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起源及习俗文化符号的解析
2022-04-05
来源:易榕旅网
CHlNA’S TU N A l0NALrr 年"的起源 习俗 化符号的解 口文/雷璐唧 关于“年”的起源的探究 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国人 一年。中国的原始农业社会时期, 前两千多年,舜即天子位,带领部 下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 天当作岁首.这就是夏历的新年。 在耕作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四季 交替的周期,同时观测出天体运行 最为重视的一个传统民俗节日,也 最能集中反映中华民族风情文化 的重大节日,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 与农作物生长的规律。早在夏、商、 周时期,就已出现了以北斗斗柄所 指星象位置的变化,用干支纪年、 月、日的办法,这就是历法的最早 但夏历新年在不同时代有不同名 称——上日、元日、改岁、献岁、三 朝、岁旦、元辰…… 文化部列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名录 著名学者冯骥才说:“春 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也是 民间生活最大的事。数千年来,中 华民族集体创造了一整套极其密 集和丰富的年文化。这种年文化是 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 在历史潮流中,对岁首的定义 也不尽相同——“正月为端月,其 翌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 (隋代杜台卿《五烛宝典》)、“正月 朔日,谓之元旦”(宋代吴自牧《梦 梁录》)……中国新年的日期,在各 朝并不相同。夏朝定在一月初一, 雏形。在各个朝代由于使用历法的 不同,对于“岁首”的定义也有所不 同。譬如,夏代使用的阴历一月,即 “建寅孟春之月”;商代以现在的阴 历十二月为岁首,即“建丑季冬之 月”;周代以现在的阴历十一月为 岁首,即“建子仲冬之月”……而 “年”字的出现始于周代,在此之 前,称为“载”。春夏秋冬一个周期, 和审美的传承载体,是中华文化形 象最迷人的体现.同时也是民族凝 聚力和亲和力的源泉,是中华民族 精神遗产和传统的软实力。” “年”字,在甲骨文中上半部分 为“禾”字,下半部分为“人”字。造 字本义为“将收成的谷物驮运回 家”。金文将甲骨文中的“人”(农 人)字写成“干”(即“迁”,转移),明 确“搬运”主题。篆文承续金文形, 隶书和楷书将“禾”“千”连写,变形 商代定为十二月初一,周代定为十 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 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 为元旦,虽然此时“车同轨,书同 文”,但历法尚未统一,各国的历法 称为一年。第二层含义指收成。在 古籍中,对“年”的解释为“谷熟 也”。收获五谷称为“年”,大丰收称 一不一样,所以秦时春节依然没有统 一为“大有年”。皇帝祈祷五谷丰登之 处日“祈年殿”。第j三层含义指节日 名称。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 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 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 一的纪念日。公元前104年.汉武 帝接受司马迁等人的建议使用“太 初历”,恢复了夏历即农历,以正月 为岁首,把二十四节气定入历法, 规定夏历的正月初一为元旦,一直 较大,“禾”形与“人”形消失,秋冬 谷物叫“年”,秋冬谷物歉收叫 “歉”。故可以看出,“年”字有三层 年一熟,“年”便被引申为岁名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演变中,我 沿用到清朝末年。由汉至魏晋南北 了。 朝,春节庆典逐渐被人们诠释和演 绎得越来越丰富,持续时间也越来 含义。第一层指计时单位。一年 365天,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谓之 国的新年礼俗经历了萌芽、定型、 裂变、发展、进步的演变过程。公元 越长。到了唐代,春节发生了很大 的转型。唐朝对外交流频繁深入, 中国土族·2018·献季号 研 CHJNA’S 1’U NA1'jONAL|TY 思想开放,社会昌明,新年习俗摆 文化娱乐符号。文化符号则包括祭 灶、扫尘、贴门神、贴春联等。 祭灶是一种民问影响很大、流 传极广的习俗。而中国古代奉祀的 除夕又买新灶王 像供上,谓之迎 脱了迷信、祈福等神秘色彩,而完 全成为了娱乐性的佳节良辰。春节 由祭神到娱人的转变,影响深远。 但不论怎样,各朝各代基本上以 灶(范成大《祭灶词》)。中国民间还 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风习, 故祭灶仅限男子。 祭灶后,便正式开始做过年的 灶神,就是火神祝融,《礼记·礼器 疏》载: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 祀以为灶神。灶君,在夏朝就已经 成了中国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 《太初历》为蓝本。191 1年辛亥革 命以后,I艋时政府召开会议讨论, 达成了“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 历,所以便统计”的共识,且把公历 1月1日定为“新年”,把农历正月 初一称作“春节”。到1949年9月 准备——扫尘。北方称“宝扫房”, 南方称“掸尘”。 关于扫尘的习俗,《吕氏春秋》 中已有记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 前扫尘的习俗。按照民间说法, “尘”与“陈”谐音,所以“扫尘”也叫 述春秋时孑L丘言行的《论语》中,就 有“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的话。 灶神究竟是哪个时代的人呢?其说 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 一有五种:一、灶神姓张,名祥,字子 郭,一座郭禅,一云张单(见《后汉 “扫陈” 年节扫尘有“除旧布新”的 含义,扫尘蕴含了人们推陈f{J新、 辞旧迎新、破旧立新的愿望,其朋 意就是把一切晦气统统扫 门。这 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历纪年 法”,将公历1月1 Et定为元旦,把 书阴就传》)。二、“祝融为灶神”(见 《礼记疏》)。三、皇帝创“灶”,死为 “灶神”(见《淮南子》)。四、灶神姓 苏,名吉利,夫人王氏,名抟头(见 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并规定春 节放假三天,让人们热烈地庆祝农 历新年。 习俗寄托着人们对来年美好生 活的期盼和祈求,另一方面也反映 那么,“年”到底是什么?“年” 《五经异义》)。五、灶神名愧,状如 美人,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 治(见《酉阳杂俎》)。但这五种说 法,究竟哪一种说法比较可靠,很 难断定。 但关于祭灶的风俗,由来甚 久,在周代已成习俗。祭灶最早叫 是一种人们想象中的带来坏运气 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落,百草 不生;“年”一过,万物复苏,春满大 地。“年”如何才能过去?那就需鞭 炮轰,于是,就有了燃放鞭炮的习 俗。 了我国人民爱清洁、讲卫生的传 统,至今仍保持顽强的生命力。 同时,很多文献中皆记载了中 国年文化之一的“扫尘”习俗,从中 可以看出中国年文化形态—— “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 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宋 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二月 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 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尘扫门 阊,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 馗,钉桃符,贴春牌。”(南宋吴白牧 关于“年”是一种怪兽,每逢除 夕就来到人间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的故事家喻户晓.不再赘述。 “纪灶”,即纪念教人吃熟食的“先 灶者”。由于火的发现,人们才由茹 毛饮血开始过渡到吃熟食、喝开 水。所以上白天子,下至庶民,对灶 在“年”文化中,“守岁”是其中 的一个文化符号。“守岁”习俗兴起 神的祭祀都是十分虔诚的。 祭灶在中国起源甚早。古籍皆 有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 于南北朝。“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 年”,梁朝的诗文中皆有记载,而且 《梦粱录·除夜》),“京师元旦日,上 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 也有不同的传说。譬如,“万年与祖 人罪状(晋葛洪《抱朴子·微旨》)。 都人至除夜,备酒果送神,以酒糟 涂灶门上,谓之醉司命。后来祭灶 移至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 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 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 多泛爱不专……”(明陆容《菽园杂 乙的传说”“弥勒佛吃醋换花的传 说”“春节弥勒佛管吃管住的传说” 等故事,奠定了“过大年”成为中国 记》),“腊将残,择宪书(指历本)宜 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 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 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Et的基础。 “小年”(《东京梦华录》)。古传腊月 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 马小留连,家中杯盘丰典祀。猪头 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 关寸“年”文化的习俗符 俗呼打埃尘。”(清顾禄《清嘉录·十 二月·打埃尘》) 除夕下午,家家户户都要贴门 号的解读 中国的“年”文化符号是多元 的,它包括习俗符号、艺术符号及 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在灶王像前供糖果、清水、料豆和 秣草,然后将旧像焚之,谓之送灶; 神。根据史料记载,周代就已经 现了“祀门”的活动,而且是极为重 碾 中国土族·2018·il!l ̄ CHjNA S TU AT10NALI1’I 要的一项典礼。在门神的传说中, 神荼和郁垒_-lEb的传说在民问早 有流传,《山海经》《风俗通义》《重 修纬书集成》《三教源流搜神大全》 等典籍部有 己载:东海度朔IlI有大 上,为节H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 元夕或灯 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 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 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 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 有了很大的提高。帝王的提倡,使 春联口盛,终于形成了至今不衰的 风尚。 的地 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It之 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 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网 之夜 E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 中同古俗中,上元节(天官节、 元宵节)、巾元节(地官节、 兰盆 桃树,蟠屈三千里,其卑枝东北日 鬼门,万鬼 入也。有二神,一日神 荼,一H郁垒,主阅领众鬼之害人 者…… 年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 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 齐,ff{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 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 元 据史料与民间传说,元宵节始 于两干多年前的汉朝。正月十五已 经得到重视,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 f 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 神”祭祀活动(太一:主宰宇宙一切 之神)定在正月十五,被后人视作 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到司马 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 入屠苏。 门万户瞳瞳rt,总把新 祝来年大古大利。春节拜年时,晚 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 桃换lL{符、”从《L【1海经》等神话故 康,长辈n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 分给晚辈 、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 祟,【六J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 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 岁。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 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 事巾可以发现,除_,贴门神.当时 的人们还有一个习俗:贴桃小。古 人认为桃术能够避邪马Ⅸ鬼。在桃木 上写符 ‘.便形成了符咒;把桃小 打磨成官剑,便是除妖降魔的桃木 剑。《搜神记》佚史记载:“今俗法, 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定为重大节日。传统习俗}}j门赏 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 每以腊冬除夕,饰桃人,垂苇索,i田j 虎于¨,左l右置二灯,象虎眼,以祛 不祥。”后来,人们习惯用桃小板写 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 ¨首,这就是“悬桃符”,桃符每年 换一次 这些传统的习俗在传承中闫传统 文化的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节日 生活,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俗活说:民以食为天,巾罔人 宵、托兔子灯等,在河湟符地.还有 拜面灯、跳茅火的习俗。此外,不少 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 历来很讲究吃,到了节庆那就更注 重了,春节时的食物就更要精心准 备了, 且j三富多样、寓意很多。比 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 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除此以外,还有诸如蒙古族的 下灯节、除夕、吃年夜饭、守岁、拜 春联,是春节的重要标志 它 是从两 多年前战困时期的“桃 如: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F{腊月 初八以后,家庭主妇就要 n’:着张罗 梗”演变mi来的。《淮南子》说,桃符 是桃小刻成的,上面刻着降镉的咒 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 年等等,形成了中国春节文化的大 众审美文化形态,体现了上下 千 年中华民族全体民众的参与创造, 凸显了巾同年俗文化的源远流长 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昧所需 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 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 其中又以』 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 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 在过奋 时 ib血来潮,令人将桃树 削片,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 及博大精深。 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 圈最早的春联了。“桃符”真正称为 “春联”,则在明朝。明朝开罔皇帝 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春节,我 们不仅需要呵护、珍视,更重要的是 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 年糕的式 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fIF着 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吃年夜 饭是春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在这 一善于经营。当下的生活中人们越来 越忙碌,而传统的大家庭所面临的 生活的变化和人口的流动造成的社 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 旨:“公!JUli-t-庶之家,须写春联一 副,以缀新年。”春联也叫“门对” 会生活方式的变动的冲击已相当明 显,我们应该善于将春节期间的家 庭民俗 卒¨卜会民俗衔接协渊,重视 “舂贴”“桃符”等,它以T整、对偶、 简沽、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 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围特有的文学 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乡,家家户 天,家家户户齐聚一堂,早早地 就开始 ’:活准备年夜饭,到了晚 上,端上丰盛的美昧佳肴,大家相 聚一起守岁酣饮,送旧迎新。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 传统节Et巾凝聚家庭的民俗要素, 对传统的节日文化进行传承。 (,怍者单位:青海省民俗博物馆) r】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岵于门 中国土砝·2018·iitm ̄ I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