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气在理先”:康有为对“气”的诗学阐释及实践

2024-01-03 来源:易榕旅网
①第20卷第2期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20 No􀆰22018年05月          JournalofWuyi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Mayꎬ2018

“气在理先”:康有为对“气”的诗学阐释及实践

杨天奇

(山东大学 文艺美学研究中心ꎬ山东 济南 250100)

  摘要:“理”与“气”孰前孰后ꎬ关系到精神与自然谁才是真正的宇宙之本体ꎬ故理气之辨一直是古代哲学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ꎮ康有为认为ꎬ“理”只是人的思想意识ꎬ“气”才是自然万物化生的母体ꎬ且“元”与“气”并非泾渭分明ꎬ“元即气也”ꎬ两者可以互用ꎮ后在«大同书»中ꎬ康有为则干脆将“元”和“气”统称为“元气”ꎬ并主张以元气为本ꎬ笔搜欧亚ꎬ铸造新声ꎮ在元气论的影响下ꎬ康有为的诗文笔力雄厚ꎬ气势磅礴ꎬ于梁任公首倡之“诗界革命”甚有功焉ꎮ

关键词:康有为ꎻ元气ꎻ“理”ꎻ诗学实践中图分类号:B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513(2018)02-0027-06

子»第四章云:“道ꎬ冲而用之ꎬ或不盈ꎮ”此中的“冲”亦可理解为“冲和”ꎬ所谓“冲气”即是阴阳二气互相激荡而生成的中和之气ꎬ因此“冲气”也可叫做“一”ꎮ①这种以气为体的宇宙观ꎬ在先秦时已经成熟ꎬ除了上述提到的«老子»外ꎬ«周易»«管子»«庄子»«鹖冠子»«列子»«荀子»«淮南子»«黄帝内经»等典籍皆对气这一宇宙本体进行了详述ꎮ«管子»将“精气”视为宇宙本原ꎬ主张“道气合一”ꎬ如«枢言»篇云:“道之在天者ꎬ日也ꎻ其在人者ꎬ心也ꎮ故曰:有气则生ꎬ无气则死ꎬ生者以其气ꎻ有名则治ꎬ无名则乱ꎬ治者以其名ꎮ”[3]在«管子»中ꎬ“道”虽为宇宙本原、万物之母ꎬ但气是道化生万物的必经环节ꎬ因此也就自然成了宇宙本体ꎮ«列子􀅰天瑞»:“夫有形者生于无形ꎬ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ꎬ有太初ꎬ有太始ꎬ有太素ꎮ太易者ꎬ未见气也ꎻ太初者ꎬ气之始也ꎻ太始者ꎬ形之始也ꎻ太素者ꎬ质之始也ꎮ气ꎬ形质具而未相离ꎬ故曰浑沌ꎮ”[4]同样认为气是道化生万物的必经环节ꎬ且这种气为太初

体生命生成的基质ꎬ也是宇宙万物构成的本原ꎮ«老子»四十二章云:“道生一ꎬ一生二ꎬ二生三ꎬ三生万物ꎮ万物负阴而抱阳ꎬ冲气以为和ꎮ”[2]道是万物之母ꎬ蕴含阴阳二气ꎬ阴阳二气冲突交融达至新的和谐状态ꎬ自然形成了新的生命体ꎮ又«老

“气”作为中国诗学的一个基本范畴ꎬ既是个

之气ꎬ有阴有阳ꎬ二气交感而生万物ꎮ又«易传􀅰咸􀅰彖传»曰:“咸ꎬ感也ꎮ柔上而刚下ꎬ二气感应以相与ꎮ止而说ꎬ男下女ꎬ是以亨利贞ꎬ取女吉也ꎮ天地感而万物化生ꎬ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ꎮ观其所感ꎬ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ꎮ”[5]阴气为柔ꎬ阳气为刚ꎬ阴处上而阳处下ꎬ二气交流万物化生ꎮ

  康有为早年师从理学大师朱次琦ꎬ尽读«朱子语类»、«朱子全集»ꎬ对宋明理学有比较深入的研究ꎮ西樵山隐居结束后ꎬ康有为开始专注国势与时局ꎬ以经营天下为志ꎬ专意实学ꎮ1882年南归途经上海时ꎬ康有为接触到大量介绍西方政治制度、文化思想的书籍ꎬ初步形成了变法改制的理论构想ꎮ我们知道ꎬ康有为生活的时代ꎬ程朱理学仍被官方视为治国之圭臬ꎬ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皆要遵从“天理”ꎬ否则便被视为悖逆ꎮ然在康氏看来ꎬ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ꎬ程朱理学不但无力担负起“中兴”之任ꎬ甚至“鱼肉臣民”ꎬ使百姓幽怨弥天ꎬ以致动摇王朝统治ꎮ有鉴于此ꎬ康有为开始积极宣称维新变法的必要性ꎬ并借古圣孔子来论证自己改制立法的合理性ꎮ但任何问题都要“从根本上着想ꎬ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1]ꎬ于是南海决定从哲学本体论上探讨理气关系ꎮ

一、“气在理先”与“浩浩元气”

收稿日期:2018-02-05

作者简介:杨天奇(1989—)ꎬ男ꎬ甘肃兰州人ꎬ博士研究生ꎬ主要从事中国哲学、比较诗学、书画美学研究ꎮ

􀅰28􀅰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

以上诸论ꎬ皆认为气能化生万物ꎬ肯定有形之物皆由气构成ꎬ使气从具体的存在物演变成了抽象的哲学概念ꎮ及至北宋ꎬ张载又对气论进一步阐述ꎬ他说:“太虚不能无气ꎬ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ꎮ”[6]认为宇宙的本原是气ꎬ气聚有形而成万物ꎬ气散无形而为太虚ꎬ有形的万物是气聚结的状态ꎬ无形的太虚是气分散的状态ꎮ张载认为ꎬ“太虚即气”ꎬ气无生灭ꎬ无时不有ꎬ是无限永恒的世界本体ꎮ

迨至南宋ꎬ朱熹提出“理在气先”的观点ꎬ述曰:

  

皆运于气ꎮ«列子»谓天地空中之细物ꎬ«素问»谓天为大气举之ꎬ何休谓元者气也ꎬ«易纬»谓太初为气之始ꎮ[11]372

南海列举先秦典籍«周易»、«列子»、«黄帝内经»气本论的观点ꎬ目的是以此为据ꎬ论证“气在理先”的合理性ꎬ他的这一做法ꎬ显然具有很强的“复古”倾向ꎮ然值得注意的是ꎬ南海«易»称大哉乾元乃统天ꎬ天地之本ꎬ

认为“理”才是真正的宇宙之本体ꎮ他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ꎮ天得之而为天ꎬ地得之而为地ꎬ凡生于天地之间者ꎬ又各得之以为性ꎻ其张之为三纲ꎬ其纪之为五常ꎬ盖皆此理之流行ꎬ无所适而不在ꎮ”[7]朱熹认为ꎬ理不仅是自然界“所以然”的规律ꎬ也是人类社会“当然之则”的道德准则ꎮ理作为化生天地万物的最高宇宙本体ꎬ无情意ꎬ无计度ꎬ无形迹ꎬ无造作ꎬ

“只是个净洁空阔的世

界”[8]136“ꎮ理虽借助气来化生万物ꎬ却为气的根本ꎬ气有是理便有是气”[8]114“理”ꎮꎬ但理是本”ꎬ“天下未有无理之 是道也 天地之间“朱生物之本熹将“理”与“气”对举ꎬ以为ꎬ生物之本也ꎬ”ꎬ有理有气“气”为ꎻ气也者ꎮ理也者“生物之具ꎬ形而下之器也ꎬ形而上之”:

生物之具也ꎬ是以人物之生ꎬ必禀此理ꎬ然后有性ꎬ必禀此气ꎬ然后有形ꎮ(«答黄道

夫»)[9]

器ꎮ”«朱熹视易»曰“:理“”形而上者谓之道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形而ꎬ形而下者谓之

上者“道”ꎬ而将“气”看成是“理”化生万物的形而下载体ꎬ气显然从属于理ꎬ受理的支配ꎮ在这里ꎬ气已不具备宇宙本体地位ꎬ仅仅是理衍生万物的质料ꎮ后在«太极图说解»论宇宙生成时ꎬ朱子又发挥了此前的“理在气先”的理论ꎬ再次强调“太极生阴阳ꎬ理生气也”ꎬ“理为气之宰”[10]

对于朱熹的这一观点ꎬ康有为明确反驳到:“朱子谓理在气之先ꎬ其说非ꎮ”[11]133在南海看来ꎬ“化生的母体理”只是人的思想意识ꎮ万物始于气ꎬꎬ而人亦生于气“气”才是自然万物ꎬ气无时不在ꎬ无处不在ꎬ百姓日用而不知ꎮ他还在«春秋董氏学»中指出“气生势ꎬ势生道ꎬ道生理ꎮ”[11]397其实ꎬ关于“理”在“气”前ꎬ还是“气”在“题理ꎮ”因为之前ꎬꎬ“理一直是古代哲学长期争论不休的问”与“气”孰前孰后ꎬ关系到精神与自然谁才是真正的宇宙之本体ꎮ对此ꎬ南海有

“说复古ꎬ并用”ꎬ却不“以太“”、泥古“”ꎬ电”曾尝试以西学改铸本土旧等新名词解释“气”ꎮ他说:“积气而成为天ꎬ摩励之久ꎬ热重之力生矣ꎬ光电生矣ꎬ原质变化而成焉ꎬ于是生日ꎬ日生地ꎬ地生物ꎮ”[12]特别是康德与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ꎬ使康有为对宇宙生成又有了全新的看法:

 斯 )德之韩图发星云之说(康德ꎬ谓各天体创成以前)、法之立拉士(拉普拉ꎬ是朦胧之瓦斯体ꎬ浮游于宇宙之间ꎬ其分子互相引集ꎬ是谓星云ꎬ实则瓦斯之一大块也ꎮ(«诸天讲»)[13]20

陨星积聚可以形成太阳和行星1755年ꎬ康德在«宇宙发展史概论ꎮ1796年»ꎬ法国拉中认为

普拉斯在«宇宙体系论»中提出宇宙星云说ꎬ明确指出星云聚集产生太阳ꎬ太阳排出气体而形成诸多行星ꎮ虽然康德与拉普拉斯在具体说法上有所不同ꎬ但他们皆认为太阳系起源于星云ꎮ因此ꎬ人们将这个假说统称为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ꎬ并得到众多科学家的认可ꎮ康有为也十分赞同星云假说ꎬ在他看来ꎬ自然界开始只有气ꎬ经过长期“摩励”ꎬ在热力、光电的作用下ꎬ逐渐演化为日、月、地球以及众天体ꎬ而地球上的草木、鸟兽、人类也都基于“气”逐渐演化而成:

 生物者 凡物皆始于气ꎬ气也ꎮ所以能生人生物者ꎬ既有气ꎬ然后有理ꎬ理也ꎮ生人ꎮ人日在气中而不知ꎬ犹鱼日在水中而不知也ꎮ[11]133

人与世间万物都是由气而生ꎬ皆禀赋着同样的气ꎬ因此不但人人平等ꎬ而且众生亦当平等ꎮ可见ꎬ康有为之所以继承先秦“气”元论的观点并借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指出气造万物ꎬ其目的首先是为了批判“理生气”的宇宙生成论ꎬ再者就是为了打破禁锢人们思想的“理”这一枷锁ꎮ他的这一做法ꎬ无疑对倭仁、徐桐等人的“不变”思想造成了强烈冲击ꎬ具有很强的“启蒙”意味ꎮ

第20卷第2期          杨天奇:“气在理先”:康有为对“气”的诗学阐释及实践

康有为认为万物始于“气”ꎬ但他的整个哲学思想体系又“以元为体ꎬ以阴阳为用”[14]64ꎬ将“元”视为宇宙之本体ꎬ认为“元为万物之本”[11]373ꎮ此外ꎬ他还说“仁者ꎬ在天为生生之理ꎬ在人为博爱之德ꎮ”[14]379认为在整个世界的发展中ꎬ“仁”是出发点也是归宿点ꎬ禀赋着生生之大德ꎮ康有为此举ꎬ一改前人以“天”、

“理”、

“气”、

“元”遮掩仁的做法ꎬ将“仁”提升到哲学形上本体的地位ꎮ可见ꎬ康有为不仅“以元为体”ꎬ同时􀅰29􀅰

有质之物ꎮ不难看出ꎬ康有为的“元气”更具原理性ꎬ是物质与精神共有的根源ꎮ

二、以元气论为基础的诗文创作

论及“元气”与艺术创作的关系ꎬ南海曾于«诗集自序»中这样讲到:

  夫有元气ꎬ则蒸而为热ꎬ轧而成响ꎬ磨而生光ꎬ合沓变化而成山川ꎬ跃裂而为火山流又“以气为本”、“以仁为本”ꎮ

从字面意义上看ꎬ倘若康有为哲学本体论的基本范畴是“气”和“元”ꎬ那么其哲学性质应当是唯物主义ꎻ如果康有为哲学本体论的基本范畴是“仁”ꎬ那么其哲学性质当为唯心主义论的主要范畴既不ꎮ[15]实际上ꎬ康有为哲学本体是单纯的“上不仅相通气”ꎬ也不是单纯的ꎬ且构成了一个“元”和“等值系统“仁”ꎬ三者在内容”ꎮ②有学者指出ꎬ康有为的“元”是唯一的“体”ꎬ而“气”和“仁”是元分解的两个“元”(个体)ꎬ所以可将康有为的这种哲学构架总结为“一体二元”ꎮ[15]在这种理论构架下ꎬ我们可以发现康有为的哲学思路并不是矛盾、混乱的ꎬ他从预设一个“元”本体出发ꎬ“通过以气解元ꎬ以仁显元ꎬ最终由仁在现象界把自然、社会和人横向联成一个圆融的有机整体ꎬ从而建立了以仁为本的哲学体系ꎮ”[16]其实ꎬ康有为作为一名政治改革家ꎬ其所关心的并不是哲学体系的构建ꎬ在他看来ꎬ“元”与“气”并非泾渭分明ꎬ“元即气也”ꎬ二者完全可以互用ꎮ③年ꎬ康有为在«春秋董氏学»引«春秋繁露􀅰1896重

政»:

 其义以随天地终始也 是以«春秋»变一谓之元ꎮ故人唯有终始也而生ꎬ元ꎬ犹原也ꎬꎬ不必应四时之变ꎮ[11]362此注曰:

1902  

年“ꎬ变一为元康有为在ꎬ元者«大同书ꎬ气也»ꎮ”[11]362

和“气”统称为“元气”ꎮ他说:

中索性将“元” 质也 夫浩浩元气ꎻ人者ꎬ亦一物之魂质也ꎬ造起天地ꎮ天者ꎮ虽形有大小ꎬ一物之魂ꎬ

而其分浩气于太元ꎬ挹涓滴于大海ꎬ无以异也ꎮ[17]

元气生成天地ꎬ天地是元气“魂质”中的存在ꎬ人亦为“魂质”衍生ꎮ南海所论“魂质”并非特指精神世界ꎬ它分浩气于太元ꎬ是有质之电ꎬ

金ꎬ汇聚而为大海迥波ꎬ坱轧有芒ꎬ大块文章ꎮ岂故为之哉?亦不得已也ꎮ[18]10

元气既然是世界的本原ꎬ诗文也是元气汇聚的产物ꎮ有了这种观点ꎬ康有为不但将山川、草木、大海、荒漠等传统意象入诗ꎬ亦将“飞龙”、“惨雾”、“乱云”、“银河”、“巨舰”、“飞船”、“汽车”、“火轮”等新鲜事物引入诗歌创作ꎬ显示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风格ꎮ他的散文也“异境日辟”ꎬ常常骈散结合、汪洋恣意、驰骋纵横、放任自如ꎮ此外ꎬ南海还直接以“元气”入诗ꎬ如«微尘丁酉元旦行舟乐河平各有天ꎮ别启华»:筵贺“欣欣万物皆无我元气ꎬ青山碧水ꎬ上点点吾船ꎮ”[13]185再如«看山»:“阴阳识得同元气只看青山不著书ꎮ”[13]185又«借居榔屿绝顶英督署避暑»云:“元气浩往来ꎬ呼吸变鸿蒙ꎮ天宇忽开朗ꎬ山海还青葱ꎮ”[13]215梁启超曾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探询近世文学流变时ꎬ对于康有为诗文“元气淋漓”的特色给予高度评价ꎬ认为南海之作具有“知人之言大飓风”ꎬꎮ

“火山喷火”ꎬ“大地震”之威力ꎬ确为南海以为诗文须“上感国变ꎬ下哀生民”ꎬ“但他在论述文学的审美情趣时述国政ꎬ陈风俗”[19]ꎬ顺应时代与现实的要求ꎬ却将文学的效力归ꎮ结于作家禀赋的元气ꎬ指出元气“合沓变化而成山川ꎬ跃裂而为火山流金ꎬ汇聚而为大海迥波ꎬ坱轧有芒ꎬ大块文章ꎮ岂故为之哉?亦不得已也ꎮ”[18]10实际上ꎬ“元气”最初为道教术语ꎬ始见于先秦著作«鹖冠子􀅰泰录»:“天地成于元气ꎬ万物成于天地ꎮ”[20]认为“元气”为构成天地万物的基质ꎮ又«论衡»曰:“元气未分ꎬ浑沌为一”ꎬ“万物之生ꎬ皆禀元气”[21]与文学的关系ꎬ曹丕说ꎬ亦在阐明这一观点“文以气为主”ꎬꎮ刘勰言对于气“约称气有刚柔“刚柔迭用ꎬ习有雅郑ꎬ喜愠分情”ꎬ韩愈讲”ꎬ皆凸显了气对文章“气盛言宜”ꎬ沈高下的影响ꎮ康有为基本承袭了上述观点ꎬ然其高

􀅰30􀅰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

明之处在于强调作者内在“元气”与宇宙外在“元气”的交互作用ꎮ他说:“诗者ꎬ言之有节文者耶!凡人情志郁于中ꎬ境遇交于外ꎬ境遇之交压也瑰异ꎬ则情志之郁积也深厚ꎮ情者阴也ꎬ境者阳也ꎻ情幽幽而相袭ꎬ境嫮嫮而相发ꎮ阴阳愈交迫ꎬ则愈变化而磅礴”[18]10人会因境而移情ꎬ乐喜不同ꎬ哀乐异时ꎬ由此呈现出的文章或和管锵锵ꎬ或玉磬铿铿ꎬ各具特色ꎮ在康有为看来ꎬ情属“阴”ꎬ而境属“阳”ꎬ情境愈交迫ꎬ变化愈磅礴ꎬ只有做到首ꎬ其中«过昌平城望居庸关»一诗境界辽阔ꎬ情感激宕ꎬ民族隐忧溢于言表:“城堞逶迤万柳红ꎬ西山岹嵽霁明虹ꎮ永夜驼铃传塞上ꎬ极天树影递关东ꎮ平时堡堠生青草ꎬ欲出军都吊鬼雄ꎮ”[13]157雨后初晴ꎬ秋高气爽ꎬ诗人登上居庸关ꎬ远眺万柳红遍ꎬ彩虹悬天ꎬ心情豁然开朗ꎬ接着将逶迤连绵的长城、辽阔的原野ꎬ衬以永夜驼铃、极天树影ꎬ展现出气吞山河、不甘平庸的抱负ꎬ气象万千ꎬ极富感染力ꎮ1889年ꎬ康有为离开京城ꎬ临行时他对了真正的情境交融ꎬ才能使文章泻如江河ꎬ舒如行云ꎮ在时代的感召下ꎬ康有为的作品带有强烈的悲壮气氛ꎬ于哀痛的基调上抒发豪情ꎬ由此生成的意境或风雨怒号、或万马战酣、或旌旗飞萦、或潮海极目ꎬ极其壮美ꎬ如沧海横流ꎬ感人千载ꎮ钱基博曾对此讲到:“(康有为)糅经语、子史语ꎬ旁及外国佛语、耶教语ꎬ以至声光化电诸科学语ꎬ而冶以一炉ꎬ利以排偶ꎬ桐城义法至有为乃残坏无余ꎬ恣纵不傥ꎮ”[22]康有为主张以元气为本ꎬ笔搜欧亚ꎬ铸造新声ꎬ最终自成高格、呈现出诸多“异境”:浮沉的生活现实造就了其作品多重的审美意向(一)雄浑有力ꎮ南海一生抑郁不得志ꎬꎮ几经

其诗多由现实磨而生光ꎬ沉郁顿挫ꎬ慷概悲凉ꎬ在浅吟低唱中隐伏着一股雄浑之力ꎮ1883年ꎬ中法战争爆发ꎬ邓铁香上书朝廷反对媾和ꎬ主张誓死抵抗ꎮ时隔两年后ꎬ李鸿章同法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法国治理中法新约ꎮ»ꎬ愤懑之余重新勘定中越边界ꎬ南海为好友邓铁香赋诗一首ꎬ并承认越南由以示同情与惋惜ꎬ诗云:“山河尺寸堪伤痛ꎬ鳞介冠裳孰少多?杜牧罪言尤未得ꎬ贾生痛哭竟如何!更无十万横磨剑ꎬ畴唱三千«敕勒歌»ꎮ便欲板舆长奉母ꎬ似闻沧海有惊波ꎮ”[13]146鳞介为水族之统称ꎬ这里讽喻法国是未开化之邦ꎻ冠裳ꎬ指代礼仪之邦即中国ꎮ祖国的山河ꎬ寸尺割让他人ꎬ也会无比伤痛ꎬ中法勘界ꎬ两方谁得到的多谁得到的少?颌联通过杜牧“位卑不敢忘忧国”仍作«罪言»评论时事和贾谊在«治安策»中痛苦太息这两个典故ꎬ表达自己空怀其才、忧心如焚的心情ꎮ颈联“己有横磨大剑十万口更无十万横磨剑”一句ꎬ敌人要战即来ꎬ使全诗意境大开ꎬ并于尾联表ꎬ说自明难以回家闲居奉母ꎬ只求在惊波之上与敌人一决雌雄ꎮ全诗的情感基调虽极度悲怆ꎬ却又显示出一种力挽狂澜、济世安民的博大胸襟ꎮ光绪十四年(1888于八月间游十三陵年)ꎬ康有为到京参加乡试、访居庸关、登长城ꎬ科场失意后ꎬ作诗数十

ꎬ众友人赋诗一组ꎬ如«出都留别诸公之一»云:“一握天龙作骑万灵从ꎬ纵横宙合雾千重ꎬ独立飞来缥缈峰ꎮ眼中战国成争鹿ꎮ怀抱芳心成ꎬ海内人才孰卧龙ꎮ抚剑长号归去也ꎬ千山风雨啸青锋ꎮ”[13]165诗人身骑天龙ꎬ手握芳草ꎬ于九天云霄中驰骋纵横ꎬ即便诸国逐鹿ꎬ但自己却不为所动ꎬ而是抚剑长号ꎬ于青锋间呼啸风雨ꎬ全诗想象奇崛ꎬ气雄力坚ꎮ

不以诗名(二)ꎬ自然绝俗然其诗固有非寻常作家所能及者ꎮ梁启超曾评价说:“南海先生

ꎬ盖发于真性情者ꎬ故诗外常有人也”[23]情的流露ꎬ康有为认为ꎬ大块文章皆由元气汇聚而ꎮ文学是作家性成ꎬ需缘情而发、一气呵成ꎬ绝不能矫揉造作ꎬ以辞章华美为能事ꎮ如«碧月»一诗:

“碧月出沧

海ꎬ隐跃江波间ꎮ清辉翳微云ꎬ流光自澹闲ꎮ星辰烂然明ꎬ河汉有薄寒ꎮ感彼高楼人ꎬ循阶独盘桓ꎮ”[13]143作者通过对皎皎孤月从沧海中缓缓升起ꎬ微云流光交相辉映之景象的描绘ꎬ表达了自己“下帷且归眠ꎬ久寐不能安ꎮ揽衣起徘徊ꎬ长夜浩漫漫”的愁情ꎮ“一切景语皆情语”ꎬ康诗之情之景皆自然而成、毫无造作ꎬ但这一“异境”的实践ꎬ往往得益于诸多脱俗之意象ꎮ1889年ꎬ康有为自京应顺天乡试归途遇五老作峰ꎬ作«庐山谣»一首ꎬ诗云:“紫汉吹落青芙蓉ꎬ随风飘堕江之东ꎮ瓣开四面花玲珑ꎬ化作碧玉千百峰ꎮ倒影翻湖黛色浓ꎬ突兀万丈绚青红ꎮ曾峦重阜架为宫ꎬ五老拄杖碧云中ꎮ”[13]168自古以来ꎬ庐山为文人荟萃灵毓之地ꎬ登临歌咏佳作层出不穷ꎬ南海另辟蹊径ꎬ以落花随风飘堕江水起笔ꎬ点明庐山之来历ꎬ又通过联想使碧玉千百峰富于瓣开四面的动感ꎬ并借助拟人手法将层峦山峰比作五老拄杖碧云中ꎬ形象贴切ꎮ整首诗如作者泼墨挥毫ꎬ境界博大浩渺、辽阔雄奇ꎮ戊戌遘祸ꎬ康有为遁迹海外ꎬ“五洲万国ꎬ靡所不到ꎮ风俗名胜ꎬ托为咏歌ꎮ”[18]10他周游列国十六年ꎬ作诗歌八百余首ꎬ有不少记写了异域风情ꎬ

第20卷第2期          杨天奇:“气在理先”:康有为对“气”的诗学阐释及实践融泰西新事物、新名词于古诗中ꎬ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ꎮ自然山水陶冶了康有为的性情ꎬ影响了其作品的取材与风格ꎮ诗人很善于抓住各地风光的特点加以描绘ꎬ譬如他笔下的瑞士湖山:“碧松遍山草芊芊ꎬ碧绿丘壑白峰峦ꎮ山巅成千湖ꎬ明漪动紫澜ꎮ小湖柳漪波ꎬ荡桨饶风烟ꎮ大湖数百里ꎬ诸渚侵其间ꎮ虹桥苔矶间绿阑ꎬ万千楼阁枕湖干ꎮ抗山架壑高下繁ꎬ白塔红亭冠山巅ꎮ水榭林屋隐涧泉ꎬ汽船翻浪穿湖边ꎮ铁轨穴隧上山巅ꎬ欧洲诸国程途􀅰31􀅰

楼阁ꎮ􀆺􀆺摩天九百尺ꎬ云构巍岳岳ꎮ呼吸通帝座ꎬ碧霞仰斑驳ꎮ深碧地中海ꎬ渴揽同一勺ꎮ汤汤太平洋ꎬ横海谁拏攫?我手携地球ꎬ问天天惊愕ꎮ”[13]247多用夸张比拟之手法ꎬ纵情挥洒ꎬ情感浓郁ꎬ可与李白、岑参雄豪相媲美ꎮ康有为曾在«人境庐诗草序»中认为黄遵宪的诗“博以寰球之游历ꎬ浩渺肆态ꎬ感激豪富”[24]ꎮ其实ꎬ康诗比黄诗气势更为壮阔ꎬ诗境也更为壮美ꎬ元气淋漓ꎬ卓然为一代之大家ꎮ[25]

便ꎮ”[13]243阿尔卑斯山顶白雪皑皑ꎬ山中草木葱郁ꎬ冰川融雪成瑞士国中大小冰碛湖泊ꎬ万千楼阁ꎬ耸立湖岸ꎮ诗人以轻灵之笔ꎬ着紫澜、风烟、红亭、白塔于其间ꎬ色彩绚丽ꎬ令人沉醉ꎮ南海生于忧患ꎬ几经坎坷ꎬ自然山水成为他心灵的隐居地ꎬ他纵情山水ꎬ咏歌叹唱ꎬ最终走进清雅绝俗之境ꎮ诗文表现出浓郁的悲凉气氛(三)阔大壮美ꎮ在国家危亡之际ꎬ却又不深陷于伤感ꎬ康有为的

ꎬ往往磨砺奋发ꎬ在悲伤的基调上呈现出“浩渺肆恣ꎬ感激豪宕”[24]的壮美之感ꎮ其诗如:“风鬟雾鬓现天人ꎬ下界骑龙转法轮ꎮ不嫁娉婷真可惜ꎬ虚将云雨泣乾坤ꎮ日射金鳞片片开ꎬ仙人初出贝宫来ꎮ吸将四大海水尽ꎬ洗涤天河无寸埃ꎮ”[13]155诗人将日光普照大海的场景描绘为“金鳞片片开”ꎬ色彩鲜明ꎬ富有动感ꎬ气势恢弘ꎬ并表示要吸尽四大海水ꎬ其抱负气概可见一斑ꎮ再如«登万里长城»更是众多长城诗中极为豪宕的一首:“秦时楼堞汉家营ꎬ匹马高秋抚旧城ꎮ鞭石千峰上云汉ꎬ连天万里压幽并ꎮ东穷碧海群山立ꎬ西带黄河落日明ꎮ且勿却胡论功绩ꎬ英雄造事令人惊ꎮ”

[13]158

身处莽莽群

山、巍巍长城ꎬ南海有感而发ꎬ称颂秦始皇所筑长城东穷碧海、西带黄河乃惊人壮举ꎬ尤其第三句化用神人鞭石下海为秦皇造石桥的典故ꎬ表现了英雄人物不可思议的非凡力量ꎮ康有为并不像古人那样对始皇建长城一事持否定态度ꎬ而将其视为“英雄造事”抵御外侮的历史功绩ꎬ此时距南海变法虽尚有多年ꎬ但早已将壮志寄寓其间ꎮ1899年ꎬ政变失败后的康有为赴加拿大及英国ꎬ面对浩浩太平洋时ꎬ他不禁发出“独运南溟指白日ꎬ鼋鼍吹浪到沧洲”的感慨ꎬ然悲伤之余ꎬ表示仍要“老龙嘘气破沧溟ꎬ两戒长风万里程ꎮ巨浪掀天不知远ꎬ但看海月夜中生ꎮ”

[13]196

诗中之场景如烟岫郁攸、蜿蜒漫

空ꎬ情深而文明ꎬ实为“化神”之作ꎬ自然折射出诗人的个性精神ꎮ再如名篇«登巴黎铁塔顶»:“浩浩凌天风ꎬ高标卓碧落ꎮ邈邈虚空中ꎬ华严现

不容否认ꎬ康有为作为一名政治活动家ꎬ行文终究是为了载道ꎬ力倡元气之论亦莫能外ꎮ对此ꎬ余英时指出:“中国知识分子在性格上所表现的一个最大的缺点是由传统的政治权威造成的ꎬ特别是明清以来的专制政治ꎮ传统的知识分子虽然持道与势相抗ꎬ但是中国的道是无形式、无组织的ꎬ不像基督教或伊斯兰教那样可以通过有组织的教会和政治权威公然抗衡ꎮ”[26]南海有感于社会风俗败坏、人心道德沦亡ꎬ希望通过对“元气”的激发振奋人心、唤醒国民ꎬ就这点而言ꎬ其用心良苦可悯可鉴矣ꎮ因此ꎬ不可一味以今人视角评之判之ꎮ康有为所论的“元气”虽然是“无形式、无组织”的ꎬ但在文风日益衰微的时代ꎬ其充满元气的诗词歌赋、政论杂说ꎬ风靡一时ꎬ感人至深ꎬ不仅是文坛“有功焉先声”ꎬꎮ亦是“先导”ꎬ于任公之“诗界革命”确注释:

①冯友兰说是多数的意思:“我认为所谓冲气就是一ꎮ二生三就是说ꎬ有了阴阳ꎬ阴阳是二ꎬ很多的东西就ꎬ三在先秦

生出来了ꎮ”见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十二卷)»ꎬ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ꎬ第403页ꎮ

②张立文曾指出等值的概念系统ꎬ在康有为那里”ꎮ见张立文ꎬ“:«康有为仁心元一体论仁、元(气和元气)、心是

»ꎬ

③«有学者指出齐鲁学刊»ꎬ2014年第1期ꎬ第8页ꎮ

气’ꎬ一般都可以换成:“在梁启超‘气、康有为’ꎬ并被认为是所有事象、谭嗣同那里所见的、事物‘元

的根基ꎮ”见[日]小野泽清一、[日]福永光司、[日]山井涌著ꎬ李庆译:«气的思想:中国自然观与人的观念的发展»ꎬ上海人民出版社ꎬ2014年版ꎬ第500页ꎮ

参考文献:

[1]胡适社ꎬ2016:.中国哲学史大纲导言.

[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

[2]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ꎬ

􀅰32􀅰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

[3]管子[M].房玄龄ꎬ注.刘绩ꎬ补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ꎬ2015:74.

[4]严北溟ꎬ严捷.列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ꎬ[5]韩立平.周易译注[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ꎬ[6]喻博文.正蒙注译[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ꎬ1990:3.

2015:125.1986:2.2003:233.

人民大学出版社ꎬ2007.

[15]刘景山.康有为的“一体二元”及其历史渊源[J].学术

月刊ꎬ1984(7):32-36.

[16]孙亦平.从以元为体到以仁为本[J].南京大学学报(哲

学􀅰人文􀅰社会科学)ꎬ1991(3):119-125.

[17]姜义华ꎬ张荣华.康有为全集:第七集[M].北京: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ꎬ2007:9.

[18]姜义华ꎬ张荣华.康有为全集:第九集[M].北京: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ꎬ2007.

[19]姜义华ꎬ张荣华.康有为全集:第四集[M].北京: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ꎬ2007:1.

[20]黄怀信.鹖冠子汇校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ꎬ[21]王充.论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ꎬ2004:349.

2010:254.1959:19.2004:251.

[7]朱杰人ꎬ严佐之ꎬ刘永翔.朱子全书:第二十三集[M].上

2002:3376.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ꎬ

[8]朱杰人ꎬ严佐之ꎬ刘永翔.朱子全书:第十四集[M].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ꎬ2002.[9]朱杰人ꎬ严佐之ꎬ刘永翔.朱子全书:第二十一集[M].上

2002:1305.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ꎬ

[22]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M].长沙:岳麓书社ꎬ[23]梁启超.饮冰室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ꎬ[24]姜义华ꎬ张荣华.康有为全集:第八集[M].北京: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ꎬ2007:409.

[25]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ꎬ[26]何俊.余英时学术思想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ꎬ2010:65.1998:101-102.

[10]朱杰人ꎬ严佐之ꎬ刘永翔.朱子全书:第十三集[M].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ꎬ2002:70.[11]姜义华ꎬ张荣华.康有为全集:第二集[M].北京: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ꎬ2007:133.

[12]姜义华ꎬ张荣华.康有为全集:第一集[M].北京: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ꎬ2007:111.

[13]姜义华ꎬ张荣华.康有为全集:第十二集[M].北京: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ꎬ2007.

[14]姜义华ꎬ张荣华.康有为全集:第五集[M].北京:中国

[责任编辑 李夕菲]

敬 告 作 者

  本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网及CNKI系列数据库、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等多家数据库或电子期刊收录ꎬ故凡向本刊投稿者ꎬ均视为其文稿在本刊发表后可供上述数据库或电子期刊收录并上网ꎮ凡不同意文稿被收录、上网的作者ꎬ请在来稿时声明ꎬ本刊将做适当处理ꎮ

五邑大学学报编辑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