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阅读·分享·成长)

2024-03-21 来源:易榕旅网
读书

号外。号外。

怀化学院第128期校报,报道了我校近期的大小新闻,第三版是以“阅读、分享、成长”为主题的征文,我们的系主任姜爷爷发表文章《我们是蹉跎的一代,大学时读书是“恶补”》。 很久没有关注校报了,对于校内事我似乎成了局外人。今天中午我拿过校报,打算拜读一下姜爷爷的文章。姜爷爷的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他读大学时的读书经历,文中说他们的青春时代正处文革十年,知识荒芜,文革一结束,全国人都扑向知识和书本,甚至出现天没亮,市民、学生就排长队去新华书店买书的可笑现象。当时人们的物质匮乏,精神充裕,而现在正好相反,虽然读书方便,事事可上网,当人们利用网络得一些小道消息,如本拉登被枪毙,房价上涨作为饭后的谈资。一些知识分子充其量也只算是知道分子,只是多知道一些知识之名,而缺乏创作性。看了几篇阅读分享的文章,我开始思索我的读书观。

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差不多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级。就像在平常生活中,从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大致可以判断他的身份。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又有俗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国人相信“气”这一说,认为“气”就是人的精神的外在体现。“气”是如何养成的?一是读书,二是感悟与思想。在大学校园里,通过观察一个女生的姿态、神韵,基本上可以判定她的系别:中文系的女生优雅,艺术系的女生灵动,外语系的女生自信,教育系的女生亲和。知识是氧气,被吸入后渗进灵魂,灵魂是种子,它可以在知识之水的浇淋之下长成参天大树,外人于是看见你灵魂之树的模样。

一个生者,会问人为什么要活着,同样,一个读书人会问为什么要读书。好读书如好嗜酒一样,只愿求得如醉如痴,不喝酒之人不知酒之醇美,喝酒之人乐在其中。我从不把读书作为我将来的谋生之道,以后出去找工作,应聘单位不会问你读过那些书,六才子书看过几本。文学书在生活的应用上更是无足轻重,甚至会阻碍在社会的适应能力。既然读书无用,为何还有那么多人孜孜不倦地求索?人的生活由物质和精神两部分构成,有人想成为物质上的亿万富翁,有人追求精神上地圣者,人各有志,仅此而已。

世人不计其数,知己者数人而已;书籍汪洋大海,投机者数本而已。什么书才是好书,才是值得读的书呢?所谓开卷有益,但也可能无益,甚至有害,就看它是激发还是压抑了自己的创造力。我衡量一本书的价值的标准是,读了它之后,是否能触动心灵引起共鸣,是否有遏制不知地想写点什么的冲动,哪怕我想写的东西表面上与书的内容全然无关。一本书也只有读过之后才知道它好不好,值不值得一读,所以要发现好书还得广泛地涉猎,当然还可以要品味相同,人格观念相近的朋友推荐。书的价值不在于它的内容篇幅,而在于我们从书中读到的东西。

书是精神的“鸦片”,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影响”是什么意思呢?无非是一种自我发现,是自己本已存在但沉睡着的东西的被唤醒。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往往是我们年少时读的某一本书,它的力量多半不缘于它自身,而缘于它介入我们生活的那个时机。那是一个最容易受影响的年龄,我们往往感性地同书产生共鸣或抗争。对我影响最大的书是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当时郭敬明的书很畅销,我又处在叛逆的时期,书中的故事情节正是我所追求的,在阅读时我会与书中的主人公同哭同笑。现在重读这本书,我会笑自己当初的震撼,甚至惊诧当它初何以使自己如此心醉神迷。但我并不觉得惭愧,事实上那是我的精神初恋。而初恋对象不过是把我引入精神世界的一个诱因罢了。现在我们很难像花季雨季时那样被一些感性的书震撼了,因为我们的理性渐渐成熟,我们随之被更深刻的东西感动,不同的阶段总有不同的书影响我们。

藏书是读书人的共同爱好。一些读书人藏书多得一辈子读不完,可是,一见到好书或似乎好的书,还是忍不住要买,仿佛能够永远活下去似的。我的一位老师是嗜好藏书之人,从他的大学时代开始藏书,到逾过不惑之年,已有二十多年。据说他家收藏了几万册书,就算将书的厚度换成长度计算,数字也是惊人的。而且,他收藏的书很多在当今市面上已经找不到了。虽然他的生活过得很朴素,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才是真正的富翁。作为学生的我,虽然经济拮据,偶尔也会收藏几本自己喜欢的书,学中文的房间里总得摆上几本书。我有一个很奇妙的想法:以后收藏一屋子的书,给我未来的女儿作嫁妆,让她在心灵上比外表更美丽。

许三多说: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我想说读书就是好好活,是做很多有意义的事之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