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改革探究

2023-07-24 来源:易榕旅网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改革

探究

摘要:“双创”教育和“课程思政”作为国家发展和社会变革对高校人才培育提出的新要求,促进二者的融合发展不仅可以打破学科壁垒,同时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深化发展也有积极影响。首先,对于“课程思政”融入“双创”教育课程实践的价值意蕴形成正确的认识;其次,立足当前“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入在认知、能力、融合和制度方面的现实困境进行分析,了解实际情况;最后,基于对二者融合发展的实践困境的把握提出针对性的路径探索,以助力“课程思政”和“双创”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关键词:课程思政;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索 引言

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都是新时期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二者看似属于不同的范畴,但是内涵本质息息相关。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在于培育既懂知识,又有能力,同时具备较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显然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内涵思政育人任务;另一方面,思政教育的提质增效成为当前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下人才培育的重中之重,为“课程思政”指明新出路,即思政教育应融入各门学科中,在融合中实现长远发展,实现立德树人。“课程思政”与髙校“双创”教育的结合不仅是落实“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然选择,更是思政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途径,是值得深入研究和长远关注的育人时代课题。

1、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融合意义

第一,有助于理清教学思路。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新兴的教育培训课程,虽然学校及相关单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具体的教学思路依旧存在模糊的客观情况。究其根本是创新创业的授课路径并未完全清晰,评价方式及可能取得的效果很难量化,尤其是教育过程中涉及的内容及影响因素较为广泛,绝非简单的知

识传授。在此种背景下,引入协同理论能够系统地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与作用方式,从而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对不同教学路径之间的成效差异进行研判,并构建综合的影响体系,对未来确定教学思路奠定坚实基础。第二,有助于明确教学目标。创新创业教育思政体系按照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的目标。其一是让学生牢固树立创新创业的思维,做到能于创新,敢于创业,为社会提供合格的人才;其二是让学生有效掌握相关技能,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及创业能力的培养上做出应有贡献;其三是让学生建设有效的思想价值体系,如创新创业中的开拓精神、抗压能力等。协同理论有助于明确上述教学目标,并理清教学目标之间的层级及递进关系与具体的方式差异,使得基于目标关系的培养路径更为清晰,从而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表达。第三,有助于因素协同联动。协同理论的基本框架强调重视不同影响因素之间的联合影响。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协调具体的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相关关系;要协调社会观察与实践及课堂理论教学之间的相关关系;要协调学生认知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相关关系;要协调学生的心理建设与实际能力提升之间的相关关系。上述影响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也并非单点连接,而是相互之间形成更为复杂的制约与联系,如在进行课堂理论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考虑学生的自我认知等心理因素。为此,协同理论的应用能形成不同影响要素之间的协同与联动,进而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2、“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双创”教育课程实践的现实困境 2.1“课程思政”融入意识较为模糊

首先,“课程思政”意识不足。部分髙校以学校规模的扩大和知名度的提升为目标,对思政教育相对滞后,“课程思政”意识不足,思政教育一直无法跨出思政课堂,这种思想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被延续下来,使得“双创”教育课程成为不接地气的课程。其次,“课程思政”普及不够。创新创业教育依然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师资力量专业化和稳定性有待提升。且由于课程的特殊性校内创新创业教师质量参差不齐,许多校外企业家和工匠人才参与教学,从学习经历和自身能力来看显然他们不具备“课程思政”意识,无法开展“双创”教育课程。最后,“课程思政”态度消极。传统思政教育思想根深蒂固,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师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态度较为消极。特别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涉

及面广,需要“双创”教师不断学习,加上他们负责就业创业服务,压力较大,对“课程思政”建设比较抵触。

2.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部分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学校没有聘请相关的专业人才,高校内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主要由校内教师进行授课。首先,学校内的大部分教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内容,教师只是在开始授课之前接受过短暂的培训,学习了一些相关知识,但是从总体来讲知识储备不足,也不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在课上更多的是讲解理论方面的内容,缺乏可借鉴性和实操性。其次,教师自身没有创新创业经历。许多高校内的教师没有创业经历,在讲课时更偏向于讲解理论内容,没有实践经验可以和学生分享。最后,教师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没有与思政元素融合。

2.3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足

创业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受到个人能力、资金状况、创业项目等各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足,这也影响了思政元素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的有机渗透。部分大学生往往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创业,但由于缺乏对市场的了解,选择的创业项目也不适合自己,初次创业较难成功。部分学生还并未形成良好的创新开拓精神和职业道德修养。当前,部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存在不足,这些问题都给思政元素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融合造成了阻碍。

3、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元素 3.1爱国主义教育

全球经济环境开始变得不确定、不稳定和不公平,如今部分成功“走出去”的企业如联想、华为、阿里巴巴、海尔、万达和万兴科技等也纷纷想要回流到中国大陆,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华为的5G技术、大兴国际机场、中国天眼、中国高铁、一带一路、对外开放、G20峰会等一系列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科技成就无不向外透露中国也可以提供更好的发展港湾。这些真实生动的素材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鼓励学生敢于加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

3.2团队协作精神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需要在教学中融入正能量的素材。由于美国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以及与我国的贸易摩擦,让我国的许多企业如华为、TIKTOK等企业的处境变得愈发艰难,再加上2020年爆发的新冠疫情在一定程度上使国外的人才回流,在很多人都在讨论“走出去”的企业会不会大幅度的产业回流时,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人才回流现象也极为明显,其中还包括许多高技术、高本领、高身价的专家团队。团队不同于其他个体,它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每一个团队成员不仅要具备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而且还要拥有与他人共同合作完成任务的能力。团队精神代表的是成员之间的协作精神、大局意识和服务精神,[6]高校增加团队协作精神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从业心态以及凝聚一心的团队奉献精神。

3.3创新精神教育

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管理学语义下的创新指的是以企业为核心,包括研发机构、中介机构、大学和政府等多方组织,采用组织边界较为清晰的网络组织和模块化的组织模式,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创新开始被挖掘并应用到企业管理与创新中,具有更高的不可控性和不可预测性。因为疫情的爆发,全球供应链断裂,我国目前面临的是全世界物资邀约,生产的产品不仅要填补国内居民的需求,国外的需求量也在增加,因此产品供不应求。社会需求不断拉动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又能创造人类未来,人类未来呼唤科学创新。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过程中,要让他们全面了解创新的概念、种类、功能、作用和未来发展趋势,维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支持学生的创新想法,鼓励学生的创新勇气,呵护学生的创新热情,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激情。

4、“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双创”教育课程实践的创新探索

创新创业教育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也是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新的突破口。“课程思政”的提出是为了助力课堂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课程设置,落实高校“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育人任务,实现思政教育与知识

体系教育同向同行。“课程思政”与“双创”教育课程实践的创新探索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实践课题。

4.1施行三全育人教学模式改革

部分高校开始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须与思政课程相融合方能提高学生双创品质,开始纷纷借鉴三全育人的概念,实行全程全员和全方位的创新创业课程思政教育,通过开展分阶段、分层次道德教育教学,探索大众化和精英化结合的教育体系。首先,学生大一阶段,应该树立课程思政全员育人的理念,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就业指导、创业基础等通识类课程设置在大一学生的课程中。其次,学生大二阶段,以课程思政中的分类指导原则为基础,大二阶段的双创教育主要是针对那些对创新创业有规划和兴趣的学生,通过引导他们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学生自身的能力及兴趣在本阶段教育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最后,学生大三大四阶段,高校可以面向有创新创业经验的学生群体设置实践课程,安排专业教师对他们进行项目指导,出台相关政策对这一类学生群体进行项目扶持。班级授课、分组教学和合作学习是教师在教授创新创业课程最常用的几种教学方式,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双创教育不再提倡采用直接讲授、课堂讨论和案例教学进行直接说教,而是采用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这种三阶段分层教育,将课程思政中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4.2加快顶层设计,做好“课程思政” 融入的制度保障

首先,加强体制机制建设。髙校应针对自身教学特色和教

学目标成立校内创新创业“课程思政”建立研究组,建立配套的工作机制,制定相应的工作规范,建立责任制,由创新创业教师作为直接负责人开展工作。思政教师应被分配到不同创新创业小组中,与创新创业教师共同承担“双创”

育人

工作,共同设计“课程思政”方案。其次,优化课程改革设计。高校应从优化课程方案人手,将思政元素融人教学计划中,以保障“课程思政”建设有框架可遵循。优化课程模块,课程模块不仅要包括创新创业教学内容,也要加人思政教育内容,比如创新精细、社会责任意识、公平竞争意识等,加大对于思政元素的挖掘和开发力度,提升“课程思政”效果。最后,形成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高校

应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大学生实际需求以及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的规律,制定教学评价体系,对于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息技术,促使教学评价多元化和多样化。

4.3完善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也是解决教育问题的根本。课程是以实现教育目标为目的而制定的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和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思创课程作为贯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将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不断完善,形成有机的融合教育体系,才能让学生内化思创教育。完善的思创课程体系,不仅能够让学生形成系统的专业教育体系,而且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探究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演变史,形成具有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的良好品质,沿着先辈的足迹开创事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服务基层、服务人民。学校以思创教育理念为引领,结合地方特点,根据不同学习阶段的教育需求,实施了不同层级、不同模块的思创教育课程改革,构建了思创教育的个性化与精细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分层方面,建设了不同年级的思创课程体系,在一年级开展思创通识课程,在二、三年级开展思创专业课程,在四年级开展思创项目实践。在不同模块方面,架构了红色教育模块、社会经济演变模块、思创融合教育模块、思创项目实践模块等。红色教育模块包括先烈旧址、草原英雄、西口文化、民族融合等。社会经济演变模块包括草原钢城、稀土产业、草原生态、农村牧区、那达慕文化等的演变;思创融合教育模块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思维、创业路演、“互联网+”、商业模式、融媒体等;思创项目实践模块包括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挑战杯”“创青春”等。这种思创课程体系,形成了不同分层与不同模块之间的相互交叉、逐级进阶的形式,有效地促进了地方高校思创教育的融合,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结束语

教育是思想的碰撞与交流,真正的教育充满着人性、智慧与启迪,是拨动学生心弦、打开学生心扉的教育。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方法和路径,是增强学校办学影响力和办学声誉、实现学校教

坚持创新思维,引人信

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包头师范学院通过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特色,激发学生思创融合教育的灵感,挖掘出具有区域特色的思创融合项目,深化了地方高校思创教育的融合,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郑庆寰,汪冬华.创新创业与课程思政融合机制构建——基于行动学习法[J].创新人才教育,2023(01):72-76.

[2]钟元生,张玉玲,涂云钊.科创意识融入双创课程的课程思政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23,33(02):119-126.

[3]沈琴.电商专业《商品信息采编》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融合路径研究[J].才智,2023(06):33-36.

姓名:魏琴琴

单位:永州职业技术学院邮编:425100 1982年5月,女,湖南永州,本科,思想政治教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