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

2021-08-20 来源:易榕旅网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

前一段时间,买来几本关于心理学的书,想要弥补一下自身在这方面的不足。除去高校时必修过这门课程以及进行老师聘请备考时“恶补”过相关知识,我已经许多年没有接触过心理学了。而假如突然间再去啃那些高深艰涩的心理学专著,我大略会雾里看花、不知所云。这次选的几本书,虽然是心理学相关书籍,但结合着大量生动、详细的案例,尤其与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亲密贴合,读来没有障碍,轻松舒服。

起初在茫茫书海选书时,之所以挑中《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其实主要由于它是“大夏书系”中的一本。前前后后误打误撞买来很多大夏书系的书,每一本都很喜爱,这一本也不例外。疫情仍旧没有消散,宅在家中是阅读的好时机。读完第一遍后,回想到书中提到的“莫等墙倒再造墙”,趁着记忆还温热,又抓紧时间复习了一遍,并且整理出几页读书笔记,心中感到充盈、踏实。

主编刘儒德教授在《代序·鱼就是鱼》中说,这个故事对建构主义的核心要义作出了最为径直的表达、形象的注解。假如对这句话进行延展,就可以概括整本书给人的感受。书中细心选择出66条心理学规律和效应,将它们分为教学、教育和管理三部分,适用于老师工作的多个方面。而通读此书

第 1 页 共 4 页

的过程中,我不仅初步理解和学习了如何在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中更好地融入心理学要素,同时结合书中提到的几个心理学概念对自身行为与内心进行了重新的端详,产生了很多不同的思索。

德西效应说明,当外加酬劳和内感酬劳兼得的时候,人的工作欲望不仅不会增加,有时反而降低,甚至变成二者之差,也就是外加酬劳抵消内感酬劳。老师在嘉奖和表扬同学时应当运用“嘉奖内部动机为主”原理,使同学更关注自己的成长,而不是一些额外的“蝇头小利”。假如过度讲究表扬或酬劳,甚至会损害同学原有的'学习爱好和主动性。当然,老师也可以通过奇妙地运用德西效应、调控嘉奖来消减、清除同学的某些不良行为。有些地区和学校想方设法“引诱”老师读书与写作,许多时候却成效一般。这种自上而下的、甚至是行政上“强迫”的成长并没有从根本上激发老师的成长愿望和主动性,甚至那些所谓的“诱饵”,比如如何如何加分、颁发何种等级的证书等,会让老师产生反感和抵触,效果自然可想而知。无论同学还是老师,想要真正获得成长,都需要从内里查找源泉与动机,否那么只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配套效应也值得每一位老师深思。我们每一天、每一堂课、每一段言语、每一个眼神都是在给同学“一件睡袍”。假如我们给他的是积极的、鼓舞的、充斥阳光的睡袍,那同

第 2 页 共 4 页

学很可能会用自身良好的行动来搭配这件睡袍;假如我们给他一件颓废的、沮丧的、长满虱子的睡袍,那他也很可能会用糟糕的表现来呼应这件睡袍。一个人说,“假如想要我们的孩子或同学成为什么样,那就先把他夸成什么样。”这句话虽然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更加值得我们反思。我们在教养孩子与教育同学的过程中,不妨不吝啬地予以同学更多“优质睡袍”,比如鼓舞的话语、关切的眼神或者静静竖起的大拇指。当然我们也要提防自己或者同学走入过度配套的恶性循环。

心情ABC理论对我的触动也很大。尤其延迟开学的这段时间里,每每接到“线上教学”的通知要求或是看到相关的报道,都会引发自己的反感与焦虑。是这些真实存在的事实引发的我的焦虑与担心吗?依据心情ABC理论来理解的话,并非如此。引发我心情波动的其实是我对这件事的看法与评价。我内心里不认同、甚至抵触这种现象。我认为学校阶段的教学任务并没有紧迫、严峻到需要争分夺秒进行线上教学的程度,这段延长的假期里,孩子们可以在家里自由地阅读、做手工或是学家务,而不必巴巴地守着手机或电脑“学习”。当我依据这个理论进行自我对比时,我对这个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为缓解自己的焦灼与焦虑找到了出口与路径。 这本书对我来说读得算是比较快的,而且比较有瘾。书中没有板起严厉的学术面孔跟我们故作高深地讲解那些心理

第 3 页 共 4 页

学科学规律、效应和法那么等,而是结合了充分有趣味又有意义的“故事”,向我们娓娓地讲解并描述。那些经典的心理学试验、贴切的教育情境岂不就是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吗?我在读的时候便被深深地吸引,想要继续读下去、不停地读下去。这整本书就像在用亲和、明白、生动的语言向读者描绘一个个关于心理学的故事。这些故事不是笼统的、模糊的,是面对教育的,是指向教学的,是援助老师的,明确又清楚。 这本书清浅畅达,甚至我们不能说读它是在读“心理学”。书的封皮上写着“教育艺术”四个字,或许更贴切吧。总之我挺喜爱这本书——大略很少有人能够抵抗得了故事的魅力吧。

第 4 页 共 4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