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2022-02-28 来源:易榕旅网


主备人所在学校及姓名 课题 审核人所在学校及姓名 课型 新授 共 1课时 口语交际: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1. 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认识眼睛的重要作用和保护眼睛的方法。 教学 2. 过程与方法 目标 在口语交际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锻炼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养成保护眼睛的好习惯。 重难 教学重点 了解容易导致近视的因素,掌握预防近视的方法。 点 教学难点 教法学法 教 学 过 程 让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预防近视的方法运用到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养成正确的用眼习惯。 教授、讨论 教具学具准备 图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非常美丽的,灿烂的太阳,皎洁的月亮,蓝蓝的天空,广阔的大地,无边的海洋,万紫千红的花草树木,各种各样的动物,你们喜欢吗?这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是用眼睛看到的,你们想想,如果眼睛不好还能看清楚吗?所以,保护眼睛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爱护眼睛,保护视力”的口语交际。(板书课题) 二、情境体验,引出主题 视频引出主题:灰太狼的眼睛怎么了?他都犯了什么错误呢? (一)想一想 1. 提问题: (1)保护眼睛重要吗? (2)怎样保护眼睛呢? 通过问题指导学生认识到保护眼睛的重要作用,以及保护眼睛的方法。 (二)说一说 通过图片指出几种不良的用眼习惯,从而让同学认识怎样保护眼睛。 (1)图中画的是谁? (2)他在做什么? (3)这样做的后果怎样? (三)议一议 (1)用眼卫生的目的是什么? (2)保护视力要做的到什么? (3)不应该怎么样? 二次备课

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呢? “三不要” ① 不要躺着看书 ② 不要走路,乘车时看书 ③ 不要在昏暗的灯光下和强光下看书。 “三注意” ① 看书、写字眼睛与书本距离一市尺 ② 看书一小时,注意休息几分钟 ③ 字要写大些,要清楚整齐。 三、练一练 1. 用眼卫生的目的是() 2. 看书看电视()分钟休息片刻。 四、交际范例 XXX:针对视力下降这一现象,我们应采取一些保护视力措施。1.避免在强烈的光线或昏暗的光线下看书或者写;2.不要长时间的观看电视节目、玩电子游戏;3.不要在床上躺着看书,也不要边走路边看书,更不要歪着身子趴在桌子上读书写字。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少年儿童在读书期间,正是眼球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不注意用眼卫生,形成一些不良的用眼习惯,就会使眼睛受到伤害,引起视力下降甚至失明。要保护视力,预防近视,就必须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做到“三注意,两不看”。小学生要特别注意预防近视,看书写字的姿势要正确(身体要坐直,距离桌子一拳,眼要距离书本一尺);看书写字时间不要太长;要认真做好眼保健操;不要在光线太强或太暗的地方看书;不要在行走时看书;不要躺着看书;看电视(或玩游戏机)的时间不能过长;距离电视不要太近。此外,还要注意眼的卫生,不要用脏手揉眼睛,要用自己的毛巾洗脸。 六、布置作业 ④ 预防近视,保护视力,同学之间互相监督、提醒、纠正不正确的坐姿、写姿。 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近视原因:造成眼睛过度紧张和疲劳 板书设计 预防近视:注意用眼卫生,保护眼睛 教 学 反 思

主备人所在学校及姓名 课题 习作3:写观察日记 审核人所在学校及姓名 课型 新授 1课时 1、知识与技能: 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2、过程与方法: 教学 练习修改习作。 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写下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让学生了解观察日记的写法,也试着写观察日记。 教学 把自己平时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具体、生动地写下来。 重难 重点 教学 从哪些方面进行细致、准确的观察。 点 难点 教法、学法 教 学 过 程 故事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师: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是作者叶圣陶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爬山虎的秘密,《蟋蟀的住宅》是作者法布尔观察了很久,看到了蟋 二次备课 蟀筑巢的全过程。作者平时认真、连续的观察才把文章写得生动有趣, 有吸引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者的这种写法,把它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让自己的习作也显得生动有趣。 (板书:写观察日记) 二、回忆日记格式。 (一)回忆日记格式。 1.学生齐读题目,说一说要求写什么? 2.师导言:既然要写观察日记,我们就要了解日记的格式。谁能说说日记的格式是什么? 3.学生:要写上年、月、日、星期和天气。 4.老师:很好,看来大家对写日记有所了解。首先你可以给日记取个标题;其次在第一行写上你写日记时的日期、天气、星期几! (板书:给日记取个标题 第一行写上日期、天气、星期几)

5.观察日记就是把看到的人物、事物、景物记下来,每次观察最好截取一个侧面,写出特征,反映一个中心。 6.师:这样在一段时间内,围绕同一个写作内容,把观察到的事物发生的变化通过几则日记描写出来,叫作连续观察日记。今天,我们也可以写一写连续观察日记。 (二)确定观察对象。 1.同学们想一想,你打算选择什么事物来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呢?大家打开书翻到第46页,看看这些小朋友都准备观察什么? 2.学生回答:他们想观察种子发芽、树叶颜色变化、月亮变化的过程、家里养的小猫。 3.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察对象,然后在全班交流。 (二)确定观察对象。 1.同学们想一想,你打算选择什么事物来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呢?大家打开书翻到第46页,看看这些小朋友都准备观察什么? 2.学生回答:他们想观察种子发芽、树叶颜色变化、月亮变化的过程、家里养的小猫。 3.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察对象,然后在全班交流。 三、 指导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习作。 (一)指导观察方法 1.过渡:小朋友们,我们已经选好了要观察的事物,你能告诉我们一下,你怎样去观察选好的事物? 2.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老师相机引导学生把握观察的方法。 (1)请观察同类事物(如水果类、植物类、动物类)的小朋友自愿组成学习小组,大家一起讨论、探究,并将自己小组探究到的该类事物的特点写在纸上。 (2)让学生将自己小组观察的结果与全班同学交流。 3.引导学生了解观察事物的方法,引导学生仔细想——发挥联想和想象,并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事物说得生动、具体。 (1)如是水果类,指导学生在全面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先观察什么,再观察什么,最后观察什么,并说说自己每步观察的结果。同时,启发学生调动各种感观去认识事物、感知事物,可以闻,可以吃,

可以发挥想象等。 (2)如是观察植物,引导学生要观察它的干、茎、叶等各部分的特点,生长习性等,要仔细观察它的花、茎、叶、枝,对这株植物各个部分的形状、颜色、姿态作全面地了解。还可用鼻子闻一闻花散发出来的香味。 板书:观察植物(干、茎、叶等各部分的特点,生长习性) (3)如观察动物,就要观察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惯等特点。 板书:观察动物(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惯等特点) (二)引导学生习作 1.师导言:我们怎样才能把观察到的事物写出来,记录下事物的变化和自己的观察过程,以及自己的想法和心情呢? 2.茅盾曾写过:“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由此可知,观察一个事物必须具体,细致。 3.同样,写观察日也要像哨兵一样细心。其实,只做到这一点还远远不够。观察还要全面,调动多种感官,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描写。比如,看:眼睛看到什么?听:耳朵听到什么?触:手可以摸到什么?嗅:鼻子可以闻到什么?味:舌头是否可以尝到什么?另外,大家还要在全方位感知的同时辅以自己的感受:大脑里想到什么? 心中感受到了什么?自己的心情怎样?(板书:有感受,记下来) 4. 所以写观察日记除了“观”,更要有“察”,就是还要有观察后的感受。同时,别忘了写出观察对象最近几天或一段时间内的变化情况哟! 5.学生开始写日记,教师巡回指导。 四、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各自打算写的内容,教师作适当的点评,引导全班学生相互启发。 2.教师对观察日记的写法和格式稍作指点。 3.学生自由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观察日记 板书设计 给日记取个标题 第一行写上日期、天气、星期几 教学 反思 主备人所在学校及姓名 课题 1.知识与技能: 学习认真细致观察的方法。 语文园地三 审核人所在学校及姓名 课型 新授 2 课时 教学 2. 过程与方法 目标 在组词中,学习换一个字,表达相同意思的技巧;明确同义词表达的侧重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不同表达作用,积累关于天气的谚语。 重难 教学重点 点 教学难点 教 教 学 一、导入示标 1.在组词中,学习换一个字,表达相同意思的技巧 2.体会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不同表达作用 学习认真细致观察的方法。 法学法 合作、探究、交流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同学们,叶圣陶经过细致观察写出了《爬山虎的脚》。有句俗话说 得好,“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获得更多的乐趣。 想体验一下吗?现在,我们来到语文园地这个版块,就让我们进入语文 园地三,去汲取里面的营养吧。 (板书设计:语文园地) 设计意图: 通过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次备课

过 二、查学诊断 1.交流平台 同学们,学习了这一单元,你们有什么收获呢?和大家交流一下 吧?(板书:完成填空) 《蟋蟀的住宅》中蟋蟀建造住宅是作者运用了一些动词来描写,如: 扒、搬、踏、推、铺。作者进行了 的观察,才能写得这么准确? 《爬山虎的脚》中表示时间的词:不过几天、后来,说明作者不但 细致观察,还 观察了一段时间,把爬山虎的脚写的这么详细。 “那倾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 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平坦”是作者观 察时用 到的,“安静”是作者用 到的,“弹琴”是作 者用 到的。 (板书设计:细致 连续 眼睛看 耳朵听 心想) 片段一:灰鹤在沼泽地上开舞会,它们围成一圈,起初用两条长腿 程 蹦高,后来越跳越上劲:索性大跳特跳起来了。那奇形怪状的花步子, 真能把人笑死!转圈呀,蹿跳呀,打矮步呀——活像踩着高跷跳俄罗斯舞! 片段二:街上出现了一些大苍蝇,他们身上蓝里透绿、闪着金光.它们跟秋天一样,一副没睡醒的样子。它们还不会飞,只能勉勉强强用它们的细腿在墙壁上爬摇摇晃晃的。 片段三:叩头虫在表演它那晕头转向的把戏——把它仰面朝天放着,它就把头吧嗒一点,蹦个高儿,在空中翻个跟头,一直落在地上,站的好好的。 以上片段均选自法布尔的《森林报》。 这都是作者认真观察才写出来的。通过这些句子的学习,让我们知道了,首先,要想把文章写具体、写准确必须进行认真观察;接着,要想写出事物的变化,还要连续观察一段时间;最后知道了观察时要动用多种感官,如:用眼看、用耳听、用鼻子闻、用舌头长和用心想等。 2.词句段运用 (1)把下面的字组词,体会相同事物的不同说法。 A.大声朗词语。

狗窝 鸟窝 鸟巢 猪圈 猪棚 马厩 马棚鱼塘 B.思考并说一说它们的用法相同吗。 两个词语的意思是一样的。如:“马圈”“马棚”。一个词还有另一种说法。我们写作时要注意。 (2)比较每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A.读句子,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体会每组句子意思的不同。 B.理解加上“逐渐”“最多”的不同含义。 师:一个句子加上不同的词含义含义也不相同。 逐渐:在第二句写出了爬山虎的脚是一点儿一点儿变成灰色的,使句子更加具体。 最多:表示程度,在第二句中写出了蟋蟀住宅的深度。 师总结: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一些句子加上某些限定的词语更加准确表达意思。 (板书:有些词语会使句子意思更加准确) 板 书 设 计 课后 反思 语文园地 细致 连续 眼睛看 耳朵听 心想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示标 1. 听写生词,同桌互相检查,及时改错,必要 时集体订正: 狗窝 鸟窝 鸟巢 猪圈 猪棚 马厩 马棚鱼塘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二次备课 二、谈话导入 教 学 过 程 同学们,我们遣词造句的时候会发现一些词语在句子中起到特殊的 作用。有了它们,句子表达的意思会更加准确。 直接表明接下来要讲的内容,开门见山,非常简洁,同时引发学生 们对本课主题的思考。 三、深入探讨 1.课件出示,小组讨论: 课件出示: 1.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变成灰色。 2.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3.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4.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1)读一读,说说加点词语的意思。 (2)深入思考,句子加上了加点词语后,意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读句子,讨论,并交流。教师及时进行评价。 师总结并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逐渐”一词写出了爬山虎的脚是一点儿一点儿变成灰色的,而不 是一下子变成灰色的。这个词语让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最多”一词表明隧道最深有九寸。这个词起到了限制的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我们再来读一读下面的这句话,思考:哪个词语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课件出示: 这座桥长约12米,宽约8米。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句子。并选出代表发言。 预设:“约”点明了桥的大概长度、宽度,因为测量是有误差的。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师总结:说明文的语言表达一定要严谨,我们在写作中要注意。 四、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日积月累”中的谚语。 课件出示: (1)立了秋,把扇丢。 (2)二八月,乱穿衣。 (3)夏雨少,秋霜早。 (4)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 (5)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6)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 2.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谚语。 (1)大声朗读。(2)指名读。3)分组读,并进行评比, 3.指名出示在预习中搜集到的谚语的意思,并在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 在弄懂谚语意思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达到背诵的目的,同时展示收集到的谚语,加深印象,扩大知识积累。 语文园地 板书 细致 连续 眼睛看 耳朵听 心想 有些词语会使句子意思更加准确 设计 表示节气的谚语 教 学 反 思

单元课题 第三单元 本单元有3篇课文、“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课文包括《古诗三单元 教材 分析 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古诗三首)的三首古诗不仅写了诗人观景时的所见所闻,还写了自己从观家事物的过程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非常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更容易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口语交际”的主题是“爱护眼睛,保护视力”。“习作”的主题是“写观察日记”。“语文园地”由“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三个栏日组成。 学生经过三年的语文学习,接触过不少的唐诗,能够通过诵读对古诗的含义有初步的感悟,但因受到年龄的限制,他们对诗句中的一些字词较难准确把握和正确学情 分析 理解。对于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入理解。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昆虫和植物有很大兴趣,他们不仅能从课文中学习到新知识,更能从中体会到要完成一件事情,必须付出许多的努力,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会观察,爱观察的习惯。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单元要求会认、会写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三首古诗。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并积累诗人的其他作品。 3.积累字词,并掌型字词的基本应用。 过程与方法: 1.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2.通过对事物的多次观察,总结观察的方法:观察要仔细,要反复地看,多个角度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提出问题和看法,培养学生倾听和交流的能力。 单元 教学 目标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对作者如何观察事物的方法以及对观察结果的单元 教学 重、难点 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和语言积累能力。教学时要着力体现“观察和发现”这个训练重点,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统“帮助学生认识观察的重要性、学会观察的方法、形成现察的能力和习惯”这个目的去展开。 学生以“学会现察”为主线,在作者的语言中体会作者没有直接告诉读者的信息,从而知道评析语言、体会文章的重点词句是非常重要的。 9.古诗三首……………………………………………………2课时 10.爬山虎的脚…………………………………………………2课时 11.蟋蟀的住宅…………………………………………………2课时 . 单元 课时 分配 口语交际:爱护眼睛,保护视力………………………………1课时 习作:写观察日记…………………………………………… 1课时 语文园地三……………………………………………………… 2课时 单元复习……………………………………………………… 1课时 单元测试……………………………………………………… 2课时

主备人所在学校及姓名 课题 9.古诗三首 审核人所在学校及姓名 课型 新授 共 2 课时 1. 知识与技能: 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教学 2.过程与方法: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所描写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诗人看到奇丽景色时的愉悦心情。 重难 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深入研读古诗,理解古诗内容,悟出寓意。 教师:搜集图片,制作教法学法 故事法,讲解法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学生:预习古诗。 教 学 过 程 第 一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一、导入第一首古诗 师:古典诗歌中写景的诗句很多,大家能背几句吗? 生背《望天门山》《山行》《绝句》…… 师:同学们每背一首诗,都呈现一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暮江吟》。 (师板书,音乐《春江花月夜》起。) 师强调“吟”的读音。 师: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 生:有太阳落山的意思。 师: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看出了什么? 生:诗人在江边。 师:傍晚在江边吟诗,这是谁呀?(白居易。) 师:谁来介绍介绍作者。(生介绍。) (一)学习前两句诗。 1.出示投影片。(展示夕阳西下的江上景色。)指导看图。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2.重点理解词语。 二次备课

“残阳”是什么意思? “铺”是什么意思?从这个“铺”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3.出示投影片。 提问: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夕阳照得广阔而均匀。) 4.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5.小结:通过学习前两句诗,我们知道了前两句诗主要写傍晚时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是什么样的景色。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欣赏和想象当时那美丽的意境。 师述:夕阳渐渐地落下去,晚霞映红了天空。夕阳的余晖洒在了宽阔的江面上,忽然间,江水似乎分成两半,这一半是碧绿碧绿的,那一半是鲜红鲜红的,微风轻轻地拂过江面,江水泛起了粼粼波纹,像一颗颗闪光的宝石,又像空中闪烁的繁星。啊!多么迷人的傍晚景色。 (二)学习后两句诗。 1.(出示投影片:夜晚月光下的江边景色。)指名朗读后两句诗。 思考:诗人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诗人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描写的? 2.“可怜”是什么意思? “九月初三”是指农历九月,此时已进入深秋季节,这句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 3.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为什么这样打比方? 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喜爱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是弯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4.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5.闭上眼睛欣赏体会后两句诗的美丽意境。 师述:不知不觉,夜幕降临了,白居易立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秋风拂面,他感到特别凉爽和舒服,一会儿看看草地,一会儿望望天空。啊,那美丽的小草上挂满了露珠,在柔和的月光映照下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夜空中那一弯新月就像一张精致的弓。他不禁脱口赞叹道:“这深秋的夜晚多么迷人,多么可爱啊!”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吗? (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现在能根据这首诗把屏幕括号里的内容填完整吗?谁来连贯地把整首诗的意思说完整?(学生先说,最后指名读。)

二、查学诊断 认读生字,词语 学习第二首古诗 (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34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

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 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三、导学施教 师:《暮江吟》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美景,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暮江美景的喜爱之情。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练测促学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读好断句,同时理解。】 五、拓展延伸(含作业布置、课堂小结) 1.背诵、默写《暮江吟》《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暮 江 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板书 设计 题 西 林 壁 苏轼 看景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悟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教 学 反 思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导入示标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来静静地欣赏。(放图片。) 师:美吗?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那你知道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吗?(生 回答。) 师:说得对!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很美丽。特别是雪中的梅花教 更惹人喜欢。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作为报春的使者。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 梅》这首诗中去探个究竟。 2.板书课题。 “雪梅”指雪中的梅花。 二、查学诊断 1.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读正确。 评:看到你们读书的认真样,真为你们高兴。 2.认读标拼音的字。 学 3.同桌互读,有读得不正确的地方请告诉他。 4.指名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听他读得怎么样。 5.听老师读,注意节奏。 6.自己读,读出节奏。评:节奏感出来了,诗的韵味也就出来了。 7.齐读。 三、导学施教 1.作者在诗里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理解诗意。注释是我们的好帮手。指名读注释。结合注释,和同桌交流,说说诗意。 过 反馈。指导。 学习古诗,注释是我们的好帮手。指名读注释。结合注释,说说 诗意。不理解的内容做上记号,和同桌交流。 反馈。你还有什么地方不理解?指导。 重点指导:“降”,服输。“阁”,同“搁”,放下。“逊”,不及;比不上。 程 一、二句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 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三、四句意思: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 的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 (板书:雪白、梅香、各有长短。)颜色洁白是雪的长处,是梅花的短处;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长处,却是雪的短处。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不服输的语气;诗人为难的语气;各有长短的语气。) 2.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怎样才能更完美呢?(板书:取长补短。) 3.让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看看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吧!引出主 二次备课

题: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 4.这首诗写雪与梅的古诗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还告诉我们应该取长补短的道理。 四、练测促学 1.简介诗人。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卢钺,是宋朝人。他非常喜爱梅花。 2.谈雪梅的关系。 师: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往往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这是 因为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梅花因在雪中开放 更显示出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如我们所学过的《梅花》一 诗。 3.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花,他曾写下这一首词《卜算子•咏梅》 ,我们一起来欣赏。 4.总结。 师:孩子们,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别的花都 是春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 精神品质。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好吗? 五、拓展延伸 1.背诵这首古诗并默写古诗。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两句诗的意思。 板 书 设 计 雪 梅 卢钺 雪白 梅香 各有所长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教 学 反 思

主备人所在学校及姓名 课题 10.爬山虎的脚 审核人所在学校及姓名 课型 新授 1、知识与技能: 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教学 2、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期读课文,背诵全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重难 重点 它的特点的。 教学 爬山虎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 点 难点 学生读课文,教师故事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法、学法 教学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教 一 出示实物,引入: 刚看到课文题目,你或许认为爬山虎是一只老虎,其实爬山虎是一 种植物。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教师板书:爬山虎的脚) 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 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爬山虎:一种攀爬在墙壁上的供观赏的植物,也叫巴山虎、地锦、常春藤、属葡萄科。高攀的落叶藤本植物,卷须前端有吸盘。夏季开花,花蕊小,黄绿色。产于我国各地,日本和朝鲜半岛也有。茎和根可以入药。 二、导学施教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 (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a.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均、柄、蜗、曲、萎”“曲”是多音字,读qǔ和qū;“萎”是上形下声。 b.书写指导。 学 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过 程 出示生字“虎、操、占、嫩、舒、、顺、均、叠、隙、茎、柄、萎、瞧、固” 指导书写:“操”的最后一笔捺要舒展;“嫩”三部分都要窄长,束字中间是一扁口、不要写成下框、末笔捺变为一点;“均”的最后一笔是提;“叠” 上窄下宽,中间是冖、横要长、上边没点,且字稍扁、里边是两横; “隙” 右边三部分要扁,上边小字中间一竖不带钩,下边小字竖要带钩;“瞧” 笔画多要写紧凑,目字要窄,右上边有一点、下边是四横不能少。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学生自荐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拂过 叶柄 紧贴 蛟龙 枯萎 牢固 蜗牛 (2)交流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步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爬山虎的生长位置。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讲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主要讲爬山虎脚的特点,具体写了它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设计意图:在阅读中识字,语言环境中识字,重复再现中识字,引导学生个性化识字,在观察交流中让学生掌握字的结构及多种识字方法,教师的示范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练测促学 1.全班齐读,思考:这两句话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爬山虎? 2.填空。 爬山虎生长的特殊环境是 。 爬山虎生长的特点是 。 3.指导朗读。 四、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生长的特殊位“墙”。爬山虎是爬墙成片生长的,那么它是怎样爬墙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10.爬山虎的脚 板书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设计 虎 操 占 嫩 顺 均 曡 隙 茎 柄 萎 瞧 固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教学 反思 改进措施:

教 学 过 一、导入示标 (一)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 (二)展示目标:教学目标2、3。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地导入、揭示本节课所学。 二、查学诊断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教师板书:位置 颜色 样子)2.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出本篇课的两个探究点(多媒体显示): a.爬山虎叶子生长的位置: 。 b.刚长出来的叶子的颜色: 。 c.长大了叶子的颜色: 。 d. 叶子的样子: 。 (教师板书:墙上 嫩红 嫩绿 朝下、均匀、不留一点空隙) 3.指导朗读:读出美感来。 设计意图:检查字词掌握情况、读课文情况。 三、导学施教 1.请同学们继续默读文中第3、4、5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 程 有什么独到之处? 2.汇报交流。 师:首先我们一起交流第3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1)结合插图,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 a.出示文中的句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师:如果你也学着叶圣陶爷爷此时也在观察爬山虎的脚,你发现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观察爬山虎的脚的?(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从位置、数量、形状、颜色上来具体描写的。运用比喻句显得更生动、形象。) b: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爬山虎脚的样子。 (教师板书:茎上 如新叶 细丝 像触角) c:过渡:来,我们边跟着画面边读这段话,同学们读横线上的句子。 d:出示画面:指导朗读这个句子,加深体会。(老师引读) 小结: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之处。你们知道爬山虎更独特之处是什么吗?

(2)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a:问: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b:“这样”是指什么?学生复述自己画的句子。再联系前文学过的第2自然段,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读…… c:想看到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情景吗?(请你睁大眼睛来看) d: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动作的词句。 (教师板书:触、变成、巴住、拉、贴) 小结:原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有一股不断向上的攀爬劲呀! 生齐读。 指导朗读:注意动词稍微读重点。 在这里,叶圣陶爷爷还教给了我们一种介绍事物的方法,那就是拿我们熟悉的事物来作比较。 师:老师上课前在校园的东墙边采集了两根爬山虎,你来说说从它们的颜色去观察可以推断什么?老师这里有道作业练习,需要大家去探索。小组结合文章第五自然段的内容自由讨论。 (3)爬山虎“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小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外让我们到校园的东墙边,去看看爬山虎是不是真的像叶圣陶爷爷写的那样,也学着叶圣陶爷爷一样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去发现,好吗? 四、练测促学 1.你要向叶圣陶爷爷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2.总结。罗丹也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今天让我们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去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来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和寓意。 五、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优美的词句。 2.课外练笔。 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爬植物(如:葡萄、牵牛花等),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设计意图:创设时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想象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板 书 设 计 10.爬山虎的脚 位置 颜色 样子 叶 墙上 嫩红 嫩绿 朝下 均匀 不留一点空隙 茎上 如新叶 细丝 像触角 脚 爬 触、变成、巴住、拉、贴(牢固) 教 学 反 思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主备人所在学校及姓名 课题 11、蟋蟀的住宅 1.知识与技能: 审核人所在学校及姓名 课型 新授 2 课时 认识“蟋、蟀、宅”等12个生字,会写“宅、临、选”等14个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等词语。 教学 2.过程与方法: 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 1.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 重难 教学重点

点 教学难点 2.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 教法学法 合作、探究、交流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示标 1.昆虫的世界非常奇妙,夏天我们经常听到蝉在窗外高歌。 昆虫界中,除了蝉拥有优美的歌声外,还有一种昆虫也常常给我 们带来美妙的歌曲。 2.(播放蟋蟀的叫声) 蟋蟀唱歌非常出名,但它还有一样东西非常出名,是什么? (蟋蟀的住宅)(教师板书:蟋蟀的住宅) 3.人居住的房子叫住宅,那蟋蟀居住的地方能叫住宅吗?看 到这个题目,你会有什么疑问? 4.那我们今天就带着这些疑问,跟随法国作家法布尔一起参 观“蟋蟀的住宅”。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带入到文本当中。 二、查学诊断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多种方式朗读(开火车读,齐读,指名读) 3.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宅、隐、毫、慎、址、良、掘、搜、倾、置、骤、 抛” 翘舌音:蟀、宅、慎、址、置;平舌音:搜 4.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宅、临、选、择、址、良、穴、厅、卧、专、寸、 卫、钳、较、锯” 指导书写:“穴”的最后一笔捺要舒展;“卧、专”的最后一笔都是点;“卫”最后一笔横要长一些。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5.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借用工具书解决。 隐蔽:借助别的东西遮盖掩藏。

随遇而安: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 慎重:谨慎认真。 柔弱:常指体弱,易感疲劳的;易得病的。 搜索:仔细查找。 隧道:埋置于地层内的工程建筑物。 耙扫:打扫。 设计意图: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三、导学施教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小组讨论思考:作者观察了什么?有什么发现? 2.课文一共9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蟋蟀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具体介绍住宅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7~9自然段)具体描述蟋蟀修建住宅的经过。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主识字,自主预习,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四、熟读课文,了解住宅特点。 1.默读第1自然段,思考、小组讨论:蟋蟀出名有几个原因? 2.将第二句话改成“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住宅,还由于它的唱歌”行不行?为什么? 3.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五、小结课文,课堂练习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与感悟呢?你对蟋蟀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吗?下一节课我们再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最习惯的方法识字,并提供平台让孩子当小老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四、练测促学 一、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后面画“√”。 住宅(zhái zái) 抛出 (pāo páo) 蟋蟀 (suài ...shuài) 二、看拼音,写词语。

dònɡ xué kè tīnɡ xuǎn zé zhù zhǐ ( ) ( ) ( ) ( ) 设计意图:检测、巩固所学,从而达到学以致用。 五、拓展延伸 1.带着你的疑问再读课文。 2.搜集关于描写昆虫的文章读一读,并写读书笔记。 3、作业布置:完成本课练习册。 设计意图:熟悉课文内容。 板书设计 11、蟋蟀的住宅 宅 临 慎 选 择 良 穴 厅 卧 专 寸 卫 较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课后 反思 改进措施: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二、导入示标 1. 听写生词,同桌互相检查,及时改错,必要 时集体订正: 住宅 临时 选择 住址 优良 卧室 大厅 洞穴 专家 卫生 钳子 较大 教 学 二次备课 2.作者观察了蟋蟀什么?(蟋蟀修建住宅的过程) 3.我们向别人介绍自己家的住宅的时候,会按照怎样的顺序 介绍?

过 学生说说自己的介绍顺序。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三、查学诊断 1.现在作者法布尔就向我们介绍他发现的蟋蟀的住宅。自由 朗读2—6自然段。(教师板书:住宅特点) (1)作者为什么把蟋蟀的洞穴称做是“住宅”呢?这是运 程 用了什么修辞写法? (2)“随遇而安”什么意思?(指导学生读第2自然段的前 三句话) (3)“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恰好照应了课题 “住宅”一词。读着这句话,你还会想些什么?(教师板书:选 址慎重、自己挖掘 不肯随遇而安) (4)指导朗读,体会“不肯随遇而安”所表达的丰富内涵。 思考:作者发现了什么?他是怎么介绍的? 2.学生汇报: 外部:(教师板书:外部) 隧道——排水良好 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 就会干的。(拟人的手法) 门——隐蔽 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比喻的手法) 平台——平坦(教师板书:隐蔽 平坦) 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 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拟人手法) 3.齐读第5自然段,教师追问:这些都是从哪一方面介绍蟋蟀的住宅?(外部) 4.介绍完蟋蟀住宅的外部后,作者又发现了什么?(学习第6自然段) 内部: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教师板书:内部: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认读字词,引入课题,温故而知新。

三、导学施教 1.自由朗读7—9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呢?抓住关键词句,说说你的感受。 2.学生汇报: 动工时间:十月,秋天初寒(教师板书:动工时间:十月) 挖掘过程: 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铺开。(挖掘工具柔弱) 蟋蟀钻到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勤劳,作者观察细心) 长时间修整 余下的是长时间的整修,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 即使在冬天,只要天气温和,太阳晒到它住宅的门口,还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抛出泥土来。(勤劳) (教师板书:挖掘过程:不断整修 勤奋) 3.再次朗读7—9自然段,感受蟋蟀建筑住宅的过程。 (1)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蟋蟀不肯随遇而安体现在:一是它慎重地选择住址;二是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三是自己一点儿一点儿挖掘洞穴。 (2)作者是如何把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写清楚的? 通过“扒”“搬”“踏”“推”“铺”一系列动词,具体生动地描写了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表现了蟋蟀的建筑才能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练测促学 法布尔先生经过长期、细心地观察,发现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建筑过程,他像介绍朋友的住宅一样,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蟋蟀的住宅,让我们感受到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设计意图:再一次从整体上感悟课文,达到读悟共鸣,读写延伸,使读能为今后的用服务,让学生选择性延伸学习,激发求知欲及好奇心。

五、拓展延伸 1.科学家法布尔以严谨求实、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坚持长期细心观察的敬业精神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平时,我们每一个人也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身边的每一件事,从小培养耐心细致的观察习惯,积极探索,为科学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2.谈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受或启发? 3.选择学习。 (1)课后选一处景物进行观察,练习写一写。 (2)继续搜集关于昆虫奥秘的相关资料。 (3)有条件的读一读《昆虫记》这本书。 板 书 设 计 11.蟋蟀的住宅 选址慎重、自己挖掘 外部:隐蔽、平坦(不肯随遇而安) 内部: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动工时间:十月 成功之处: 教 学 不足之处: 反 思 改进措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