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国学阅读就是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代的张载)
英国作家毛姆在谈到英国文学时说:“只要你们能真正享受这些书,它们将使你的生活更加丰富,更加充实而圆满,使你感觉到更加快乐。”阅读可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可以提升自我人生境界,可以丰富自身精神底蕴,可以确认个人价值指向。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搞好学科学习就必须有广泛的课外阅读。“读你最喜欢的科学著作,要每天读,哪怕一天读两页也行。你所读的这一切,就是你学习的智力背景。这个背景越丰富,你学起来就越轻松。你每天读的越多,你的时间的后备就越多。” 古今中外有关阅读的论述不胜枚举,阅读对中学生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正因为如此,教育部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定了中学生课外文学阅读必读的50种文学名著。
可是,再来看我们中学生的阅读现状,实在令人人担忧,真正读过多种名著的寥寥无几,学生没有阅读的计划,没有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课外听不到那琅琅的读书声,更不要说对书籍的热爱、尊重、崇拜了,而学生甘愿把时间消磨在电视机前、电脑网吧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制约中学生阅读的因素有哪些?有没有挽救措施呢?下面我们从几方面来探讨一下。
一、学校注重校舍的改造、规模的扩大、教学设备的更新,而忽视图书的购进、图书的利用。
由于图书馆藏书有限,现有馆藏图书陈旧,更新速度缓慢,学生想读的书读不到,或者图书馆干脆不对学生开放,使图书馆变成了“徒书馆”,严重地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建议作为学校领导应该高瞻远瞩,有长远的目标,不要近视,少一些短期行为。在改造校舍、更新教学设备的同时,还要加大购进图书资金的投入,并充分利用现有图书,使学校的图书馆真正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信息环境和培养语文素养的实践平台,真正成为吸引学生的快乐平台。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很中肯,他说:“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大家都不喜爱书,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学生的精神发展需要阅读。”
二、我们的老师整天忙忙碌碌于应试大潮而无暇书的海洋 我们责怪学生没有读书计划,没有读书兴趣,扪心自问我们有多少老师又有多少时间去读书呢?语文课堂烦琐的逐句逐段的分析和理解,同步训练及大量的复习演练,机械单调、枯燥无味,把学生培养成了训练和记忆的机器,培养成了考试的工具,而老师也成了其中的一部分,这又怎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事倍功半,让学生走进死胡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到头来学生只能是坐吃山空;同时,老师的阅读也受到了限制,缺乏了源头的活水,那么他给学生的又有多少呢? 真正的教师必须是读书的爱好者,身体力行。 三、学生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其中最重要的习惯应该是读书的习惯。喜爱读书,爱好阅读,应该是“学会学习”的最主要的内容。我们的学生对电影、电视剧的痴迷,对电脑游戏的钟情,远胜于对书籍的热爱,在电视电脑前消耗大好青春是不争的事实。我认为,读书习惯没养成,学生没有学会学习,只是学会考试,是我们教育的最大的失败。
我们应该让广大学生明白:电影、电视剧更注重趣味性、娱乐性,消遣性,它们是视觉形象,相比较而言,就知识的掌握、语言的积累及对人的全面影响,书籍的作用远远超过影视。
热爱书籍、爱阅读才会有学习的愿望。“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怎样让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呢?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以良好的阅读动机和正确的阅读方法为基础的。只有阅读目标明确,方法得当,才能减少阅读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可以从下面几方面着手:(1)要给学生以充分的阅读时间(包括在课堂上),我们语文老师可以从一周的课时中专门抽出一课时用于阅读赏析。有人担心阅读赏析耽误学习,影响学生的成绩。这是一个误解,我们每天的语文课不都是在阅读欣赏吗?如果只是局限在语文课本,有多少学生不生厌呢?一个圆的面积可以计算出来,但是圆外的面积又有谁能计算出呢?坐井观天不可取,跳出井来天地宽。我们语文课程其中最大的一个任务就是读,厚积薄发。(2)科学合理地安排作业量及时间,切实减
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而保证学生开展读书活动。激发阅读兴趣,正确引导,切忌给学生布置任务,强制学生阅读,逼学生写读后感等。读书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要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我们提倡学生背诵和积累,只是要学会选择,恰如其分地让学生记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发生学习困难和形成差生的原因是一天到晚死啃书本”,“拼命使用他的记忆机器。”我认为,课堂内容的单调及让学生过多地记忆,是学生对语文生厌的主要原因。(3)要让学生善于读书,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用老话说,阅读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寻章摘句式的,另一种是观其大意,不求甚解式的。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吴晗认为:“这两种方法都有所偏,正确的方法是把这两种统一起来,对个别的关键章节、词句要深入钻研,同时也必须领会书的大意,也就是主要的观点、立场。”
四、学生不重视史地生等学科的学习,学生家庭困难买不起书,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阅读量,阻碍了阅读能力的提高。
文史不分家,“地球人都知道”。有专家认为,语文、历史等学科应该杂交。因为阅读文学作品,只有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等,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理解作品。阅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著作,更得了解一些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我们要为学生讲清这个道理,万不可轻视副科的学习。 部分学生家庭困难,买不起更多的书,想读书却无书可读。解决办法:(1)借书。“书非借不能读也”。宋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余因得遍观群书”,终成大文学家、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生要有勇气,要知道读书是一件光荣的事。(2)班主任老师可以发动全班同学买书,拿出家里的书,建立班级图书角,用大家有限的钱办一个家庭办不成的事。让学生传阅,实现资源共享。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读书可以以培养一个完人”(培根)。让我们全体教师,让全社会都来为学生的读书活动创造条件,变不利为有利,加大投入,下大力气,不遗余力。
我们的学生也应该牢记:“耗时于阅读,你将因别人辛苦得来的体验,轻易吸收并改善自己”(苏格拉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