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大陆31个省区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探析

2023-06-19 来源:易榕旅网
中国大陆31个省区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探析

殷清慧;尹科

【摘 要】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是关系粮食安全、土地合理利用、社会经济发展规模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以中国大陆31个省区市为研究对象,从自然和经济两维度分析1997年、2012年各省市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空间变化和区域差异特点,为土地利用合理利用提供方向。研究结果表明,31省区市总体呈承载人口潜力大于现实人口规模态势且地域差异性明显,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自然承载力最大,北京、天津、上海经济承载力最大,区域不均衡发展,超载与盈余并存。%Population supporting capability of the land resources is a key element of the food security ,the land’s reasonable exploit ,the social economy’s scale and the social economy’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thesis adopts thirty -one provinces of Chinese continent as the study object ,while depending on the two researching dimensions of the nature and economy as the study angle to space comparative analyze the population supporting capability of the land resources of every province and municipality a -bout the year of 1997 and 2012 .Finally this thesis proves tha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hinese land resources capability is gen -erally appeared as the potential population supporting capability being far more than the superficial population supporting capabili -ty .And every continental province or municipality has its own obviou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at are the uneven development , or the overburden and surplus are coexisted .

【期刊名称】《安顺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000)004 【总页数】4页(P133-136)

【关键词】中国;土地资源;承载力;比较 【作 者】殷清慧;尹科

【作者单位】安顺学院,贵州 安顺561000;安顺学院,贵州 安顺561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301

承载力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758年法国经济学家奎士纳的《经济核算表》一书[1],之后土地承载力研究倍受学者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我国学者主要从土地承载力研究理论、方法、生态足迹视角、区域差异性、定量评价及动态分析等进行研究并取得了大量成果。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是指区域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某一时期内耕地和后备资源栽培作物的生产能力,尤其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土地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2]。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为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下的定义是:“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3]。从以上定义可知其实质是研究人口消费与食物生产、人类需求与资源供给间的一种平衡关系。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包括绝对人口承载力和相对人口承载力。绝对人口承载力是指各区域当年的粮食总产量与中国人均粮食消费量的商值。相对人口承载力以自然人口容量和经济人口容量来表示。自然人口容量是自然环境与资源能抚养的最大人口量。经济人口容量是区域经济发展能抚养的最大人口量。文章采用相对人口承载力的计算方法,从自然和经济两维度对中国31

个省区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进行现状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 1、数据来源

研究过程涉及所有数据均来自于1997年和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香港、澳门、中国台湾数据未统计,因此未纳入研究范围。 2、研究方法

主要从自然和经济两维度对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进行研究,采用土地资源承载指数对1997年和2012年中国31个省区市土地承载力情况进行判定和比较研究。 (1)自然人口容量和经济人口容量计算方法 采用以下公式求得: Pi=Ri/Rt(a) Pi=Ei/Et(b)

式(a)与式(b)中:,Pi—i地区自然人口容量;Ri—i地区粮食产量;Rt一全国人均粮食产量;Pi—i地区经济人口容量;Ei—i地区国民生产总值;Et一全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

(2)土地资源承载指数计算方法

是以一个地区的现实人口数与现实人口容量为指标,将两个指标做商比较,从而确定该地区的人粮关系,分析人口分布合理性的程度及类型[5]。 LCCI=Pa/LCC

LCCI表示土地资源承载指数;Pa表示现实人口数(人);LCC表示土地资源可承载人数。土地资源承载指数越小,则说明该地区可容纳的人口越多;土地资源承载指数越大,则说明该地区可容纳的人口越少。一般情况下,人口承载指数又被划分为5个等级[6](见表1)。

文章认为,此判定法不仅适用于土地资源自然人口承载指数,也同样适用于经济人口承载指数。

1、中国人口及粮食产量现状分析

据1997年和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中国31省区市人口总体上人口呈增长态势,2012人口共计134789万人,较1997年增长12467万人。其中人口增长较快的是广东、浙江、上海、山东、北京、江苏、河北,分别增长了3543万人、1042万人、923万人、900万人、829万人、772万人和763万人,人口有所下降的有安徽、湖北、重庆、四川、贵州,共计下降了806万人。

粮食生产方面,中国31省区市粮食产量总体上也呈上升趋势,2012年粮食产量共计58957.97万吨较1997年增产了9540.67万吨。其中黑龙江、河南、吉林、内蒙古、辽宁和山东省增产较快,分别增产了2656.99万吨、1743.90万吨、1534.70万吨、1107.50万吨、757.00万吨和659.20万吨。其次河北、安徽、云南、新疆、山西、甘肃、江西、湖南和陕西。粮食减产的主要省区市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湖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和青海,共计减产了2453.31万吨。 2、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 (1)土地资源人口容量

据以上计算公式对中国31省区市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从中国整体情况来看,2012年较1997年,自然和经济人口容量都增长较大,自然人口容量从1997年的123008万人增长到了134915万人,增长了11907万人;自然人口容量增长速度较快的为黑龙江、河南、吉林、内蒙古、辽宁、新疆、云南。分别增长了5456.55万人、3208.40万人、3148.72万人、2248.93万人、1468.46万人、847.03万人、836.54万人。下降的省区市主要是浙江、广东、江苏、四川、湖北、湖北、福建、广西、北京、上海、重庆和天津,分别下降了1956.02万人、1528.44万人、1153.57万人、1029.96万人、969.81万人、885.39万人、447.33万人、330.83万人、292.94万人、276.35万人和143.11万人。经济人口容量从1997年的126594万人增长到了150066万人,增长了23471万人。

由此可见,中国土地资源自然人口承载力增长潜力较大,经济人口容量增长潜力空间还很大。除黑龙江、云南和上海呈下降趋势外均呈现增长较快趋势。增长速度较快的主要有江苏、广东、内蒙古、山东、北京、浙江、天津、河南、湖南、四川、重庆、吉林、辽宁和山西。 (2)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

据以上土地承载力指数计算标准,分别对31个省区市土地自然和经济承载力指数进行计算,并运用ARCGIS9.3分别制作1997年、2012年中国31省区市自然和经济人口承载指数分布图(见图1、图2、图3和图4)。 (1)时空变化特点分析 1)自然人口承载指数

从图1和图2可见,中国31省区市自然人口承载指数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特点体现在:一是,人口承载潜力很大区域和承载有潜力区域逐渐扩大,主要分布于中国北部。人口承载潜力很大区域由1997年黑龙江和吉林两省,扩展到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承载有潜力区域演变为新疆、宁夏和河南。二是,基本平衡区域有所萎缩,由西、中、东部向东部集中。1997年处于基本平衡区域为新疆、四川、河北、山东、江苏、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十省区演变为2012年辽宁、河北、山东、安徽、湖南、江西六省。呈现向东部集中的态势。三是,超载和严重超载区域占据西、中、东部大部分省份,严重超载区有所扩张。2012年,严重超载区域由1997年北京、天津、上海、青海扩张到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四省。超载区域中江苏、四川、湖北由1997年的基本平衡区发展到超载区域范围。 以上土地资源自然人口承载力指数变化主要原因:一是耕地面积呈不同程度的减少,各省在自然人口承载力指数上的变化与近年来我国各省区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耕地面积呈不同程度的减少情况相一致,致使粮食产量在各省区上表现出一定差异性。二是撂荒地随外出打工人员的不断增长而增多。近年部分省份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

加,致使许多落后地区撂荒地不断增加,如四川省等,撂荒地严重区域许多水热条件较好的平坦耕地也无人耕种,因此以后在土地管理方面要严格管理,做好农村土地的流转制度改革。 2)经济人口承载指数

从图3和图4可见,中国31省市经济人口承载指数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特点体现在:一是人口承载潜力很大区域和承载有潜力区域拓展较快,主要分布于中国东部沿海省份。人口承载潜力很大区域由1997年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浙江省转移为2012年北京、天津、上海和江苏。承载有潜力区域由1997年辽宁、江苏、福建演变为2012年内蒙古、辽宁、山东、浙江、福建、广东。二是,基本平衡区域转移较大,由新疆、山东、黑龙江转移为2012吉林、山西、重庆和湖北。三是,超载和严重超载区域明显范围呈缩小趋势。2012年,严重超载区域由1997年西藏、甘肃、宁夏、陕西、四川、云南和贵州缩小至西藏、甘肃、云南、贵州。超载区域由1997年的内蒙古、吉林、河北、山西、河南、安徽、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广西、青海、海南演变为2012年的黑龙江、河北、山西、安徽、河南、湖南、江西、广西、海南、四川、青海和新疆。在土地资源经济人口承载力指数变化主要影响因素就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以上变化与近年来我国各省经济发展速度和效果相一致。从全国整体上看,我国经济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中西部地区经济正在蓬勃发展。

(2)区域差异特点分析

通过2012年中国31省市自然和经济土地人口承载指数分布图的叠加分析,可得出以下区域差异特点:1)自然和经济土地人口承载程度均处于严重超载和超载程度的省份有西藏、海南、青海、云南、贵州、四川、山西、甘肃。该八省区土地生态环境脆弱,耕地资源稀缺,且经济落后,因此在土地开发与利用时应特别关注在土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尤其是耕地资源的整治与保护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以提高人

民的收入。2)自然和经济土地人口承载程度均处于平衡及潜力大的有辽宁、山东、吉林、内蒙,其中内蒙自然和经济土地人口承载程度分别为潜力大和有潜力,发展前景好。该四省区土地肥沃,粮食产量高,且经济发展较快,土地人口承载潜力大。3)自然土地人口承载程度已超载或严重超载而经济土地人口承载程度却潜力大的省市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该七省市为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区,城镇化水平高,耕地面积不足,人口高度集中,今后该区域的发展方向只能从继续大力发展经济挖掘人口承载潜力。4)经济土地人口承载程度已超载而自然土地人口承载程度却潜力大的省区有黑龙江、新疆、河南,该区域土地资源丰富,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大,可大力发展大农业经济。

从以上分析表明:(1)中国土地资源承载力状况总体上呈现承载人口潜力大于现实人口规模的态势,但各省区域人口承载力去呈现明显的地域性,不均衡发展,超载与盈余并存;(2)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指数分布图表明,超载和严重超载状态仍是大多数省份面临的严峻挑战。(3)结合土地人口承载区域差异特点,因地制宜的做好土地资源的开发与整治的工作。本文结合当前中国国情,提出各省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主要解决思路:一是“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必须坚守,并大力推进基本农田保护区和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工作,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严格控制撂荒地,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二是在粮食作物种植技术方面须大力创新,以提高粮食作物单产;三是在经济发展方面,必须坚持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作好各省区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作好土地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各省区市经济,作好跨区域发展经济的帮扶工作,逐步实现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以提高土地资源经济人口承载力。

【相关文献】

[1](奥地利)陶在朴·生态包袱与生态足迹[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封志明·土地承载力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中国土地科学,1994(3):1-9. [3]陈念平·土地资源承载力若干问题浅析[J].自然资源学报,1989(4):372-380.

[4]曹海霞·山西省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3):85-88.

[5]孟向京·中国人口分布合理性评价[J].人口研究,2008,32(3):40-47.

[6]王丽红,骆华松,李兆隆·云南省县域人口合理布局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0(6):51-5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