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学生
作者:边玉芳
来源:《江苏教育·心理健康》2017年第11期
目前,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但同时也面对一个无奈的事实:相当多的学生并没有感受到来自各方对他们的关爱,在成长的路上与我们渐行渐远。而另一个无奈的事实是,目前许多学生的心理状况仍然堪忧。解决这一困境的途径之一是找到入口,和学生对话,从学生的视角理解他们,读懂他们的内心感受。
需要及时了解学生真实的内心感受。我们很多时候只看到学生的行为而不太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不良行为的背后往往是学生某些内心需求未得到满足。以学生沉迷网络游戏为例,可能的原因包括:缺乏玩伴,觉得生活比较单调;渴望获得认同,证明自己是优秀的,但现实与理想之间有较大的落差;觉得生活总有太多不如意,想通过网络逃避现实,暂时舒缓消极情绪。我们只有了解学生沉迷网络背后的原因,才能明白在他们眼中网络不仅仅是工具更是玩具、是伙伴,靠封锁网络、控制使用网络的时间是不够的,要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心理的满足感,才能真正达到改进学生不良行为的目的。
不仅要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干预和帮助,还要让所有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发挥他们的心理潜能,为他们的一生幸福奠基。如果在成人之前就有了良好的心理品质,就如同为他们撑起了终身守护的保护伞,提供了未来生活的动力源。心理学研究已证明,儿童在青少年时期培养的良好心理品质,与其一生的健康、幸福甚至经济收入都会有正相关。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为他们的一生储备心理能量。
不仅要关注已经有不良行为的学生,更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这几年,我们曾经追踪过一些个案,发现有一种“好孩子现象”:一些教师和家长眼中的好学生突然出现了各种令人不可思议的问题,有的甚至采用非常极端的方式结束生命。所谓的好学生,一般是指听话或成绩好的学生,让教师和家长“省心”,他们的情绪、情感和内心感受更容易被忽视。这类学生往往将父母、教师的观念视为自己的选择,教师和家长喜欢的、提倡的,他们会很努力地完成;教师和家长不喜欢的、禁止的事情,他们绝对不会去做。这种好孩子往往内心有诸多的矛盾和冲突,不太能应对压力和接受挑战。所以,我们也要关注他们的情绪、情感,理解他们,让他们有对话的途径和情绪的出口。
所以,教育应该从读懂学生开始。不仅要了解学生某一时间点对问题的看法和感受,还需要及时、动态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学校的感受、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情绪状态等。只有及时掌握学生心理状态及各方面的发展水平,教育工作者才不会一厢情愿、自以为是,教育才可能卓有成效。■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