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策略的运用
作者:左进红
来源:《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4年第02期
比较是人们认识鉴别事物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正确运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分清概念,获得规律性的认识。 一、在比较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中的许多知识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只要善于比较,展开想象和思考,就会发现它们别有洞天。
二、在比较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中,教师如果善于挖掘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比较的教学法,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圆锥”一课,如果单独从圆锥外表认识,学生印象不够深刻,但如果一手拿一个圆柱,另一手拿一个圆锥,让孩子们比较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学生会很快发现圆锥有一个曲面的侧面,还有一个底面。个别孩子还能想象出,如果圆柱的一个底面不断缩小就会变成一个圆锥了。圆锥也有高,它不再像圆柱一样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而是顶点到底面的距离。在比较中,学生认识的主动性增强了,而且能深刻地理解事物的特征。在进行圆锥体积的探究时,让学生观察课件演示:一个圆柱的一个底面不断缩小,成一个点后变成圆锥(如图3)。思考:原来的圆柱和现在的圆锥什么没变,什么变了?学生很快发现底、高没变,但体积变小了。师:“小了多少呢?”学生先进行目测比较,然后大胆猜想,最后通过动手实验测量,得到它们体积的变化关系:同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这样,学生的认识经历了比较——发现——认识的过程,想象能力和思维水平得到提高。 三、在比较中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
数学是系统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各部分知识联系紧密。 五、在比较中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能力
比较能发现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有效资源进行比较,为学生创设一个主体积极参与学习的空间,使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如教学“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后,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体积计算方法。学生很快发现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都可以用统一的公式“体积=底面积×高”来计算。师:“为什么圆锥体不能这样算呢?”生:“圆锥体没有两个底面。”师:“如果给你一个空心圆柱体,你计算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它的体积吗?”(如图3)生:“用大圆柱的体积减去小圆柱的体积。”师:“还有别的算法吗?”学生讨论后说:“用底面积乘高来算,因为空心圆柱体积V=πRh-πrh=(πR-πr)×h,也就是底面环形面积乘以高。”这样,学生就掌握了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方法和共同特征,在解决问题中就能灵活运用。如解决问题:把2立方米的稻谷,按2厘米厚均匀地铺在地面上,大约可以铺多大的面积?开始,一部分学生说:“老师,这道题没说铺成什么样子,好像不能做。”反应快的学生说:“可以做,我们只要把体积除以高就能算出它的底面积。”一些学生补充:“必须铺成上下两个底面相同才可以。”最后学生发现,只要两个底面完全相同,并且两个底面之间是直直的立体图形,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算出体积。经过这样的比较讨论,学生自主有效地扩充了知识,发展了潜能。
“比较”这种策略,教师只要能根据需要适时运用,就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探究空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对概念的理解,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思维水平得到提高。 责任编辑:徐新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