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俗话说:“十个手指有长有短”,更何况一个班级的学生,他们之间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这种差异又将是一种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作业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有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有益于技能、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 (一)、传统作业分析
1.习题形式单调、陈旧。主要以计算题和应用题为主,不能从多方面检查和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外,这种习题的条件和结论多是单一的、不变的,即所谓封闭的、规范的习题,缺乏开放性,不利于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时间、内容一刀切。大部分教师所布置的作业时,往往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同一的内容,期望达到同一的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 3.习题中缺乏应用。缺乏与实际问题或其他学科的联系。习题基本上是纯粹的数学题,而所谓的应用题也只不过是通过机械地辨别,模仿即可套用公式或相关的数学模型加以解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应用题。学生看不到数学问题的实际背景,也不会通过数学化的手段解决实际问题,这对学生建立积极的、健康的数学观,掌握数学建模方法是极为不利的。
4.在小学阶段,鉴于当前我国中小学生负担过重主要表现为“书本多、课程多、作业多、考试多、补习多、竞赛多”的情况,国家教育部明确指出要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绝非不要作业。 (二)国内研究
在顾淑平老师的《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实验研究报告》中指出,她们在开展了作业分层后实验效果显著,如
(1) 数据统计
表一:学生数学成绩调研测试(数据采自数学学科期末测试)
表二、学生语文成绩调研测试(数据采自语文学科期末测试)
表三、学习倾向性调查(数据采自问卷调查和现场测试)
(2)、结果分析
表一、表二的学习成绩对比显示:实验班在实验前,其原有的学生基础与对比班无明显差异,三年后的测试数据则说明了实验的绩效是明显的。实验班的平均分和及格率均超过了对比班,实验班的优分率远远高于对比班,而低分率却远远低于对比班,体现了“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实验在“培优”和“辅差”方面的优越性。 表三的调查结果则显示了实验班与对比班在学习倾向性方面的差异。实验班学生学习主动,作业态度、习惯均优于对比班,说明“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实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自主、能动作用得到尊重和发挥,学生的情感、兴趣、意志、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健康的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意识明显增强。 (三)国外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琼斯(D.M.Jones)曾做一项实验研究,被试为两班程度相同的学生,实验班按照个性,因材施教,对照班采取共同目标,统一教学。在实验班,教师注意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个别问题个别对待。在对照班,教师则对全班学生共同要求,而对个别学生的具体情况则不给予特殊处理。一学期后,两班接受同样的测验,其结果显示实验班成绩远优于对照班。
根据以上分析,又结合我们当前小班教学的特点,如何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最优质的发展,我们提出了进行《小班数学作业分层策略研究》的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1、 课题的界定
所谓小班数学作业分层策略,它是指充分利用小班人数少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功的一种教学策略。具体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
的差异,设计一定量的作业,其要求置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同时调动学生学习可能性的易变因素,使作业练习与学生学习可能性相互适应。通过长时间的实施以后,使不同层次的所有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良好的发展,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真正起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的目的。
2、 理论依据
1、《论语》曾记载过孔子因材施教的大量生动个案。墨翟教育学生就注意“子深其深,浅其浅,尊其尊”。宋代教育家更明确提出:“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
2、现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以为,学习的过程是个体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不同的个体要知觉、记忆、思维等方面都具有不同方式,他们理解、贮存、迁移和使用信息具有不同的途径。不同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带有个性特征的认知风格。 三、研究的目标
1. 通过研究,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努力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以此提高整个班级的数学水平。
2.通过研究,提炼基本经验,探索规律,提供适合于学生的作业形式与内容,寻找适合小班数学作业分层的教学策略。 四、研究内容及采取措施 1、研究内容
(1)、作业设计,不应停留在对知识的重复模仿、机械记忆,而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打破单一的书面作业形式,注重多样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凸显学生主体,变被动的完成任务为主动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作业指导上,主要是采用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原则,根据班中学生学习的特点,采用同桌帮忙,班干部结队子等形势,让学困生掌握一定的学习主法,巩固好学好的知识,并且让优等生也能吃饱喝足。 2、研究措施
(1)学生分层: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每个学生的学业成绩、智力水平、非智力因素等),
将学生按学科分为A、B、C三层:A层,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相对较差,学习吃力;B层,智力因素好,非智力因素差,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成绩忽起忽落不稳定,但潜力较大;C层,学习兴趣浓,求知欲望高,基础知识扎实,整体素质较高。
学生分层实行相对分层和动态分层,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及时“升层”或“降层”,使其始终处于对其发展具有最佳影响的层次。
(2)作业分层:根据目标层次和学生层次,制定对应的分层练习题,使相关练习置于各种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作业分层要有梯度,在学生自主作业、自愿达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向高层目标发展。A层(一星级)作业,重在巩固基本知识,培养基本技能,达到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视为基本练习,人人应该完成(或达到要求);B层(二星级)作业,适当增加难度或进行变式练习,达到大纲规定要求,要求B层、C层学生必须完成(或达标),同时鼓励A层学生完成;C层(三星级)作业,重在拓宽学生思维,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达到大纲规定的较高要求,要求C层学生完成(或达标),鼓励A、B层学生完成。
(3)评价分层:用多种形式的反馈,考查各层次学生情况,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要创造机会让每层次的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和可能,通过不同形式的评价标准使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进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4)辅导分层: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课堂只能解决大部分学生的问题,依然会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在教师个别辅导的同时,设立结对子一帮一互帮互学。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
用书面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召开有关学生座谈会进行调查。 2、行动研究法:
用行动研究法来研究教师在作业分层中的作用,研究学生对数学作业分层后反应。 3.个案法:
对部分研究对象尽可能搜集更多的资料加以分析、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探讨对实施数学作业分层措施后的成果。 六、课题组研究成员及分工
费凤妹:课堂作业设计、寻求作业分层的策略 丁春晓:课堂作业设计、学生个案分析
七研究对象
桃园小学二年级三个班,共有学生105人。 八、研究过程
实验时间为二年,主要分三个阶段: 1、 准备阶段:(2005.4.—2005.6.)
认真组织参加研究的教师学习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主体教育概论》及有关信息、资料,吸取广大教师的有关经验和体会,提高认识,明确指导思想,形成较为实用、科学的研究方案。 2、 实践探究阶段:(2005.7.—2007.5.)
依据研究方案,开展作业设计内容、形式等方面的研究,加强日常沟通,不定期的组织参加研究的教师研讨、分析实验情况,完善方案。并将设计内容及时汇总使用,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交流推进。
3、实验的总结阶段: (2007.6.—2007.8.)
(1)进行课题实验总结,形成实验报告。
(2)整理实验资料,总结出具有特色的经验、成果。
(3)举行课题实验的结题和鉴定活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