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出版物质量管理机制建设”研讨会发言述要(上)

2021-02-20 来源:易榕旅网
“出版物质量管理机制建设”研讨会发

言述要(上)

关于《 “出版物质量管理机制建设”研讨会发言述要(上) 》,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编者按:2007年6月21日上午,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在北京举行了主题为“出版物质量管理机制建设”的研讨会。会上,来自六家出版单位的代表首先介绍了各自单位在出版物质量管理机制建设方面积累的经验。这六家出版单位分别是:化学工业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中华书局、人民教育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青年文摘杂志社。之后,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司副司长马国仓,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编审潘国彦,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审邵益文,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吴道弘、中国青年出版社编审郑一奇等领导和专家,就出版物质量管理问题发言。最后,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于友先作总结性讲话。会议由三联书店副总经理、副总编辑樊希安主持。本刊自本期始,分两期刊登与会单位代表和领导的发言。 下载论文网

质量问题已经提出。解决尤为重要

樊希安(三联书店副总经理、副总编辑):

新闻出版总署把2007年确定为出版物质量管理年。中国编辑学会积极响应总署号召,在2007年初组织人民出版社等36家出版单位和网站,向全国新闻出版界发出“确保编辑产品质量奉献优质精神食粮”的倡议,郑重承诺绝不让不合格产品危害社会。当前出版物质量问题已经引起出版管理部门、出版行业协会和出版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问题已经提出,解决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出版界的同仁已经积极行动起来了,不仅从理论上加以研讨,而且从实践上认真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学术工作委员会把这次会议的议题聚焦为“出版物质量管理机制建设”,就是受一些出版单位进行机制探索的启示,想在机制建设上进行深入的研讨。我们想通过这个研讨会引起出版界对机制建设的高度重视,吸引更多的出版同仁来研究质量保障的机制问题。把一些单位的好经验推广开去,也算尽一份出版工作者的责任,为质量管理年作一点贡献。

从加强管理入手,提高出版产品质量

张小平(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

人民出版社以落实出版物质量管理年活动主题和36家单位发出的倡议书的各项内容为契机,从加强管理入手,进一步强化和健全出版物质量保障制度,努力从根本上解决出版物的质量问题。

第一,注重不断增强人的质量意识。社领导同各部门员工一道再一次认真学习了《出版管理条例》、《期刊出版管理规定》、《新闻出版总署重***和重大历史题材出版管理规定》、《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文件。通过这些文件的学习。全体编辑和出版人员进一步增强了保障出版物质量的自觉意识,提高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并坚持以党和国家有关出版的管理规定作为工作的基本准则。

第二,加强组织机构建设,以保证出版物质量。人民出版社在新中国出版史上曾经创造过出版《毛泽东选集》全书不错一字不错一个标点的业绩。如今在出版物数量成倍增长的情况下,为了继续保证其质量,我们在原有的审读基础上,增加人员,扩大职能,重新组建出版物质量管理处,负责对全社所有出版物进行全方位全流程的质量监管。我们增加了质检品种,提高了质检覆盖面,保证每个编辑人员出手的产品都至少被抽查到一种,并对重点图书进行重点抽检。社里对于连续多年抽检定为合格的图书责任人在年终进行奖励。对于不合格产品的责任人,将抽检结果

评定与年终考核工作、技术职务评定工作挂钩,并要求他们与本年度新进职工一起参加业务培训,以提高业务水平。

第三,继续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我社规定所有新进社人员在一年实习期内不能独立发稿。为了保证新进社人员尽快熟悉出版工作,社委会指定经验丰富的编审、副编审作为他们一对一的导师,指导他们学习出版物质量管理方面的知识。这些举措强化了新进社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标准意识,从而使得新进社人员端正了工作态度,增强了工作能力,为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第四,坚持执行选题论证制度。所有选题必须经过编辑室主任或主管主任论证通过,之后由社选题委员会进行选题把关。社选题委员会严格执行取舍标准,严把选题质量,优化选题结构。对于通过的选题由社长最后进行审批,社长必须明确签署意见,使选题责任到人。

第五,继续坚持稿件三审制度,以不出错为原则。责任编辑在初审中必须基本解决书稿中的错误,指明稿件的优缺点。复审要对书稿的文字质量、政治质量、学术价值做出正确的判断。主管社领导最终决定是否发稿。对于重要书稿,我社以不出一个错字为奋斗目标。尤其在2006年《江泽民文选》的编校过程中,

我们提出了不错一字一个标点的要求。为按时保质完成中央交办的这项重大政治任务,我社精心组织了近二十名责任心强、有经验的编辑,分卷进行初审、复审、组内交叉审、组间轮换审、社领导和编辑一道读审,总共经过十个审次的审读和十个校次的校对,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使文选的编校任务得以圆满完成。《江泽民文选》出版以来,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一个错误。

第六,进一步加强校对力量,继续坚持责任校对制度。一支高水平的校对队伍是生产高质量出版物的必备条件之一。近年来,我社通过考试录用了一批应届大学生担任校对工作,通过培训,他们现在已经成为校对的骨干力量。

第七,继续鼓励全社员工在职学习、业余学习,提高责任意识和业务水平。社里为全体编辑、校对人员配备了《现代汉语词典》、《图书出版管理手册》、《作者编辑常用标准及规范》等书,另外还选拔了少量员工脱产学习。

第八,坚持出版物样本质量检查。所有样本先进行质量检查,经过三级认可签批方可进入装订环节。

第九,做好应急准备工作。一旦有读者反映我社图书存在质

量问题,我社将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给予发现问题的读者适当奖励,对不合格的出版物立即全部召回,严肃处理有关责任人员,防止同类事故再次发生。

质量是出版物的生命。出版物的质量包含内容的质量和形式的质量。内容的质量包含社会导向、价值观念、文化含量和创意程度等属于编辑须把握的要素;形式质量则包含版式、装帧、复制等属于出版校对须掌握好的要素。内容和形式都完美的出版物才是高质量的出版物。科学严密的制度设计能使出版物生产在各个环节中有序进行,从而保证出版物的高质量,否则就会顾此失彼。因而,制度的作用极其重要。制度作用的发挥要靠管理来支撑,管理到位了,人的精神就焕发,团队作战就显威。所以,抓出版物质量,从根本上就是要抓好管理,而且要紧抓不放、一抓到位,人民出版社将对此做不懈的努力。

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机制的三件大事

何林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

一、提高出版社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

建立和实施出版物质量管理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项系统工程中,人的素质是最重要最关键的 因素。为了提高出版社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我社首先是把好进人关,尤其是招聘编

校人员和营销人员时,除强调具有一定的学历外,还要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考核,包括书面考核与面谈。书面考核一是考核语文基础知识,特别是错别字辨析能力;二是考核阅读面和对图书的感觉。之后的面谈,考察其综合素质。择优录用,力避请托。

其次是加强学习培训。我社对员工的培训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新员工的培训。所有当年进社的新员工,都必须集中在桂林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强化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出版社的规章制度,了解编校、印务、发行等出版社基本工作内容和基本流程。其中,更重要的是认识和感知我社的企业文化,以便他们能更快地融入出版社这个集体。一个月后,新员工分别到编校、营销、印务等各个部门进行实习,熟悉和了解有关工作的具体内容。实习阶段配以相应的老员工给予指导,并对新员工进行各个阶段的考核,要求他们一年后基本达标,能够基本独立地开展一些基础工作。

另一个层面的培训工作,是对全体员工的常年培训。培训的方式有:举行每月一次的编校质量学习考试;请各地到桂林或者路过桂林的专家学者到出版社讲课指导;组织各级各类培训班、学习班;选派员工出国学习培训,等等。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全社员工已参加各种学习培训的达六百余人次。近年来,我社还积极促进员工参加职业资格考试,要求所有编校人员都必须通过国家规定的考试,并取得相关证书。

提高出版社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是建立和实施出版物质量管理机制的核心工作。

二、建立、健全和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和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是一项长期的经常性的工作。

我社成立二十多年来,遵循新闻出版总署《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和《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的要求,结合我社实际,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的图书质量管理制度并于2003年修订汇编为《员工手册》,发到每一位员工的手中,作为员工日常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工作依据。同时,针对行业形势的变化和社情的变化,我们组织力量不断对《员工手册》进行修订,使之切实起到保障图书质量的作用,使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成为出版社的一项经常性工作。

此外,为了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我社除建立健全各个职能部门并通过各个职能部门对各项工作进行日常的检查和督促外,还通过定期的例会、协调会和不定期的各类工作会议反馈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以切实保障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取得实效。

自2000年起,我社陆续在北京、上海等地设立地方公司,从事图书的选题策划、印前设计和市场推广等工作。这对我社原

有的出版物质量管理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我社在图书质量管理上实行了“全社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对各个地方公司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运作,统一学习培训,统一考核,统一管理机制,统一质量要求;强调各个地方公司的有关工作,在出版社各职能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开展。我社还通过召开全国各个地方公司不同部门的工作例会和年度工作会议,加强沟通,及时发现问题,探讨防范机制和调控手段,制定改进措施和奖惩办法,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出版物的整体质量。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协调出版物质量管理与效能的矛盾

出版物质量贯穿出版社工作的各个环节。除新闻出版总署明确提出,要重点关注内容质量、编校质量、装帧设计质量和印装质量外,出版社其他部门的工作,比如财务工作、营销工作、日常管理工作等各个环节,也都有一个质量管理的问题。因此,我社多年来一直强调各个工作环节的全程质量管理,即各个工作环节都需要有明确和强烈的质量意识。但实际上,由于出版社工作所具有的个性化和智力性特点,流水化的作业和科学化的管理很难全面深入到出版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因此,为出版社的每一个工作环节都建立一套严格而完整的规章制度比较困难。即使我们努力做到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也较难操作,很容易陷入为制度而制度、为管理而管理的怪圈,从而降低出版社的工作效

能和扼杀出版社的创造力。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在全面提高出版社员工整体素质和建立有效的规章制度基础之上的企业文化建设是值得尝试的一个重要举措。

有一位老师曾经这样比喻过:盖房子时,人们用很多不规则的石头把房子垒起来,这个房子是有一定的结构稳定性的。但如果都用方方正正的石头垒房子,这个房子其实是缺乏稳定性的,此时,很重要的是在每一块砖石中间用灰浆将它们凝结成一个整体。企业文化对企业来说,发挥的就是灰浆的作用。企业的规章制度使所有工作环节的界限和职责都很分明。按照规章制度,大家都知道我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责任好象很分明,但是,实际工作中会缺乏很多人性化的东西,会产生一些不符合出版社行业管理的不和谐因素。这时,企业文化建设就要发挥团结和协调作用。二十年来,企业文化建设在我社一直受到高度关注。我社领导班子加强团结和廉政建设,工作中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提倡诚信节俭和严谨务实,鼓励服务社会和回馈大众。这些举措和姿态都促进了员工的社会责任感、人文情怀和学术追求的养成,促使员工树立高远的出版理想,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因此我社从中获益良多。良好的企业文化,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凝聚力的团队,不但是出版物质量的重要保障,更是出版社克服困难、不断创新的智慧源泉和持续动力。

质量决定成败创新成就未来

李钊平(青年文摘杂志社主编):

内容为王,编辑质量对于期刊经营永远是决定性的因素。在新媒体市场竞争环境下,决不能放弃对内容质量至善至美的追求。 作为一家完全依靠市场销售的品牌期刊,我们时时刻刻感受到来自市场的巨大压力。2004年初,杂志发行量出现一些波动。经过深入调查分析,发现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是我们没有做好分内工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原因主要包括,刊物的编印发各个环节缺乏创新,没有与时俱进和不断提升刊物的质量,没有解决好互联网环境下青年品牌期刊的发展问题。

2004年底、2005年初,我们总社领导亲自参加了讨论青年文摘内容的定位。编辑部还组织了调研。最后全社形成了一个共识:就是要积极适应时代和青年读者需求的变化,为青少年读者的课外阅读提供最全面的解决方案。由此出发,我们提出10项编辑主张,制定落实了12项措施。这些措施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是其中的部分措施:

第一,我们每年保持更新10%左右的栏目,有效防止栏目老化。两年来我们先后更新了七个栏目,都受到了读者的欢迎。

第二,我们更加注重采用富有时代气息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第三,我们更加注重情节,通过讲述生动的故事,潜移默化地感染读者。

第四,我们加大了编辑加工的力度,增强了编辑含量。我们现在所用的稿件三分之二以上都经历了较大幅度的编辑加工。

第五,我们严格控制文章的篇幅,大幅增加每期文章的篇数,因为一篇文章传递的信息点是有限的,浅阅读时代的读者也不乐意看到篇幅过长的文章。

第六,我们更加注重图文内容的平衡。一张精彩的图片胜过千言万语,适量增加图文结合的内容适应了读图时代轻松阅读的需求。

第七,我们更加注重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刊物内容定位这个大问题确定下来之后,我们在标题制作、编校、消灭差错,以及字体运用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第八,我们更加注重刊物内容编排的内在逻辑和节奏,让读者更好地体验阅读之美。

第九,我们更加注重编读互动,与读者一起办刊。期刊是编读互动的平台,是编者、读者情谊相互表达的平台。调动读者参与至为重要。除了传统的读者来信、来电话这些交流之外,我们还开设了一个短信平台,把传统的平面媒体与最新的数字移动技术结合起来。出刊后的两三天,我们编辑部最大的任务就是从头到尾把读者第一线的反馈全部看完,及时调整编辑方案。

第十,我们更加注重团队建设,注意探讨编辑艺术。我们还坚持编前会、编后会制度,及时检查反思编辑质量,请发稿量名列前茅的优秀发稿编辑撰写发稿心得、撰写责任编辑心得并在内部讨论。

责任编辑 耿丽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