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与合法侠:《水浒传》“忠义之侠”之近代接受——以《荡寇志》与《三侠五义》为例
2020-07-09
来源:易榕旅网
第27卷第1期 2010年3月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uzhou College of Education Vb1.27 NO.1 Mar..2010 盗与合法侠:《水浒传》“忠义之侠"之近代接受 以《荡寇志》与《三侠五义》为例 汪丽丽,张昌涛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 21 51 2 3) 摘要: 水浒传 是中国侠义小说之集大成者,上承古代自由之侠,下启后代忠义之侠。清代道光以后的 荡寇志 与《三侠五义))两部侠义小说,就是在对其接受的基础上产生的。但由于时代背景不同,它们对《水浒传))中的 侠义概念在继承的基础上内涵又有所改变,((荡寇志 将(《水浒传》的“忠义之侠”转变成为“盗”,而 三侠五 义 将 水浒传》中的“非法侠”转变成了“合法侠”,同时分析了 荡寇志》中“侠”形象转变的原因及 三侠五义 合法侠盛行的原因。 关键词: 水浒传》; 荡寇志》; 三侠五义 ;忠义之侠;盗;非法侠;合法侠 中图分类号:I20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931(2010)0卜0023—03 “侠”一词,最初见于韩非子的《五蠹》,而正名 初的统治者们所尊崇并大力提倡的程朱理学之纲常 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史记》中太史公记载了历 史上的卿相之侠与阊巷之侠,而尤重后者,云“今游 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 诚……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1]1485。 并指出“(侠)虽时干当之文罔,然其私议廉洁退让, 有足称者。名不虚立,士不虚附。” 儿 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姚斯认为,“文学史是一 等级思想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产生于此时的《水 浒传》也就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这种思想的烙印。事 实上,《水浒传》中这种强调纲常的忠君思想随处可 见,不必说日日盼望招安的宋江,便是反抗性极强的 阮小五,也会唱出“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 家” 明来。侠士之义一旦与忠君思想结合,便铸成 了《水浒传》之“忠义”思想。明代的文人们也一再围 绕着《水浒传》“忠义”二字做文章:李贽对《水浒传》 之“忠义”大加称颂,而其后的金圣叹却又对前人的 “忠义说”完全否定,并腰斩了《水浒传》。“忠义”与 否成了衡量《水浒传》这部巨著的硬性标准,而这种 个审美接受与审美产生的过程” J,那么,作为文学 现象之一的“侠”之发展,也应该是一个为后代读者 不断根据自己新的期待视野而进行接受、改变、创 作,并满足时人审美需要的过程。历史也证明了这一 点。东汉的班固虽然接受司马迁的影响,在其著作 《汉书》中也为游侠作传,但其对“侠”之看法却已与 司马迁大相径庭,“惜乎不入于道德” 3 J1803。汉代以 降,正史遂不传游侠。中唐安史之乱以后,中央控制 力日衰,藩镇飞扬跋扈,唐人身受其苦,故其撰写侠 客多为刺客或复仇者,如裴铡之《聂隐娘》,皇甫氏之 《崔慎思》等。而此时之侠又多不同于汉代的朱家、 侠士忠义观也终于开始影响后代的侠义小说创作。 清代道光以后,社会上出现了对《水浒》接受貌似截 然对立的小说《荡寇志》和《三侠五义》,前者沿袭金 人瑞之说而否定《水浒传》中众好汉的忠义,后者则 通过弱化侠士们对政府的反抗性来突出和强调其忠 义性。 俞万春《荡寇志》对《水浒传》之接受 (一)上层之接受:“忠义之侠一盗”之彻底转变 一、郭解辈,仅凭古道热肠行侠;唐人多赋予他们的侠客 一种特异功能——道术,使之能一举成功。宋代文 《荡寇志》又名《结水浒》,作者俞万春,字仲华, 号忽来道人。此书草创于道光六年(1826),写成于道 22年。《结水浒》所接续的乃是金圣叹之“腰斩”后的 七十回《水浒传》,另创七十回,凡一百四十回。 该书虽名之日《结水浒》,但其旨意却和《水浒 言小说之侠,多沿袭唐人,但却开了白话小说之侠的 参与后代侠之创造。元末明初施耐庵之《水浒传》彻 底改变了古侠形象,他将忠义思想植入了侠士形象 中,使得原本自由的古侠一直到近代受尽这~桎梏 先河,改变了侠义小说的读者流向,下层市民也开始 光二十七年(1847),中间凡“三易其稿”,首尾历时 之苦。当然,这一思想改变与自南宋以后,尤其是明 传》大相径庭。《水浒传》中众好汉上梁山前多有令 苏卅【教育学院学报 第27卷 人称道的侠义之举,如鲁智深在渭州经略府时,三拳 打死镇关西郑屠,救下金氏父女;在东京时,当豹子 头林冲被高俅陷害,他又挺身而出,大闹野猪林,将 侠之“助人”作风进行到底。而《荡寇志》中几乎丝毫 找不到侠之迹象,梁山好汉们也全数变成了只知打 家劫舍、无恶不作的强盗。所谓的“安乐村”一遇到 梁山贼人,立刻变成了“火焰村”,至于众百姓,竟是 “抛儿弃女,自相践踏,各逃性命,哭声震天”[5]1770而 贼人却“载了四五车的妇女”l5_1引凯旋回梁山。但是, 仔细翻检《水浒传》时,看到的却是梁山好汉l'l'J ̄u百 姓秋毫无犯。江州法场晁盖带领众好汉劫走宋江时, 也不忘冲着在前面开路的李逵叫道,“不干百姓事, 休只管伤人。”H 明打黄文炳时,宋江也说:“只恨黄 文炳那贼一个,却与无为军百姓无干。” %而且“他 (黄文炳)兄既然仁德,亦不可害他,休教天下人骂我 不仁,众兄弟去时,不可分毫侵害百姓”[41 597 ̄显然,梁 山英雄是不同于只知“侵凌孤弱恣欲自快”…H踮的 强盗的。 自古以来,小说便被视为小道,不登大雅之堂, 白话小说更是地位低下。但该书一付梓,却立刻受 到统治阶层的认可与赏识。古月老人、长洲陈奂、武 林徐佩珂等纷纷为之作序,而南京、苏州、浙江的 官员们更是“急以袖珍板刻播是书于乡邑间,以资 功惩”Es]10s2。 (二)“忠义之侠一盗”之转变的原因探究 俞氏于《结水浒》云:“缘施耐庵先生《水浒传》 并不以宋江为忠义。众位只须看他一路笔意,无一字 不描写宋江的奸恶。” 儿又云:“圣叹先生批得明明 白白:忠于何在?义于何在?总而言之,既是忠义必不 做强盗,既是强盗必不算忠义。”。。儿显而易见,俞氏 是沿着金圣叹之于《水浒传》的观点一路走过来的。 但其观点又不尽同于金人瑞。关于梁山众好汉,金氏 的观点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乱自上作”、“群小 聚会”的现实是愤慨的,对被逼上梁山的众好汉给予 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这点同情是很有限的,一旦 好汉们入了梁山泊,他立刻换了一副嘴脸,腰斩《水 浒传》,并妄撰《惊恶梦》一节。便是这点正直文人之 “有限的同情”,到了俞仲华那儿,却也消失不见,梁 山好汉全数成了俞氏笔下的“人人得而诛之”的乱 臣贼党,被追杀殆尽方才大快人心。 那么,这一现象又是如何造成的呢?这就需要 考察一下俞仲华所生活的时代了。 清代是满人统治,为了消灭汉人从民族意识出 发的对亡明的眷念,清代统治者实行鲁迅先生所言 的“脍炙人口”的文字狱,且结合禁书,提倡程朱理 学,企图以此来统一思想。文字狱主要集中于康、雍、 乾三朝,而乾隆朝为最烈。在这种情况下,“学者渐 惴惴不保者,凡学术之所触时讳者,不敢相讲习”l6]。 俞仲华生于乾隆末年,但主要生活于嘉庆和道光年 问。在封建思想严密监控之下,俞氏自然不会产生生 活于晚明时代的金人瑞式“睥睨世俗”之思想。乾隆 后期,整个社会贪污腐化成风,和坤一人之家产就抵 得上当时全国岁入十年以上,且“其时外省疆吏亦 望风贪黩”[7]866,“乾隆虽对贪黩时加严惩,然其风终 不戢”[7]866自此吏治大坏。俞仲华出身于官宦之家, 其父是否为一清廉之吏,历史未载,故很有可能也是 “望风贪黩”中之一员,否则恐怕也很难立足于腐朽 的官场。俞氏刚弱冠时曾随父宦游粤东,参与镇压瑶 民叛乱。这一切都可能会让他丧失掉一个正直士人 对社会不公正的洞察力与批判力,而只剩下“僚佐之 见’’ 。。了。 二、《三侠五义》对《水浒传》之接受 (一)下层之接受:“非法侠一合法侠”之转变 早在战国之际,韩非就指出侠“以武犯禁”,即 其行为方式的非法性;此后太史公为游侠立传,也不 讳言其“不轨于正义”u儿 踮之举;班固在《汉书》中更 是历数其“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 儿 。之罪。到 了明代,《水浒传》更是将侠之非法性推到了极致:攻 城陷邑、对抗朝廷,虽然众侠士后来在宋江的倡导下 走上了招安的道路,但此举却不为其后的众多侠义 小说所模仿。但到了清代中叶以后,侠士们却突然接 二连三地停止与朝廷对抗,开始与官府合作,走上了 合法的、忠义的道路,《三侠五义》堪为代表。 《三侠五义》作者石玉昆,天津人,是位活跃于 清季咸丰、同治年间京城书场的说书艺人。《三侠五 义》是他根据明代的一部公案小说《龙图公案》即 《包公案》改编而成的。该书中的诸位侠士与《水浒 传》中的众好汉大为不同,前者不像后者在仗义行侠 过程中多触犯法度,并为官府张影捉拿,最后不得已 而落草为寇,与官府公开作对。像鲁智深为救金氏父 女杀了郑屠而不得不去做和尚,又因救助林冲连和 尚也做不得了,只得落草二龙山。《三侠五义》中的 众侠士虽与《水浒传》中诸位英雄一般侠义,但却是 两种处境。“三侠”也好,“五义”也好,多出身富贵,像 “三侠”中之双侠乃镇守雄关总兵之子,五义之首、 钻天鼠卢方也为松江一巨富;且武艺高强,兼之又往 2010年第1期 汪丽丽等:盗与合法侠:《水浒传》“忠义之侠”之近代接受 往暗中行侠,既救济了需要帮助者,又很少直接与官 府对抗,即使有,如锦毛鼠白玉堂,虽最初“为盗侠,纵 横江湖问,或则偶入京师,戏盗御物,人亦莫能制”[8]224 但后来“投诚受职,协诛强暴”[8]224 7最终也会为官府 所谅解,并加官封荫。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 的变迁》中指出:“……《水浒》中人物在反抗政府; 合作的“合法之侠”,即忠义之侠。而且,这种侠与官 府合作后往往升官加爵,像南侠展昭官封御前四品 带刀护卫,并于开封府——丞相府——就职,这也为 注重功利的下层市民所欢迎。当时“曾经有过几回 国内的战争,如平长毛,平捻匪,平教匪等,许多市井 中人,粗人无赖之流,因为从军立功,多得项戴,人民 非常羡慕,愿听‘为王前驱’的故事”[9]350。另外,《荡寇 志》的作者可以不考虑市场需求,自有“当道诸公” 而这一类书中底人物,则帮助政府,这是作者思想的 大不同处。”_g 舶而这“帮助政府”之举恰恰使得他们 ~改以往侠之传统,获得了“合法”行侠的通行证。 为“维系世道人心”而纷纷帮其印刷,但《三侠五义》 石玉昆曾经在一个关闭多年的杂耍馆里唱《龙 图公案》,听众“每逾千人”,后有文良等人在其说 书现场做了笔录,定名《龙图耳录》,即《三侠五义》 工作的底本。俞樾又将其略加修订并更名为《七侠 五义》,后又被人续至二十四集,《小五义》、《续小五 义》皆为其续书。余者如《英雄大八义》、《英雄小八 义》、《七剑十三侠》、《七剑十八义》大都受其影响。 说书也好,被人整理成话本的白话小说也好,其听众 或读者大都为下层市民;其续书或同类书的出现也 体现了它受下层人民欢迎的程度。 (二)合法侠盛行之原因探索 清白乾隆后期,吏治开始大坏,下层百姓不堪 压迫,不断揭竿而起。《清史稿》载,“道光二年…… 时东南财赋之区,半遭蹂躏。未被兵州县,又苦贪吏 浮收勒折,民怨沸腾,聚众戕官之事屡起”E101 3539 ̄洪 亮吉也于仁宗亲政时上书日:“十余年来,督、抚、藩、 臬之贪欺害政,比比皆是。”[1 0_儿 。生于遍地不公的 社会、饱受欺压而无告之小民“在受了极端暴政的 压迫之时,满肚子填塞着不平与愤怒,却又因力量不 足,不能反抗,于是在他们的幼稚心理上,乃悬盼着 一类‘超人’的侠客出来,来无影,去无踪的,为他们 雪不平,除强暴”[tt]345。于是,侠便有了其存在的社会 土壤与社会心理。但是,清代统治者对胆敢“以武犯 禁”的“侠”是一直持赶尽杀绝之态度的,所以“侠” 不得不另寻新的出路,故出现了既不危及朝廷统治 又满足下层人民心理的特殊之“侠”——与统治者 的作者却不能不考虑它的听众或读者——暗合了下 层读者的心理,才会有致力于赢利的商贾为之宣传 并印刷。当然,当时印刷术的进步也对这种“侠”的传 播与接受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荡寇志》与《三侠 五义》虽然对侠的态度有着泾渭分明的区别,但是其 根本目的都指向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只是采取的 路径、方式不同罢了。当然,侠对社会的改变是有限 的,同样,渴望用一本《荡寇志》来安定天下也只是 痴人说梦。但是,就这些书本身而言,却给后人留下 了一笔难得的文化财富,而这些,才是后人所真正 需要的。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4. [2]姚斯.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M]//周宁,金元浦,译.接 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26. [3]班固.汉书『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4. [4]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5]俞万春.荡寇志[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6]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28. [7]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8]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9]鲁迅.鲁迅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O]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1]郑振铎.郑振铎全集:第5卷[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 (第一作者系苏州大学文学院20O7级硕士研究 生;第二作者系苏州大学文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