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2016.11

2021-10-30 来源:易榕旅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 “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 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与具体 D.实践与认识 “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 )。 A.意识是生物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发展的产物 C.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D.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学而不思则罔”是指( )。 A.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需要上升到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D.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决定性因素是( )。 A.人的意志 B.人的自由 C.人的理性 D.人的劳动 不属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是( )。 A.圣西门 B.亚当·斯密 C.傅立叶 D.欧文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C.反映论和先验论的标准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古诗“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具有( )。 A.相对性 B.客观性 C.有限性 D.可知性 国家的实质是( )。 A.管理社会各项事业 B.保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 C.阶级压迫的工具 D.维护社会秩序的安定有序 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生产工具的状况 B.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C.劳动者素质高低 D.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阶级的实质是( )。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专政 B.不同的社会地位和分工 C.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D.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生产资料 金融寡头实现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 )。 A C A B D B D A D A A C A.参与制 B.个人联合 C.自由竞争 D.垄断竞争 金融寡头实现其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 A.参与制 B.代理制 C.个人联合 D.企业联合 金融寡头在经济上对国民经济统治的基本方式是( )。 A.人事参与 B.个人联合 C.进入制 D.参与制 经过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三阶段()。 A.货币资本变成商品资本 B.货币资本变成生产资本 C.生产资本变成商品资本 D.商品资本变成货币资本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都是依靠()。 A.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 B.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 C.延长工作日获得的 D.减少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 劳动力商品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最根本特征是( )。 A.劳动力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商品 C D D B A C.劳动力存在于人的身体的内部 D.劳动力的价值受历史和道德因素影响 A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决定人的本质的是()。 A.人的社会属性 B.人的生理结构 C.人的心理状况 D.人的自然属性 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是( )。 A.量变是渐进的,质变是突然的 B.量变是不显著的,质变是显著的 C.量变是以数量规定的,质变是以属性规定的 D.量变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 垄断的形成是( )。 A.自然经济发展到—定阶段的产物 B.产品经济发展到—定阶段的产物 C.资本集聚发展到—定阶段的产物 D.自由竞争发展到—定阶段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能动的反映论是()。 A.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B.真理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C.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D.可知论和本体论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 )。 A.先验论 B.经验论 C.不可知论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 A.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B.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C.科学实验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B D A D D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明确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 )。 A.阶级性和先进性 B.革命性和斗争性 C.先进性和科学性 D.先进性和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规律是(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 B.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更替的规律 C.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D.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在于( )。 A.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 B.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C.了解事物的各种现象 D.指导实践并且有效地改造世界 商品诸因素中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因素是( )。 A.使用价值B.价值C.私人劳动D.社会劳动 社会革命首要的基本标志是()。 A.先进的政治思想代替落后的政治思想 B.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阶级手里 C.合理的经济体制代替不合理的经济体制 D.高效率的政治体制代替低效率的政治体制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社会生产过程包括的环节是( )。 A.购买、生产和售卖三个阶段 B.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C.循环、周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 D.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 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是( )。 A.无产阶级先锋队 B.工农联盟 C.无产阶级专政 D.社会主义民主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 )。 A.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B.市场经济社会的基本矛盾 C.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 D.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 A.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决定的 B.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C.实践的具体性和历史性决定的 D.实践的有条件性和相对性决定的 A D D D A B B D B D B 世界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 )。 A.对于自然现象的基本观点 B.对于社会问题的具体看法 C.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D.对于人生意义的独特见解 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是( )。 A.向没有矛盾的方向转化 B.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C.向矛盾激化的方向转化 D.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所谓三权分立的“三权”是指( )。 A.立法权、行政权和执法权B.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C D B C.立法权、财政权和司法权 D.人事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通过实践和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这些D 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认识发展过程看,这是()。 A.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B.从社会意识到物质世界的飞跃 C.从感觉到知觉的飞跃 D.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 A.共产党宣言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理论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说的“客观实在”是指( )。 A.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C.不能被人们所认识 D.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 )。 A.运动是内容,物质是其形式 B.运动是现象,物质是其本质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D.运动是暂时的,物质是永恒的 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 A.法律思想、哲学、宗教B.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C.自然科学、道德、宗教D.政治思想、艺术、语言学 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含义的是( )。 A.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 B.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C.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的活动 D.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 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含义的是( )。 A.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 B.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C.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的活动 D.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 下列提法正确的是( )。 A.许许多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 A A A B C A A B.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C.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D.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下列选项中,比喻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的是( )。 A.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技成果层出不穷,科学技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从根本上说,这最主要是由( )。 A.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B.现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 C.正确的科技发展战略决定的 D.科学家之间的互相交流决定的 一切唯心主义都主张( )。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理是天地万物之根 C.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D.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看它是否( )。 A.对事物有新的认识 B.被大多数人承认 C.与客观实际相一致 D.与已有的理论相一致 意识的本质是( )。 A.各种感觉的综合 B.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D.“绝对精神”的体现 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地理环境的优劣B.社会风气的好坏 C.人口增长的快慢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 A.人脑的进化 B.动物心理的形成 C.语言的产生 D.劳动 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唯心主义的主要错误是()。 A.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B.主张物质和意识都是世界的本原 C.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D.抹煞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 A.借助抽象劳动而再生产出来 B.随着生产耗费而逐渐消失 C.借助具体劳动转移到产品中去 D.能够发生价值增值 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 A.充分发挥集体智慧 B.正确反映客观规律 C.彻底克服保守思想 D.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 D D B C C A C C C B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 )。 A.简单再生产 B.扩大再生产 C.物质资料的再生产 D.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二、多项选择题 A C B “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 )。 ACD A.它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B.它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C.它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D.它歪曲了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所有制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是()。 A.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 B.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 C.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 D.个人资本所有制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 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的根据是( )。 A.以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为依据的 B.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的 C.要靠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来实现的 D.可以用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来证明的 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A.自觉地调整各阶级阶层的收入 B.自发地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C.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经济全球化( )。 A.使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B.使发达国家凭借其优势获得较大利益 C.缩小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 D.使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是( )。 A.对资本主义弊病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 AB ABD BCD AC ABCD B.对未来社会主义新制度的描绘闪烁着天才的火花 C.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客观规律 D.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并找到了变革社会的革命力量 马克思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五种社会形态。下列各项属于五种社会形态系列的有()。 A.农业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后工业社会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将要消失的“三大差别”有()。 A.工业和农业的差别 B.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差别 C.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D.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他思想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区别在于( )。 A.前者从客观规律出发,后者从主观愿望出发 B.前者侧重于一般特征的揭示,后者侧重于详尽细节的描绘 C.前者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后者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 D.前者是乐观主义的态度,后者是悲观主义的态度 某山村小镇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矾矿以来,办了三个矾矿厂。由于没有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每天排出大量矿烟,致使村民中大多数人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这一做法从哲学上看违背了( )。 A.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B.事物联系复杂多样性的原理 C.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 D.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表现在( )。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的各种活动都能推动社会进步 C.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D.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 )。 A.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C.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商品的价值量是()。 A.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B.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C.与生产该商品的部门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D.与生产该商品的部门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BD BCD ACD AB ACD BC ABC 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 )。 A.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B.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C.社会历史就是人类的生产劳动史 D.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生产关系长期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 A.国民经济不能正常运行 B.经济建设发展迟缓,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C.社会不能快速健康发展 D.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实践具有()。 A.客观物质性 B.自觉能动性 C.直接现实性 D.社会历史性 无产阶级专政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 A.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社会最后一个国家政权 B.无产阶级专政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 C.无产阶级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国家政权 D.无产阶级专政最终的目标是进到无阶级的社会 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唯心主义正确态度的有( )。 A.全盘否定,划清界限 B.认清其本质,揭露其错误 C.基本肯定,积极继承 D.剖析其根源,指出其危害 下列观点体现真理和价值辩证关系的有()。 A.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主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B.遵循真理尺度就要按客观规律办事,遵循价值尺度就要满足人的需要 C.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D.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价值追求引导人们去探索真理 下列观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有( )。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下列具体方法体现矛盾分析法的有( )。 A.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BCD ABCD ABCD BCD AD BD BCD AB ABCD C.“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D.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 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 A.水往低处流 B.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C.日出于东落于西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下列说法中,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要求的有( )。 A.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B.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C.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 A.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B.物质世界是否运动发展的问题 C.物质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问题 D.物质世界是否可以认识的问题 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 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真实可靠 D.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 )。 A.人的认识受到客观事物发展过程的限制 B.人的认识受到科学技术水平和认识工具的限制 C.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D.人的认识需要多次反复才能达到终极真理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 )。 A.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B.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C.生产资料增长与消费资料增长之间的矛盾 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表现在( )。 A.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条件 D.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ACD AB ABC ACD AD BD ACD 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BCD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三、简答题 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到新质的飞跃。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二战后资产阶级的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加强,国家权力日益集中于政府首脑。第二,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第三,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第四,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成为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 简述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不断转化、循环往复、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1)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就一定范围、一定的客观对象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两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2)真理与谬误又是统一的。第一,真理与谬误是相互联系的。真简述当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新变化的表现。 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简述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一。 理与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第二,真理的发展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实现的。第三,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成立的,超出这个范围就会变成谬误。 简述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基本方面:(1)对内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即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运用手中掌握的国家机器,对被统治阶级进行压迫、控制,使社会生活保持在统治阶级所制定的秩序要求之内;社会管理就是国家运用各种权力和资源对公共事业进行管理,以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2)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包括调整与其他国家间的交往关系,承担保卫本国领土和主权完整,抵御外来侵略的任务。 自由是标示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指的是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为、自主的状态。必然性即规律性,指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自然和社会发展所固有的客观规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自由与必然的关系贯穿于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始终,并成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永恒动力。人类是在不断解决自由与必然的矛盾过程中实现发展的。 我国改革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得到不断解决。改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改革的直接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思想观念等。改革就是要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的目的是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1)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2)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第二,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简述自由与必然及其二者关系。 为什么说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怎样理解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四、论述题

试述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可以表述为:世界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其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该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它包括了物质观、运动发展观、规律观和意识论。对于指导我们的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既然世界是不依赖我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其次,既然客观世界是在时空中运动、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从变化着的实际情况出发,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实事求是地制定方针和政策。第三,既然客观世界有自己固有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现阶段我国最大的国情、最大的实际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现实出发点。 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后果。积极效应: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得以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优势地位,在制定贸易和竞争规则方面具有更大的发言权,控制一些国际组织,因而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积极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可以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吸引外资、扩大就业,可以不断扩大国际市场,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消极后果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可能同时发生;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因此,要推动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各国“共赢”的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平等的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公平的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各国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种事物的矛盾都各有其特点或个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是共性的表现;共性只是概括了个性中的共同本质,而不是包括个性的全部内容;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定场合为共性的东西,另一场合就可能是个性的东西,反之亦然。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同时又要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出发,去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建设和发展道路。在这里,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把个性与共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 试述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及其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意义。 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体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而且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着上层建筑的发展和变化。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它能促进或阻碍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可以得出这样一条规律,这就是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哲学依据。我国目前政治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民主法制尚不健全,存在党政不分、政企不分、官僚主义、机构臃肿等现象。如果不对我国政治体制加以改革,就势必阻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就会阻碍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的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对政府机构进行精简和改革,克服党政不分、政企不分、人浮于事、官僚主义等现象,使我国的政治体制进一步适合经济发展的要求,推动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首先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不是一种“反常现象”?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时候,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但是,革命的实践超越了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预期,社会主义革命并不是在生产社会化程度最高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实现,而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相继取得了胜利。这是因为:第一,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决定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从历史上看,封建制取代奴隶制、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也有不是从最发达的地方开始而是从薄弱的或不发达的地方开始的先例。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那种把首先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看作是“反常现象”,把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看作是“畸形的早产儿”的观点是错误的。 为什么说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通过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而实现的? 这是因为:(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2)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3)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各个企业的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目的是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4)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各个资本家纷纷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的价值降低,劳动力价值降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从而相对剩余价值被生产出来。由此可见,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单个资本家改进技术、改善管理的主观动机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但其客观后果则是整个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导致生产资料的价值下降和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整个资本家阶级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两个矛盾着的方面。在这对矛盾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的状况规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它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它能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它们之间的这种辩证关系表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经济体制属于生产关系范畴。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僵化的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从客观规律的角度看,这种僵化的经济体制迟早会被生产力的发展所冲破;从实践效果的角度看,正是我们进行的改革开放,才有我国30多年来生产力的大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