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视角下校企合作形式研究
2022-10-09
来源:易榕旅网
【摘要】在创新视角下,探讨了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形式,分别有:基于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基于完成教学任务的校企合作、基于建设实训基地的校企合作、基于项目运营的校企合作、基于信息共享的校企合作、基于技能比赛的校企合作、基于文化建设的校企合作、基于奖教奖学的校企合作。【关键词】创新校企合作形式【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105-02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提出,要求职业学校必须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并把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放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实践教学归根结底就是做中学,上岗操作是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职业教育是一个二元教学体系,分别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学校是长于理论教学的,而企业是长于实践教学的。校企合作正好是完成这个教学过程的有机统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路径。本文从创新的角度,探讨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形式。一、基于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企业则是人才的需求方,两者之间实质上是一种供求关系。目前最为典型的合作形式是“订单办学”。梧州市电子工业学校是全国首创“订单办学”教育新模式的职业学校,其做法主要有两点:首先,专业及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的制订实行订单化。根据用人单位的意向、综合素质标准和岗位技能要求,结合人才市场的动态发展趋势,设置专业和制订教学计划,努力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产品”。其次,招生计划、学生入学、就业订单化,即根据已经落实的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计划,确定各个专业的招生规模。学生在入学注册时,就跟学校签订“就业合同书”,并经公证机关公证,让学生在跨入校门的第一天就拥有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就业订单”。全国类似这样的学校不少,但就笔者了解的情况看,真正实行订单办学的学校主要还是中职学校,高职院校并不多。而且现在的订单办学基本是“一校一策”,欠缺规范和统一。值得担心的是,从专业上看,有订单的主要是工科类专业,主要岗位都是操作性的。有些学校学生进校不久进入工厂,这些学生多数不到18岁,虽然这是勤工俭学,但从法律上是难以站住脚的,至少存在着输出廉价劳动力的嫌疑。而且这些岗位的工作基本上都需要加班加点,学生难以获得职业成就感,反而往往会产生职业的厌恶感和生活的挫败感。二、基于完成教学任务的校企合作我国高校多年来一直在扩招,由于生源不断增长,不少高校教学资源出现严重不足。各学校为完成教学任务采取了各种措施。通常做法两种:一是实行“2+1”的教学模式,也就是学生入校后在学校学习两年,到企业实习一年。这个模式好的一面是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表面上看是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的。但从调查得到的情况看,部分学校的“2+1”教学模式实质是为缓解教学资源短缺的被动之举,是用学生提前就业的方式实现了教学任务的转移。个别学校在学生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强行推进“2+1”模式,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大大压缩,不少学生以自我寻找工作的方式进行“实习”,实习内容和进程基本和学校脱节,学生已成为“准社会人”,校方对学生处于放任状态,教学质量缺少保障机制,这其实不应算校企合作,这种情况必须引起各方面的注意,校方应对这种情况进行反思。二是把教学任务进行“外包”,由相关企业与校方签订合作协议,合同期内的教学任务由企业方负责完成。现在不少学校包括部分国家级示范建设学校都在推行这种方式。应当说这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校企合作形式,与现在广为流行的服务外包的做法性质上是一样的。这或许是职业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教育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服务,学校不可能也不应该把所有的教学工作都承担下来,校企合作,优势互补,整合资源,这本身就是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这里必须注意的是承包方的资质和社会口碑。目前承包方多为一些教育培训机构,有些只有一两个工作人员,其实就是一个中介机构,校方完全委托他们也并不可取。这些机构必须进行改造和升级,而如何选择有实力而又负责任的合作者始终是校方的一个重要课题。三、基于建设实训基地的校企合作职业学校实训的载体是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是职业学校生命线。实践表明,单靠学校进行实训基地建设效果并不好。就学校而言,既缺资金,又缺人才,最关键的是效益不高。现在多数学校的实训场所都是按学校自己的想法建成,然后又按自己的想法在使用,未能贴近社会实际。这样的实践性教学实质上是一种资源浪费。职业院校的实训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消耗性实训,二是补偿性实训。客观地说,现在的实训模式基本上是消耗性实训。职业院校本来就资源短缺,资金不足,消耗性实训只有让学校捉襟见肘,运转困难。换言之,这是不可持续的。这里最大的问题是实训等于消耗,强化实训的结果就是增大消耗,这就造成了实训教学的恶性循环。如果找不到一个把消耗性实训转为补偿性实训的办法,职业院校的实训教学始终是一个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实训室建设要采取多元主体的建设方式,具体来说就是企业必须参加进来,必须在其中起重要作用。通过整合资源,贴近市场,构建生产性(经营性)的实训室,使实训室公司化。如会计专业就可通过共组会计服务公司的形式来运作。当然这里必须有政策配套,这是一个难题。这个问题的根本解决者是政府,如何体现政府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一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四、基于项目运营的校企合作基于项目运营的校企合作是企业比较喜欢的合作形式。比如,会计师事务所承接了一个大项目,导致暂时性人手不足,特别是基础性操作人员短缺,于是由校方提供有一定操作能力的财会专业学生,企业方视工作情况给学生一定的补贴。又如,企业新接一批订单,由于设备不足,于是与拥有相关设备的学校合作,把部分产品交由学校完成,并将其中部分利润转移给学校,等等。项目合作可大可小,可长可短,具有较强的机动性,是一种双赢模式。从校方来说,不管是工科学校,还是文科学校;不管是机械专业,还是财会专业,项目合作都具有普适性。项目合作是实践性教学的基本要求,做项目是“做中学”的具体体现。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方式主要是适用于高职以上的院校,中职学校并不太适用。五、基于信息共享的校企合作基于信息共享的校企合作形式主要是以学术报告、专题讲座、论坛、展览等形式进行的合作。职业院校除人才培养外,本身就具有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功能,为企业和社会举办讲座,提供咨询服务,传递产业政策动态和信息,是学校的责任和义务。企业人员来学校开办讲座,既可带来最新的行业信息,传授职业技巧,又可缓解学校师资紧张情况。其中开办校企合作论坛是一种富有成效的方式。这种论坛可以双方轮流主办,可以去第三方举办;可以定期进行,也可以不定期进行;可以固定主题,也可以变换主题。重点在于引起双方对合作的关注和兴趣,找到双方的利益结合点。六、基于技能比赛的校企合作技能比赛成绩是衡量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的一根标尺。职业技能比赛现在已形成政府、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局面。比如上海市政府,多年前就推出了职业技能比赛制度,设立专项基金,重奖优秀选手,等等。这里我们要明确,政府搭台,学校唱戏,只能是独角戏,没有企业参与,这戏是唱不好、唱不下去的。符合企业需求,得到企业认可,这是成功的基本条件。比如财经类专业由用友公司赞助的基于会计技能的比赛已举办好多年,现在已形成全国参与的局面,这是一个很好的势头。通过赞助比赛,获得广告效应,并把企业元素植入学校的教学过程,与学校结成利益共同体,这才是真正的双赢。七、基于文化建设的校企合作高校本身就有文化传承这一功能,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化”特点,决定了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融入更多针对企业行业特点和岗位特征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素质。这种文化建设我们可以称之为校企文化建设,校企文化建设要注重物质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方面,学校必须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以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为载体,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基础平台,引进企业文化的元素,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另一方面,企业要主动加强与学校的联系,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营销,生成校企紧密结合的文化机制。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学生了解到企业第一线的运作情况,学习和体验企业文化的形式、内涵和具体要求,是最为有效的校企文化建设路径。此外,举行专题报告或讲座、成立冠名班、设立奖学金等,都是较为有效的方式。八、基于奖教奖学的校企合作企业在设置高校奖学金过程中,可能会有拓宽企业影响力、招揽人才的愿望和需求,这是正常的,也是双方合作的基础。据上海教育部门提供的信息显示,目前上海交通大学企业捐助的奖学金有68项、复旦大学45项,同济大学也有40多项。由此可见,基于奖教奖学的校企合作已经是一种常态。但最具意义的应是宝钢教育基金。它是由我国最大的国有钢铁公司上海宝钢集团出资设立的,是目前最大规模的、面向全国高校的公益性教育基金,最初的设置目的就是为了回报社会,培养高等教育人才。基金额最初为200万元,到2004年基金额已经达到5000万元。从1990年到2004年3月的近15年间,该奖学金已在全国100多所高等学校中设立,有10070名师生获得资助,其中学生7912人,奖学金支出总金额已突破8000万人民币。特别值得赞赏的是《宝钢基金章程》的第七条明确规定:“宝钢用奖学金奖励优秀学生,不以学生毕业后必须到宝钢来工作为前提。”充分体现了大型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当然,企业家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对职业教育之于行业或企业的重要性的认识,还要有一个不断提高和加深的过程。另外,学校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这是双方合作的前提条件。在政府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大力推进校企双方在奖教奖学方面的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参考文献】[1]万文平.我国高校奖学金制度浅见[J].东方企业文化,2010(6)[2]姚海鹰.设立高校“企业奖学金”中外企业目的各有不同[N].21世纪人才报,2011-09-21[3]王珏琪.政府同跨国企业与本地公司携手推出业界奖学金培养核心团队[N].联合早报,2012-02-22【作者简介】姚瑞基,广西北流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财会金融系主任,副教授;王菊扬,广西玉林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财会金融系教学秘书,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