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1-01-30 来源:易榕旅网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九年级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2024.1.22 说明:

1.本试卷共6页,计20题,满分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3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本人的学校、姓名、考试号等信息准确无误地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积累运用(27分) 1.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各题。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对很多中国人来说_____________的《二十四节气歌》。节气就是气候变化的节点,古人把每个季节分为六个节气,一年便有了二十四个节气。二十四节气诞生于数千年前,( )cāng海桑田,斗转星移,它以其强大的生命力,( )shèn透到中华民族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指导人们进行农事活动和日常生活。可以说,二十四节气( )是中华祖先馈赠给每一位子孙后代的礼物,( )是珍贵的精神养料,灌溉滋养着华夏儿女的心灵。 (1)给加点字注音:诞生( ) 灌溉( )

(2)根据拼音写汉字:cāng海桑田( ) shèn透( ) (3)文段中横线空缺处填写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这是对很多中国人来说____________的《二十四节气歌》。

A.如雷贯耳 B.耳熟能详 C.根深蒂固 D.画龙点睛

(4)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果想强调后一个分句,填入空缺处最恰当的关联词是( )

A.尽管……还…… B.虽然……但是…… C.不仅……更…… D.既……又……

2.下列关于文学作品的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文学作品中有许多不同意味的“冬天”。A.《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韩愈笔下的冬天是悲凉的,全诗贯穿始终的是政治失意的悲愤和英雄失路的绝望之情。B.《湖心亭看雪》中,张岱笔下的冬天是冷寂的,作者借幽静深远的西湖雪景表达了自己不随波逐流、孤芳自赏的情怀。C.《故乡》中,鲁迅笔下的冬天是萧索的,开篇一幅阴晦荒凉的故乡冬景图为全文打上了阴冷的底色。D.《沁园春·雪》中,毛泽东笔下的冬天是壮丽的,作者借辽阔壮观的北方雪景抒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无产阶级的豪情壮志。 A.A B.B C.C D.D 3.默写。

走过四季都是诗。“(1)倚东风, ”,遇见的是红紫烂漫的春;“(2)兴尽晚回舟, ”,撞上的是活泼明亮的夏。而秋天的踪影更是随处可见:“(3)露从今夜白, ”“(4)秋草独寻人去后, ”“(5) ,人迹板桥霜”……雪后天晴,当我们看到丽日下的雪景,会情不自禁地念出《沁园春·雪》中的“(6) , ”的句子。“野芳发而幽香,(7) , ,水落而石出”,四时之景皆美!

4.综合性学习。

(1)冬至这天,扬扬选了一幅图片发了朋友圈,请你简要说明这幅图片的设计创意。

(2)冬至是北半球全年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之后,白天渐长而黑夜渐短。扬扬想据此配一句富有哲理的话作为朋友圈的文案,请你帮忙。

(3)请从以下句子中分别选出描写冬季和春季的对联,并按上下联顺序填写。

①东风软系桃花雨 ②红莲翘指蜻蜓吻 ③雁语无题桂就章 ④闻香转角梅方露

⑤碧水吟歌蛙鼓合 ⑥含笑迎春雪已红 ⑦菊香不散枫生色 ⑧西柳轻堆翡翠烟 冬季: ; 春季: 二、阅读理解(60分) (一)名著阅读(12分)

5.《水浒传》中的“智取生辰纲”故事发生在大暑。阅读下列片段,回答问题。

A正是六月初四日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日十分大热。

B看看日色当午,那石头上热了,脚疼走不得。众军汉道:“这般天气热,兀的不晒杀人。”

(1)作者如何写“热”?结合语句简要分析。作者极力渲染天气之热,

有何作用?

(2)下列两段文字也写到了“热”,比较①②两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何不同。

①敝地唤做火焰山,无春无秋,四季皆热。那山离此有六十里远,正是西方必由之路,却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围寸草不生。若过得山,就是铜脑盖、铁身躯,也要化成汁哩。 (选自《西游记》)

②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使人觉得憋气。一点风也没有。祥子在院子里看了看那灰红的天,喝了瓢凉水就走出去。 (选自《骆驼祥子》)

(3)《水浒传》中的“风雪山神庙”故事发生则发生在大雪纷飞时。有人说,这是林冲生命里的一场大雪,它促成了林冲由“忍”到“狠”的性格转变。结合小说相关情节,简析林冲的性格是如何从“忍”向“狠”转变的。 (二)诗歌阅读(5分) 6.立春偶成 [宋]张栻

律回①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注】律回:阳气回生。

(1)这首诗写了“立春”节气的哪些自然景象?

(2)诗中的“满”字看似寻常,却充满表现力,请品味其妙处。 (三)文言文阅读(12分) 与致虚妹丈 [明]高尔俨

昨宵乐甚!碧天一色,澄彻如昼。又松竹影交加,翠影被①面月光落酒杯中波动影摇。吹洞箫数阕,清和婉妙,听之怡然;响绝余音,犹绕耳间不退。出户一望,空旷无际。大醉后笔墨撩乱,已不复记忆。 今晨于袖中得纸幅,出而视之,则所谓“笔墨撩乱”者也。然亦殊可爱,以为有骀荡2之趣。把笔效之,不能及已。因即以昨日所就者请正。

(选自《历代小品尺牍》)

【注释】①被:遮盖。②骀(dài)荡:这里指书法舒放畅达。 7.解释下列加点词。 (1)听之怡然( ) (2)然亦殊可爱( ) (3)把笔效之( )

(4)因即以昨日所就者请正( )

8.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翠影被面月光落酒杯中波动影摇

9.依据字形,领会词义,体会情味。参考示例,给“婉妙”作批注。 【示例】

响绝余音,犹绕耳间不退:“绝”和“绕”是“纟”旁,和丝线有关。

“绝”义为“断绝”,“绕”义为“缠绕”,一“绝”一“绕”,写出了箫声虽止,但仍如丝如缕,萦绕耳畔,作者的陶醉之情跃然纸上。 【批注】婉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本文读来“趣”味盎然。阅读全文,说出你感受最深的一种“趣”,简要阐述。

(四)实用文本阅读(15分) 【材料一】

①二十四节气影响着中国人的农业生产行为。惊蛰节气,天气转暖,春雷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开始苏醒,我国大部分地区由此进入春耕季节。谷雨时节,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正如农谚有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②二十四节气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人们会根据节气准备特色食物,安排出行活动。例如人们会在立春时做春饼、赠春盘、食春菜,清明到郊外踏青、祭扫。再如立冬,民间素有“冬令进补,来年打虎”“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之说。中医认为冬季是进补的最好季节,但不是人人都可以补,需要根据体质进行个体化滋补。根据中医“虚则补之”“寒则温之”的原则,以温补阳气的食物进行调理,提高机体耐寒能力。而西瓜、黄瓜、苦瓜等因偏凉性,应少吃。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文解字》对“满”的解释是“盈溢”,一种丰盈到能够溢出来的状态。小满这个节气的名

字,在“满”字前面加了一个“小”字,按通常规律,有小则有大,可二十四节气中只有小满没有“大满”。它告诉我们:月盈则亏,水满则溢。启示人们做事留有余地,做人适当留白。这样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处世智慧。 【材料二】

①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当天恰逢“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开幕式倒计时以二十四节气作为设计灵感,倒计时短片中,精美多样的视频内容,配合隽永优美的古诗词,从雨水开始,到立春结束,每一帧都是电影大片,展现了二十四节气令人震撼的美。

②2023年,亚运会开幕式当天是秋分节气。这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意味着从夏季到冬季的转换,从热到冷的变化,从生长到收获的过程。闭幕式当天是寒露节气。这是一个寒意渐浓的时节,意味着从秋季到冬季的过渡,从收获到储藏的准备。亚运会的开幕和闭幕时间与二十四节气相吻合,这并非巧合,而是一种精心的安排,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规律和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彰显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材料三】

①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采用二十四节气倒计时,让二十四节气真正火“出圈”。《中国气象报》对CCTV《天气预报》首位主播、“气象先生”宋英杰做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专访,下面是采访记录。 ②记者:(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宋英杰:在我看来,二十四节气火“出圈”并非是偶然现象,也不简单是一个看起来很具国民性、能够唤起公众亲近感的文化样态,它更是使用古典的诗意化文字进行的美学表达,同时又是蕴含着深刻科学道理的一种知识体系。只有真正做研究之后,才能知道古人的智慧有多么博大精深。二十四节气之所以能火“出圈”,主要还是因为优秀传统文化散发出的巨大魅力。

④记者:您认为要做好二十四节气研究,最重要的是否要把科学和算法搞好?

⑤宋英杰:二十四节气的物候表达了什么时候桃花开了,什么时候燕子来了,什么时候青蛙叫了,这些让我们都能闻得到、看得到、听得到,无比鲜活。这也是二十四节气之所以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能够传承千年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看来,科学和文化都重要,算法和表达都重要,永远不能把科学和文化、算法和表达对立起来。 ⑥记者:(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宋英杰:感情特别重要。如果对二十四节气没有感情、没有了解,是没有办法做好研究和保护工作的。我们要充满谦卑地去逐渐培养感情和定力。首先,要重视二十四节气相关基础教育,先要熟悉,然后亲近,进而热爱、保护。其次,要建立相应的课题和研究机制,让年轻的学者有机会与二十四节气建立感情。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冬季是进补的最好季节,“立冬”之后,适宜通过各种食补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

B.奥运会和亚运会开幕式时间与二十四节气吻合,这是以中式浪漫向世界展示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 C.要做好二十四节气文化研究,追求美学表达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讲究科学性。

D.二十四节气影响着中国人的农业生产行为。但随着科技的发展,这种影响会逐渐消失。

12.阅读【材料一】,根据上下文,在横线空缺处填写恰当的语句。 13.【材料二】提到的冬奥倒计时短片中,下列哪一诗句适用于“立秋”这一节气?( ) A.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B.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C.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D.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14.阅读【材料三】,根据采访对象的回答,合理推断出记者的提问。 (1) (2)

15.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会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被淘汰。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发表你的观点并简述理由。 (五)文学文本阅读(16分) 节气

许俊文

①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二十四节气越来越在意了。春夏的几个节气感觉还好些,秋天就不同了,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像坐滑梯似的,止都止不住;况且它们的手一个比一个凉,表情也一个比一个冷漠、生硬,但又不得不跟着它们一步步地往岁月深处走,哪怕后退半步也是不可能的。走着走着,一场铺天盖地的白霜便突然降临了。

②其实,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突然的。比如风,它来的时候也是有路数的。如果站在田野的高处,就不难发现远处的那些亭亭玉立的玉米、高粱,开始悠悠地摇曳起来,一起一伏的,形似一个水波的巨弧,慢慢地推过来,推过来,经过身边时,“嗖”的一声,就蹿过去了。节气也是如此。就说惊蛰吧,也不是陡然的一声响雷这么简单。据我多年的观察,惊蛰也有着怀柔的一面。在它到来之前,常常会有几个暄透的好日头,笑容可掬的样子,把藏匿于瓦砾、枯草里星星点点的残雪悄悄消融掉,再把僵硬的泥土弄得酥软了,然后才是一记重雷。

③乡村就有这么个好处,它使你觉得这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有根有脉、有因有果的,不是一味地胡来。不像我们人,只要心血来潮,就会轻举妄动,结果做出许多蠢事,然后再慢慢地反思、修正。比如霜降,它的威严是由立秋、处暑、白露、秋分一点一点铺垫起来的。节气就是这样有规矩,也守规矩,该冷的时候冷,该热的时候热。该立的立,该废的废。然而冷与热,立与废,都使你心服口服。

④对于草木、庄稼和一些小生灵,惊蛰是一道关,霜降也是一道关。这两道关,一个主兴,一个主衰,可谓一阳一阴,一道一魔,它们配合得多么默契!在我看来,惊蛰的那一记霹雳,无疑是春天提炼出的一颗灵丹。那些沉睡的草木、庄稼和小生灵们,就着甜丝丝的雨水服下去,嘴巴咂呀咂的,一个个如灵魂附体,仿佛刹那间,一切该醒的都醒了,就连落在房顶瓦沟里的小小草籽也不肯错过机会。此时沉寂已久的村庄和田野,到处眨动着惺忪的小眼睛,到处弥漫着慵懒的呵欠声。至于霜降,我想它更像是秋天念出的一句黑色的咒语。一语既出,该谢的,得谢,该落的,得落,没有什么好通融和商量的,即使心怀不满与怨恨,也不得不委曲求全,姑且抱着“留得青山在”的态度,暂时蛰伏下来,或者远走他乡吧。

⑤不知你留意过没有,霜降之夜总是出奇地静,一切生灵都缄默不语,就连絮絮叨叨的风婆子也闭上了嘴巴。是的,草木、庄稼和一切生灵也该静一静了。伫立在霜降之夜无涯的寂静里,呼吸着清冽的空气,我们不难从这大静大美之中,隐隐感悟到天道的伟大。

⑥这使我想起一桩往事。那是政治闹猛的年代,我和祖父在豆青河畔看管生产队里窖藏的红薯。霜降那天晚上,我半夜起来解手时吓了一跳,乖乖,满地的银霜!当我咝咝呵呵重新回到窝棚时,祖父自言自语地说,落霜了。然后诡秘地笑笑,说,豆子,爷爷考考你,你说这世上谁最伟大?我想了想,说道:“是哪个伟人吧?”祖父摇摇头,小声说出“时令”二字。我一时没听明白,感到祖父的话有些不可思议。他说睡吧,到了我这把岁数你就会明白的。

⑦祖父对时令是敬若神明的,他常常因为播种的时间问题与生产队长发生争执,每次他总会说,二十四节气虽然不会张口说话,但它心里比什么都清楚。人是糊弄不了它的。

⑧祖父后来是不是霜降时走的,我已经记不清了,但他跟所有的人一样,的确是在该走的时候走的,连一声叹息也没有留下。如今他的坟茔就匍匐在豆青山的荒草丛中,好安静啊。 (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写节气,更多的是通过对农村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来表现,其中蕴含着作者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对人类行为的深刻思考。 B.“走着走着,一场铺天盖地的白霜便突然降临了”和“其实,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突然的”前后矛盾。

C.作者通过对比手法,说明农村的好处在于“一切东西,都是有根有脉、有因有果的”,农村人绝不会像城里人那样“一味地胡来”。 D.作者慨叹人只能跟着节气“一步步地往岁月深处走”,而祖父也悄无声息地离开人间,全文感情基调悲伤而低沉。

17.作者在写二十四节气时,为什么要重点描述惊蛰、霜降这两个节气?

18.根据提示,赏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1)节气就是这样有规矩,也守规矩,该冷的时候冷,该热的时候热。该立的立,该废的废。(从句式的角度)

(2)惊蛰的那一记霹雳,无疑是春天提炼出的一颗灵丹。(从修辞

的角度)

19.文章以“节气”为题,为什么花费不少笔墨写对祖父言行的回忆? 三、作文。(60+3分)

20.中国人吃东西讲究时令,吃必以时,不时不食。如元宵节吃元宵、立春吃春卷、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腊八节吃腊八粥、冬至吃饺子等等。“吃”里可能寄寓着深厚的情感,潜藏着对生活的态度,记录着时代的发展,蕴含着丰富的文化…… 请以《节令吃食》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但必须明确。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 (3)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与解析 1.(1) dàn gài (2) 沧 渗 (3)B (4)C

【详解】(1)本题考查字音。

诞生(dàn shēng):(人)出生,也比喻事物形成。 灌溉(guàn gài):把水输送到田地里。 (2)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

沧海桑田(cāng hǎi sāng tián):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渗透(shèn tòu):液体缓慢地透到里面。 (3)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 B.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C.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D.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本句中是用来形容《二十四节气歌》对很多中国人来说非常熟悉,因此要用“耳熟能详”; 故选B。

(4)本题考查关联词语。

根据题干提示“强调后一个分句”,可知画横线的句子是递进关系。 AB.表示转折关系; C.表示递进关系; D.表示并列关系; 故选C。 2.A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A.“绝望之情”有误,《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作。此诗创于贬谪潮州(今属广东)途中,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首联写因“一封”书而获罪被贬,“朝夕”而已,可知龙颜已大怒,一贬便离京城“八千”里之遥;颔联直书“除

弊事”,申述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颈联即景抒情,既悲且壮;尾联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 故选A。

3. 豪兴徜徉 误入藕花深处 月是故乡明 寒林空见日斜时 鸡声茅店月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本题中的易错字:豪、徜、徉、藕、斜、茅、素、裹、繁。

4.(1)这幅图片以冬天的雪景为背景,中间“冬至”二字富有创意,“冬”字的两点由两只饺子构成,“至”字的“土”由一碗汤圆构成,巧妙点明冬至“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 (2)示例一:最漫长的黑夜,最深情的思念。 示例二:冬至阳生,昼短情长。

示例三:熬过最长的黑夜,迎来愈加灿烂的光明。 (3) 冬季:④⑥ 春季:①⑧ 【详解】(1)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整幅图片是以冬天的雪景为背景,符合冬至的节日背景。图片的主体是“冬至”二字的创意设计。“冬”字的两点变形为饺子,“至”字下半部分的“土”变成为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图片右上角的“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巧妙地点明了南北方过冬至的不同习俗,并且不同的习俗还体现在“冬至”二字的创意设计中。

(2)本题考查文案设计。

从人生的角度来看,白天代表光明,黑夜代表黑暗。虽然冬至当天北半球全年白天最短、黑夜最长,但是冬至之后,白天渐渐变长,黑夜渐渐变短。可以据此联系人生的黑暗或低估时期,即熬过了最黑暗的时期,终将迎来曙光。从抒情的角度来看,黑夜代表思念,最漫长的黑夜,代表最深情的思念。因此,可以围绕这些方面来设计文案。 示例一:冬至夜最长,曙光在前方。

示例二:冬至夜长,曙光在望;人生低谷,转机将至。 示例三:黑夜再长,也有破晓之时。 (3)本题考查对联。

题干所给的八个句子中,写冬天的句子是:④闻香转角梅方露,⑥含笑迎春雪已红;写春天的句子是:①东风软系桃花雨,⑧西柳轻堆翡翠烟。其余的句子,分别是写夏天:②红莲翘指蜻蜓吻,⑤碧水吟歌蛙鼓合;以及写秋天:③雁语无题桂就章,⑦菊香不散枫生色。 对联的上下联讲究平仄相对,即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为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为平声。第④句的“露”是仄声,“红”是平声,因此,写冬季的对联的上下联顺序为④⑥。第①句的“雨”是仄声,第⑧句的“烟”是平声,因此,写冬季的对联的上下联顺序为①⑧。 5.(1)作者以“其日十分大热”直接写“热”,并以众军汉的语言侧面写“热”,正侧结合,突出天气之“热”。

极力渲染天气之热,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众军汉在黄泥冈乘凉休息作铺垫,使智取生辰纲的结局显得水到渠成;同时也突出了

人物的性格特点。

(2)第①段写火焰山温度之高,是为了渲染环境的恶劣,突出唐僧师徒翻山越岭的困难之大,更能凸显他们坚毅勇敢、不畏艰险的精神。 第②段写天气酷热,是为了烘托祥子拉车的艰难,进一步突出人物的悲惨命运。

(3)林冲最初遇事懦弱忍让,委曲求全。在遭陷害时甚至做好了长期当配军的准备,看到草料场里的草屋四下里崩坏时,还想“唤个泥水匠来修理”。直到风雪夜山神庙中,林冲无意中听到了陆谦和富安、牢城管营的谈话,得知他们将自己置于死地的阴谋,才如梦方醒,彻底地放弃幻想,果断结束了仇人的性命,其态度决绝,动作残忍,体现了由“忍”到“狠”的性格改变。 【详解】(1)本题考查环境描写。

根据A句中“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日十分大热”可知,这是直接写天气热,属于正面描写。根据B句“众军汉道:‘这般天气热,兀的不晒杀人’”可知,用众军汉的语言来表现天气炎热,属于侧面描写。两片段运用了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突出了天气的“热”。

这两段环境描写,极力突出了天气炎热,从而为杨志一行押送金银担增加了难度,体现了他们行路的艰辛,让他们的性格特点得以充分展现。从情节上来看,正是因为天气炎热,才有下文杨志的兵士口渴难耐,才有可能中了吴用他们设计的计策,所以环境描写还为下文杨志一行喝药酒失了生辰纲埋下伏笔,从而也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2)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却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围寸草不生。若过得山,就是铜脑盖、铁身躯,也要化成汁哩”写了火焰山温度之高,渲染了唐僧师徒西行取经之路的险恶。“正是西方必由之路”,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唐僧丝毫不为所动,坚持要过火焰山,因此这段环境描写更加凸显了他们为了理想不畏艰难、为了目标坚定不移的精神。

②“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等环境描写中看出天气的炎热,在这样情况下祥子决定出去拉车,突出了祥子拉车的艰难痛苦,可是却仍然坚持着,看出祥子的坚韧顽强、吃苦耐劳的形象。在烈日和暴雨的双重摧残下,祥子第二天就病倒了,这段环境描写为祥子得病作了铺垫,突出了祥子的悲惨命运。 (3)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

林冲性格中“忍”的表现。如:高俅的干儿子欺负林娘子的时候,被鲁达知道了,鲁达要去找人算账,但是林冲知道高俅是高官,不好惹,便忍让;林冲被差官押解过程中差点被害,鲁智深救下了他,要杀两个公人,林冲极力阻挡。这时他还是忍,不想反抗。沧州牢营安排他到草料场,这是个阴谋,林冲浑然不知,还打算“待天晴到城中换个泥水匠修补”草棚,“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还以为给他一个好的差事,到那儿去过得比较安稳。这些都表现了林冲性格中的懦弱和忍让。

“风雪山神庙”是林冲由“忍”到“狠”的转折点。林冲被刺配后,几经周折后被分到看守草料场的工作。因大雪压塌住处,无奈来到一

个破旧的山神庙暂住一宿。正因此才凑巧听见门外陆谦、富安和差拨的谈话,得知自己已被陷害,而且差点被害死。恼怒中,林冲终于爆发,提枪戳死三人,并将陆谦剖腹剜心。可以说,正是这次事件,才使得林冲对官场的仅存的美好愿景化为泡影,最终杀敌而去,投奔梁山。

6.(1)本诗写了“立春”时冰霜消融、草木发芽、暖风融融、春波荡漾的景象。(写出任意三点即可。)

(2)一个“满”字,生动描写出春天到来时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轻松愉悦的心情。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分析概括能力。

本诗意思是:立春了,天气渐渐转暖,冰冻霜雪虽然还有,但已很少了。春天的到来,连草木也都知道。眼前的一派绿色,充满了春天的生机。一阵东风吹来,春水碧波荡漾。

依据“冰霜少”“草木知”“生意满”“东风吹水”意思可知,诗人描绘了冰霜消融、草木发芽、暖风融融、春波荡漾的景象。 (2)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句子意思:眼前的一派绿色,充满了春天的生机。一阵东风吹来,春水碧波荡漾。“生意满”,让读者从中隐现看到茸茸芳草,碧烟轻浮,千红孕苞,鹅鸭戏于晴江,好鸟翔于佳木,春意盎然,处处生机勃勃的景致。一个“满”字,使全诗增色不少,读来如沐春风,有身临其境之感。诗人描绘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7. 怡:喜悦,高兴; 殊:十分,非常; 把:拿; 就:完成。 8.翠影被面/月光落酒杯中/波动影摇 9.“婉”和“妙”都是“女”旁,让人联想到女子的柔美。“婉”义为“婉转”,“妙”义为“美妙”,“婉妙”二字,写出箫音柔美悠扬、悦耳动听,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愉悦之情。 10.示例1:我感受到自然之趣。夜晚碧空如洗,通透如玉。月光之下,松影、竹影翠色拂面,皎洁的月光直落酒中,干净明亮,杯中月影摇曳生姿。读来趣味盎然。

示例2:我感受到艺术之趣。“昨宵”月色空明,松竹摇曳,自然之景触发作者创作的灵感,酒酣之际,兴会神到,虽笔墨纷乱,但浑然天成。“今晨”握笔仿效,却再难企及。看似无意,却启示自然意趣是艺术创作的真意。

【解析】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听了觉得很舒畅。怡:喜悦,高兴; (2)句意为:然而也很可爱。殊:十分,非常; (3)句意为:拿笔照着样子再写一张。把:拿;

(4)句意为:因此就把昨天写成的那张字送上,请指正。就:完成。 8.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本句句意为:绿色的影子映照脸庞,月光落在酒杯中,波动影摇。“翠影被面”是描写松竹影,应断开;“月光落酒杯中”是描绘月光所到之处,应断开;“波动影摇”描绘月光和酒杯中的形态,应断开; 故划分为:翠影被面/月光落酒杯中/波动影摇。

9.本题考查字形字义。解答这种题目,需要依据所给示例,结合语境作答。从示例看,主要从“字形、词义和情感”三个方面作的批注。首先要看“婉妙”的偏旁部首,两个字都是“女”旁,都与“女子”有关;“婉”义为“婉转”,“妙”义为“美妙”,结合语境,是形容柔美悠扬、悦耳动听洞箫声;从语境中的“听之怡然”可知,这一词语的使用,表现了作者的愉悦之情。据此理解,仿照示例作批注即可。

1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作答。揣摩其意趣,可以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入手,如文中“碧天一色,澄澈如昼,又松竹影交加,翠影被面,月光洒落酒杯中,波动影摇”一句,通过对“天空、月色、松竹影、杯中月影”的描写,展现出一幅美好的月夜图画,体现出自然之趣。也可以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将醉后所写“笔墨缭乱”与今晨握笔仿效却再难企及,表明“自然意趣”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据此从不同角度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昨晚甚为快乐!碧空一色,澄澈如昼,另外松影与竹影交叠,绿色的影子映照脸庞,月光落在酒杯中,波动影摇。吹上几曲洞箫,清越婉转,听了觉得很舒畅;箫声停歇,余音还在耳边缭绕不退。出门一望,

空旷的原野无边无际。大醉后写字,笔墨杂乱无章,已不再记得写些什么。

今天早晨在袖子中发现一幅纸,拿出来一看,原来就是所谓“笔墨缭乱”的那张。然而也很可爱,觉得有舒放旷达的趣味。拿笔照着样子再写一张,不能赶上原先的那张。因此就把昨天写成的那张字送上,请指正。

11.B 12.示例:二十四节气还影响着中国人的处世之道。(意对即可。) 13.B 14. 示例:请问您怎么看二十四节气在冬奥会火“出圈”这一现象? 示例:您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做好对二十四节气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15.我认为二十四节气不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淘汰。因为它早已渗透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并对中国人的处世之道产生深远的影响;二十四节气体现了古人的非凡智慧,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具有不朽的魅力。 【解析】11.本题考查内容的辨析。

A.根据材料一第②段“中医认为冬季是进补的最好季节,但不是人人都可以补,需要根据体质进行个体化滋补。根据中医‘虚则补之’‘寒则温之’的原则,以温补阳气的食物进行调理,提高机体耐寒能力”可知,冬季进补要用温补阳气的食物,本项“适宜通过各种食补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有误;

C.根据材料三第⑤段“在我看来,科学和文化都重要,算法和表达都重要,永远不能把科学和文化、算法和表达对立起来”可知,科学和文化都重要,不能把科学和文化、算法和表达对立起来,本项“但更

重要的是要讲究科学性”有误;

D.根据材料一第①段“二十四节气影响着中国人的农业生产行为”,材料三第⑤段“这也是二十四节气之所以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能够传承千年的一个重要因素”可知,二十四节气影响着中国人的农业生产行为,传承千年,本项“这种影响会逐渐消失”表述有误; 故选B。

12.本题考查内容补写。

材料一为并列式结构,从各方面介绍二十四节气对的中国人影响。根据第③段“它告诉我们:月盈则亏,水满则溢。启示人们做事留有余地,做人适当留白。这样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处世智慧”可知,本段在讲二十四节气对中国人为人处世之道的影响,故可填:二十四节气还影响着中国人的处世之道。 13.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A.描述的是雨水节气; B.描述的是七夕节; C.描述的是立秋节气; D.描述的是冬季景象; 故选C。

14.本题考查采访词。

①:根据材料三第③段“在我看来,二十四节气火‘出圈’并非是偶然现象,也不简单是一个看起来很具国民性、能够唤起公众亲近感的文化样态,它更是使用古典的诗意化文字进行的美学表达,同时又是

蕴含着深刻科学道理的一种知识体系”可知,宋英杰先生在回答二十四节气“出圈”的原因,因此横线处是记者在询问二十四节气“出圈”为什么“出圈”,故可填:请问您怎么看二十四节气在冬奥会火“出圈”这一现象?

②:根据材料三第⑦段“感情特别重要”“首先,要重视二十四节气相关基础教育,先要熟悉,然后亲近,进而热爱、保护。其次,要建立相应的课题和研究机制,让年轻的学者有机会与二十四节气建立感情”可知,本段在讲感情在研究和保护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建立感情,这些都是研究和保护二十四节气的措施,因此横线处是记者在询问怎样做好对二十四节气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故可填:您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做好对二十四节气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15.本题考查谈看法。

根据材料一第①段“二十四节气影响着中国人的农业生产行为”,第②段“二十四节气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可知,二十四节气对中国人的影响深远;根据材料三第①段“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采用二十四节气倒计时,让二十四节气真正火‘出圈’”,第⑤段“这也是二十四节气之所以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能够传承千年的一个重要因素”可知,二十四节气传承千年,如今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采用二十四节气倒计时让其“出圈”。由此可认为二十四节气不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淘汰。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联系材料阐述理由即可。

示例:我认为二十四节气不会随着时代发展而被淘汰。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季节、气候和农事活动的变

化,对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虽然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天气和季节的了解更加准确和方便,但是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仍然不可忽视。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16.A 17.作者对惊蛰、霜降这两个节气作重点描述,是因为它们像是两道关,一个主兴,一个主衰,一阳一阴,体现了大自然的盛衰之道,自然引发读者关于大自然奥妙的体悟。 18.(1)运用短句,节奏短促,干脆利索;连用四个“该”,句式对称,富有整齐美,突出节气的“守规矩”,暗含了作者对自然规律的敬畏。

(2)运用比喻,将惊蛰的“霹雳”比作“灵丹”,生动地描写出万物在春雷中苏醒并焕发生机的美妙景象,表现了节气的神奇之处,流露了作者对大自然变化的惊叹。 19.祖父的言行表明,普通劳动者对时令节气(自然规律)是充满敬畏之心的;文章借助祖父的话点明主旨:自然规律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 【解析】1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B.“前后矛盾”表述错误。根据第①段“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像坐滑梯似的……但又不得不跟着它们一步步地往岁月深处走,哪怕后退半步也是不可能的。走着走着,一场铺天盖地的白霜便突然降临了”分析可知,“突然”是指气节轮转的突然。根据第②段“比如风,它来的时候也是有路数的”“节气也是如此。就说惊蛰吧”可知,“没有什么事情是突然”指气节变化是“有规律”“有

路数”的,两者不矛盾。

C.“作者通过对比手法”表述错误。根据第②段“比如风,它来的时候也是有路数的”“节气也是如此。就说惊蛰吧,也不是陡然的一声响雷这么简单”分析,作者通过举例子的手法,说明农村的好处在于“一切东西,都是有根有脉、有因有果的”。

D.“全文感情基调悲伤而低沉”表述错误。根据第③段“节气就是这样有规矩,也守规矩”,第⑤段“我们不难从这大静大美之中,隐隐感悟到天道的伟大”,第⑧段“但他跟所有的人一样,的确是在该走的时候走的”分析,作者写节气难以阻止和祖父离开人间,都是在表达对自然和生命规律的感悟,本文富有哲理,意境幽远。 故选A。

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第④段“对于草木、庄稼和一些小生灵,惊蛰是一道关,霜降也是一道关。这两道关,一个主兴,一个主衰,可谓一阳一阴,一道一魔,它们配合得多么默契”,“惊蛰的那一记霹雳,无疑是春天提炼出的一颗灵丹”“至于霜降,我想它更像是秋天念出的一句黑色的咒语。一语既出,该谢的,得谢”分析可知,惊蛰与霜降两个气节是生灵的两道关卡,一兴一衰,一阴一阳,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生命规律的感悟和敬畏。据此作答即可。 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赏析。

(1)根据“有规矩,也守规矩,该冷的时候冷,该热的时候热。该立的立,该废的废”分析,该划线句,采取多短句的形式。多次反复

使用“该”字,使得句式整齐,阅读时增强节奏感。使用短句,可以达到强化重点,突出情感,增强节奏等表达效果,同时也体现作者敬畏自然的情感。据此作答即可。

(2)根据“惊蛰的那一记霹雳,无疑是春天提炼出的一颗灵丹”分析,此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惊蛰的那一记霹雳”比喻成“灵丹”,生动形象的描写出惊蛰带来的万物苏复的景象。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奇妙的惊叹之情。 19.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从内容角度分析:根据第⑥段“你说这世上谁最伟大?”“祖父摇摇头,小声说出‘时令’”,第⑦段“祖父对时令是敬若神明的”分析,此处作者通过祖父的言行事迹,表达出祖父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对时令(自然规律)的敬畏。

从结构角度分析:根据第第⑥段“他说睡吧,到了我这把岁数你就会明白的”,第⑧段“他跟所有的人一样,的确是在该走的时候走的”分析,此处作为文章结尾部分,起到了点明中心,升华主旨的作用,体现了大自然和生命规律不以任何人意志为转移客观规律的伟大,以及人应对大自然心存敬畏的感悟。据此作答即可。 20.例文: 节令吃食

节令,是时间的脚步,是自然的节奏,也是人们生活的韵律。在中国,节令不仅仅是时间的标记,更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一种文化的传承。其中,节令吃食,便是这种艺术与传承的集中体现。它们不仅仅是满

足口腹之欲的食物,更是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亲情的眷恋,对传统的尊重。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准备饺子、年糕等特色美食。饺子的形状像元宝,寓意着“招财进宝”;年糕则寓意着“年年高升”。这些食物不仅美味可口,更承载了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我记得小时候,和家人一起包饺子的情景,虽然手艺不精,但那种温馨的感觉至今难以忘怀。

端午节,则是粽子的大舞台。粽子是用糯米和其他食材包裹在竹叶中蒸煮而成。这个小小的粽子,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据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表达人们对他的敬仰和怀念。每当我吃到粽子时,都会想起屈原的诗歌,感受到那种深沉的爱国情感。

重阳节,虽不如春节、端午那般热闹,但重阳糕却是必不可少的节令食品。重阳糕的制作精细,上面雕刻着各种美丽的图案。它不仅味道甜美,更寓意着“步步高升”。在这一天,人们会登高、赏菊、吃重阳糕,祈求健康长寿。我记得有一年重阳节,和朋友们一起登高远眺,吃着香甜的重阳糕,那种与朋友共度佳节的快乐感觉至今仍让我回味无穷。

这些节令吃食,随着时间的流转而不断演变。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形态和意义,但无论如何变化,它们都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尊重。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观念的改变,传统的节令饮食文化似乎正逐渐被淡忘。然而,我们应

该意识到,这些传统的节令吃食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我们应该珍惜它们,保护它们,让它们在新的时代中继续流传下去。

正如一位名人所说:“传统不是一种固定的形式,而是一种流动的概念。”传统的节令吃食文化也是如此。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演变和创新中得以延续。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过去的怀念上,更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让传统的节令吃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总之,节令吃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食物,更是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亲情的眷恋、对传统的尊重。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要更加珍惜和重视这些传统的节令吃食文化,让它们在新的时代中继续流传下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传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一、审题立意:本题是命题作文,要求以“节令吃食”为题,写一篇文章。阅读材料可知,这是一个生活气息浓郁的作文题。“节令”是我国的传统节令,而“吃食”自然是这些节令里颇具饮食文化特色的食物。可以横向地写某一种“节令吃食”的特色风味、制作方法、文化内涵等;可以纵向地写“节令吃食”的变化;也可以横向和纵向交织,由此写成文化比较类的文章。“吃”也是一种“修行”,因为其中蕴藏着诸多“讲究”“仪式”“礼节”类的事体。应该深入挖掘并巧妙传达出这种“修行”的过程及意义。通过写作,让人感受人文情

怀的温度,领略中华文化的厚重。

二、构思选材:我们可以从传统节令入手,如立春、端午、中秋、冬至等,抓住这些节令的传统美食,如春卷、粽子、月饼、饺子等,描写这些美食的制作、色泽、味道等,记叙与之相关的传说、故事等,写出寓意、感受、蕴含的文化等。生活的灵魂、文化的要义往往藏在细节里,因此,写记叙文要重视描摹生活的细节,写议论文要注意体现思维的细节。文章是一道风景,而“节令吃食”题目自带亮丽的底色,只要静下心来凝视生活,细致描绘,用心思考,笔下就能流淌出优美的风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