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卷第6期 2007年12月 文章编号:1008—9632(2007)06—0079—02 生物学杂志 JOURNAL OF BIOLOGY V01.24 No.6 Dec,2007 遗传学中五种常见的酶 王玲敏 (浙江省临海市回浦中学,317000) 2005年全国理综高考卷有这样一道选择题:细胞贫 血症的病因是血红蛋白基因碱基序列发生了变化。检测 是RNA聚合酶在8因子的作用下与DNA上的启动子 部位结合,并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下使DNA的双链 这种碱基序列发生了变化必须使用的酶是( ) A.解旋酶 B.DNA连接酶 C.限制性内切酶D.RNA聚合酶 本题正确答案是C,但选其他答案的同学很多,尤 其是A。错选的关键原因在于学生对这种酶的认识模 糊不清。生物学中几乎所有的生化反应都需要酶的参 与,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准确理解一些酶的特性及作 用机理,对生物学中许多生理过程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文主要针对遗传学中常用的五种酶分别作简要 介绍。 1 聚合酶(polymerase) 1.1 DNA聚合酶(DNA polymerase)全称为脱氧核糖 核酸聚合酶。是一类以DNA为模板,催化核苷酸残基 加到已存在的聚核苷酸的3 末端反应,从而合成DNA 的酶。某些DNA聚合酶具有外切核酸酶的活性,可用 来校正新合成的核苷酸序列。酶促反应时除4种脱氧 核苷三磷酸底物(dATP、dGTP、dCTP、dTYP)和模板 外,还需要Mg“和与模板互补的一小段多核苷酸“引 物”。反应过程中,在引物的3 羟基上,依照模板的碱 基序列,按G与C、A与T配对的原则,从5 到3 逐个 与脱氧核苷三磷酸的 一磷酸基结合,生成碱基序列 与模板互补的新DNA链,同时释放焦磷酸(PPi)。原 核生物DNA聚合酶最初是科恩伯格(A.Komberg)于 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大肠杆菌中发现的。因为后来 又在大肠杆菌中发现2种DNA聚合酶,故将这3种酶 分别叫做DNA聚合酶I、Ⅱ和Ⅲ。科恩伯格因发现 DNA聚合酶I获得1959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三种聚合酶的相关特性见右表。 1.2 RNA聚合酶(RNA polymerase)全称为核糖核酸 聚合酶,用于催化DNA转录成RNA。这是一种由多 个蛋白亚基组成的复合酶。如大肠杆菌的RNA聚合 酶有五个亚基组成,其分子量为480000,含 、p、B 、8 等4种不同的多肽,其中 为两个分子,所以全酶(ho— loenzyme)的组成是 B B 8。RNA链转录的起始首先 收稿日期:2007—05—15 解离,形成转录泡,为RNA合成提供单链模板,并按碱 基互补配对原则结合核苷酸,在核苷酸之间形成磷酸 二脂键,使其相连,形成RNA新链。8因子在RNA链 伸长到8~9个核酸后,就被释放,然后由核心酶催化 RNA的延伸。 真核生物RNA的转录与原核生物RNA的转录过 程总体上基本相同,但是,其过程要复杂得多,主要有 以下几点不同:(1)真核生物RNA的转录是在细胞核 内进行的,而蛋白质的合成则是在细胞质内进行的。 因此,RNA转录后首先必须从核内运输到细胞质内, 才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2)真核生物一个mRNA分 子一般只含有一个基因,而原核生物的一个mRNA分 子通常含有多个基因,除少数较低等真核生物外,一个 mRNA分子一般只含有一个基因,编码一条多肽链; (3)在原核生物中只有一种RNA聚合酶,催化所有 RNA的合成,而真核生物RNA聚合较多,有RNA聚合 酶I、Ⅱ和Ⅲ三种不同的酶,分别催化不种类型RNA 的合成。其中RNA聚合酶I存在于细胞核内,催化合 成除5SrRNA以外的所有rRNA的合成,RNA聚合酶Ⅱ 催化合成mRNA前体;RNA聚合酶Ⅲ催化tRNA和小 核RNA的合成。(4)在真核生物中,3种RNA聚合酶 都不能独立转录RNA,都必须在蛋白质转录因子的协 助下才能进行RNA的录。在原核生物中RNA聚合酶 则可以直接起始转录合成RNA。 2解旋酶(helicase) 解旋酶是一类解开氢键的酶,由水解ATP来供给 能量,它们常常依赖于单链的存在,并能识别复制叉的 单链结构。在细菌中类似的解旋酶很多,都具有ATP 7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4卷第6期 20O7年l2月 生物学杂志 JOURNAL OF BIOLOGY Vo1.24 No.6 Dec,2007 酶的活性。大部分的移动方向是5 一3 但也有3 一5 移动的情况,如n 蛋白在 ×174以正链为模板合成 复制形的过程中,就是按3 -*5 移动。下表以E coil 及噬菌体的解旋酶为例,说明各种酶相应的结构和 功能。 解旋酶 D anB 结构 一 限制性内切酶有I型Ⅱ型限制性DNA内切酶之 分,I型结合于识别位点并随机的切割识别位点不远 处的DNA,II型能严格识别核酸序列,并在识别区内 的核苷酸处切开DNA双链,这类酶在分子克隆中得到 功能 了广泛应用,它们是重组DNA的基础。故通常所指都 是Ⅱ型限制性DNA内切酶。绝大多数Ⅱ型酶识别长 度为4至6个核苷酸的回文对称特异核苷酸序列(如 EcoR I识别六个核苷酸序列:5 一G AAITC一3 ),有 少数酶识别更长的序列或简并序列。Ⅱ类酶切割位点 在识别序列中,有的在对称轴处切割,产生平末端的 33o K六聚体 结合与OriC,Otik参与前引发分离双A 提筷 刖引及刃同从 r印蛋白 66 K单体 磊簟 釜萋盏 ’在 74滚环 PriA(w白)82K TraY/I 多聚体 F因子滚环复制中解链 基因4蛋白 58 K T7噬菌体复制中延5 解链 3 逆转录酶(I' ̄veI'se transcriptase) 逆转录酶又称RNA指导RNA聚合酶,是一类存 在于RNA病毒中具有RNA-*DNA逆转录活性的特殊 蛋白质。由逆转录酶的反应叫反转录。在这个过程 中,遗传信息流动的方向是从RNA到DNA,正好与转 录过程相反,故称反转录。病毒逆转录酶含zn“,以 脱氧核苷三磷酸为底物,从5 到3 合成DNA反应需要 引物。由它催化转录合成的DNA称为互补DNA (cDNA)。通常情况下,细胞内的转录是由DNA到 RNA的,所得RNA为信使DNA(mDNA)供蛋白质合成 作模板用。而在部分RNA病毒中,要实现自身的扩 增,必须具有DNA,因此先由RNA逆转录合成cDNA 再由cDNA转录出RNA。逆转录酶可用于RT—PCR, 将RNA转变为DNA后扩增,以获得RNA的序列。 这种酶是1970年美国科学家特明(H.M.Temin) 和巴尔的摩(D.Bahinore)分别于动物致癌RNA病毒 中发现的。当RNA致癌病毒,如鸟类劳氏肉瘤病毒 (Rous salt"一coma virus)进入宿主细胞后,其逆转录酶 先催化合成与病毒RNA互补的DNA单链,继而复制 出双螺旋DNA,并经另一种病毒酶的作用整合到宿主 的染色体DNA中,此整合的DNA可能潜伏(不表达) 数代,待遇适合的条件时被激活,利用宿主的酶系统转 录成相应的RNA,其中部分作为病毒的遗传物质,另 一部分财作为mRNA翻译。 4限制性内切酶(restriction enzyme) 简称限制酶,高中生物选修课本中出现的限制性 核酸内切酶,是一类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中的某种 特定核苷酸序列,并由此切割DNA双链结构的核酸内 切酶,切断的双链DNA都产生5 磷酸基和3 羟基末 端。不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和切割的特异性不 同,它是体外剪切基因片段的重要工具。 80 DNA片段(如Smal I:5 一CCC GGG一3 );有的切 割位点在对称轴一侧,产生带有单链突出末端的DNA 片段称粘性末端,如EcoR I切割识别序列后产生两个 互补的粘性末端: 5 …G AATrC…3 …G AATrC…3 3 …CTrAA t G…5 — …CTrAA G…5 内切酶品种多,使用时应注意温度、缓冲液用量 (一般1 DNA/2~5单位酶)等反应条件。 5 DNA连接酶(DNA ligase) DNA的分子链切开后,还得缝接起来以完成基因 的拼接。1967年,世界上有5个实验室几乎同时而且 独立地发现并提出一种酶,这种酶可以将两个DNA片 段连接起来,修复好DNA链的断裂口。它和内切酶是 一对好搭档,一个切,一个接,共同在DNA分子重组中 扮演重要角色。1974年以后,科学界正式肯定了这一 发现,并把这种酶叫作DNA连接酶。从此,DNA连接 酶就成了名符其实的“缝合”基因的“分子针线”。只 要在用同一种“分子剪刀”剪切的两种DNA碎片中加 上“分子针线”,就会把两种DNA片段重新连接起来。 DNA连接酶是生物体内重要的酶,其催化的反应 在DNA的复制和修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DNA连接 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利用ATP的能量催化两个核苷 酸链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的依赖ATP的DNA连接酶; 另一类是利用NAD+的能量催化两个核苷酸链之间 形成磷酸二酸键的依赖NAD+的DNA连接酶。研究 发现,细菌的DNA连接酶都有是依赖NAD+的,且有 非常相似的序列和相近的分子质量,其酶分子分为两 个功能区:N端区与NAD+结合形成酶一腺苷酸中间 物;C端区催化两条DNA链的连接。所有真核生物的 DNA连接酶都是利用ATP提供能量,且一种真核生物 含有多种DNA连接酶,不同的DNA连接酶催化不同 DNA修复和复制过程;DNA连接酶I的作用是将岗畸 片段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DNA链以及进行碱基切除 修复(BER);DNA连接酶Ⅲ主要是在DNA修复中起作 用,即催化单核苷酸碱基切除修复。DNA连接酶Ⅱ可 能是DNA连接酶Ⅲ的一个片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