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临床病理科模拟题2021年(45) (总分98.XX03,考试时间120分钟)
B1题型
1. 属于皮肤血管良性浅表性增生的疾病是 A. 鲜红斑痣 B. 草莓状血管瘤 C. 海绵状血管瘤 D. 血管角皮瘤 E. 皮肤纤维瘤 2. 毛囊角化病属于
A.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 自身免疫病
C. 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 D. 自限性疾病 E. 结缔组织病 3. 急性多发性肌炎
A. 肌纤维退变、坏死与再生并存
B. 在受累肌纤维的肌浆中央区出现一核心,PAS染色阳性 C. 成群的萎缩纤维,肌纤维可完全破坏 D. 炎性、退行性变、再生三者的结合
E. 纤维细胞增生活跃,骨样组织和部分钙化的骨小梁 4. 透明角质颗粒位于 A. 基底层 B. 棘层 C. 颗粒层 D. 透明层 E. 角质层
5. 少量被皮肤吸收的物质是 A. 维生素C B. 维生素B C. 维生素D D. 水 E. 葡萄糖
6. 稳定BMZ构架的是 A. Ⅰ型胶原蛋白 B. Ⅲ型胶原蛋白
C. Ⅸ型胶原蛋白 D. Ⅵ型胶原蛋白 E. Ⅶ型胶原蛋白
7. 抑制Th1细胞发育的是 A. LT-1 B. LT-6 C. LT-8 D. LT-10 E. LT-12
8. 诱导Ⅰ型超敏反应的是 A. IgG B. IgA C. IgM D. IgD E. IgE 9. C5
A. 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固有成分 B. 补体旁路激活途径的固有成分 C. 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共同成分 D. 补体旁路途径激活物 E. 补体经典途径激活物
10. 作为内源性致热原,可使体温升高的是 A. IL-1 B. IL-2 C. IL-3 D. EPO E. IFN-a
11. 直接杀死肿瘤细胞 A. 白介素 B. 干扰素
C. 肿瘤坏死因子 D. 细胞生长因子 E. 补体
12. 贮存在嗜碱性粒细胞颗粒内的介质 A. 组胺
B. 白三烯(LT) C. 前列腺素 D. 激肽 E. 内啡肽
13. 可引起Ⅱ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 A. 花粉 B. 油漆
C. 自身变性的IgG D. Rh抗原
E. 内啡肽
14. 落叶型天疱疮 A. 桥粒芯糖蛋白3 B. 桥粒芯糖蛋白1 C. BPAG1
D. 桥粒斑蛋白 E. 桥粒芯蛋白
15. 其抗原与半桥粒相连的是 A. 寻常型天疱疮 B. 落叶型天疱疮 C. 大疱性类天疱疮
D. 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E. 多形红斑
16. HLAⅡ类分子重链的胞质区尾肽 A. 维持MHC分子结构型稳定 B. 结合抗原肽 C. 与CD8结合 D. 与CD4结合 E. 参与信号传递
17. 脓疱型银屑病常见 A. Munro微脓肿 B. Pautrier微脓肿 C. Kogoj微脓肿 D. 肉芽肿 E. 干酪样坏死 18. 扁平苔藓 A. 透明变性 B. 纤维素样变性 C. 胶样变性 D. 黏液变性 E. 嗜碱性变
19. 痤疮用Woods灯照后呈 A. 珊瑚红色 B. 黄白色 C. 绿色 D. 蓝白色 E. 棕色
20. 与血管发育异常或血管增生无关的疾病是 A. 鲜红斑痣 B. 草莓状血管瘤 C. 海绵状血管瘤 D. 血管角皮瘤 E. 皮肤纤维瘤 21. 毛根鞘瘤属于
A.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 自身免疫病
C. 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 D. 自限性疾病 E. 结缔组织病 22. 骨化性肌炎
A. 肌纤维退变、坏死与再生并存
B. 在受累肌纤维的肌浆中央区出现一核心,PAS染色阳性 C. 成群的萎缩纤维,肌纤维可完全破坏 D. 炎性、退行性变、再生三者的结合
E. 纤维细胞增生活跃,骨样组织和部分钙化的骨小梁 23. 以Ⅳ型胶原为主的是 A. 胞膜层 B. 致密层 C. 角质层 D. 透明层 E. 致密下层
24. 皮肤吸收能力最弱的部位是 A. 阴囊 B. 前额 C. 前臂
D. 大腿屈侧 E. 上臂屈侧
25. 调节细胞外渗透压的是 A. 钾 B. 钙 C. 钠 D. 铜 E. 锌
26. 表示H2受体兴奋的是 A. 5-HT B. PG C. PAF
D. cAMP水平上升 E. cGMP水平上升
27. T细胞主要分布区是 A. 胞膜 B. 白髓 C. 红髓 D. 边缘区 E. 血窦
28. 参与维持皮肤免疫系统自稳的细胞是 A. 淋巴细胞 B. 肥大细胞 C. 角质形成细胞 D. 内皮细胞
E. 成纤维细胞
29. 促进红细胞生成的是 A. IL-1 B. IL-2 C. IL-3 D. EPO E. IFN-a
30. 与过敏性休克有关 A. 自身变性的IgG
B. DNA-抗DNA复合物
C. 抗甲状腺刺激素受体的抗体 D. 免疫血型抗体 E. 组胺
31. 引起支气管持续痉挛的主要介质 A. 组胺
B. 白三烯(LT) C. 前列腺素 D. 激肽 E. 内啡肽
32. 可引起Ⅲ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 A. 花粉 B. 油漆
C. 自身变性的IgG D. Rh抗原 E. 内啡肽
33. 寻常型天疱疮 A. 桥粒芯糖蛋白3 B. 桥粒芯糖蛋白1 C. BPAG1
D. 桥粒斑蛋白 E. 桥粒芯蛋白
34. 其抗原与锚丝相连的是 A. 寻常型天疱疮 B. 落叶型天疱疮 C. 大疱性类天疱疮
D. 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E. 多形红斑
35. HLAⅡ类分子的Ig样区 A. 维持MHC分子结构型稳定 B. 结合抗原肽 C. 与CD8结合 D. 与CD4结合 E. 参与信号传递 36. 蕈样肉芽肿常见
A. Munro微脓肿 B. Pautrier微脓肿 C. Kogoj微脓肿 D. 肉芽肿 E. 干酪样坏死 37. 胶样粟丘疹 A. 透明变性 B. 纤维素样变性 C. 胶样变性 D. 黏液变性 E. 嗜碱性变
38. 白癜风用Woods灯照后呈 A. 珊瑚红色 B. 黄白色 C. 绿色 D. 蓝白色 E. 棕色
39. 引起寻常疣的病原体是 A. 结核杆菌 B. 麻风杆菌 C. HPV-2、4 D. HPV-6、11 E. 痘病毒
40. 多发性毛发上皮瘤属于 A.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 自身免疫病
C. 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 D. 自限性疾病 E. 结缔组织病
41. 腺泡状横纹肌肉瘤
A. 和表面上皮紧邻的细胞致密排列成生发层 B. 空泡状核和明显的圆核仁的\"蜘蛛\"细胞 C. 由圆形细胞构成,类似淋巴瘤
D. 独特的球形、玻璃样、嗜酸性胞质内包涵体
E. 由未分化圆形至梭形胞质明显嗜酸性的梭形、蝌蚪形、球拍样多形细胞混合构成 42. 以Ⅶ型胶原为主的是 A. 胞膜层 B. 致密层 C. 角质层 D. 透明层 E. 致密下层
43. 皮肤吸收能力最强的部位是 A. 阴囊 B. 前额
C. 前臂
D. 大腿屈侧 E. 上臂屈侧
44. 调节细胞内渗透压的是 A. 钾 B. 钙 C. 钠 D. 铜 E. 锌
45. 表示H1受体兴奋的是 A. 5-HT B. PG C. PAF
D. cAMP水平上升 E. cGMP水平上升
46. B细胞主要分布区是 A. 胞膜 B. 白髓 C. 红髓 D. 边缘区 E. 血窦
47. 合成分泌细胞因子、参与抗原递呈的细胞是 A. 淋巴细胞 B. 肥大细胞 C. 角质形成细胞 D. 内皮细胞 E. 成纤维细胞
48. 刺激多能干细胞增生分化的是 A. IL-1 B. IL-2 C. IL-3 D. EPO E. IFN-a
49. 与Graves病有关 A. 自身变性的IgG
B. DNA-抗DNA复合物
C. 抗甲状腺刺激素受体的抗体 D. 免疫血型抗体 E. 组胺
50. 合成能被阿司匹林阻断的介质 A. 组胺
B. 白三烯(LT) C. 前列腺素 D. 激肽 E. 内啡肽
51. 可引起Ⅳ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
A. 花粉 B. 油漆
C. 自身变性的IgG D. Rh抗原 E. 内啡肽
52. 大疱性类天疱疮 A. 桥粒芯糖蛋白3 B. 桥粒芯糖蛋白1 C. BPAG1
D. 桥粒斑蛋白 E. 桥粒芯蛋白
53. 红斑性天疱疮含有的抗原是 A. 桥粒芯蛋白3 B. 桥斑蛋白 C. 桥粒芯蛋白2 D. 桥粒芯蛋白1 E. 胶原
54. 仅表达MHCⅠ类分子 A. 成熟红细胞 B. NK细胞 C. 血小板 D. 巨噬细胞 E. B淋巴细胞 55. 皮肤结核 A. 肉芽肿
B. 纤维素样坏死 C. 淀粉样变性 D. 渐进性坏死 E. 干酪样坏死
56. 丘疹性荨麻疹首选药物是 A. 左西替利嗪 B. 咪唑斯汀 C. 泼尼松 D. 头孢拉定 E. 莫匹罗星
57. 引起传染性软疣的病原体是 A. 结核杆菌 B. 麻风杆菌 C. HPV-2、4 D. HPV-6、11 E. 痘病毒
58. 结节性筋膜炎
A. 病变以一致性长形纤细的梭形细胞增生为特征 B. 有类似神经节细胞的大细胞
C. 特征性的\"棋盘\"样结构
D. 细胞丰富区常见\"S\"形或\"C\"形束状结构 E. 典型的羽毛状结构 59. 胚胎性横纹肌肉瘤
A. 和表面上皮紧邻的细胞致密排列成生发层 B. 空泡状核和明显的圆核仁的\"蜘蛛\"细胞 C. 由圆形细胞构成,类似淋巴瘤
D. 独特的球形、玻璃样、嗜酸性胞质内包涵体
E. 由未分化圆形至梭形胞质明显嗜酸性的梭形、蝌蚪形、球拍样多形细胞混合构成 60. 大小汗腺分布均多的部位是 A. 前额 B. 腋窝 C. 会阴部 D. 脐周 E. 乳晕
61. 感受温觉的感受器是 A. Meissner小体 B. Ruffini小体 C. Pacini小体 D. Krause小体 E. Pinkus小体
62. 直接抑制表皮细胞分裂的是 A. cAMP B. LT C. AA D. cGMP E. CaM
63. 提出\"皮肤免疫系统\"理论的是 A. Fichthelium B. Streilein C. Bos D. Teanten E. Nickoloff
64. 脓液稠厚,有恶臭或粪臭的细菌是 A. 金黄色葡萄球菌 B. 溶血性链球菌 C. 大肠杆菌
D. 铜绿假单胞菌 E. 变形杆菌
65. 参与Ⅰ型变态反应的细胞是 A. 淋巴细胞 B. 肥大细胞 C. 角质形成细胞 D. 内皮细胞
E. 成纤维细胞
66. IgG型抗原抗体复合物 A. 经典途径激活物
B. 旁路激活途径的固有成分 C. 三条激活途径的共同成分 D. IFN-a
E. 旁路途径激活物
67. 主要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有关 A. 自身变性的IgG
B. DNA-抗DNA复合物
C. 抗甲状腺刺激素受体的抗体 D. 免疫血型抗体 E. 组胺
68. Ⅰ型超敏反应又称 A. 速发型超敏反应 B. 迟发型超敏反应 C. 抗体刺激型超敏反应 D. 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E. 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69. SLE A. 抗PM-1 B. 抗SSA C. 抗SM
D. 抗核仁RNA E. 抗着丝点 70. 多形红斑
A. 桥粒芯糖蛋白3 B. 桥粒芯糖蛋白1 C. BPAG1
D. 桥粒斑蛋白 E. 桥粒芯蛋白
71. 寻常型天疱疮含有的抗原是 A. 桥粒芯蛋白3 B. 桥斑蛋白 C. 桥粒芯蛋白2 D. 桥粒芯蛋白1 E. 胶原
72. 通常不表达MHCⅠ、Ⅱ类分子 A. 成熟红细胞 B. NK细胞 C. 血小板 D. 巨噬细胞 E. B淋巴细胞 73. SLE
A. 肉芽肿
B. 纤维素样坏死 C. 淀粉样变性 D. 渐进性坏死 E. 干酪样坏死
74. 湿疹有效的药物是 A. 左西替利嗪 B. 咪唑斯汀 C. 泼尼松 D. 头孢拉定 E. 莫匹罗星
75. 引起尖锐湿疣的病原体是 A. 结核杆菌 B. 麻风杆菌 C. HPV-2、4 D. HPV-6、11 E. 痘病毒
76. 增生性筋膜炎
A. 病变以一致性长形纤细的梭形细胞增生为特征 B. 有类似神经节细胞的大细胞 C. 特征性的\"棋盘\"样结构
D. 细胞丰富区常见\"S\"形或\"C\"形束状结构 E. 典型的羽毛状结构 77. 多形性横纹肌肉瘤
A. 和表面上皮紧邻的细胞致密排列成生发层 B. 空泡状核和明显的圆核仁的\"蜘蛛\"细胞 C. 由圆形细胞构成,类似淋巴瘤
D. 独特的球形、玻璃样、嗜酸性胞质内包涵体
E. 由未分化圆形至梭形胞质明显嗜酸性的梭形、蝌蚪形、球拍样多形细胞混合构成 78. 仅小汗腺分布居多的部位是 A. 前额 B. 腋窝 C. 会阴部 D. 脐周 E. 乳晕
79. 感受冷觉的感受器是 A. Meissner小体 B. Ruffini小体 C. Pacini小体 D. Krause小体 E. Pinkus小体
80. 间接抑制表皮细胞分裂的是 A. cAMP B. LT
C. AA D. cGMP E. CaM
81. 提出\"真皮免疫系统\"理论的是 A. Fichthelium B. Streilein C. Bos D. Teanten E. Nickoloff
82. 脓液稠厚、黄色、不臭的细菌是 A. 金黄色葡萄球菌 B. 溶血性链球菌 C. 大肠杆菌
D. 铜绿假单胞菌 E. 变形杆菌
83. 介导免疫应答的细胞是 A. 淋巴细胞 B. 肥大细胞 C. 角质形成细胞 D. 内皮细胞 E. 成纤维细胞 84. D因子
A. 经典途径激活物
B. 旁路激活途径的固有成分 C. 三条激活途径的共同成分 D. IFN-a
E. 旁路途径激活物
85. 与类风湿关节炎有关 A. 自身变性的IgG
B. DNA-抗DNA复合物
C. 抗甲状腺刺激素受体的抗体 D. 免疫血型抗体 E. 组胺
86. Ⅱ型超敏反应又称 A. 速发型超敏反应 B. 迟发型超敏反应 C. 抗体刺激型超敏反应 D. 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E. 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87. 系统性硬皮病 A. 抗PM-1 B. 抗SSA C. 抗SM
D. 抗核仁RNA
E. 抗着丝点
88. 桥粒芯蛋白2
A. 正常复层鳞状上皮的上层 B. 上皮的下层
C. 汗腺和毛囊的上皮细胞 D. 柱状上皮 E. 表皮
89. 疱疹样天疱疮含有的抗原是 A. 桥粒芯蛋白3 B. 桥斑蛋白 C. 桥粒芯蛋白2 D. 桥粒芯蛋白1 E. 胶原
90. 寻常型鱼鳞病常见 A. 角化过度 B. 角化不全 C. 角化不良 D. 毛囊角质栓 E. 疣状增生 91. 类风湿结节 A. 肉芽肿
B. 纤维素样坏死 C. 淀粉样变性 D. 渐进性坏死 E. 干酪样坏死
92. 皮肤病的内因是 A. 种族 B. 微生物 C. 热水烫洗 D. 日晒
E. 血液循环障碍
93. 药疹有效的药物是 A. 左西替利嗪 B. 咪唑斯汀 C. 泼尼松 D. 头孢拉定 E. 莫匹罗星
94. 硬结性红斑可能与哪种病原体感染有关 A. 结核杆菌 B. 麻风杆菌 C. HPV-2、4 D. HPV-6、11 E. 痘病毒
95. 增生性肌炎
A. 病变以一致性长形纤细的梭形细胞增生为特征 B. 有类似神经节细胞的大细胞 C. 特征性的\"棋盘\"样结构
D. 细胞丰富区常见\"S\"形或\"C\"形束状结构 E. 典型的羽毛状结构 96. 来源于神经管的是 A. 弹性纤维 B. 胶原纤维 C. 感觉神经 D. 运动神经 E. 血管
97. 桥粒的特征性标志是 A. Dsg1 B. Dsg2 C. Dsg3 D. DP E. PG
98. 表皮中含量最高的是 A. 黏蛋白 B. 黏多糖 C. 葡萄糖 D. 糖原 E. 透明质酸
99. 胶原的生物合成初始酶为 A. 赖氨酸羟化酶 B. 赖氨酸氢化酶 C. 羟基端内肽酶 D. 氨基端内肽酶 E. 胶原酶
100. 能穿过胎盘的Ig是 A. IgG B. IgA C. IgM D. IgD E. IgE
101. 大面积烧伤创面感染最常见的细菌是 A. 金黄色葡萄球菌 B. 溶血性链球菌 C. 大肠杆菌
D. 铜绿假单胞菌 E. 变形杆菌
102. 分泌细胞因子、参与炎症反应、组织修复等的细胞是 A. 淋巴细胞 B. 肥大细胞
C. 角质形成细胞 D. 内皮细胞 E. 成纤维细胞 103. 酵母多糖
A. 经典途径激活物
B. 旁路激活途径的固有成分 C. 三条激活途径的共同成分 D. IFN-a
E. 旁路途径激活物
104. 属于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A.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B. 过敏性鼻炎 C. 系统性红斑狼疮 D. 支原体肺炎 E. 接触性皮炎
105. Ⅲ型超敏反应又称 A. 速发型超敏反应 B. 迟发型超敏反应 C. 抗体刺激型超敏反应 D. 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E. 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106. 干燥综合征 A. 抗PM-1 B. 抗SSA C. 抗SM
D. 抗核仁RNA E. 抗着丝点
107. 桥粒芯蛋白3
A. 正常复层鳞状上皮的上层 B. 上皮的下层
C. 汗腺和毛囊的上皮细胞 D. 柱状上皮 E. 表皮
108. 盘状红斑狼疮常见 A. 角化过度 B. 角化不全 C. 角化不良 D. 毛囊角质栓 E. 疣状增生
109. 皮肤神经纤维瘤 A. 透明变性 B. 纤维素样变性 C. 胶样变性 D. 黏液变性
E. 嗜碱性变
110. 皮肤病的外因是 A. 种族 B. 微生物 C. 热水烫洗 D. 日晒
E. 血液循环障碍
111. 属于先天性血管发育畸形的疾病是 A. 鲜红斑痣 B. 草莓状血管瘤 C. 海绵状血管瘤 D. 血管角皮瘤 E. 皮肤纤维瘤 112. 皮肌炎属于
A.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 自身免疫病
C. 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 D. 自限性疾病 E. 结缔组织病
113. 神经源性肌萎缩
A. 肌纤维退变、坏死与再生并存
B. 在受累肌纤维的肌浆中央区出现一核心,PAS染色阳性 C. 成群的萎缩纤维,肌纤维可完全破坏 D. 炎性、退行性变、再生三者的结合
E. 纤维细胞增生活跃,骨样组织和部分钙化的骨小梁 114. 来源于神经嵴的是 A. 弹性纤维 B. 胶原纤维 C. 感觉神经 D. 运动神经 E. 血管
115. 在颗粒层表达的是 A. Dsg1 B. Dsg2 C. Dsg3 D. DP E. PG
116. 真皮中含量最高的是 A. 黏蛋白 B. 黏多糖 C. 葡萄糖 D. 糖原 E. 透明质酸
117. 胶原的分解代谢酶为
A. 赖氨酸羟化酶 B. 赖氨酸氢化酶 C. 羟基端内肽酶 D. 氨基端内肽酶 E. 胶原酶
118. 分子量最大的Ig是 A. IgG B. IgA C. IgM D. IgD E. IgE 119. C1
A. 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固有成分 B. 补体旁路激活途径的固有成分 C. 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共同成分 D. 补体旁路途径激活物 E. 补体经典途径激活物
120. 诱导LAK细胞形成的是 A. IL-1 B. IL-2 C. IL-3 D. EPO E. IFN-a
121. 介导白细胞之间相互作用 A. 白介素 B. 干扰素
C. 肿瘤坏死因子 D. 细胞生长因子 E. 补体
122. 属于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A.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B. 过敏性鼻炎 C. 系统性红斑狼疮 D. 支原体肺炎 E. 接触性皮炎
123. Ⅳ型超敏反应又称 A. 速发型超敏反应 B. 迟发型超敏反应 C. 抗体刺激型超敏反应 D. 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E. 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124. 皮肌炎 A. 抗PM-1 B. 抗SSA
C. 抗SM
D. 抗核仁RNA E. 抗着丝点
125. 桥粒芯蛋白1
A. 正常复层鳞状上皮的上层 B. 上皮的下层
C. 汗腺和毛囊的上皮细胞 D. 柱状上皮 E. 表皮
126. β2微球蛋白
A. 维持MHC分子结构型稳定 B. 结合抗原肽 C. 与CD8结合 D. 与CD4结合 E. 参与信号传递 127. 鳞状细胞癌常见 A. 角化过度 B. 角化不全 C. 角化不良 D. 毛囊角质栓 E. 疣状增生
128. 变应性血管炎 A. 透明变性 B. 纤维素样变性 C. 胶样变性 D. 黏液变性 E. 嗜碱性变
129. 假单胞菌病用Woods灯照后呈 A. 珊瑚红色 B. 黄白色 C. 绿色 D. 蓝白色 E. 棕色
130. 属于真性毛细血管良性瘤的疾病是 A. 鲜红斑痣 B. 草莓状血管瘤 C. 海绵状血管瘤 D. 血管角皮瘤 E. 皮肤纤维瘤 131. 红斑狼疮属于
A.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 自身免疫病
C. 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 D. 自限性疾病
E. 结缔组织病 132. 肌营养不良
A. 肌纤维退变、坏死与再生并存
B. 在受累肌纤维的肌浆中央区出现一核心,PAS染色阳性 C. 成群的萎缩纤维,肌纤维可完全破坏 D. 炎性、退行性变、再生三者的结合
E. 纤维细胞增生活跃,骨样组织和部分钙化的骨小梁 133. Odland小体位于 A. 基底层 B. 棘层 C. 颗粒层 D. 透明层 E. 角质层
134. 易被皮肤吸收的物质是 A. 维生素C B. 维生素B C. 维生素D D. 水 E. 葡萄糖
135. 网状纤维的主要组成为 A. Ⅰ型胶原蛋白 B. Ⅲ型胶原蛋白 C. Ⅸ型胶原蛋白 D. Ⅵ型胶原蛋白 E. Ⅶ型胶原蛋白
136. 促进Th1细胞发育的是 A. LT-1 B. LT-6 C. LT-8 D. LT-10 E. LT-12
137. 成熟B细胞的标志是 A. IgG B. IgA C. IgM D. IgD E. IgE 138. 04
A. 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固有成分 B. 补体旁路激活途径的固有成分 C. 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共同成分 D. 补体旁路途径激活物 E. 补体经典途径激活物 139. 具有抗病毒作用的是
A. IL-1 B. IL-2 C. IL-3 D. EPO E. IFN-a
140. 可刺激某些类型细胞生长 A. 白介素 B. 干扰素
C. 肿瘤坏死因子 D. 细胞生长因子 E. 补体
141. 属于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A.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B. 过敏性鼻炎 C. 系统性红斑狼疮 D. 支原体肺炎 E. 接触性皮炎
142. 可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 A. 花粉 B. 油漆
C. 自身变性的IgG D. Rh抗原 E. 内啡肽 143. CREST A. 抗PM-1 B. 抗SSA C. 抗SM
D. 抗核仁RNA E. 抗着丝点
144. 其抗原与桥粒相连的是 A. 寻常型天疱疮 B. 落叶型天疱疮 C. 大疱性类天疱疮
D. 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E. 多形红斑 145. 银屑病常见 A. Munro微脓肿 B. Pautrier微脓肿 C. Kogoj微脓肿 D. 肉芽肿 E. 干酪样坏死
146. 老年弹性组织变性 A. 透明变性 B. 纤维素样变性
C. 胶样变性 D. 黏液变性 E. 嗜碱性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