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2022-11-06 来源:易榕旅网
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第二中学 王杰

在日常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常会陷入这样一个“怪圈”,老师们最喜欢教而又最反感教的内容都是文言文。就喜欢而言,他们认为,文言文的阅读教学离不开“积累”二字。它的可操作性非常强,教学方法简便易行。处理文言文阅读教学最简单的方法无非就是根据书下注释和工具书逐字逐句翻译课文,然后讲解文章内容,最后背诵积累。但是,长此以往的单调的教学方式又使得教师教学缺乏了创新与激情,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越来越低。因而,文言文阅读教学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才能既达到积累的目的,又使学生真正受到身心的熏陶与感染,体现中华文化的传承。

一、转变“重工具、轻人文”的现象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在教学中,教师都必须将这一点牢记于心。可是,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在讲授现代文过于强调人文性,讲授文言文时过于强调工具性。这样,就导致了语文教学的脱节,学生细微发展的脱节。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工具性是听说读写的积累与落实,它就好比一个人的成长。随着身体的发育,所需的养分越来越多,而积累了听说读写的能力之后,一个人得学识便会逐步的丰厚起来。但是,光有学识是不够的,一个人要想变得“有血有肉”,还必须受到人文的熏陶与感染。当他透过文本,挖掘出语文材料所具有的文化特征、艺术特征和认知特征之后,他才会将简单的学识转变为思想,这才是使学生受益的终身素养。

为了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常常打破文言文与现代文的界限,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能感受到灵动与快乐。下面,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例进行说明。

《与朱元思书》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富阳至桐庐一百来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着重写了“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文章大多采用骈句,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文言文,要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

审美情趣”。根据以上要求,我将积累文言词语,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疏通句意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将分析结构,赏析语句,把握作者情感作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即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理解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环节(一)温故知新——情感推动。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引出本文教学。让学生从文中快速找出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并进行简要赏析。

设计意图:通过两篇文章的对比,快速拉近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由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顾迁移到本课的教学中来,真正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教学环节(二)整体感知——剖析结构

播放课文视频,让学生在视觉与听觉的冲击下,感受富春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之美。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教师提出如下问题:用原文概括富春江山水景色的总体特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先写“异水”,后写“奇山”?

设计意图: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除了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之外,更弥补了教师语言的苍白与不足,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对富春江的景色形成直观的感受。通过两个问题的设置,使学生体会了本文在写景顺序上的特点和由总到分的结构美。

教学环节(三)语句赏析——品味美景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先自主探究水和山的特点,然后进行合作学习,分小组讨论归纳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些特点的。用“富春江的水,异在______。”“富春江的山,奇在________”的句式品味文章语句。

设计意图:用简短明了的问题引领学生细细品味文本,同时开展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学生自主表达,生生互动,在思维与思维的碰撞中了解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同时,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环节(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教师提出问题:作者的情感为何要用寄情山水的方式来表达呢?你还能举出其他文人的事例吗?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土分裂,政治腐败,战祸四起,经济残破,民不聊生的背景,理解文人在自然山水中获得体悟,进而寄托生命于自然。

列举其他文人事例,更让学生深化了这一认识。从而体会到了文章的志趣美。

教学环节(五)总结作业——进行创造

完成练习,背诵课文并根据作者的介绍,结合个人体验,展开想像的翅膀,把课文改写成一篇写景小散文,附到学科网站上。

设计意图:教师让学生把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笔形成文字在课堂上交流,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能真正感受到文章美之所在,并在此基础了形成背诵。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本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理念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学中我打破传统、单一的讲授教学模式,用“一线串珠”的方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挖掘文本的写作特色,这样就将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充分结合了起来,使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传达出的作者的高洁志趣。

二、拓宽课堂容量,在知识与情感上达到“举一反三”

一节课仅仅围绕着一篇课文转,这是语文教师教学中常犯的错误,我们称之为“爬课”。在四十五分钟里,教师带着学生始终在课文中转来转去,将教参中罗列的知识点一一“传授”给学生。更为过分的是,语文教师们生怕学生漏掉了某个字、某句话,于是,文言文授课变成了“专家讲坛”,教师用自己的“一言堂”替代了学生的“百家争鸣”,培养出一大批“速记员”“复读机”等学习的工具。因此,“爬课文“的现象必须转变。

在讲授蒲松龄的《狼》时,

三、开展学生活动,进行情境教学

其实,无论是哪个学科的教学,最主要的就是师生能够“入境”。当师生能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去揣摩、去品味,在理解课文的层次上便会深入一些。作为有着长期教学经验和成人思维的语文教师,在对文章的理解与把握上自然要比学生有优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肩负起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情境的责任。

教授文言文时,我通常是这样做的:结合所授文本内容,在课堂上开展学生活动,帮助他们自主品味句子,理解内容,深化思想。例如:在讲授《孙权劝学》

时,学生先是了解了《资治通鉴》与作者司马光。然后通过多种方式朗读文章,结合注释理解、概括文章内容,即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之后,我设计了一个“探究人物性格”的环节,由学生假想出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进行朗读并表演,从而分析出每个人物的性格。当学生读到“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时,他们立刻就能体会到鲁肃对吕蒙才略长进的佩服与赞叹,一个“阿”字又充分体现了他对吕蒙的亲昵语气,从而鲁肃“敬才、爱才”的形象自然而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文中的另外几句话并未给出人物说话时明显的语气。例如: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因为教材留有空间,正是学生施展才能的大好时机。于是,我让学生结合文本揣测一下人物说话时语气、神态,根据自己的理解带着表情朗读课文,结果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大大提高,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孙权的善劝、好学,吕蒙的能听取劝告、率真坦然的形象也就显而易见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