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边界人口与微观贫困机理的一般分析框架

2024-04-08 来源:易榕旅网
2005年6月第27卷第3期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Jun.,2005

Vol.27No.3

JournalofShanXiFinanceandEconomicsUniversity理论经济

边界人口与微观贫困机理的一般分析框架

王志标1,张 明2

(1.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院,北京100080;2.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 要]介绍了贫困的识别问题,定义了贫困线,基于产品的不可分性提出了边界人口问题以及微观贫困与宏观贫困的划分问题,从基本符合中国实际的假设出发构建了微观贫困机理的一般分析框架,得出了一些有说服力的结论。

[关键词]识别贫困; 贫困线; 边界人口; 微观贫困

[中图分类号]F1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56(2005)03-0010-05

TheBorderlinePoorandMicro-povertyMechanism

WANGZhi-biao1,ZHANGMing2

(1.InstituteofMathematicsandSystemScience,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080;)2.FacultyofEconomics,ShanxiUniversityofFinance&Economics,Taiyuan030006,China

Abstract:Thispaperdealswiththeidentificationofpovertyandthedefinitionofpovertyline,raisesthenotionoftheborderlinepoor,andconstructsageneralanalyticalframeworkforthemicro-povertymechanismonthebasisoftheassumptionthatisbasicallyinconformitywithChina’sreality.

KeyWords:identifyingpoverty;povertyline;theborderlinepoor;micro-poverty

  一、识别贫困

在历史演进的每个阶段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贫困现象,如何确定一个人是否是穷人,就是贫困的识别问题。

定义1 所谓识别贫困,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把穷人从总人口集合中选出来。S表示总人口集合,T表示穷人集合,TΑS,MIP代表识别贫困的方法(methodtoidentifypoverty),则T=T(MIP)。

识别贫困的通用做法,是确定一个“基本”或“最低”的生活必需品集合,把缺乏满足这些基本需要的能力作为贫困的检验标准(阿马蒂亚・森,1981)。在此认识基础上,可以定义贫困线。

定义2 假设有n种生活必需品,X代表最低生活必需品集合,Y代表一个人现在拥有的生活必需品集合。如果Y≤X,那么这个人为穷人,相应地,X代表一种贫困线。其中,X={x1,x2,…,xn},

Y={y1,y2,…,yn}。

[收稿日期]2005-04-23

如果价格是稳定的,我们可以考虑贫困线的第

二种定义。

定义3 假设与X对应的价格向量P={p1,

p2,…,pn},那么,可定义π为收入贫困线,π=PX。

T

如果社会中某个人i的收入yi<π,则i为一个贫困者。

二、边界人口(一)简单模型

如果贫困线π=200元,那么,收入为201元的人即为这条贫困线的边界人口。笔者将边界人口定义为收入大于贫困线、但又靠近贫困线的一部分人,他们与由贫困线区分的、靠近贫困线的穷人有着相近的生活水平。当然,从人口统计这个层次上看,边界并不代表“边际”。仍以π=200元为例,收入为210元的人和收入为200元的人,他们的生活水平在

我国现有价格水平下,可被认为处于同一水平。所以,我们也可用数学表达式来准确定义边界人口。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70131002)

[作者简介]王志标(1980-),男,河南汝州人,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投入产出分析;

张 明(1974-),男,山西太原人,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是产业经济学。

・10・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005年6月第27卷第3期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Jun.,2005

Vol.27No.3

JournalofShanXiFinanceandEconomicsUniversity记贫困线为π,设第i个人的收入为yi,如果yiδ-π≤p,则i为边界人口。其中,δp与物价水平P

(P)>有关,δ′p是P的增函数,设δp=φ(P),则φ

φ(P)的经济含义是,如果有yi、0。yj∈[π,π+δyi≠yj,那么第i个人和第j个人的生p],且i≠j、

活水平是相近的。

这或许让人难以接受,因为正统的福利经济学告诉我们,如果yi≠yj,则yi>yj或yi现在问题变化了,处在贫困线上的i在接受了200元的社会保障费之后,其收入由200元变为400元,边界人口j的收入则保持210元,除非政府强制规定i只能在家等待救济,否则,i的收入将是400元。于是i的福利大为改善,而j则相对恶化。

边界人口模型说明,贫困线未必是一条合理的线,尤其是当边界人口很多时,转移前两者福利水平相当,转移后贫困者的生活状况可能大大好于边界人口。这将对人们不努力工作产生激励,人们将主动选择贫困,以使自己的实际收入较高。所以,单一的贫困线可能既不公平,又缺乏效率。

(二)贫困身份证

贫困身份证是公民获取政府救济的贫困证明。贫困身份证之所以吸引人,有三点原因。

其一,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贫困边界人口。如果一些原不如他们的贫困者获得了政府救济,那么,其福利可能大大超过边界人口的福利。所以,理性的贫困边界人口甘愿下降为贫困人口,选择享受政府救济,而不是努力工作。贫困线越高,对贫困边界人口的激励作用越大,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主动选择贫困。

其二,一些人的生活状况虽然在贫困边界人口之上,但还算不上富裕,所以,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也会加入到争夺贫困身份证的博弈中。他们博弈的手段与边界人口不同,他们有余钱贿赂官员和身边的人,从而获得贫困身份证,以从转移支付中捞取更大的收益。

其三,在大学校园里,贫困大学生如果能获得学院的贫困身份证,就可以得到助学金。但是,一些富裕的或者远算不上贫困的大学生,也“看中”了该资源,与贫困大学生展开了对贫困身份证的争夺,蚕食原本紧张的救济资源。而且,这些学生可以通过向班长和团支部书记行贿(当然也有一些班干部“身先士卒”抢夺贫困身份证)、利用父辈权利和金钱压制学校等方式,轻而易举地获得贫困身份证。

目前,鉴别贫困身份证的手段有年审、举报、自剔除。年审就是每年一次对贫困身份证的持有人进行资格审查。举报就是由别人举证某持有人没有资

图1 贫困阶梯

这种思想可表示为图1。贫困者i依靠自身的

π时,i获得转移支付r,收入为y′i,当-∞π时,转移支付取消,yi=y′i。y′i之所以可以取较大的负值,是因为贫困者i可以债台高筑。在A点和B点,i的收入发生了跳跃。笔者将图1称为贫困阶梯,意味着在

y′i=π处,i由贫困者过渡为一个非贫困者。

格。自剔除就是强制持有人定期或者收到通知后参

加一些活动或劳动,如果持有人几次无故不参加,那么,他就自动失去了贫困身份证。

三、微观贫困与宏观贫困

这是笔者为了弥补现在对贫困外延认识的不足而做出的一种划分。

发展经济学研究宏观贫困,使用的是如人均GDP、人均NI这样的整体概念。贫国和富国的差别主要不是GDP或GNP,而是人均GDP、人均GNP或者人均NI。宏观贫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

・11・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005年6月第27卷第3期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Jun.,2005

Vol.27No.3

JournalofShanXiFinanceandEconomicsUniversity收入指标(如人均GNP、人均NI)较低的状况。要克服宏观贫困,马克思主义者开的药方是发展生产力,而西方经济学开的药方是经济增长(或发展)。相应地,微观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的生活水平低于社会公认的可接受水平的状况。微观贫困的原因是复杂的,因而很难开出“灵丹妙药”,只能“对症下药”。

宏观贫困可采用人均GDP来比较,也可采用贫困发生率、总贫困距、贫困距率和森指数等较细致的度量工具。微观贫困度量工具主要采用贫困距gi=π-yi,总贫困距、贫困发生率和森指数等指标也部分地反映了微观贫困变动。

四、微观贫困机理的一般分析框架

本文试图给出一个贫困演化和变迁的分析框架。(1)一个人先在封闭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随着农村人口的繁殖,他的边际产出逐渐下降,然后他进入了边工边农的状态,最后,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他变成了一个工人。与他的身份转变相适应,他在不同时期的贫困取决于不同的因素。

(2)引入价格因素,分析物价变化所带来的关联效

部自然环境,记为e。同时,xji也与家庭i的成员数

qi和投入品Ki有关,则有:

xi=xi(e,qi,Ki)

j

j

j

j

(1)

Kji既包括物质投入,如肥料、土地等,也包括家

庭成员的智力投入(素质)。

在农业生产早期,存在着大量待开发的土地,所以,家庭成员越多,开垦的土地越多,即qi和Kji可ΔxjiΔxjiΔ2xji同时增加,此时有(1)Δ>0,j>0;(2)>0,

qiΔKiΔq2iΔ2xji>0。也就是说,此时的边际报酬递增。假如eΔKji2

既定,那么,家庭劳动力的多少决定了家庭的生产向量x,并通过收入函数影响收入。劳动力越多,收入越高;劳动力越少,收入越低,家庭越容易陷入贫困。假如qi和Kji既定,则外部自然环境越好,产出越Δxji大,即Δ>0,外部自然环境较差的地区容易陷入贫

e

困。

随着级差土地被开发至尽,边际报酬递增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土地资源既定情形下的边际报酬ΔxjiΔ2xjiΔ2xji递减规律,即j>0,2>0,j2>0。如果一个

ΔKiΔqiΔKi地区总人口不断增加,则Kji将趋于下降。∑qi增Δxji加到一定程度时,i的边际产出将为零,直至Δ<

qi

0,这时,就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剩余劳动力得不到转移,则人均产出下降,相应地,人均收入下降,因此,农村存在过多的剩余劳动力也是其贫困的重要原因。

当农业技术发生进步时,有:

xi=Axi(e,q,Ki)

j

j

j

应。(3)考虑外部冲击,如灾害、疾病和战争所派生的贫困。为了分析简便起见,我们暂不考虑税收,毫无疑问,乱摊派的确可以恶化贫困。我们分析的主体始终是低收入阶层,因为他们最容易向下流动,从而转变为贫困者,并且,他们都不是风险偏好者,所以,我们可以不考虑因赌博而陷入的突然贫困。这里的赌博,既可指一个赌局,也可指一次投机活动。

前面已经说明微观贫困度量可采用贫困距gi=π-yi,关于这一点也可略做解释。对于贫困者而

言,主要依靠收入生活,多数人没有积蓄或只拥有价值很小的生存工具。另一个论据是,收入和基本需要在价格稳定时,存在一个基本的单射关系。所以,借助收入来研究贫困程度变动是比较方便的。

(一)封闭农业经济中农民的贫困

(2)

其中,A为技术进步系数。这里,我们假定了技Δxji术进步对产出有一种加倍作用,Δ=xji(e,qi,Kji)

A

>0。技术进步系数有助于解释区域间的收入差异以及贫困程度的不同,贫困地区的技术进步系数必然是较小的。

(二)亦工亦农下的贫困

假设一个封闭的系统,人们从事农业家庭生产

(粮食生产或家禽、家畜养殖业),只需进行内部的物

物交换,而无需与外界进行交换。货币在当地是流通的,他们可将产品转换为货币,也可将货币转换为产品。

设生产者生产n种产品,第j种产品的价格为

Pj,产量为

xji

,则生产者i的收入为yi=∑

j=1n

在农业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下,农村出现了剩余劳动力,这为农民亦工亦农提供了人力条件。剩余劳动力最初的选择是就地非农化,因为就地非农化可以减少农民异地就业的交易费用和风险,同时也便于农作,就地非农化导致了乡镇企业的出现

Pjxji

。农

业生产最大的特点是具有状态依赖性,即xji与气候条件、土地肥力、水等密切相关,我们把这些作为外・12・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005年6月第27卷第3期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Jun.,2005

Vol.27No.3

JournalofShanXiFinanceandEconomicsUniversity(也包括家庭作坊)。1994年,由于生活消费指数增加了24%,使得31%的居民生活水平下降。1995年,物价涨幅虽然

(3)

此时,农民的收入函数为:

yi=∑Pjxi+Wi

j=1n

j

有所遏制,但仍有3815%的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据重庆市总工会1995年11月份的抽样调查显示,该市按必需品法口径计算出来的月人均消费额为196.67元,困难企业职工家庭的人均月生活费收入只有111.47元,在被调查的困难企业职工家庭中,62.06%的家庭入不敷出[2]。

这可以从理论上加以解释,由于工资存在粘性或刚性,无法与价格水平同步浮动,导致工人的实际收入下降,生活水平也随之下降。

农产品价格下降,由(3)式可知,农民的收入下降,生活境况变差。但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民的实际生活也不会得到改善,其原因在于一般均衡原理。福利经济学的一般均衡原理告诉我们,市场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农产品作为基础产品,其价格上涨将引起下游企业产品的价格上涨,然后通过各个市场之间的依存关系,最终折射到几乎全部产品价格的上涨。所以,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只是使农民的名义收入增加了,其实际生活水平却未必能得到改善。如果其他与农民联系较密切的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超过了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幅度,则农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在下降。农产品价格上涨也降低了在校大学生和贫困者的福利,前者无生活来源,依靠家庭供给,而后者依靠政府保障,因为政府保障的调整往往滞后于价格的上涨,所以贫困者更加贫困。

(五)外部冲击

其中,Wi为非农业收入,一般地,我们可认为它代表工资。由于加入了工资,农民的收入部分地受到了雇佣市场的影响。如果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实际工资下降,那么,农民的收入也要下降。近年来,众多中小乡镇企业破产以后,农民增收愈加困难,贫困在进一步恶化。

乡镇企业破产后,农民增加收入需要到异地工作。异地工作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即交易费用和制度约束。设交易费用为E,则农民收入函数转化为:

yi=∑

j=1n

jPjxi

+Wi-E(4)

行为经济学认为,农民心里有一个满意度标准L,当yiΕL时,农民选择异地打工,反之,选择独享剩余劳动力。所以,农民异地工作的交易费用越大,他们遭受贫困的可能性也越大。

目前,户籍制度中城乡权利的不对称,是阻碍农民异地工作的又一原因。主要表现在:(1)为农民进入某些领域工作设置了刚性障碍;(2)进城农民无权享受针对城市居民颁发的社会保障费;(3)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受教育困难;(4)工资无法按时发放,拖欠时间长;(5)工作不稳定。

(三)工人的贫困

当农民完全脱离农业后,就彻底变成了城市工人,当然,他们需要获得当地政府颁发的户口许可证。这时,工人的收入可以表示为:

(5)yi=Wi工人的贫困是和劳动市场的供需态势紧密相连

的。目前,城市里工人的贫困,多与失业(Wi=0)、下岗、待岗、企业效益差等因素有关。

造成工人贫困的深层次原因是体制转轨,因此,工人的贫困也可以称为体制性贫困。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工人文化水平低、缺乏谋生技能是其寻找工作时的柔性制约因素。所以,要改善城市工人的贫困,一方面,要进行制度变迁,从制度上为工人就业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使工人拥有可找到工作的人力资本。

(四)物价水平变动对贫困的影响

有证据表明,物价上涨使低收入工人的生活状况进一步恶化。

1.灾害。灾害包括水灾、旱灾和火灾等。以旱

灾为例,引起的结果可表示如下:

xi↓yi↓Pi↑P-↑P↑

旱灾引起粮食减产,即xi↓,由(3)式知yi↓,粮食减产通过粮食市场引起Pi↑,由一般均衡原理知,最终其他产品价格上涨,记P-为其他产品价格,则P-↑,故一般物价水平P↑。Pi↑通常无助于抵消减产农民的损失,因为减产农民没有多余的粮食出售,价格上涨只能使未受灾的农民收入增加。水灾不仅可使粮食减产,还可能毁灭城市或乡村,直接导致yi↓。火灾对贫困的影响类似于水灾。

2.疾病。设低收入者平均每月得病次数为l,每次治疗费为d。则(3)式转化为:

yi=∑

j=1n

jPjxi

+Wi-∑di

i=1

l

(6)

・13・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005年6月第27卷第3期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Jun.,2005

Vol.27No.3

JournalofShanXiFinanceandEconomicsUniversity由(6)式可知,随着低收入者看病次数的增加,以及医疗费的上涨,其贫困程度在加深。

3.战争。在贫困分析中,我们不应遗忘战争。

贫困远比现在严重,因为大部分人饥寒交迫,朝不保夕,过着帝国主义国家赐予他们的“亡国奴”的人生。走近现代,侵略与战争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它的寿命如此之长令人扼腕。1998年,北约联军侵入南斯拉夫;2001年,美国入侵阿富汗;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日本自卫队也开始向海外派军,并修改宪法,恢复了军国主义道路。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要警惕侵略和战争,因为它们带给我们的贫困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了长达百年的耻辱史。帝国主义国家可以“民主”地杀害我们的人民,可以“民主”地抢劫和掠夺他们想要的资源和财富。他们不讲市场交换,只以武力和暴力来论证他们的强大、卑劣和贪婪。中国的大部分人民都生活在贫困之中,那时的

会更加严重。

[

参考

]

[1]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樊 平.中国城镇的低收入群体———对城镇在业贫困者的社会学考察[J].中国社会科学,1996,(4).[3]西奥多・舒尔茨.经济增长与农业[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4]刘福成.我国农村贫困线的测定[J].农业经济问题,1998,(5).[5]朱 勇.美国关于贫困线的测定[J].社会工作研究,1995,(6).[6]王祖祥.贫困评价与贫困指数[J].经济评论,2000,(1).

[7]徐庆芳.国外对我国贫困人口状况的估算[J].学术动态,2003,(3).[8]蔡荣鑫.国外贫困理论发展述评[J].经济学家,2000,(2).

[9]关信平.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10]康晓光.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11]王 卓.中国现阶段的贫困特征[J].经济学家,2000,(2).

[12]洪朝辉.论中国城市社会权利的贫困[J].江苏社会科学,2003,(2).[13]迪 帕.谁倾听我们的声音[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李・14・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