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2-2023学年上海市民办风范中学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2-11-23 来源:易榕旅网
上海市民办风范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五四学制)(解析版)

一、文言文。 1.(10分)默写。

(1)晴川历历汉阳树, 。(《黄鹤楼》) (2) ,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3)烈士暮年, 。(《龟虽寿》)

(4) ,水中藻、荇交横……(《记承天寺夜游》

(5)美术专业的学生前往秀丽的山林写生,很多同学笔下的画面十分具有灵动感,充满着清晨生命的活力,令人想到《答谢中书书》中的诗句“ , 。” 2.(10分)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各题。

【甲】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乙】答谢中书书

ㅤㅤ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文辉。骨林翠竹,四时俱备。夕日欲烦,沉解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木复有能与其奇者。 (1)【甲】诗是唐朝诗人 (人名)所作的五言律诗,【乙】文从标题看其体裁是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解释。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中“徙倚”指徘徊,【乙】文“沉鳞”指潜游的鱼。 B.【甲】诗首联以叙事为主,开篇即交代时间、地点及人物。 C.【乙】文抓住山水中的各色景物,详写了四季傍晚的美景。 D.【甲】诗勾勒了山水田园之景,【乙】文想象了仙都之美。

(4)结合两篇古诗文的结尾,理解作品表达的情感:【甲】诗流露诗人 的情感;【乙】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 。 3.(8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奇货可居《战国策》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曰:“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注】①吕不韦:战国时大商人,后为秦国相国。②贾:做买卖。③秦质子异人:留在国外做人质的秦国王子异人。④泽:恩泽。 (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①归而谓父曰 .②泽可以遗世 .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人们努力耕田,拼命劳作,还不能丰衣足食。 B.如果人们拼命耕田,迅速出力,却难以维持温饱。 C.今天人们用力耕田,费心工作,尚不能吃饱穿暖。 D.即使人们吃力耕田,快速做事,仍难以吃穿有余。 (3)从选文内容看,吕不韦是一个 的人。 二、现代文。

4.(13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反季蔬果的自然与反自然

①凡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都是正常的,也是有价值的和健康的。对于蔬果,人们也形成了一个普遍的观念﹣﹣应季蔬果在营养、口感和外形上都优于反季蔬果。

②什么是反季蔬果呢?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异地种植,例如冬季海南的热带水果对东北三省而言就是“反季”;二是利用长期保鲜,保存技术把很多应季蔬果保存到冬天成为“反季”;三是在当地以特殊的方式,如大棚种植的反季蔬果。从本质上看,大棚蔬果才是真正的反季蔬果。

③姑且不论大棚蔬果是否因违反自然规律而产生营养和口感的缺陷,仅从对环境的影响上看,反季蔬果也该背上一个“反自然”的罪名。研究表明:大棚种植的排放量是夏季自然光照下的7倍。环保主义者认为不能把大棚蔬果当成绿色食品。

④2019年底法国政府率先提出不倡导利用大棚生产反季蔬果。但此举引起了法国民众的不满,认为这违反了市场经济的自然规律。单方面管制本国种植而不限制进口,既坑害

了本国种植者,也会抬高价格,损害消费者利益。也有人认为与其他工业生产相比,大棚排放的温室气体不过九牛一毛,此举未免显得有些“矫情”。 ..

⑤对民生和经济来说,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纠结的问题。然而,理性看待,法国的这个做法利大于弊,且顺应自然,有利于人类的未来。

⑥当下,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已成全球共识。哪怕只能减少一点点,也应当去做。更何况,如果世界各国都这么做,减少的温室气体就会是一个大数目。仅法国一个国家,以每年冬天有1000个大棚生产反季蔬果计算,且只以生产西红柿而言,一个大棚一个冬天将生产10吨西红柿,整个法国就会是1万吨,便会多排放2.2万吨温室气体。如果再考虑其他反季蔬果的生产,数字会更加惊人。

⑦反季蔬果对环境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其简易大棚还会造成严重的塑料膜白色污染。据环保部门统计,中国每年有约50万吨农膜残留在土壤中。这些残留的农膜不仅会降低耕地的生产力,也可能会在雨水的冲刷下,流向大海,为全球的塑料污染增添无尽的源头。 ⑧种植反季蔬果的大棚提高了棚内的温度和湿度,同时也为害虫和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控制害虫,种植者必然要大量使用杀虫剂。在中国,为减少大棚生产成本,菜农普遍使用甲胺磷等高毒农药。

⑨一方面,温室大棚有利于害虫和生物的生长;另一方面,如果连续种植相同的蔬果,还会出现“连作障碍”。为此,种植者也会增施化肥以增加产量。这不仅影响大棚蔬果的安全性,还会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化肥残留量高会直接导致地下水的硝酸盐含量大幅上升,饮用这样的地下水可能诱发癌症。

⑩由此看来,禁止大棚反季蔬果的生产和销售有着充足的理由。但是,这并不妨碍人们享用反季蔬果,因为 。

(1)第④段加点词“矫情”在文中的意思是 。 (2)本文主要说明的对象是 A.反季蔬果 B.大棚反季蔬果 C.反季蔬果对自然的影响 D.反自然的种植

(3)分析第⑥段划线句的作用。 (4)本文介绍了反季蔬果的弊端有: ① ;

② ; ③ 。

(5)下列最适宜填入第⑩段的句子是

A.在严格的标准控制下,大棚反季蔬果没有安全和健康风险。 B.大棚排放出的温室气体与其他工业生产相比只是九牛一毛。 C.可借助异地种植或保鲜技术满足人们消费反季蔬果的需求。 D.对于民生和经济来说,目前禁止大棚反季蔬果弊远大于利。 5.(15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一毫米的勇气

①五楼的茅爷爷又去做化疗,站台前,儿子雀跃挥手:“爷爷记得早点回来,再给我讲大树的故事呀!”老人临窗微笑,汽笛声中,慈和的脸渐远。那一瞬,我忽然觉得无比伤感:生命如此脆弱,人生简直无法把握。

②到家后,儿子依然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茅爷爷说,天气预报今晚有大风,会不会把我们吹到树上?”我心不在焉地答:“我们又不是猴子!”他指着窗外的那棵杨柳,无限羡慕:“我也想长那么高,一直长到五楼茅爷爷家的阳台上!”我敷衍道:“你怎样长那么高呢?”他倒颇为老实:“一毫米一毫米地长呗!”我沉默不语,他继续浮想联翩:“长高后,我要当警察,对坏人喊,不许动!”兴起处,他站在床上手舞足蹈。至此,我打起精神,跟他一起谈这棵垂杨柳。说到茅爷爷讲的大树的故事时,小朋友已经口齿不清,眼皮都粘在一起了。

③夜半,风雨大作,早晨看到的情形令人触目惊心。那棵杨柳已从中间裂开,柔枝碧叶铺了满地,像一只巨大的翠鸟,折断了鲜艳的翅膀。工人爬上梯子,锯掉那些受伤的枝干。儿子仰头自语:“原来大树真的会断掉啊!”我轻轻叹息:“因为风雨太大了!”他怕疼似的吸着气:“那剩下的半棵树,能像茅爷爷故事里的大树那样,活下来吗?” ④听见这亲切的名字,想起老人家的病,我顿时胸口酸热:“那要看它的运气了!”思索片刻,儿子奔回家中,找出一堆钙片、鱼肝油、维生素,然后拿了家里炒菜的锅铲去树下,挖坑,倒水,埋药。他仰起脸,笑:“你看它运气好不好?”我愣住,蹲下来,擦去他鼻尖上的泥土。

⑤此后,他常常去给这半棵树“喂药”,只是在茅爷爷的指导下,改用了花肥和营养液。这______式的努力,注定了失败的结局,在一片蓬勃张扬的浓翠中,伤树渐黄渐枯。儿子并不沮丧,仍一如既往地照料它。我忍不住提醒这个傻傻的小孩:“很快就会有工人来

锯掉这棵树了!”他捧着花洒平静地说:“可它也许明天就发芽了!”花洒中细密的水珠欢涌着,穿过阳光,落入泥土,像一场小小的缤纷的太阳雨。

⑥面对一棵树的生死,我多了一毫米的世故,而他却多了一毫米的勇气。这勇气,如乡野车辙里怡然开着的小花,叫人心生羡慕。

⑦可奇迹并没有发生,树还是被锯掉了。这孩子似乎并不难过,有时,还会去给那剩下的树桩浇水,有时去找茅爷爷,要他讲大树的故事。我有些纳闷:这普普通通的树,能有什么传奇呢?

⑧又是春日,满眼的鹅黄淡粉,风里沁着微甜。那树桩的残枝上,竟也冒出了点点浅绿,听见我惊呼,孩子表情神秘,拉我去看那几棵最高的树。我疑惑地看着树,原来,那些粗大的树干上,每一棵都有受伤后愈合的痕迹,每一处伤痕都刻着无穷无尽的勇气! ⑨而我,几乎错过了这个秘密。

⑩我忽然发现,不知何时,儿子的头顶已与我的第三颗纽扣平齐。他愿意一毫米一毫米地长高,我也愿意在每一寸光阴里成长。我们都不会长到五层楼那么高,可我希望我们对生命的勇气、对生活的热爱,能长到五十层楼那么高。

(作者:刘继荣,选自《和你一起,我不怕老去》,有删改)

(1)根据文意,第⑤段横线上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A.画蛇添足B.自相矛盾C.精卫填海D.南辕北辙 (2)根据选文内容,完成填空。

(3)结合全文内容,推断第⑧段中“我”的感悟,仿照第①段画线句,进行仿写。 例句:那一瞬,我忽然觉得无比伤感:生命如此脆弱,人生简直无法把握。

仿句:那一瞬,我忽然觉得 。 (4)请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赏析标题“一毫米的勇气”的妙处。 三、名著阅读。

6.(2分)《红星照耀中国》又名 ,是美国著名记者 的不朽经典名著。

7.(2分)有关《红星照耀中国》的相关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部具有新闻报道性的作品,纪实的体裁是这部作品畅销不衰的唯一因素。

B.《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在于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

C.这本书不是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得来的“事实”,不够真实可信。 D.彭德怀和徐海东是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四、写作。

8.(40分)题目:最好的礼物

要求:(1)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与试卷解析

一、文言文。 1.(10分)默写。

(1)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黄鹤楼》) (2)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3)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龟虽寿》)

(4)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记承天寺夜游》

(5)美术专业的学生前往秀丽的山林写生,很多同学笔下的画面十分具有灵动感,充满着清晨生命的活力,令人想到《答谢中书书》中的诗句“ 晓雾将歇 , 猿鸟乱鸣 。”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解答】答案:

(1)芳草萋萋鹦鹉洲(注意“萋”的书写) (2)大漠孤烟直(注意“漠”的书写) (3)壮心不已 (4)庭下如积水空明

(5)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注意“猿”的书写)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2.(10分)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各题。

【甲】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乙】答谢中书书

ㅤㅤ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文辉。骨林翠竹,四

时俱备。夕日欲烦,沉解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木复有能与其奇者。 (1)【甲】诗是唐朝诗人 王绩 (人名)所作的五言律诗,【乙】文从标题看其体裁是 书信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解释。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A.【甲】诗中“徙倚”指徘徊,【乙】文“沉鳞”指潜游的鱼。 B.【甲】诗首联以叙事为主,开篇即交代时间、地点及人物。 C.【乙】文抓住山水中的各色景物,详写了四季傍晚的美景。 D.【甲】诗勾勒了山水田园之景,【乙】文想象了仙都之美。

(4)结合两篇古诗文的结尾,理解作品表达的情感:【甲】诗流露诗人 孤独和苦闷 的情感;【乙】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 作者内心的愉悦 。

【分析】《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答谢中书书》一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与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表明自己之所好,并从而作为对友人的问候与安慰,这类作品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解答】(1)本题考查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标题中“书”的意思是书信。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能力。解答时一定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句中重点词:复,又;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奇,指山水之奇异。句意为: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3)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理解。 A.正确;

B.有误,【甲】诗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选项错误; C.有误,【乙】文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既写四时之景,又写朝暮之景,选项错误; D.有误《野望》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朋友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短短六十八字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选项错误。 故选:A。

(4)本题考查理解作品情感的能力。要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答谢中书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答案:

(1)王绩 书信

(2)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3)A

(4)孤独和苦闷 作者内心的愉悦 译文: 【甲】

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乙】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

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3.(8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奇货可居《战国策》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曰:“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注】①吕不韦:战国时大商人,后为秦国相国。②贾:做买卖。③秦质子异人:留在国外做人质的秦国王子异人。④泽:恩泽。 (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①归而谓父曰 回家 .②泽可以遗世 遗留 .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A.现在人们努力耕田,拼命劳作,还不能丰衣足食。 B.如果人们拼命耕田,迅速出力,却难以维持温饱。 C.今天人们用力耕田,费心工作,尚不能吃饱穿暖。 D.即使人们吃力耕田,快速做事,仍难以吃穿有余。

(3)从选文内容看,吕不韦是一个 目光远大、有政治抱负 的人。 【分析】译文:

吕不韦在邯郸经商,见到秦李文王的儿子异人在赵国做人质,他回家后就向父亲发问道:“耕种田地能获得几倍的利益?”他的父亲回答道:“十倍。”他再问道:“做珠宝生意能有几倍赢利?”答道:“百倍。”又问道:“拥立一个国家的君主有几倍赢利?”答道:“不计其数。”吕不韦说:“现在努力耕种加紧劳作,不能够吃饱穿暖;如果建国立君,

所得到的利益可以传给后代,我愿意去从事这样的工作。”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他回家后就向父亲发问道。归:回家。 ②句意:恩泽可以留传给后代。遗:遗留。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细读文本,然后正确翻译后可分析作答。

画线句的意思是:现在努力耕种加紧劳作,不能够吃饱穿暖。“疾”的意思是“加紧、拼命”; 故选:A。

(3)本题考查人物评价,一定要结合人物的言行进行评判。由“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可知,吕不韦善于投机,能抓住机会,是一个很精明的人。 答案:

(1)①回家 ②遗留 (2)A

(3)目光远大、有政治抱负

【点评】在平时学习中,需要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特别是一些特殊用法,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还要用现代汉语准确的翻译文章;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观点。 二、现代文。

4.(13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反季蔬果的自然与反自然

①凡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都是正常的,也是有价值的和健康的。对于蔬果,人们也形成了一个普遍的观念﹣﹣应季蔬果在营养、口感和外形上都优于反季蔬果。

②什么是反季蔬果呢?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异地种植,例如冬季海南的热带水果对东北三省而言就是“反季”;二是利用长期保鲜,保存技术把很多应季蔬果保存到冬天成为“反季”;三是在当地以特殊的方式,如大棚种植的反季蔬果。从本质上看,大棚蔬果才是真正的反季蔬果。

③姑且不论大棚蔬果是否因违反自然规律而产生营养和口感的缺陷,仅从对环境的影响

上看,反季蔬果也该背上一个“反自然”的罪名。研究表明:大棚种植的排放量是夏季自然光照下的7倍。环保主义者认为不能把大棚蔬果当成绿色食品。

④2019年底法国政府率先提出不倡导利用大棚生产反季蔬果。但此举引起了法国民众的不满,认为这违反了市场经济的自然规律。单方面管制本国种植而不限制进口,既坑害了本国种植者,也会抬高价格,损害消费者利益。也有人认为与其他工业生产相比,大棚排放的温室气体不过九牛一毛,此举未免显得有些“矫情”。 ..

⑤对民生和经济来说,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纠结的问题。然而,理性看待,法国的这个做法利大于弊,且顺应自然,有利于人类的未来。

⑥当下,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已成全球共识。哪怕只能减少一点点,也应当去做。更何况,如果世界各国都这么做,减少的温室气体就会是一个大数目。仅法国一个国家,以每年冬天有1000个大棚生产反季蔬果计算,且只以生产西红柿而言,一个大棚一个冬天将生产10吨西红柿,整个法国就会是1万吨,便会多排放2.2万吨温室气体。如果再考虑其他反季蔬果的生产,数字会更加惊人。

⑦反季蔬果对环境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其简易大棚还会造成严重的塑料膜白色污染。据环保部门统计,中国每年有约50万吨农膜残留在土壤中。这些残留的农膜不仅会降低耕地的生产力,也可能会在雨水的冲刷下,流向大海,为全球的塑料污染增添无尽的源头。 ⑧种植反季蔬果的大棚提高了棚内的温度和湿度,同时也为害虫和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控制害虫,种植者必然要大量使用杀虫剂。在中国,为减少大棚生产成本,菜农普遍使用甲胺磷等高毒农药。

⑨一方面,温室大棚有利于害虫和生物的生长;另一方面,如果连续种植相同的蔬果,还会出现“连作障碍”。为此,种植者也会增施化肥以增加产量。这不仅影响大棚蔬果的安全性,还会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化肥残留量高会直接导致地下水的硝酸盐含量大幅上升,饮用这样的地下水可能诱发癌症。

⑩由此看来,禁止大棚反季蔬果的生产和销售有着充足的理由。但是,这并不妨碍人们享用反季蔬果,因为 。

(1)第④段加点词“矫情”在文中的意思是 (反应、管理)过度 。 (2)本文主要说明的对象是 B A.反季蔬果 B.大棚反季蔬果 C.反季蔬果对自然的影响

D.反自然的种植

(3)分析第⑥段划线句的作用。 (4)本文介绍了反季蔬果的弊端有: ① 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 ; ② 造成严重的塑料膜白色污染 ;

③ 造成超量杀虫剂、化肥的使用,危害人类健康 。 (5)下列最适宜填入第⑩段的句子是 C

A.在严格的标准控制下,大棚反季蔬果没有安全和健康风险。 B.大棚排放出的温室气体与其他工业生产相比只是九牛一毛。 C.可借助异地种植或保鲜技术满足人们消费反季蔬果的需求。 D.对于民生和经济来说,目前禁止大棚反季蔬果弊远大于利。

【分析】本文第①至③段引出“反季蔬果”的概念并提出大棚蔬果对环境的影响这一话题,第④至⑨段从排放大量温室气体、造成严重塑料污染、造成超量农药化肥使用三个方面介绍大棚种植对环境的影响,第⑩段总结全文,指出人们可借助异地种植或保鲜技术满足人们消费反季蔬果的需求。

【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的语境义。“矫情”本义指强词夺理,蛮横。结合“也有人认为与其他工业生产相比,大棚排放的温室气体不过九牛一毛”可知,这里指有人认为其他工业生产排放的温室气体更多,法国政府提出不倡导利用大棚生产反季蔬果的做法是过度、没必要的。

(2)本题考查对说明对象的掌握。本文只介绍了大棚蔬果对环境的影响,并没有介绍另外两种方法的反季蔬果,因此说明对象准确的表述是“大棚反季蔬果”。 故选:B。

(3)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此题应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进行分析,由“仅法国一个国家”“且只以生产西红柿而言”等语句可见,划线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使说明具体可信。由“1000个大棚”“10吨西红柿”“1万吨”“2.2万吨”等内容可见,划线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使说明准确、具体。这一句通过举例子、列数字,说明的是大棚蔬果排放温室气体数量很大,对环境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减少大棚种植,温室气体排放会显著减少。

(4)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由第⑥段内容可见,大棚蔬果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由“反季蔬果对环境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其简易大棚还会造成严重的塑料膜白

色污染”可得出:造成严重的塑料膜白色污染;由“种植反季蔬果的大棚提高了棚内的温度和湿度,同时也为害虫和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此,种植者也会增施化肥以增加产量。这不仅影响大棚蔬果的安全性,还会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化肥残留量高会直接导致地下水的硝酸盐含量大幅上升,饮用这样的地下水可能诱发癌症”可得出:造成超量杀虫剂、化肥的使用,危害人类健康。

(5)本题考查补充语句的能力。由第②段“什么是反季蔬果呢?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三种形式”和第⑩段“由此看来,禁止大棚反季蔬果的生产和销售有着充足的理由”可知,即使大棚蔬果被禁止,人们还有两种反季蔬果可以享用。故应填入:可借助异地种植或保鲜技术满足人们消费反季蔬果的需求。 故选:C。 答案:

(1)(反应、管理)过度 (2)B

(3)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方法,说明法国一个冬天因种植大棚西红柿就可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形象地告诉读者反季蔬果对环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各国都减少大棚种植,温室气体的排放就会显著减少。 (4)①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 ②造成严重的塑料膜白色污染;

③造成超量杀虫剂、化肥的使用,危害人类健康。 (5)C

【点评】说明方法分为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引用说明、作假设等。 5.(15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一毫米的勇气

①五楼的茅爷爷又去做化疗,站台前,儿子雀跃挥手:“爷爷记得早点回来,再给我讲大树的故事呀!”老人临窗微笑,汽笛声中,慈和的脸渐远。那一瞬,我忽然觉得无比伤感:生命如此脆弱,人生简直无法把握。

②到家后,儿子依然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茅爷爷说,天气预报今晚有大风,会不会把我们吹到树上?”我心不在焉地答:“我们又不是猴子!”他指着窗外的那棵杨柳,无限羡慕:“我也想长那么高,一直长到五楼茅爷爷家的阳台上!”我敷衍道:“你怎样长那么

高呢?”他倒颇为老实:“一毫米一毫米地长呗!”我沉默不语,他继续浮想联翩:“长高后,我要当警察,对坏人喊,不许动!”兴起处,他站在床上手舞足蹈。至此,我打起精神,跟他一起谈这棵垂杨柳。说到茅爷爷讲的大树的故事时,小朋友已经口齿不清,眼皮都粘在一起了。

③夜半,风雨大作,早晨看到的情形令人触目惊心。那棵杨柳已从中间裂开,柔枝碧叶铺了满地,像一只巨大的翠鸟,折断了鲜艳的翅膀。工人爬上梯子,锯掉那些受伤的枝干。儿子仰头自语:“原来大树真的会断掉啊!”我轻轻叹息:“因为风雨太大了!”他怕疼似的吸着气:“那剩下的半棵树,能像茅爷爷故事里的大树那样,活下来吗?” ④听见这亲切的名字,想起老人家的病,我顿时胸口酸热:“那要看它的运气了!”思索片刻,儿子奔回家中,找出一堆钙片、鱼肝油、维生素,然后拿了家里炒菜的锅铲去树下,挖坑,倒水,埋药。他仰起脸,笑:“你看它运气好不好?”我愣住,蹲下来,擦去他鼻尖上的泥土。

⑤此后,他常常去给这半棵树“喂药”,只是在茅爷爷的指导下,改用了花肥和营养液。这______式的努力,注定了失败的结局,在一片蓬勃张扬的浓翠中,伤树渐黄渐枯。儿子并不沮丧,仍一如既往地照料它。我忍不住提醒这个傻傻的小孩:“很快就会有工人来锯掉这棵树了!”他捧着花洒平静地说:“可它也许明天就发芽了!”花洒中细密的水珠欢涌着,穿过阳光,落入泥土,像一场小小的缤纷的太阳雨。

⑥面对一棵树的生死,我多了一毫米的世故,而他却多了一毫米的勇气。这勇气,如乡野车辙里怡然开着的小花,叫人心生羡慕。

⑦可奇迹并没有发生,树还是被锯掉了。这孩子似乎并不难过,有时,还会去给那剩下的树桩浇水,有时去找茅爷爷,要他讲大树的故事。我有些纳闷:这普普通通的树,能有什么传奇呢?

⑧又是春日,满眼的鹅黄淡粉,风里沁着微甜。那树桩的残枝上,竟也冒出了点点浅绿,听见我惊呼,孩子表情神秘,拉我去看那几棵最高的树。我疑惑地看着树,原来,那些粗大的树干上,每一棵都有受伤后愈合的痕迹,每一处伤痕都刻着无穷无尽的勇气! ⑨而我,几乎错过了这个秘密。

⑩我忽然发现,不知何时,儿子的头顶已与我的第三颗纽扣平齐。他愿意一毫米一毫米地长高,我也愿意在每一寸光阴里成长。我们都不会长到五层楼那么高,可我希望我们对生命的勇气、对生活的热爱,能长到五十层楼那么高。

(作者:刘继荣,选自《和你一起,我不怕老去》,有删改)

(1)根据文意,第⑤段横线上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C A.画蛇添足 B.自相矛盾 C.精卫填海 D.南辕北辙

(2)根据选文内容,完成填空。

(3)结合全文内容,推断第⑧段中“我”的感悟,仿照第①段画线句,进行仿写。 例句:那一瞬,我忽然觉得无比伤感:生命如此脆弱,人生简直无法把握。 仿句:那一瞬,我忽然觉得 十分幸福:生命如此顽强,人生完全可以努力。 。 (4)请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赏析标题“一毫米的勇气”的妙处。

【分析】文章写出了“儿子”执着救树、大树顽强生长、茅爷爷乐观治疗并积极影响“儿子”,“我”勇于发现自己的不足向儿子学习等精神内涵。“一毫米的勇气”写出了这些“勇气”都在一点点地积累中发挥作用,体现了这些精神的可贵。

【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结合上文“找出一堆钙片、鱼肝油、维生素,然后拿了家里炒菜的锅铲去树下,挖坑,倒水,埋药”以及后面的“注定了失败的结局,在一片蓬勃张扬的浓翠中,伤树渐黄渐枯”可知选用“精卫填海”更恰当。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根据“儿子奔回家中,找出一堆钙片、鱼肝油、维生素,然后拿了家里炒菜的锅铲去树下,挖坑,倒水,埋药”“此后,他常常去给这半棵树‘喂药’,只是在茅爷爷的指导下,改用了花肥和营养液”可得①:给大树“喂药”(埋花肥和营养液),洒水;根据“那树桩的残枝上,竟也冒出了点点浅绿,听见我惊呼,孩子表情神秘,拉我去看那几棵最高的树。我疑惑地看着树,原来,那些粗大的树干上,每一棵都有受伤后愈合的痕迹,每一处伤痕都刻着无穷无尽的勇气”可得②:神秘地带“我”去看那几棵最高的树;根据“对一棵树的生死,我多了一毫米的世故,而他却多了一毫米的勇气。这勇气,如乡野车辙里怡然开着的小花,叫人心生羡慕”“可奇迹并没有发生,树还是被锯掉了。这孩子似乎并不难过,有时,还会去给那剩下的树桩浇水,有时去找茅爷爷,要他讲大树的故事”可得孩子有勇气,乐观;根据“五楼的茅爷爷又去做化疗,站台前,儿子雀跃挥手:‘爷爷记得早点回来,再给我讲大树的故事呀’”可得:孩子很善良;根据“儿子奔回家中,找出一堆钙片、鱼肝油、维生素,然后拿了家里炒菜的锅铲去树下,挖坑,倒水,埋药”“此后,他常常去给这半棵树‘喂药’,只是在茅爷爷的指导下,改用了花肥和营养液”可得:孩子很执着。

(3)本题考查句子的仿写。结合例句“那一瞬,我忽然觉得无比伤感:生命如此脆弱,人生简直无法把握”,根据语境“又是春日,满眼的鹅黄淡粉,风里沁着微甜”“原来,那些粗大的树干上,每一棵都有受伤后愈合的痕迹,每一处伤痕都刻着无穷无尽的勇气”可得:十分幸福:生命如此顽强,人生完全可以努力。

(4)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赏析。题干要求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赏析标题。“一毫米的勇气”中的“勇气”结合文章内容“儿子奔回家中,找出一堆钙片、鱼肝油、维生素,然后拿了家里炒菜的锅铲去树下,挖坑,倒水,埋药”“此后,他常常去给这半棵树‘喂药’,只是在茅爷爷的指导下,改用了花肥和营养液”“五楼的茅爷爷又去做化疗,站台前,儿子雀跃挥手:‘爷爷记得早点回来,再给我讲大树的故事呀!’老人临窗微笑,汽笛声中,慈和的脸渐远”写出了文中“儿子”执着救树、大树顽强生长、茅爷爷乐观治疗并积极影响“儿子”;“我疑惑地看着树,原来,那些粗大的树干上,每一棵都有受伤后愈合的痕迹,每一处伤痕都刻着无穷无尽的勇气”写出了“我”勇于发现自己的不足向儿子学习等精神内涵;结合“他愿意一毫米一毫米地长高,我也愿意在每一寸光阴里成长。我们都不会长到五层楼那么高,可我希望我们对生命的勇气、对生活的热爱,能长到五十层楼那么高”可知,“一毫米”写出了这些“勇气”都在一点点地积累中发挥作用,体现了这些精神的可贵。这是内容上的作用。题目在形式上也有其妙处,以数量词“一毫米”

修饰精神上的“勇气”,化无形为有形,并构成小与大的对比,生动而有韵味,引起读者好奇。 答案: (1)C

(2)①给大树“喂药”(埋花肥和营养液),洒水;②神秘地带“我”去看那几棵最高的树;③善良、勇敢、执着、乐观等。

(3)示例:十分幸福:生命如此顽强,人生完全可以努力。

(4)内容上:“一毫米的勇气”高度概括了文章内容,“勇气”写出了文中“儿子”执着救树、大树顽强生长、茅爷爷乐观治疗并积极影响“儿子”,“我”勇于发现自己的不足向儿子学习等精神内涵。“一毫米”写出了这些“勇气”都在一点点地积累中发挥作用,体现了这些精神的可贵。

形式上:以数量词“一毫米”修饰精神上的“勇气”,构成小与大的对比,引起读者好奇。 【点评】标题的作用:

(1)以人物为题的作用:突出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2)以形象特征为题的作用:铺陈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3)以物象为题的作用:表层含义,深层含义;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设置悬念,引发联想,吸引读者;寄托某种情感,突出文章主题。 (4)以事件为题的作用:突出主要故事情节;紧扣中心,突出主旨。

(5)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的作用: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具有隐喻象征意义。 三、名著阅读。

6.(2分)《红星照耀中国》又名 《西行漫记》 ,是美国著名记者 埃德加•斯诺 的不朽经典名著。

【分析】《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地记录了自1936年6月到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

【解答】本题考查名著常识。《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 埃德加•斯诺的不朽经典名著。

答案:

《西行漫记》埃德加•斯诺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7.(2分)有关《红星照耀中国》的相关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部具有新闻报道性的作品,纪实的体裁是这部作品畅销不衰的唯一因素。

B.《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在于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

C.这本书不是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得来的“事实”,不够真实可信。 D.彭德怀和徐海东是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分析】本题学生对课本推荐名著的掌握程度。认真阅读名著,结合积累作答。 【解答】A.有误,客观是这部作畅销不衰的首要和基本因素; B.正确;

C.有误,这本书是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得来的“事实”,是真实可信的; D.有误,毛泽东、周恩来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必须对名著中的重要情节进行重点识记。 四、写作。

8.(40分)题目:最好的礼物

要求:(1)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

【分析】本题是命题作文。要紧扣“最好的礼物”来分析。首先是“最好的”,这里最好的可以理解为最重要的、最感动的、最美好的、最有价值的……在情感态度上要突出正能量,写出这份礼物对自己的积极意义和影响。其次是“礼物”,这里是比喻的修辞,可以理解为感动、收获、体悟等等。从题目“最好的礼物”可知,选取的素材不能太宏大,应该从生活中的细节去联想。例如,可能是生病时得到父母的照顾,得到了亲情这份最好的礼物,也可以是从老师鼓励的话语中汲取到力量,得到了鼓励这份最好的礼物,或

是在困难的时候得到朋友无私的帮助,得到了友谊这份最好的礼物等等。文章适合写成记叙文。 【解答】

最好的礼物

咖啡的苦,咖啡的醇……咖啡有一种特别的蕴味,虽苦,却有种香醇,也如人生,每当喝下一杯时你会尝出不同的“味道”。

第一次坐在咖啡厅,是在我10岁生日的那天。

那天,爸爸说带我去喝咖啡,我有些好奇,爸爸说给我最好的生日礼物就在咖啡厅。来到街角那静谧的咖啡厅,坐在咖啡厅内,听着播放的古雅、舒缓的曲子,身心也渐渐放松,我点了一杯卡布奇诺,爸爸点的是一杯美式咖啡,呆坐在咖啡厅内,环视四周,咖啡厅采用的米色、粉色格调的壁纸,桌椅是纯白色,淡淡的香醇迷漫在整个咖啡厅,还有那古朴的音乐,一切显得那么和谐……“您的两杯咖啡。”服务生把端着的咖啡放到我面前,打断了我的思绪,“嗯,好的。”我稍稍加了一点糖,用汤匙搅拌了几下,端起杯子,啜了一小口,一股浓浓的苦味便在我的嘴里回转、融化,我调动所有味觉细胞,得出来的结论仍是:苦。爸爸看着我皱眉的样子,便对我说:“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你再尝尝。”听了爸爸的话,我端起杯子,有喝了一小口,但是这次,不仅有苦,竟还多了几分香醇,“咖啡好就好在这,虽苦却有种别样的香醇,也正像人生,挫折、困难就似这杯咖啡的苦,但是,聪明的人却能从困难中有所发现,从困难中崛起,重新开始。这就像苦背后隐着的醇。”我看看爸爸,又看看冒着热气的咖啡,口中还含着那抹残香,我笑了,这真的是最好的礼物,继续品尝着那杯咖啡,每一口都勾起了我那些苦尽甘来的回忆……

也正是从那天起,我就不可救药的爱上了咖啡,爱它的苦,爱它的醇,爱它独有的韵味,爱它深藏的道理……

人生也正是如此,苦中那抹香醇,挫折中希望的影子,只有细细品味人生的咖啡,抓住每一分,每一秒,才能品尝到成功的香甜。

【点评】我们记忆中总是把最好的礼物都记在心里,在文章里作者认为自己收到的最好的礼物就是父亲带自己喝的咖啡,作者用细腻的语言向我们表达了第一次喝到咖啡的深刻记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