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求职故事:我在英国找工作的经历

2022-08-26 来源:易榕旅网


求职故事:我在英国找工作的经历

每年的6月,牵动着无数父母心得两件大事,一件事是高考,另外一件就是就业。

能不能考上一个好的大学,都看这3天的背水一战;但是能不能大学毕业后,立马找到一份好工作——那就说不好了。

昨天,我进城办事。为了躲避早高峰,我四点半起床,5点打车上路。我自以为,马路上车辆不会多,但是事实是,即使在这个点,机场高速上的车辆已经是头尾相连,车流缓慢,想换一条路走,已经是欲罢不能了。

其实,如今的找工作,就像打车一样。为了找到合适的工作,不能等到大家都开始找的时候再行动。提前“动身”是一个办法。就是在没有毕业的时候,就开始找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不赚钱,也赚个经历。

我大学毕业时在上世纪的80年代初。那会儿,不是人找工作,而是工作找人。似乎有点“天上掉馅饼”的味道。当时文化精英出现断层,各个工作岗位如同龟裂的土地,需要大量的水分滋润。

我大学毕业后“掉下来的馅饼”是在陕西省政治协商会议做公务员。工资不高,但很清闲。我们有时也对这份工作自我讥讽:一年到头只做两件事,一是去开会(大小的政协会议);二是去三灶(每年都有年事已高的政协委员离世,三灶是殡仪馆)。

后来,与威廉结婚转战英伦,就没有了这种“送”的福气。我不但要“找”,还要“钻”。

首先,我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在英国能干什么。过去学的那一点中国历史的底子,要立竿见影的变成现钱,不可想象;另外,我后来学的金融理论是马克思的《资本论》 ,天晓得那个银行或公司想要这样的人。

另外,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自己的英语沟通能力还不及刚刚初中毕业的小年轻。无奈,我首先要做的就是进了英语学校Brush my Eglish(补习英语)。

在我就读的学校里,举办多国文化交流活动,威廉前来讲中国的长城和他的探险故事。

后来,报刊上的一则广告吸引了我的注意:ICI(一个化学产品的公司)正在招聘英翻中的笔头翻译。我跃跃欲试。我参加了一个该公司安排的笔试。拿到了一篇文章,大约一千字,要在规定的时间内翻译完成;翻译准确、笔迹清晰、秀美者优先。我得到了这份工作。

为了补贴家用,每次威廉出去演讲,我就帮助他推广他的新书《独步长城》。那时在利物浦很少见到来自大陆的人,我的出现使他们很好奇。即使我写的不怎么样的毛笔字,也能卖上几英镑(把威廉的6寸的长城图片镶在镜框里,配上我的笔迹,每一个镜框可以卖4-10英镑)。

我还利用工余时间在家里织毛衣,赚零花钱。我为威廉一家大小织了23件毛衣之后,就开始尝试“销售”我的“作品”。每件除去成本之后可挣钱10英镑。两天的毛活,所挣得钱顶当时在国内上班半个月的工资!值得!

当我正在盘算,挣的钱如何花的时候,好事又来了。那时英国女强人撒切尔夫人担任首相,她推行了“人头税”。所谓“人头税”就是不论家里有多少口人,是否有工作,都按人头纳税。当然,对那些人口少,工作挣钱人多的家庭,比较合适;但对那些人口多,工作

人数少的家庭,特别是有老弱病残的家庭来说,的确是一大负担,所以,从“人头税”出台的第一天起,就遭到大多数人的不满和反对。

但这个税收政策的出台,却给我带来了工作的机会。“人头税”政策出台之后,这个税收的具体操作都离不开银行。老百姓要通过银行缴税;银行内部要管理这笔税收;银行还得将税收移交到财政部门使用等等。这都需要填制一系列的表格,再将表格的信息输入电脑等,这些都是费时费事的活计。威廉的二哥尼克是一个银行分行的经理,当然要把工作的机会先给他的弟媳了。

从此,连续4个月的、每天28英镑的“工作”收获不小。

现如今,在经济下滑、退休年龄退后、大学毕业生增多等等压力下,现成的工作恐怕是难“找”了。 当然,如果有能力和财力,创建自己的事业,那是最好不过的。

我不会像那些“创客”导师们给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把脉”,只是想讲一讲自己的亲身经历。我的经验是,去发现你的优势和不足,找到你与他人不同的地方,在加上一点坚持不懈的努力,成功找到工作或创建自己的事业那是自然的事情。

青苜网,用有趣的情景演练为你真实呈现职场百态,帮你轻松搞定职业规划。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