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

2020-07-25 来源:易榕旅网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题

高一语文

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 作答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等写在答题卡上并贴上条形码。

2. 将选择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使用机读卡的用2B铅笔在机读卡上填涂),

非选择题一律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3. 考试结束后,请将机读卡和答题卡交监考人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学而》章重点在“学而时习之”,正确理解这句话,对正确理解本篇内容以及整部《论语》,进而深入体会孔子思想都极为关键。“时”修饰“习”,“之”代指“学”的内容,“而”连接前后两个部分,并且有“然后”、“进一步”的意义,后世阅读者对这些部分基本没有什么异议,但此句关键在“习”(習)。《说文》曰:“習,数飞也。从羽,从白。”“习”字篆书下面是鸟头形,上面是鸟的羽毛,由此,我们可知,“习”的本义为小鸟展开翅膀反复练习飞翔的本领。小鸟在巢穴中,对于飞翔技能,无论母鸟怎样教,怎样示范,但最根本的是需要小鸟自己去做飞翔实践,因此,习(習)造字之初即蕴含着“践行”意义。《学而》章此处“习”字,也应当为“践行”义。由此,“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应理解为“学习之后,要抓住时机,不断地在实践中去印证、检验学习的内容是否正确,是否能达于实际的社会生活。如果学习者发现所学东西竟然可以用在自己切实的实践活动中,并且可以指导印证社会人生,那该是多么快乐的事情!”每个人应该都会有这样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当你看到、听到、学到的东西随即可以在实践中发挥作用,这应是令人欢欣鼓舞的事情。学习书本知识后机械地反复温习复习,能令多少人从中找到快乐,这似乎有违常理,由于这种违背常理和人性的误读,从而导致学习者觉得《论语》面目可憎、孔子虚伪假道,因而,还原《论语》本来面目,是今天我们重读经典的要义之一。

“习”字做“践行”义并非仅仅是《学而》篇的个案。遍检《论语》,共有三章使用“习”字,除了《学而》首章外,还有《学而》第四章“传不习乎”和《阳货》第二章“习相远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每日反省、内省的三件事情中,就包括反省自己对于师传的内容是否做到了“践行于人生”,有没有及时在生活实践中去检验和印证。朱熹解释为“传,谓受之于师。习,谓熟之于己。”应该说朱熹在“习”字的解说上并没有彻底参透,如何才能“熟之于己”?与他同时的陆游就比他看得更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人若能做到及时学习别人的经验,又能及时在实践中将别人的经验化为自己的内在体悟,那么,这个人离成功即已不远。“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当然,对于此句的理解,千百年来异说颇多,“性”是什么,用今天哲学的术语来解释,此“性”当为人的自然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相差不远的,但人成长以后,为

什么差异会如此明显?因为人不同于动物,人有学习的能力,人可以通过学习,并将学习到的东西在实践中化为己有,不断增饰自己的内在,这样,原初本性相近的人慢慢就会由于内在的差异而大相径庭。由此,《阳货》章“习”字一样蕴含着生活实践的内在意义。

(汤洪《<论语>中的“学”“习”观》)

材料二:

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一节,以“终日”与“须臾”比较,极言“思”的时间投入极端之长,和“学”的时间极度之短,反差非常鲜明,这样,思与学之作用高下立见。其原因就是对外物的态度。踮起脚尖,企身而望,即使把自身身体的天然优势发挥到了极致,也仍要受到自身身体的局限,其结果无法与登高博见相比;振臂而招,顺风而呼,手臂的长度及声音的响度,虽然也都努力到了极限,但总是受到自身生理条件的限制,其结果也无法与登高而招、顺风而呼所产生的效果同日而语。“高”“风”及“舆马”“舟楫”均指自身之外的凭借物。荀子认为学习就是要借助外在世界来提升和拓展。同样,“青”的萃取须借助于蓼蓝,水凝结为冰,外在条件是冰点的气温;直木成轮,离不开外在“輮”的功夫;受绳斫直之绳,就砺成利之砺,也均表明,“化性起伪”需要凭借外物的依托、推动和激发。显然,这种学的方式不是内省的,而是外铄的,是荀子所推崇的学习路径。“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是对“思”的怀疑乃至否定。《论语》主张思学并重,相辅相成。但延至思孟学派,便过分强调“思”的重要性。子思在竹简《五行》中,用“思”来把握德行发生的内在机制。在提出“智不思不得”的观点后,提出“思不精不察,思不长不得,思不轻不形。不形则不安,不安则不乐,不乐则无德”。可以看出,子思认为思不能达到某种状态就是无德,思被视为成德的逻辑前提,竭力强调思对成德的关键意义。在对思的重视上,孟子则是更进一步,“心之官则思”“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等主张,反身内省,意指生命内涵向内开发。而荀子认为仅对内开发生命内涵于事无补,冥思苦想,无法企及向外学习探索所得;自我之外有一个广大的世界,此世界不是通过闭门之思可以抵达的。

(任富强《崇礼劝学 化性起伪——从说理的针对性看<劝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语》强调机械地反复温习复习,让人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所以学习者觉得《论语》面目可憎、孔子虚伪假道。

B.朱熹对“传不习乎”一句中的“习”理解是错误的,不应该是“熟之于己”,而应是及时学习别人的经验。

C.荀子认为“学”比“思”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学习才能借助外物来突破自身身体、生理条件的局限。

D.荀子否定了对内开发生命内涵的学习方式,他认为应凭借外物去推动和激发生命,不断向外探索。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理解与传承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在重读经典时须遵循符合常理、理解人性的原则。 B.《阳货》章“习”字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不断地在实践中去把握和验证自己的本性。 C. 根据文意,荀子的“化性起伪”是指变化先天的本性,兴起后天习得的社会行为。 D. 孔子强调“学思”并重,思孟学派肯定“思”,荀子否定“思”,可见儒家传承已经否

定了本源。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荀子学习观的一项是(3分) ..

A.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B.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C. 愿将黄鹤翅,一借飞云空。(孟郊《上包祭酒》) D. 循流而下,易以至;倍风而驰,易以远。(《说苑·谈丛》) 4.请分析材料一划线句子的作用。(4分)

5.请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两则材料能给我们哪些“学习”方面的启发。(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给我一枝枪 茹志鹃

记得我第二次向营长要求一枝枪,是在那年的秋末冬初。我们部队过沂水,进入了鲁西南,那是一片遭受敌人严重践踏的地方。谁见过死去的村庄么?四处没有庄稼,村里没有树,听不见狗叫,更没有鸡啼,屋上不冒烟,路上不见人。一进去,人会浑身起一层鸡皮疙瘩。那个时候,那个地区,就尽是这样的“村庄”。部队在这样的地区作战,是相当艰苦的,要打仗,要行军,要挨饿。那一天,天还没透亮,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村庄宿营。营部住在一个从前我们的村干部家里。这一家好像没有男丁,房里炕上,只有一个两岁光景的孩子。房东是个大嫂,呆板着脸,给我们开门、腾地方,是欢迎我们的,可是总不开口,似乎没有其他地区的老乡那样亲热。弄好了铺,我便和通信员商量:我们放倒头睡了,不吃东西不要紧;但是营长,他还要工作呢!无论如何,得设法给他弄点吃的来。我们两个人商量来,商量去,除了找群众想办法外,没有第二个办法可想。于是就决定去找那位不露笑脸的房东大嫂。不用说,这任务当然是我的。但是我找不到她,房里房外,屋前屋后,都没有她的影子,炕上那个孩子倒醒了,有气无力地哭着要娘,不用说,这又是我的任务了!于是我过去抱着她,哄着她,不到一盏茶的工夫,大嫂来了。她见我在哄孩子,好像有点高兴,但不等我开口提出吃食的事,她先向我借个手电筒。我把电筒交给她,同时迅速地提出了问题。她听了,脸上什么表情也没有,不表示有,也不表示没有,只招手要我跟她走。

“大嫂,咱们上哪里?”我看她领我走出了大门。她也不回答,用嘴向村外呶了呶。反正这一带都是我们的部队,我放放心心地跟她走。

“大嫂,你家大哥呢!”山东人一般称女人的丈夫叫大爷、大哥,我想和她攀谈攀谈。 她没有回答,还是用嘴向村外呶了呶。这时,东方已经露白,可望见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什么人也没有,只有村边边上,拱起几堆新土。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问道:“他?……”

“牺牲了。”大嫂撮起三个指头,在我面前摇了摇说:“一起七个。” “什么时候?”我这时才看见她腰上束了一条麻绳。她没有回答,只是走,走过一盘石碾旁边的时候,她停下了,轻轻地用脚点了点碾旁的土地说:“在这里,上铡刀铡的。”

我看见,这块土地的颜色是黑褐色的,那是血。血,唯有血才能偿还。营长同志,你

给我一枝枪吧!

“没有枪!”大嫂的脸仍是呆板的,好像总结似的说了一句,接着又喃喃地说:“咱们没有枪!没有,手榴弹也没有……”

她带我到一片被抢过、被践踏过的黄豆地里,我们打着手电筒,寻拣着掉落在地上的黄豆。拾了有两大把,捧回家,放在锅里炒。大嫂一边炒,一边呆呆地睨着自己的孩子。豆炒好了,喷香,大嫂把它盛进我们的茶缸,孩子微微张着嘴,满怀希望地看着娘。大嫂顿了顿,就用两个手指取出两颗豆子,放在孩子手里,然后拿到堂屋里,放在营长面前。营长大概也知道这家房东的事,他望着茶缸,久久地沉默着,最后,他把那孩子抱过来,放在自己腿上,然后把黄豆一颗一颗地排在桌上,摆成了二列横队。他和孩子说着笑着,把豆子当作敌人,他喊着口令:“出列!”“齐步走!”于是“一二一、一二一”,黄豆便一颗颗地走进了孩子的小嘴。孩子的嘴跟不上了,她的牙还不能同时咬两颗豆子呢!她吐出一颗带着口水的“敌人”捏在手里,然后集中力量对付嘴里那一颗。

我从来也没有注意到,孩子的小嘴,竟是这样的柔嫩,小红唇里面的一切都是粉色的,软软的,就连那几颗小小的乳牙,也是那样细软无力。咬一颗豆,都需要她全神贯注,用出了吃奶的力气。营长拿起“横队”前面的一颗大黄豆,还没塞进孩子的嘴,突然,响起了空袭警报的号声。天拂晓了,敌人的轰炸机嗡嗡地又出动了。村里的部队迅速地作了防空准备,能进屋的都进屋,不能进屋的马匹、物资,全部密密的插上树枝。

黄豆是黄豆,不是敌人。敌人,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就在前面,离我们只有三十里路。不!就在我们头顶上,他们有炸弹、机枪,有坦克、大炮,还有……铡刀。

营长听到号声,立即将孩子交给了我,把一颗已经“一二一”走出队来的豆子也交到我手上,然后,将驳壳枪转到胸前,出去了。通讯员立即挎上枪,跟在后面。孩子信赖地靠在我怀里,圆圆的小嘴,还在挪啊挪的扭动。她把豆子搬到左面牙上咬咬,又把它搬到右面咬咬,最后又把它搬回到左面,于是全神贯注,眼睛挤成一条缝,才咔嚓一声咬开了。我闻见些些黄豆夹着奶花的香味……

营长啊,亲爱的同志们,给我一枝枪吧!哪怕是一枝短枪也好!

(有删改)

文本二:

《百合花》是六千多字的短篇。故事很简单:向敌人进攻的我军前沿包扎所里发生一个小插曲。人物两个:主要人物,十九岁的团部通讯员;次要人物,刚结婚的农村少妇。但是,这样简单的故事和人物却反映了解放军的崇高品质(通过那位可爱可敬的通讯员),和人民爱护解放军的真诚(通过那位在包扎所服务的少妇)。这是许多作家曾经付出了心血的主题,《百合花》的作者用这样一个短篇来参加这长长的行列,有它独特的风格,恕我借用前人评文惯用的词汇,它这风格就是:清新、俊逸。这篇作品说明,表现上述那样庄严的主题,除了常见的慷慨激昂的笔调,还可以有其它的风格。

(选自茅盾《谈〈百合花〉》)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呆板”“不露笑脸”等神态表现了大嫂丧夫后的情绪,表面的麻木呆滞下凸显的

是其内心深深的哀痛。

B. 大嫂带着我去捡拾黄豆并炒熟了给营长的情节与《百合花》中少妇拿出新婚被子相

似,体现了军民鱼水情。 C. 作者以黄豆为“小道具”,围绕找黄豆、炒黄豆、吃黄豆展开叙述,这让小说情节更加地集中紧凑。

D. 小说语言带有浓郁的抒情性,作者对“我”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刻画细致,呈现出浪漫主义的风格。

7. 对文中营长喂孩子吃黄豆的场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营长把黄豆“摆成二列横队”“把豆子当作敌人”“喊着口令”等细节,契合人物身

份和战争背景。

B. 作者通过营长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生动形象地营造出温馨美好的氛围,极富感染力。

C. 孩子努力而有策略地啃黄豆仿佛是另一场“战争”,作者以孩子天真的形象反衬现实战争的残酷。

D.作者以战争为大背景,通过女性视角,抓住细节,用细腻的笔触勾勒人物,塑造出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

8. 两处横线句都出现了“给我一支枪吧”的呼告,请结合文本分别简要分析其涵义。(4分)

9. 文本二中茅盾先生对茹志鹃小说《百合花》风格的评价,是否也适用于文本一?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王祐,字景叔,大名莘人。祐少笃志词学,性倜傥有俊气。晋天福中,以书见桑维翰,称其藻丽,由是名闻京师。邺帅杜重威辟为观察支使。汉初,重威移镇睢阳,反侧不自安,祐尝劝之,使无反汉,不听。祐坐是贬沁州司户参军,因作书贻乡友以见志,辞气俊迈,人多称之。仕周,历魏县、南乐二令。

太祖受禅,拜监察御史,由魏县移知光州,迁殿中侍御史。乾德三年,知制诰。六年,转户部员外郎。

太祖征太原,已济河。诸州馈集上党城中,车乘塞路,上闻之,将以稽留罪转运使。赵普曰:“六师方至,而转运使以获罪闻,敌必谓储峙不充,有以窥我矣,非威远之道也。俾能治剧者,往莅其州足矣。”即命祐知潞州。及至,馈饷无乏,路亦无壅,班师,召还。

会符彦卿镇大名,颇不治,太祖以祐代之,俾察彦卿动静,祐以百口明彦卿无罪,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故世谓祐有阴德。

继以用兵岭表,徙知襄州。湖湘平,移知潭州。召还,摄判吏部铨。时左司员外郎侯陟自扬州还,复判铨,祐判门下省,陟所注拟,祐多驳正。卢多逊与陟善,陟因诉之,多逊素恶祐不比己,遂出祐为镇国军行军司马。

太平兴国初,移知河中府。入为左司员外郎,拜中书舍人,充史馆修撰。未几,知开封府,以病请告。太宗谓祐文章、清节兼著,特拜兵部侍郎。月余卒,年六十四。

初祐掌诰会卢多逊为学士阴倾赵普多逊累讽祐比己祐不从。一日,以宇文融排张说事劝释之,多逊滋不悦。及普再入,多逊果败,与宇文融事颇类,识者服其先见。

(《宋史·王祐传》有删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祐掌诰会/卢多逊为学士/阴倾赵普多逊累/讽祐比己/祐不从 B.初/祐掌诰/会卢多逊为学士/阴倾赵普/多逊累讽祐比己/祐不从 C.初/祐掌诰/会卢多逊/为学士/阴倾赵普多逊累/讽祐/比己/祐不从 D.初/祐掌诰/会卢多逊为学士/阴倾赵普/多逊累讽祐/比己祐不从 11.下列对相关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彦卿由是获免”和“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中“是”的意思一样。

B.“有以窥我矣”“以病请告”和“作《师说》以贻之”中“以”的意思一样。 C.“上闻之”“陟因诉之”和“则群聚而笑之”中的“之”用法是相同的。 D.“愿陛下以为戒”“遂出祐为镇国军行军司马”和“冰,水为之”中“为”的意思不完全一样。

1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官职的变动都有特定的表述,“辟、拜、封、除”表授予官职,“迁、转、徙”表调动官职,“罢、黜”表罢免官职。

B.古代纪年方法大致有干支纪年法、王位纪年法、年号纪年法等,文中“乾德三年”与《琵琶行》中的“元和十年”都属于王位纪年法。 C.“观察支使”“转运使”“河中府”“左司员外郎”“中书舍人”“史馆修撰”“兵部侍郎”等都是官职名。

D.古代对人“死”的说法不同,“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王祐死称为“卒”,则说明至死他的地位依然很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祐坐是贬沁州司户参军,因作书贻乡友以见志,辞气俊迈,人多称之。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4.请概括王祐的形象特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②③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信宿:再宿。②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他多次直言进谏,刚直不阿,受人敬重。③刘向,字子政,汉朝宗室大臣、经学家。

15.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诗人日日独坐江楼,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B.颔联紧承首联,写眼前所见。渔舟泛泛,燕子飞飞,“泛泛”“飞飞”巧用叠词,透出诗人的闲适之情。 C. 颈联运用典故,以匡衡上书进谏、刘向整理经典自比,来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之情。 D. 全诗结构严密、抒情深挚,整体基调与《登高》相似,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16.尾联中的“同学少年”与《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在情感表达与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诗人通过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慕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来抒发壮志难酬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评论蟹,说它有着优越的条件,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与蚓无爪牙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形成了鲜明对比。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知晓 .

用心一也 一:专一 .B.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结束 .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闻:知道,懂得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徒:徒弟 .

D.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耻:耻辱 .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全面 .

19.下列各句的句式与“而耻学于师”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0.下列句中对课文相关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借赞美大自然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象,折射出“五四” 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带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B.《百合花》中的百合花并不是实指,而是采用象征的手法,指“我”与通讯员之间、新媳妇与通讯员之间纯洁与感情的花,使小说具有浪漫抒情色彩。

C.同样遭逢乱世,曹操的《短歌行》积极进取,表达求贤才建功业的愿望;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消极避世,表达仕途失意无奈躬耕田园的淡泊之情。 D.同为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句式灵活,不用押韵,描绘了一个梦中世界;《琵琶行》情节曲折,语言华美隐晦,展现了一个动人的音乐世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题。(本题共3小题,11分)

“修辞立其诚”,是指语言表达既要有文采,更应当求“真”,说真话,抒真情。有真诚的态度和情感,文章的技巧文采才有价值。

作文是富有灵性的思维活动,最能体现人的情感与个性。人们热爱经典作品,不仅希望获得启示,也希望通过阅读发现并孕育美好情感,从而成为健全的人。李密《陈情表》陈说的窘迫情况,归有光《项脊轩志》中刻骨铭心的亲情、爱情记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等,无不是真情实录,历经千百年,人们仍然能够感受到作者的真诚。 写作的“真”与“诚”,意味着坦诚地吐露自己的心声,真实地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 ① ),所感也不免稚嫩,但作为自我心灵的记录,一字一句也都有着独特的价值。 写作的“真”与“诚”,需要( ② )。古人曾言,好文章应当是“寓目写心,因事而作”,也就是围绕抒发真实的感受和记叙真实的经历为目的。以随便应付、敷衍了事的态度,为文造情、言不由衷地“做”文章,对于作者和读者而言,( ③ )。 21.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10个字。(3分) 22.结合文段,分析画横线的句子是如何强调“真情实录”这个意思的。(4分) 2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4分)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条条大路通罗马”,“世上本无所谓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路在自己的脚下,不要走寻常路,走别人走过的路”。人生总会面临着走什么路的选择,而每条路的选择背后都有与众不同的故事。

你曾经历过怎样的选择,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请结合材料给你的启示,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答案)

高一语文

1.C(A.原文是说“机械地反复温习复习”是一种误读,这才是“导致学习者觉得《论语》面目可憎、孔子虚伪假道”的原因。B。原文是说朱熹对于如何才能“熟之于己”“没有彻底参透”,而非理解错误。D.原文是“荀子认为仅对内开发生命内涵于事无补”,并没有否定。)

2.D(“否定本源”说法绝对)

3.B(A、C、D皆有“借外力”之意)

4.①引用论证;②与朱熹形成对比;③证明陆游看得更准、更通透;④深化对“习”字的理解,阐明学习别人的经验之外,“及时在实践中将别人的经验化为自己的内在体悟”的重要性。(每点1分)

5.①将所学东西用在自己切实的实践活动中,并且指导印证社会人生;②不断学习,将学习到的东西在实践中内化,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在;③要注意反身内省,向内开发生命内涵,提升德行;④要向外学习探索,联通外面广大的世界;⑤学思并重,不可偏废。(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得满分)

6. D(“呈现出浪漫主义的风格”错误,作者对“我”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刻画细致,给人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呈现的是强烈的写实主义风格,不是浪漫主义风格特点。) 7. B(B.“作者通过营长……心理等描写”错误,文中对营长的描写没有运用心理描写。)

8. ①第一处是“我”听房东大嫂陈述丈夫被敌人杀害时,“我”急需一枝枪来手刃仇敌,表达一名战士对战斗的渴望和对敌人的仇恨;②第二处是“我”急需一枝枪来保护怀中的孩子,表达对和平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每点2分)

9. 示例一:这个评价适合本文。①本文围绕“黄豆”展开,没有直接写正面战争的炮火,选材角度独特;②本文表现了“我”对枪与战士意义的思考,这在战争题材小说中显得独特;③本文善用细节描写,比如孩子努力啃咬黄豆的过程,文笔细腻,极富感染力。

示例二:这个评价不适合本文。①丈夫被敌人杀害后哀痛无助的大嫂,是战争题材小说中常见的百姓形象;②“我”宿营的村庄被战争破坏,环境凋敝,是战争中的典型环境;③“我”多次强烈呼唤武器,要求敌人血债血还,是战争题材小说常见的主题。(每点2分,意对即可。若有其他解析,酌情给分)

1 1

1(B项,二者都应为“年号纪年法”。C项“河中府”不是官职名,“史馆修撰”严格说,也不是官职名,而是岗位名。D项“地位依然很低”的推断不正确。) 13. (1)王祐因此被贬为沁州司户参军,于是他写信给同乡朋友来表明自己的志向,文辞气概优异卓越,有很多人称颂他。(坐、贻、见、称各1分);

(2)借助车马的人,不一定善于奔走,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的人,不一定擅长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天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利足、水、绝、性各1分) 14.(1)有才华(桑维翰赞誉他的书信辞藻华丽,使他闻名京城,就连皇帝对他的文章也很嘉许),(2)能力卓越(太祖征讨太原时,因运粮车辆堵塞道路而治罪转运使,赵普劝说太祖原谅他,并举荐王祐去治理,果然形势很好),(3)敢于直言不依附权贵(他讽谏太祖不要像五代的国君那样,因为猜忌而斩杀无罪的人),(4)有政治远见(卢多逊多次劝他依附自己,但王祐没有听从;王祐用宇文融排挤张说的事劝说卢多逊,结果事情的发展果然与宇文融相似。)(答一点得1分)。 【参考译文】

王祐,字景叔,大名莘县人。王祐年少时专心研究词学,性格洒脱有英气。后晋天福年间,通过书信见到桑维翰,(桑维翰)称赞他词藻华丽,因此闻名京城。邺帅杜重威征召他担任观察支使。后汉初年,杜重威移师镇守睢阳,反复无常内心不安,王祐曾经劝说他,让他不要反叛后汉,杜重威没有听从。王祐因此被贬为沁州司户参军,于是他写信给同乡朋友来表明自己的志向,文辞气概优异卓越,有很多人称颂他。王祐在后周为官,历任魏县、南乐二县的县令。

太祖接受禅让,任命他为监察御史,由魏县调任光州知州,又提升为殿中侍御史,乾德三年,任制诰。乾德六年,转任户部员外郎。

太祖征伐太原,已经渡过黄河。各州的军粮聚集上党城中,车辆堵塞道路,皇上听到这件事,将要按照拖延滞留加罪转运使。赵普说:“六军刚刚到达,而转运使因为获罪传

闻出去,敌人必定说我们储备不充分,有用来窥探我们的依据了,这不是声威远播(威慑远方敌人)的办法。(如果)让能够处理繁重难办的事务的人,前去此州就足够了。”立即命令王祐为潞州知州。到潞州后,军粮不缺乏了,道路也没有堵塞。军队回来,召王祐回朝。

适逢符彦卿镇守大名,治理很不当,太祖用王祐代替他,让他观察彦卿动静。王祐用全家来担保符明辨彦卿没有罪,并且说:“五代的国君,大多因为猜忌而斩杀无罪的人,所以他们享有国家的年数不长,希望陛下把这作为告诫。符彦卿因此获得免罪,所以世人说王祐有暗中做有益于别人的事的品德。

接着因为朝廷用兵岭表,王祐改任襄州知州。湖湘平定,王祐调任潭州知州。召回朝廷,代理兼管吏部铨。当时左司员外郎侯陟从扬州回来,掌管遴选官员,王祐掌管门下省,侯陟选用的官员,王祐多有驳回纠正。卢多逊与侯陟友好,侯陟因此起诉王祐,卢多逊平素憎恶王祐不依附自己,就让王祐出朝任镇国军行军司马。

太平兴国初,王祐改为河中府知府。入朝任左司员外郎,任中书舍人,充任史馆修撰。不久,任开封府知府,因为有病请求告老。太宗说王祐的文章和高洁的节操都著名,特地任命他为兵部侍郎。一个多月后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当初,王祐掌管诰命,卢多逊担任学士,暗中排挤赵普,卢多逊多次讽劝王祐依附自己,王祐不听从。一天,王祐用宇文融排挤张说的事劝说卢多逊,卢多逊更加不高兴。等到赵普再次进入朝廷,卢多逊果然身败,与宇文融的事很相似,有见识的人都佩服王祐的先见之明。

15.B(B.“透出诗人的闲适之情”错误。“泛泛”写渔舟来来往往,但终有家能回;“飞飞”写诗人因囿于孤舟看灵动、自由的燕子,萌生了人不如燕的慨叹。渔舟依旧泛泛,燕子故意飞飞,是“日日”看到的景致,在“泛泛”“飞飞”中就透出诗人的憎厌无聊之情。)

16.①杜诗:往日的同辈之人,如今大多已经富贵发达,地位不再低贱,作者借“同学少年”之得意反衬(对比)自己落魄的处境,表现了诗人不得志的痛心。

②毛诗: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作者通过回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

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来表达对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高度赞美。

17.(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8. B(A项,知:通“智”,见识。C项,徒:同类的人;D项,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例句“而耻学于师”是状语后置句。A.定语后置句。B.宾语前置句。C.状语后置句。D.判断句。)

20. D(A.“带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错误。《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具有浪漫主义色彩。B.“并不是实指,而是采用象征的手法”说法有误。“百合花”,一方面实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图案,预示新婚夫妻百年好合;另一方面又象征了“我”与通讯员之间、新媳妇与通讯之间纯洁与感情的花。C.“消极避世,表达仕途失意无奈躬耕田园的淡泊之情”说法有误。陶渊明并不是因为仕途失意无奈归隐,而是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而选择归隐田园。)

21.①:即使(虽然/就算)所思还不够深入;②:端正对写作的态度(或“记述真事,抒发真情”);③:都是没有什么裨益的。(每点1分)

22.①“无不”:双重否定,强调语气更重;

②“历经千百年”:以时间久远来强调“真情实录”的影响力; ③“仍然”:运用副词,强调“真情实录”的影响不因时间久远而丧失。 (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得满分) 23.①将“围绕”换为“以”,或者保留“围绕”,将“为目的”换为“写作”;

②“抒发真实的感受”和“记叙真实的经历”交换位置。(每点2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