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组:识记“乃、其、以、因、于、之”等虚词常见用法和意义。
(一)乃
1、 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③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二)其
1、用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4)指示代词,表示近指、远指。可译为“这”“这个”\"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②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 3、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①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以
1、介词
1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农人告余以春及。(《归园田居》)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祭十二郎文》)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2、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3)表示目的关系,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辞》) 3、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不译 ①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4、动词
(1)以为,认为。 ①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5、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6、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
(四)因
1、介词
(1)依照,根据。 ①变法者因时而化。
②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 (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5)因为,由于。
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2
2、副词:于是,就。
①项王即日因留沛公饮。(《赤壁之战》) 3、名词:原因,缘由,机缘。
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4、动词:沿袭,继续。 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五)于
作介词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廷。(《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①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5)被。
①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6)与,跟,同。
①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7)比。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六)之
1、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子犯请击之(《烛之武退秦师》)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指示代词:这,此。 ①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2、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5)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3、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二、针对性练习:请解释下列句中的“以”“因”“乃”“于”“之”“其”意义和用法 1、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4、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6、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7、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8、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9、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10、皆以美于徐公。 1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2、因人之力而蔽之,不仁。 13、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14、而君幸于赵王。
1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6、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1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8、夫晋,何厌之有?
19、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20、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2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2、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23、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24、既自以心为形役
25、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26、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2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8、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3
29、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30、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3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3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33、徘徊于斗牛之间 34、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35、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6、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37、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38、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三、触摸高考
(一)请指出下列虚词“以”的意义和用法。
(1)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2014浙江) (2)日削月割,以趋于亡。(2014安徽) (3)具告以事(2014山东) (4)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2014四川) (5)如惠语以让单于(2013湖南) (6)使工以药淬之(2012天津) (7)但以刘日薄西山(2012山东) (8)樊哙侧其盾以撞。(2012江西) (9)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2012湖南) (10)农人告予以春及(2011安徽) (11)作《师说》以贻之(2011江西,2007上海)(12))醉则更相枕以卧(2011浙江) (13)斧斤以时入山林(2010天津) (14)以勇气闻于诸侯(2010山东) (15)以吾一日长乎尔(2010上海)
(16)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2010四川) (17)洎牧以谗诛(2008天津,2009山东) (18)木欣欣以向荣(2009湖南,2012安徽)
(19)而告以成功(2009上海) (20)问征夫以前路(2009四川) (21)几以捕系死(2009浙江) (22)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2008重庆) (23)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2008年湖南) (24)秦亦不以城予赵(2006天津,2008福建)
(25)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2004江苏) (26)不赂者以赂者丧(2007山东) (27)以其无礼与晋,且贰于楚也(2007福建) (28)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2007四川)
(29)梅以曲为美(2007浙江) (30)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2007江西) (31)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2006安徽) (32)仆以口语遇遭此祸(2006四川) (3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2006湖南) (34)王好战,请以战喻(2006江苏) (35)焉用亡郑以陪邻(2006江苏) (36)不然,籍何以至此(2006江苏) (二)请指出下列虚词“之”的用法和意义。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2014四川) 2、徒慕君之高义也(2013四川)
3、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2013湖南) 4、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2012天津) 5、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012湖南) 6、此亡秦之续也(2011山东)
7、臣之壮也,犹不如也(2011安徽) 8、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2010江西) 9、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010山东) 10、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2010上海) 1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2013湖南) 12、不知东方之既白(2009浙江) 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2008福建)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007山东) 15、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2007天津) 16、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2007江西)
1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006安徽) (三)请指出下列虚词“其”的意义和用法 (1)其翼若垂天之云(2014四川)
(2)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2014山东)
(3)余嘉其能行古道(2013四川) (4)盖将自其不变者而观之(2012天津) (5)吾其无意于人世矣。(2012四川) (6)且行千里,其谁不知?(2012江西) (7)吾其还也。(2009湖南2012浙江) (8)秦王恐其破璧。(2011湖南) (9)尔其无忘乃父之志!(2011四川、湖南) (10)其自视也,亦若此。(2011湖南) (11)吾令人望其气(2011上海,湖南) (12)天之苍苍,其正色也(2010浙江) (1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2009上海) (14)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2009天津) (15)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2008浙江) (16)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2008湖南) (17)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2007安徽) (18)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2004湖南)
(四)请指出下列虚词“于”的意义和用法。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2014浙江) (2)州司临门,急于星火(2013山东) (3)月出于东山之上(2012安徽)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2012天津) (5)故燕王欲结于君。(2011山东,2007湖南) (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2011天津)
4
(7)室西连于中闺(2011浙江) (8)以勇气闻于诸侯(2011江西) (9)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010江西) (10)且贰于楚也(2010浙江) (11)当其欣于所遇(2010山东) (12)赵尝五战于秦(2009天津)
(13)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2009湖南)(14)今是溪独见辱于愚(2008浙江)
(15)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2007江西) (16)师不必贤于弟子(2007福建)
(五)请指出下列虚词“乃”的意义和用法。 (1)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2014四川) (2)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2014安徽)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2008浙江) (4)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2013天津)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2007四川) (6)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2010四川)
(7)良乃入,具告以事(2009江西) (8)精思傅会,十年乃成(2009天津)
(9)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2009四川) (10)断其喉,尽其肉,乃去(2006北京) (1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2006四川) (六)请指出下列虚词“因”的意义和用法。 (1)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2008湖南、北京) (2)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之。(2013安徽) (3)因泣下霑矜,与武诀去(2010天津) (4)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2009四川)
(5)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2009北京) (6)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2006广东) (7)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2005全国3) 四、巩固训练。
1、选出与例句加点的虚词用法意义相同的一句( ) 例句: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B.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下列四个选项中“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个选项的是( ) A.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 不赂者以赂者丧 C.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 以勇气闻于诸侯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都相同的一项( )
A.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②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夫晋,何厌之有? C.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② 赵亦盛设兵以待
D.①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②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都相同的一项( ) A.①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② 农人告余以春及
B.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D.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②不坠青云之志
5、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余船以次俱进。 ② 忽魂悸以魄动。
B、①我见相如,必辱之 ②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C、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D、①访风景于崇阿 ②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6、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② 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B、①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①之二虫又何知。 ②宋何罪之有?
D、①其一人夜亡,告之 ②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7、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5
A、①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②王之蔽甚矣
B、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②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C、①导大窾,因其固然 ②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D、①其意常在沛公 ②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8、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B、①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C、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② 秦王恐其破壁。
D、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9、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②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B、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C、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②得复见将军于此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②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C、①人非生而知之者 ②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实迷途其未远
11、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② 君幸于赵王。
B、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①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D、①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②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1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②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B、①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②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C、①将有事于西畴 ②燕王欲结于君。
D、①因河为池 ②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13、下列句子中的“以”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敢以烦执事? D、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14、下列句子中的“以”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的一项是:( ) A、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B、逆以煎我怀。 C、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D、樊哙侧其盾以撞。
15、下列句子中的“以”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的一项是:( ) A、常以身翼蔽沛公 B、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D、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16、下列句子中的“之”作语助,用作动词的一项是:( )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B、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17、下列句子中的“其”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樊哙侧其盾一撞 B、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C、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D、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18、为下文空缺处选出恰当的选项( )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 )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 )足?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A、于 其 而 B、其 之 以 B、其 之 而 D、于 其 以 19、为下文补上合适的虚词。 王粲,汉末人,( )强记(记忆力特强)过人。尝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曰:“卿能默诵乎?”曰:“能。”( )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又尝观人弈,风骤至,局败,对局者争之,粲为之复局。棋者讶而不信,( )帕盖局,更以他局使复,数十子无一误者,棋者服。
五、综合提升:阅读短文,完成题目要求。
孙泰,山阳人,少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风。泰妻即姨妹也。先是姨老矣,以二子为托,曰:‚其长损一目,汝可娶其女弟。‛姨卒,泰娶其姊。或诘之,泰曰:‚其人有废疾,
6
非泰不可适。‛众皆伏泰之义。尝于都市遇铁灯台,市之,而命洗刷,却银也,泰亟往还之。中和中,将家于义兴,置一别墅,用缗钱二百千。即半授之矣,泰游吴兴郡,约回日当诣所止。居两月,泰回,停舟徒步,复以余资授之,俾其人他徙。于时,睹一老妪,长恸数声,泰惊悸,召诘之。妪曰:‚老妇尝逮事翁姑于此,子孙不肖,为他人所有,故悲耳!‛泰怃然久之,因绐曰:‚吾适得京书,已别除官,固不可驻此也,所居且命尔子掌之。‛言讫,解维而逝,不复返矣。(选自王定保《唐摭言•节操》)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 复以余资授之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认 B、①.泰怃然久之 ②填然鼓之
C、①因绐曰 ②不如因善遇之 D、①将家于义兴 ②而君幸于赵王
【参考答案 】
二、针对性训练: 1、才 2、竟、反而 3、自己 4、还是 5、大概 6、难道 7、还是----还是------8、用 9、在 10、认为 11、任用 12、凭借 13、经由、通过 14、被
15、比 16、消独 17、定语后置标志 18、宾语前置标志 19、衬字 20、到 21、并列关系,“并且”。 22、连词,因为 23、介词,因为 24、介词,拿、用 25、表目的,“来” 26、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7、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8、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9、副词,表推测,大概 30、代词,他的 31、代词,它的 32、介词,在 33、介词,在 34、介词,到 35、介词,表被动 36、副词,于是,就 37、代词,这样 38、副词,“于是、就” 三、触摸高考、(一)虚词“以”
(1)介词,凭借(2)连词,表结果,以致(3)介词,把(4)介词,因为
(5)连词,表修饰(6)介词,用(7)连词,因为(8)连词,表修饰(9)介词,用、拿 (10)介词,把(11)连词,表目的,来(12)连词,表修饰(13)介词,“按、在” (14)介词,因为。(15)连词,因为(16)介词,凭„„的身份(17)介词,因为 (18)连词,表修饰(19)介词,用,拿(20)介词,“把”。(21) “因为”
(22)介词,因为(23)介词,因为(24)介词,把(25)介词,表原因(26)介词,因为 (27)连词,因为(28)表修饰(29)介词,把(30)介词,把(31)介词,凭借 (32)因为(33)介词,拿、用(34)介词,拿、用(35)连词表目的,“来” (36)介词,凭借 (二)虚词“之” 1、结构助词“的”。 2、助词,的 3、代词,他,指项伯 4、助词,的 5、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6、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8、指示代词,这
9、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0、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11、代词,这样的事。 12、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3、助词,补语的标志,得 14、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5、代词,指这件事 16、定语后置的标志。 1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三) 虚词“其” (1)代词,代大鹏)(2)副词,表揣度语气,大概。 (3)代词,他。(4)代词,代之水和月(5)副词,表推测,大概 (6)表反问,难道、怎么(7)语气副词,“还是”,表示委婉商量的口气
(8)代词,第三人称,他(9)副词,表期望,一定(10)代词,第三人称,他 (11)第三人称代词,他(12)连词,表选择(13)代指那些 (14)代词,表示物主,他的;(15)第一个,助词,无实义;第二个,指示代词,那 (16)代词,他的(17)代词,其中的(18)表反问,“难道、怎么”。 (四)虚词“于”
(1)介词,对于(2)介词,比(3)介词,表处所,从、由(4)介词,被 (5)介词,和、同(6)介词,表处所,从、由(7)介词,和、跟、同 (8)介词,表范围,在(9)介词,译为“在”(10)介词,对 (11)介词,表对象,译为“向,对”;(12)介词,和(13)介词“对于” (14)介词,表被动(15)介词,被(16)介词,比 (五)虚词“乃”
(1)于是,就(2)副词,才(3)副词,表转折,竟然、却(4)副词,于是,就 (5)副词,却(6)副词,于是、就。(7)副词,于是、就(8)副词,表顺承,才 (9)副词,表转折,竟然、却(10)副词,才(11)表转折,竟然、
7
(六)虚词“因”
(1)介词,趁着、趁此(2)介词,因为(3)副词,“就”的意思(4) “于是、就” (5)副词,“于是、就(6)介词,通过(7)副词,于是 四、巩固训练
1.B 2. D 3. B 4.C 5、D 6、B 7、A 8、C 9、C 10、B 11、C 12、D 13、D 14、B 15、D 16、D 17、D 18、B 19、其 因 以 五、综合提升 20、B 【参考译文】
孙泰是山阳人,年轻时师从皇甫颖,志行品德很有古代贤人的风范。孙泰娶的妻子是他姨母的女儿。之前,姨母年纪大了,把两个女儿托付给孙泰,说:“姐妹俩中,姐姐一只眼睛有毛病,你可以娶妹妹。”姨母去世后,孙泰娶了姨母的长女。有人不解,问起这件事,孙泰说:“她眼睛有毛病,除了嫁给我就嫁不出去了。”众人都佩服孙泰的义气。孙泰曾经在都市遇见一座铁灯台,把它买了下来,叫人洗刷,原来是银制品,孙泰赶忙去还给卖主。唐僖宗中和年间,孙泰计划在义兴安家,买了一座别墅,得用两百贯钱。付了一半钱后,孙泰就前往吴兴郡游览,约定回来后就到新买的别墅去。过了两个月,孙泰回来,停船步行,又把其余的购房款交给房主,让他搬迁到别处。在这个时候,孙泰看到一个老妇人痛哭了好几声,孙泰听了心里惊悸,就把她叫过来问话。老妇人说:“我曾经在这里侍奉过公婆,子孙不成材,别墅成了别人的了,所以我才伤心!”孙泰怅然失意了很久,就哄她说:“我刚好收到朝廷的公文,已经给我另外任命了官职,不能住在这里了,这个地方先让你的儿子掌管吧。”说完,孙泰就解开船绳坐船离去,不再回来了。
第二组虚词:识记运用虚词“而”“何”“乎”“且”“若”“所”。
一、高考典题:(2015山东卷原文略)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见其虚则进 置杯焉则胶 B.是故智者为之谋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C.无以知士卒之寒暑 蚓无爪牙之利 D.炊者皆熟,将乃就食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答案A 【解析】A皆为“就”之意。B介词,替/介词,被。C助词,的/助词,定词后置的标志。D副词,才/副词,于是,就 二、请你识记 (一)【而】 1、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2、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8
3、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二)【何】
1、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2、用作疑问副词。
(10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4、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三)【乎】
1、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2、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乎:对。)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③以吾一日长乎尔。(《论语》)(乎:比。)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乎:对。) ⑤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3、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四)【且】
1、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①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2、用作副词。 (1)将,将要。
9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暂且,姑且。
①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五)【若】
1、动词,像,好像。
①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 ③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2、用作代词。
(1) 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鸿门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3、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师,师必退。(《烛之武见秦师》)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见秦师》) (2)至,至于。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六)【所】
1、名词,处所,地方。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2、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②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2)表大概数目,译为“多”“左右”。 ①父去里所,复还。(《留侯传》) (3)“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①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3、【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三、针对训练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虚词(“而”“何”“乎”“且”“若”“所”)的意义或用法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2、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4、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5、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6、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7、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8、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9、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0、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1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12、大王来何操?
10
13、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14、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15、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16、技盍至此乎?
17、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8、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1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0、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1、以吾一日长乎尔。
2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23、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 24、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25、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26、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27、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28、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29、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30、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 31、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3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33、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34、某所,而母立于兹。
35、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36、父去里所,复还。 37、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38、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
39、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四、触摸高考:(解释下列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而 1、(2014浙江卷)随人而问章句 2、(2014浙江卷)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3、(2014天津卷)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 4、(2014天津卷)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5、(2014安徽卷)去而人爱思之 6、(2014安徽卷)临清流而赋诗
7、 (2013湖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 8、(2013湖南卷)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9、(2013山东卷)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10、(2012山东卷)拱手而问曰 11、 (2012山东卷)朝济而夕设版焉 12、(2011四川卷)欲一见而不能 13、(2011四川卷)吾尝终日而思矣 14、(2009四川卷) 人非生而知之者 15、(09浙江)不患贫而患不安 16、(08 福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17、(08 天津)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18、(06湖南)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二)【所】 1、(2014山东卷)后虽元帅、万夫长有所陈说 2、(2014山东卷)及其所之既倦 3、(2013安徽卷)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4、(2011浙江)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及 5、(2011浙江卷)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6、(2008北京卷)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7、(2008安徽卷)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8、(2008天津卷)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9、(2007重庆卷)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三)乎
11
1、(2014湖南卷)客鸡(外来的)义勇超乎群 2、(2014湖南卷)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3、(2006湖南卷)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4、(2007浙江卷)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四)且
1、(2013四川卷)柏(人名)告以必先立志,且举先儒之言 2、(2013四川卷)且贰于楚也 3、(2012广东卷)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4、(2012广东卷)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 5、(2011天津卷)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6、(2011重庆卷)使者采木且及柳 7、(2011广东卷)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 8、(2009山东卷)敌人旦暮且至击汝 9、(2009山东卷)若属且为所虏 10、(2006江苏卷)且放白鹿青崖间 11、(2005广东卷)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12、(2004福建卷)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1、(2006福建卷)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2、(2004北京卷)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3、(2004辽宁卷)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五)何
(2011四川卷)试问徽之先生何在 (2011四川卷)君何以知燕王
(2008安徽)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五、巩固练习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②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B、①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C、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D、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B.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
C.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②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D.①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②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 B.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②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C.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①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B、 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②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C、 ①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 ②示赵弱且怯也。
D、 ①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②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②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B.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②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C.①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②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D.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②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6.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②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C.①儿寒乎?欲食乎? ②技盖至此乎? D.①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②大王来何操?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②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①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② 成明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12
C、①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D、①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②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也
8.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蟹六跪而二螯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B.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②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C.①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②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D.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9、下列各组句子中的“而”,均表转折关系的一组是( )
A.①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②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C.①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D.①剑阁峥嵘而崔嵬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0.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禁家人侵渔
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于人,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 )纳贿,或名假贷,或託姻属,宴馈徵逐,通室无禁,以致动相掣肘,威无( )施。己虽日昌,民则日瘁,己虽日欢,民则日怨。由是而坐败辱者,盖骈首骊踵也。呜呼!使为妻妾而为之,则妻妾不能我救也;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使为朋友而为之,则朋友不能我救也。妻妾、子孙、朋友皆不能我救也,何( )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盖自为虽阖门恒淡泊,而安荣及子孙;为人虽讙然如可乐,而祸患生几席也。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者,未易与言。有官君子,其审择焉。 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或因讼( )纳贿 ②以致动相掣肘,威无( )施 ③ 何( )廉勤乃职 A. 何 与 而 B. 而 所 若 C. 且 所 若 D. 者 所 而
六、高考定标: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修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苏轼叙其文曰:‚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识者以为知言。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节)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青 ② 朝济而夕设版焉 B、①以荒远小邑,且如此 ②若属且为所虏
C、①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②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D、①奖引后进,如恐不及 ②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参考答案:
三、针对性训练
1、表并列 2、表并列 3、表递进 4、表顺承 5、表转折 6、表假设 7、表修饰 8、表目的 9、表因果 10、通“而”,你的。 11、为什么 12、什么 13、怎么 14、多么 15、语气助词、疑问语气,“呢” 16、疑问助词,“呢” 17、反问语气,“呢” 18、感叹语气“啊” 19、对,对于 20、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21、比 22、-----的样子 23、并且 24、况且 25、尚且 26、又 27、将要 28、暂且 29、像 30、你 31、这样,如此 32、如果 33、至于 34、处所 35、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 36、左右 37、为----所,表被动 38、所以,表凭借 39、表原因 四、触摸高考
而【1、于是,就 2、表转转,却 3、 因而 4、表转折,却 5、转折 6、顺承 7、 转折 8、转折 9、转折 10、修饰 11、转折12、 转折 13、 表修饰 14、 就 15、转折 16、 顺承 17、 转折 18、并列】
所【1、 所之结构 2、构成所之结构 3、 动词前,所字短语 4、用在动词前,所字短语 5、助词,所字结构 6、被(介词),被动句,固定句式“为„„所”7、用在动词前,
13
形成所字短语。 8、表原因 9、用在动词前,形成所字短语。】 乎【1、 比 2、 词尾 3、语气助词 4、介词,“比”】
且【1、并且2、 并且3、 将近 4、将近5、 尚且 6、将要 7、 将要 8、 将要 9、将要10、 副词,暂且11、 连词,表转折,反而,却 12、表转折,然而,可】 若【1、 动词,像 2、 代词,你 3、 连词,如果】 何【1、哪里 2、什么 3、代词,什么】 五、巩固练习:
1、C 2、B 3、C 4、C 5、D 6、C 7、D 8、D 9、A 10、B 六、高考定标
答案:A【解析:A项中的两个“而”均为连词,表示转折关系。B项中前一个“且”为连词,尚且;后一个“且”为副词,可译作“暂且”。C项中前一个“若”为动词,“跟„„一样”“如同„„”;后一个“若”为连词,“如果”。D项中前一个“如”为副词,“好像”;后一个“如”为动词,“到、往”。】
第三组虚词:识记虚词“为”“焉”“也”“与”“则”“者”意义和用法。 一、高考典题导入
(15年皖卷,原文略)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目镜次其别号也 B、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
吾其还也 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C、予辈皆为赋诗 D、馈问亟至,一无所受 为武置酒设乐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答案】C 【解析】C项都是介词,译为:“给”。A项前者代词译为“他”;后者表示商量语气,译为:“还是”。B项前者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后者表示转折,译为:“却”D项前者是所字结构;后者表示被动。 二、请你识记
(一)【为】
1、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2、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鸿门宴》) (4)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3、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14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二)【焉】
1、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师说》)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代词。
(1)相当于“之”。 ①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3、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三)【也】
1、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①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过秦论》)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2、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四)【与】
1、介词。
(1)介词。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给,替。
①公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3)比,和„„比较。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2、连词——连词:和,跟,同。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3、动词。
(1)给予,授予。 ①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结交,亲附。
15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3)参加,参与。 ①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 (4)赞许,同意。 ①吾与点也。 4、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①无乃尔是过与(《《论语》》)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五)【则】
1、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②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六国论》)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2、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 3、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①《论语》六则。 (2)准则,法则。
①愿依彭咸(人名)之遗则
(六)【者】
1、代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①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5)放在主语后面,与“也”一起,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16
①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③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三、针对性训练: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用法或意义 1、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2、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3、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4、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
5、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6、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7、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8、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 9、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0.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11、如姬为公子泣
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 14、且焉置土石? 15、犹且从师而问焉。
16、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1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18、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19、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0、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21、古之人不余欺也
2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23、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24、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25、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6、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7、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29、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0、骞叔之子与师。 31、吾与点也。
32、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33、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34、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35、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6、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37、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8、愿依彭咸(人名)之遗则(《贾谊传》)
39、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40、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4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43、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四、触摸高考(请解释下列虚词用法或意义) 则
1、(2015安徽卷)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2、(2015安徽卷)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 3、(2014天津卷)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4、(2012山东卷)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
17
5、(2012山东卷)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6、(2007天津卷)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7、(2010上海卷)他植者则不然 8、(2007安徽卷)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9、(2006重庆卷)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 10、(2005浙江卷)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为
1、(2015安徽卷)予辈皆为赋诗 2、(2015安徽卷)为武置酒设乐
3、(2015安徽卷)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2014四川)时人为之语曰 5、(2014四川)吾羞,不忍为之下 6、(2013广东卷)太宗改容劳之,张咏引前事为言 7、(2013广东卷)为乡里所称 8、(2011北京卷)昔者,曹子为鲁将兵 9、(2011北京卷)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 10、(2010广东卷)利为彼有,势在必取 11、(2010广东卷)举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满沟壑,宜为报仇 12、(2010天津卷)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13、(2009江西卷)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 14、(2009江西卷)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15、(2009浙江卷)君为我呼入 16、(2007四川卷)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17、(2006天津卷)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18、(2006山东卷)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19、(2006重庆卷)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20、(2005辽宁卷)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1、(2005江苏卷)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22、(2005江苏卷)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23、(2005江苏卷)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24、(2005江苏卷)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25、(2005辽宁卷)吾属今为之虏矣 者 1、(2015北京卷)伤人者刑 2、(2015北京卷)后遂无问津者同予者何人 3、(2014浙江卷)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 4、(2014浙江卷)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5、(2014安徽卷)四海好学能文者 6、(2014安徽卷)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7、(2014湖南卷)鸡,禽于家者也 8、(2014湖南卷)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9、(2010四川卷)相与探丸为弹,得赤丸者斫武吏 10、(2010四川卷)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11、(2009山东卷) 假舆马者 12、(2009湖南卷)《齐谐》者,志怪者也 与 1、(2014山东卷)不与市中儿嬉敖 2、(2014山东卷)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3、(2012上海卷)蹇叔之子与师 4、(2009安徽卷)今君与廉颇同列 5、(2007山东卷)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6、(2008湖南卷)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7、(2008浙江卷)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8、(2006湖南卷)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9、(2005天津卷)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10、(2005广东卷)试与他虫斗,虫尽靡 11、(2005山东卷)问其与饮食者,皆富贵也 焉
18
1、(浙江卷2010)胡叟与成人交论,鲜有屈焉 2、(2010浙江卷)风雨兴焉 3、(2007浙江卷)置杯焉则胶 也 1、(2015浙江)将以有为也. 2、(2013浙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吸相吹也 3、(2006浙江)邻之厚,君之薄也. 五、巩固练习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 B.①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②非死则徙尔
C.①化而为鸟,其名为鲲 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D.①骞叔之子与师。 ②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②何辞为
B、①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②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C、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②君不如肉袒负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公为我献之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B、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C、①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D、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②近者奉辞伐罪。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②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B.①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②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C.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②则与一生彘肩。 D.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②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B.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C.①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D.①且焉置土石?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B、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①失其所与,不知。 ②吾与点也。
D、①盘盘焉,囷囷焉。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7、下列各组句子中,“则”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B、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8、下列各组句子中,“也”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D、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②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B、①吾孰与徐公美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②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D、①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②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②慎勿为妇死,贵贱轻何薄! B、①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②先入咸阳者王之
C、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①蜩与学鸠笑之 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11、下列句中“为”不作动词的一项是 ( ) A、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视为止,行为迟
C、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D、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19
崔沔,字善冲,京兆长安人,自博陵徙焉。纯谨无二言,事亲笃孝,有才章。擢进士。举贤良方正高第,不中者诵訾之,武后敕有司覆试,对益工,遂( )第一。再补陆浑主簿,入调吏部,侍郎岑义叹曰:‚君今郤诜也!‛荐为左补阙。
性舒迟,进止雍如也,当官( )正言,不可得而诎。睿宗召授中书舍人,以母病东都不忍去,固辞求侍,更表陆浑尉郭邻、太乐丞封希颜、处士李喜以代己处。诏改虞部郎中,俄检校御史中丞。请发太仓粟及减苑囿鸟兽所给以赈贫乏,人赖其利。监察御史宋宣远与卢怀慎姻家,恃以弄法;姚崇子彝留司东都,通宾客,招贿赂。沔将按劾,崇、怀慎方执政,共荐沔有史才,转著作郎,去其权,盖惮之( )。久之,为太子左庶子。
母亡,受吊庐前,宾客未尝至柩室。语人曰:‚平生非至亲不升堂入谒,岂以存亡变礼邪?‛中书令张说数称之。服除,迁中书侍郎。 文中括号中应填写的虚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对益工,遂( )第一 ②进止雍如也,当官( )正言 ③去其权,盖惮之( ) A、与 者 与 B、与 为 者 C、为 者 焉 D、为 则 也
六、高考定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3题。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墨者有钜子腹?,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吕氏春秋 去私》)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①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 ②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①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 ②相如闻,不肯与会 D、①子,人之所私也。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 参考答案 三、针对性训练
1、作为 2、成为 3、演奏 4、帮助 5、认为 6、是 7、被 8、为了 9、被动 10、给 11、对,向 12、反问语气 13、从这里 14、在哪里 15、他们 16、了,啊 17、助词,无实义 18、--------的样子 19、表判断 20、表判断 21、表感叹 22、其-----也,表祈使语气 23、句中停顿 24、介词,和
25、连词,和26、给 27、与-----比较 28、亲附、结交 29、结交 30、参加
31、赞成 32、跟„„比较,哪一个„„ 33、于是、就 34、假设,就 35、表并列 36、表转折37、表肯定判断 38、准则、法则 39、代词,的人 40、定语后置的标志 41、者-----也,表判断 42、的原因 43、疑问语气 四、触摸高考
则【1、或许 2、就 3、就 4、 表条件 5、表条件 6、连词,表结果,那么 7、连词,表转折,却 8、表转折,“可是” 9、连词,表承接,就、便10、连词,表结果,那么】
为【1、给、替 2、给、替 3、被 4、替,给 5、成为 6、作为 7、被 8、替,给 9、做 10、被 11、替 12、是 13、语气助词14、表诘问,译作“呢”。 15、介词可译为“替”16、第一个“介词,替”,第二个“动词,谋划”17、动词,作为 18、介词,替19、介词,被20、介词,被21、连词,因为 22、介词,替23、成为24、介词,被25、表被动;】
者 【1、 ----的人2、---的人3、----的人 4、-----表停顿5、-----的人 6、表判断 7、 的 8、表停顿9、的人 10、的人11、的人 12、助词,句中停顿,表判断。】 与【1、介词,和 2、连词,和 3、动词,参与、参加 4、连词,和。5、连词,表并列,和6、表并列,和7、介词,跟,同。8、介词,跟,同。9、动词,帮助、亲附10、介词,同、跟 11、介词,跟,同。】
焉【1、语助词,无实义2、兼词,于之3、语气词,无义、 也【1、肯定语气 2、肯定语气 3、判断、
五、巩固练习1、A 2、C 3、A 4、D 5、B 6、B 7、D 8、A
9、C 10、B 11、B 12、D 六、高考定标 13、D
20
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