战,中国军民死伤超过3500余万人。
1945年10月10日上午10时,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在北京故宫向中国军队献刀投降。
1948年10月10日,双十节北平景象,天安门城楼上高悬蒋介石头像。
1948年10月10日,双十节北平景象,历经半个世纪的战火动荡,北京城早已失去往日的尊严与辉煌。
故宫太和殿俗称“金銮殿”,自建成后屡遭焚毁,又多次重建,今天所见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太和殿面阔十一间, 进深五间,建筑面积2377㎡,高26.92m,连同台基通高35.05m,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大的殿宇。
故宫太和殿龙椅,皇权的象征。
故宫养心殿,自雍正到清末的二百年间,皇帝多在这里居住和进行日常活动。这里曾经是慈禧、慈安两太后垂帘听政处。
故宫三希堂位于养心殿的西暖阁,是乾隆帝的书房,仅八平方米,但陈设幽雅、古朴,弥补了空间的不足。
故宫三大殿前后的御道石,每块长16米,宽3.17米,重量超过200吨。为运送这些宫城中最大的巨石,动用的民工超过两万人,沿途挖掘水井140余口,拉拽旱船的民工排成一里长队伍,每天前进的速度不超过5里,从曲阳到北京400里之遥。为运送这块石头,整整耗费白银11万两。
故宫角楼
2008年拍摄的北京夜景,正在建设的高楼是北京国贸三期。
1900年——2008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