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育考察团到上海访问,希望听到一节有中国特色的公开课。负责接待的上海教育科学院安排一所著名高中一名有影响的特级教师为他们开了一堂物理课。课堂上,教学双边活动活跃,教师问问题,学生答问题,课堂气氛热烈;教师教学方法灵活,重点突出,训练有素,时间安排恰当。讲完课后,中国的教师不禁鼓起了掌。奇怪的是,美国教育学家一点表情都没有。这是为什么?原来,这些教育家认为,学生应该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要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要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中主动探究,主动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从每一节课的每一次提问开始的。
曾几何时,我们的课堂从“满堂灌”转为“满堂问”。课堂上的一度“繁荣”引来大家的一致称赞。但这“虚假繁荣”也如同公开课中的花架子一样,只能是哗众取宠,并不是新课改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哈佛大学师生中也流传着一句名言:“教育真正的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科学史上的每次重大发现也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一问题开始的;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是从“为什么霉菌的周围不长细菌”开始的。由此可见,学生能否提出问题,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培养学生问题能力呢?
首先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少年儿童是活泼好动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有好奇天真的个性,在课堂上我们不要以高高的姿态站在讲台上频频发问,而是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笑容深入学生中间,必要时还应成为讨论小组中的一员,和学生一起寻求知识。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切忌泼冷水。
其次要教给学生自我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提问。“授人于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教以渔。”课堂上,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有时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思维价值,有时冥思苦想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也就是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提问。
要想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还必须注意锻炼学生的胆量,让学生想去提问。可以让学生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或“怎么样”,多想“下面该什么了?”激发学生的提问好奇心,有了好奇心就会产生提问的动机。才会促使他敢问。
总之,教师就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改革教学方法,采取科学的手段促使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勤于提问、善于提问,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培养出更多的探究性人才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