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晓玉
来源:《社会与公益》 2021年第2期
陈晓玉/西北民族大学
摘 要:近年来,隔代教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众多家庭教养子女的主要方式。与此同时,随之产生的亲子关系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如何对隔代教育背景下的亲子关系改善进行介入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问题。而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价值观有利于亲子关系的改善。因此,本文从社会工作视角出发,在分析当前隔代教育现状及其背景下亲子关系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析社会工作介入亲子关系改善的优势及策略。
关键词:隔代教育;亲子关系;社会工作
一、研究背景
隔代教育是指祖辈与孙辈一起生活,并承担起抚养教育孙辈的主要或全部责任[1]。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隔代教育家庭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隔代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父母没有时间看管孩子的问题,但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与矛盾。其中,在亲子关系方面,大多数学者认为,处于隔代教育家庭中的亲子关系不容乐观。因此,在隔代教育背景下对亲子关系改善进行介入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将在阐述隔代教育现状及其背景下产生的亲子关系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如何从社会工作视角介入改善亲子关系。
二、隔代教育的原因及现状分析
(一)隔代教育的原因
一方面,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许多父母受工作和生活等因素的影响,将大量时间投入到工作中,很少有时间来陪伴子女,而雇佣保姆或交由托儿所等机构需要一定的费用,并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因此,很多父母更倾向于将自己的子女交由祖辈进行照顾与教育。另一方面,受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许多祖辈父母愿意为自己的儿女奉献,且大都认为帮忙照顾孙子女是自己的责任,加之很多祖辈父母退休后的空闲时间比较多,容易在精神上感到空虚,而照料孙子女可以获得精神上的快乐[2],因此他们愿意并渴望照料与抚养孙子女。在这两方面原因的共同作用下,隔代教育的出现与存在成为一种必然。
(二)隔代教育的现状
1.隔代教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大量流动,使得接受隔代教育的家庭越来越多。根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对全国城乡20 083位老人的调查得知,隔代抚养孙辈的老人在城乡分别高达71.95%和73.45%[3],同时,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在2016年对194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也显示,85.2%的受访者认为身边的隔代教育情况普遍[4]。可见,隔代教育在我国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2.隔代教育的弊端大于优势
很多学者对隔代教育的优势和弊端进行了大量探讨,但总的来说,隔代教育的弊端大于优势。
在一定程度上,隔代教育有利于实现年轻父母、祖辈家长以及孙辈孩子的共同成长[5],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有积极的影响[6]。除此之外,在城市家庭环境下,隔代教育对2~3岁儿童的工作记忆可能有着积极的影响[7]。也有学者指出,祖辈父母给予更多关爱的教育方式有利于促进孙辈子女同辈交往能力的发展[8]。
但是隔代教育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与矛盾。首先,从家庭的角度出发,祖辈父母同父辈父母之间因所处时代和教育水平的不同,易在教育观念、育儿理念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产生不一致,从而引发家庭矛盾。同时,在隔代教育家庭中,祖父母承担或代替了原本父母的角色,使得家庭系统因家庭结构的改变而失衡,家庭中子女和父母的互动减少,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从而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健康发展。其次,从孩子的角度出发,隔代教育不利于幼儿心理健康[9]、行为习性、依恋情感和社会性交往的发展[10],而处于单亲隔代教育家庭中的儿童更容易出现封闭自锁、逆反心理、产生双重人格和消极情绪等问题[11]。最后,从祖辈的角度出发,有学者研究发现,祖父母在参与隔代教育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12],他们在睡眠质量上存在问题,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13]。
三、隔代教育背景下的亲子关系问题
亲子关系是最基本的家庭关系之一,是人成长中最先接触的“第一关系”,它对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在隔代教育背景下,部分亲子关系却呈现出缺乏沟通、关系淡薄以及易发生冲突等问题,这些都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健康发展。
(一)亲子之间缺乏沟通
在隔代教育家庭中,父母由于受工作及生活等因素的影响,将子女主要交由祖辈进行照顾与看管,与子女相处时间比较少,沟通时间相对来说也比较短。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很多父母外出打工,将孩子完全交由祖辈照料,致使留守儿童成为隔代教育家庭的典型群体。留守儿童的父母平时主要通过电话以及视频等方式与子女进行线上交谈,亲子沟通不及时,缺乏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除此之外,很多父母意识不到亲子沟通的重要性,缺乏亲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在仅有的交流时间中,部分父母只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以及最近的表现如何,而缺少对子女心理层面的关心以及情感表达,亲子沟通缺乏有效性。
(二)亲子关系淡薄
童年的陪伴对亲子情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处于隔代教育家庭中的父母,在子女成长以及教育过程中缺位或较少参与,使得他们与子女之间的互动少、亲密度降低,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与子女之间容易产生隔阂。同时,部分祖辈在与父辈发生冲突与矛盾后,会在孙辈面前抱怨,从而使得孙辈子女对父母在心理上产生误解,进而与父母关系疏远,亲子关系变得淡薄。除此之外,由于部分祖辈教育观念比较落后,不懂得如何正确教育孙子女,对孙子女过于溺爱,这与部分父辈父母“严厉”的形象形成对比,使得子女与祖辈的关系要好于与父辈之间的关系,从而产生“隔代亲”的现象。
(三)易发生冲突和矛盾
在隔代教育家庭中,部分父母因缺少对子女的陪伴而感到愧疚,从而希望通过物质补偿来弥补对子女陪伴的缺失。加之部分祖辈父母对孙辈子女过于溺爱,久而久之,将不利于子女心理的健康发展,容易使他们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性格。当他们与父母意见不一致或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极易与父母产生冲突和矛盾。
四、隔代教育背景下社会工作介入亲子关系改善的优势
在隔代教育背景下,社会工作介入亲子关系改善具有独特优势。一方面,社会工作是一门助人自助的专业,它强调在助人的过程中发掘对方的资源和优势,提高服务对象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社会工作在介入改善隔代教育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时,可以运用不同的专业方法和技巧,针对不同的家庭及其需求,选取不同的理论,如以符号互动论为基础促进亲子之间更好地互动。
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的资源链接者,可以有效针对不同隔代教养家庭亲子关系改善的不同需求,为服务对象链接资源,帮助他们整合来自社区、学校以及政府中的各种资源,以促进他们之间亲子关系的改善和健康发展。
五、隔代教育背景下社会工作介入亲子关系改善的策略研究
(一)以家庭为中心,深入探析内在需求
社工在介入改善隔代教育家庭的亲子关系时,要以服务对象的家庭为中心,深入探析服务对象以及家庭的内在需求。针对不同的家庭结构以及家庭沟通方式,遵循家庭个别化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运用观察、例子使用、聚焦以及再标签等专业技巧,为隔代教育家庭提供生活教育、沟通培训等有关家庭的主题活动服务,以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系,改变家庭的不良运转模式,进而促进整个家庭的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社工在介入改善亲子关系时,不仅要关注父辈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方式,而且要关注祖辈与孙子女的相处模式与教养观念,加强祖辈与父辈之间的沟通,在肯定祖辈辛苦付出的基础上转变他们不良的教育观念。同时,社工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家庭内部的某个成员开展个案工作,以促进目标更好的达成。
(二)开展多类型小组活动
社工在介入改善隔代教育家庭的亲子关系时,可以开展多种类型的小组活动。这就需要依照不同的小组目标,先筛选出特定的小组成员,从而有针对性地组建不同形式以及主题的亲子并行小组、沟通小组、成长小组以及教育小组等。
社工在开展小组活动时,不仅要关注子女的需求,而且要多关注家长的需求。同时,社工可以定期开展焦点小组,招募社区领袖以及隔代教育家庭中的代表成员,共同探讨社区内部隔代教育家庭的现状以及如何更好地为隔代教育家庭提供亲子服务,充分调动居民的力量,让居民参与到服务的商讨以及决策中,以推动社工专业服务更好地发展。
(三)联合多方组织,推进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相衔接
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是两种基本的家庭教育方式,社工在介入改善隔代教育家庭的亲子关系时,需要充分调动专业力量,联合多方组织及部门,共同推进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相衔接。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可以充分发挥资源链接者的作用,链接学校资源,建立健全家长学校制度,开展针对祖辈父母的教育课程、向父辈宣传亲子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同时,社会工作者应以社区为依托,联合妇联以及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充分利用社区内现有的资源,推动建立长期隔代教育指导场所,开展多种社区活动,如教育讲座、沟通课堂、知识竞赛以及亲子户外运动会等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除此之外,社会工作者还可以扮演倡导者的角色,在全社会宣传隔代教育的现状以及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力量,共同推动隔代教育背景下的亲子关系健康发展。
六、结语
目前,我国的隔代教育正在成为一种趋势,而随之产生的亲子关系问题也逐渐引起很多学者关注。针对隔代教育背景下所产生的亲子关系问题,社会工作应以家庭为中心,深入探析隔代教育家庭的内在需求;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优势,开展多种类型的小组活动;联合多种社会组织及政府部门,共同推动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相衔接,从而促进隔代教育背景下亲子关系的改善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段飞艳,李静.近十年国内外隔代教养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2(4):13-16.
[2]严成樑.延迟退休、隔代教养与人口出生率[J].世界经济,2018(6):152-172.
[3]朱四倍.“最美家庭”不拒绝隔代教育[N].北京日报,2015-12-16(019).
[4]黄冲,池碧云.85.2%受访者认为:隔代教育现象普遍[J].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2016(1):15-16.
[5]王涛.“共生”视域下隔代教育的价值[J].学前教育研究,2012(11):31-33.
[6]张宝莹,韩布新.隔代教养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7):835-841.
[7]金阳,王明怡.隔代教养对2~3岁儿童气质语言理解与工作记忆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3(8):919-921.
[8]嵩钰佳,邓丽华,申美玲,等.祖父母教养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关系[J].学前教育研究,2016(11):17-23.
[9]王玲凤.隔代教养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10):672-674.
[10]宋卫芳.隔代抚养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人民论坛,2014(8):165-167.
[11]李星,李红浪.单亲家庭隔代教育的心理学思考[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63-66.
[12]张苹,陈莉军,李玉丽,等.父母教养压力量表用于隔代教养祖父母人群的信度和效度[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16):4089-4091.
[13]李少杰,李玉丽,尹永田,等.隔代教养老年人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9(6):768-772.
作者简介:陈晓玉(1997—),女,山东临沂人,研究生在读,西北民族大学,研究方向:社区社会工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