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课程背景下乡土音乐资源开发的思考

2023-09-02 来源:易榕旅网
新课程背景下乡土音乐资源开发的思考

新的课程资源的出现,往往带来新的课程实施方式,带来新的学习和教学取向.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积极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对于落实新课程理念具有重大意义。乡土音乐源于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并且有着丰富多彩、令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其中也包含适合学生年龄特点,易于接受的内容。开发并利用乡土音乐资源中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内容健康向上的精品对学生进行熏陶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在教学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艺术教育内容,开展有家乡、民间特色的艺术活动,即是有可能的又是现实的。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教学经验,对于新课程背景下乡土音乐资源开发作了一些简单思考,希望得到方家或同行的指点。 一、营造浓郁本土音乐的氛围

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主动、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成长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笔者注重设计环境,丰富环境,变化环境,利用环境对学生的熏陶,使学生感受本土文化美。 笔者根据贵州人喜欢山歌的特点,布置学生利用暑假下去收集民歌,结果出乎想象,竟然收集到三百余首民歌。于是我将民歌编印成册,教孩子们传唱和欣赏。因为民歌来自于孩子们的生活,所以大家有非常浓厚的兴趣,一板一眼唱得非常认真,现将《打更歌(5首)》收编如下: 打更歌(5首)

陪姐陪到第一更,凉风吹来冷清清。 陪姐一生开心耍,爹娘打来也宽心。 陪姐陪到第二更,手提油壶来参灯。 家中只有明灯亮,世上只有姐合心。 陪姐陪到第三更,金盆打水黑两人。 二人同盆清凉水,不准别人来插浑。 陪姐陪到第四更,背时公鸡开了声。 背时公鸡叫得早,不到天明把弟分。 陪姐陪到第五更,五更五点天要明。 陪坐之时成双对,起身之时一个人。 二、开发乡土音乐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

本土音乐虽然来源于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但并不是所有的本土音乐都适合学生,关键在于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要鲜明、生动,所描写的内容应是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和兴趣的事物,思想感情要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起他们欣赏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在以具体形象、生动活泼、亲自参与为特征的金沙乡土资源面前,学生将从被动地学习走向主动探索,从而真正达到学会学习、成为有一定独立学习能力的人的发展目标。培养学生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促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在学科教学中搜集案例,参与课程的建设,从而真正发挥他们在地方性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辅助核心职能。

开发和利用金沙乡土资源能丰富音乐课堂教学活动,扩大学生信息源,拓宽学生的音乐知识领域和音乐视野,使音乐课堂教学本土化,生活化,社会化,同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使音乐学习与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的社会实践融为一体。

通过金沙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营造了解家乡音乐、研究家乡音乐的氛围,并促进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从而使学生生在研究乡土音乐资源,探究金沙音乐丰富内涵的学习实践中培养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增强热爱家乡和乐为家乡服务的思想情感,同时也为继承弘扬本土音乐文化做出贡献。 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创作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识的源泉。”创造需要想象,而想象又是创造的前提,如果在音乐活动中,注重运用形式的多样化,不仅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萌发热爱家乡的情感,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在本土音乐艺术活动中体验到了快乐。 首先,巧妙结合文学、美术等艺术形式,引导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基础上,说出自己对音乐的真实感受,使感受与想象融为一体。如欣赏《西北天乌云独脚撑》、《隔江看见野花红》、《东南风爽急悠悠》等时,教师在活动的开始先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闭目想象,引导学生在听觉感知的基础上画音乐,借助简笔画把听到的和想到的画出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接着教师再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一个娓娓

动听的故事,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产生了很大的自由想象空间;然后进行体态律动,创编出各具特色的动作:有的走起圆场步、小碎步、花旦的步子,有的在做亮相动作,有的跟着音乐舞起来……表现出他们的天真活泼的一面,学生在感受音乐情绪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想象和创造力。

其次,提供丰富的材料,鼓励学生大胆地创造性地进行表演。在让学生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还需要提供丰富的材料,引导学生不断自主探索,才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活动中,经常可以见到创作的影子,如运用铁线、毛线等来制作胡须,用碗面盒制作帽子,有的直接在t恤上画上脸;女孩子盖上用丝巾做的红盖头、穿上皱纹纸做的水袖、戏服;男孩子带上自己做的胡须、帽子,穿上自制的小丑、公子服装,跟着音乐唱起来、舞起来……由于孩子们参加了一系列的活动,在他们欣赏、了解这些人物特征后,交流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加深了对本土音乐的体验和理解,孩子们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并大胆的表现自己。

第三,以想带动,注重培养学生尝试、创新。童谣节奏鲜明,富有韵律,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为儿歌配上流畅、朴实的旋律,将儿歌与音乐有机结合,不仅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受音乐的熏陶,而且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学习山歌《拔蒜苗》活动中,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寻找与歌谣相吻合的儿歌,让学生进行一小节的编唱练习,教师给予指导调整,经过不断引导、培养,学生完全有可能为熟悉的童谣创编曲调表现自己的情感。在活动中既培养了学

生的创造力,又让学生在本土音乐与艺术活动中获得快乐的体验。 多年来,笔者所在学校充分挖掘利用乡土音乐资源,建构了以歌、舞、乐三位一体以及各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将具有趣味性的本土音乐融入学生的活动中。我们惊喜的看到:孩子们不仅对本地区的节日、民俗、文化等有了较深的了解,而且还会创编唱儿童歌谣、民歌。

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第三篇提到:“学校音乐教育要充分利用民族民间音乐的丰富资源,对学生进行本地区、本民族传统的、乡土的音乐教育。音乐教师要善于将本地区、本民族的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学校音乐教学之中,使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这一新的课程理念表明: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实施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是学校和音乐教师必须研究的新课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