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元宵节俗

2022-05-28 来源:易榕旅网
蚕 兰 今人元宵行乐,盖始盛于此。”到唐代,中国固有的上 地广二亩,门迳曲黠,藏三四里,入者误不得迳,即入 元张灯和元宵行乐的风俗又融合了胡僧正月望日燃灯 迷不出,日黄河九曲灯也。十三日家以小盏一百八枚, 敬佛的宗教习俗,于是张灯行乐遂成元宵节的定式。 夜灯之,遍散井灶门户砧石,日‘散灯’也。其聚如 《旧唐书》卷九十九《严挺之传》:“睿宗好乐,听之 萤,散如星,富者灯四夕,贫者灯一夕止,又甚贫者无 忘倦,玄宗又善音律。先天二年正月望,胡僧婆陀请 灯。” 夜开门燃百千灯,睿宗御延喜门观乐,凡经四日。又 夜继昼,经月佘日。”[宋】王溥撰《唐会要》卷四十九 清代,“自正月十三以至十七日均谓之灯节,惟 追作先天元年大酶,睿宗御安福门楼观百司醣宴,以 十五日谓之正灯耳。”(《燕京岁时记・灯节》) 清光绪元年刻本《定远县志》载重庆府定远县: 《燃灯》:“天宝三载十一月敕:每载依旧正月十四、 十五、十六日开坊市燃灯,永为常式。”唐朝的灯节, 以睿宗李旦和玄宗李隆基两朝最为盛况空前。【唐】张篱 撰《朝野佥载》卷三:“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十六 夜,于京师安福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 以金玉,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宫女千数,衣罗 绮,曳锦绣,耀珠翠,施香粉。一花冠、一巾帔皆万 钱,装束一妓女皆至三百贯。妙简长安、万年少女妇 千余人,衣服、花钗、媚子亦称是,于灯轮下踏歌三日 夜,欢乐之极,未始有之。” 《太平广记》卷七十七 《方士二・叶法善》引《广德神异录》:“唐玄宗于正 月望夜,上阳官大陈影灯,设庭燎。自禁中望殿门,皆 设蜡炬,连属不绝,洞照宫室,焚煌如画。时尚方都匠 毛顺,心多巧思,结构缯彩,为灯楼十二间,高百五十 尺,悬以珠玉金银,每微风一至,锵然成韵。仍以灯为 龙凤虎豹腾跃之状,似非人力。” 宋朝元宵张灯时间,从唐朝的三夜增加到四夜, 甚至五夜。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 “张乖崖(泳)帅蜀,增十三日一夜灯,谓之挂搭。不 敢明言四夜灯,三数年来,杭、益先为五更观灯。尔后 诸郡,但公帑民力可办者,多至五夜。”[南宋】王 撰 《燕翼诒谋录》卷三载:“国朝故事,三元张灯。太祖 乾德五年正月甲辰,诏日: ‘上元张灯,旧止三夜,今 朝廷无事,区宇义安,方当年谷之丰登,宜纵士民之 行乐,其令开封府更放十七、十八两夜灯。’后遂为 例。”可见开封府早自太祖赵匡胤起,便是元宵放灯五 夜,即正月十四日张灯,至十八日夜收灯。 明朝永乐年间规定上元节为三天,一般是正月 十四日试灯,十五日正灯,十六日残灯。乡村过灯节的 情况,贫富悬殊,各家不同。明刘侗、于奕正合撰《帝 京景物略》卷二《春场》记北方农村灯节,说:“(正 月)十一日至十六日,乡村人缚秫秸作棚,周悬杂灯, “元宵节前后,乡间扎龙与狮子,鸣锣击鼓,幼童执花 灯十余盏,榜日‘庆贺太平’,周游人家,其首事者执 牌灯,上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及‘皇王有道家家 乐,天地无私处处春’字样。主人着衣冠出迎龙狮, 至家舞跃,多放爆竹,扫除瘟疫,主宾拜揖,共祝升 平,齐呼万岁,喧哗狂喜。主人陈设酒馔布席,男子着 彩衣,演唱时曲杂戏文,名日‘风搅云’,又日‘包袱 班’。缙绅家亦喜为之。其亦‘百日之蜡,一日之泽’ 之遗意欤。” 火树银花不夜夭 十五日过“大年”,晚上闹“元宵”,家家都要做 汤圆在屋里敬神,亲戚邻里互相馈送汤圆。市井祠庙, 结棚张灯,光明如昼。 李家瑞《北平风俗类徵》引让廉《京都风俗志》 描述清代北京元宵节的景象: “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 祭神,以元宵为献,俗谓之‘灯节’。三街六市,前后 张灯五夜。其灯有大小、高矮、长短、方圆等式,有纱 纸、琉璃、羊角、西洋之别,其绘人物,则《列国》、 《三国》、《西游》、《封神》、《水浒》、《志异》 等图,花卉则兰、菊、梅、桂、萱、竹、牡丹,禽兽则 鸾、风、龙、虎以至马、牛、猫、犬与鱼、虾、虫、蚁 等图,无不颜色鲜美,妙态传真,品目殊多,颇难枚 举。而最奇巧者为冰灯,以冰琢成人物花鸟虫兽等像, 冰以药固之,日久不消,雕刻玲珑,观者嘉赏。而豪家 富室,演放花盒。先是市中搭芦棚于道侧,卖各色花 盒爆竹,堆挂如山,形式名目,指不胜屈。其盒于晚问 月下,火燃机发,则盒中人物花鸟,坠落如挂,历历分 明,移时始没,谓之一层;大盒有至数层者。其花则万 朵零落,千灯四散,新奇妙制,殊难会意。近日亦有洋 式制造者,尤变幻百出,穷极精巧,不可名状。又有好 嘉爵夏 紫姑神纯为妇女之事,男子不得至,“男子冲而仆”。 而舞,歌声一和,舞乃尽态,而目故未开也。歌止即顿 也有用扫帚,甚至烂扫帚穿衣扮紫姑者。李家瑞《北 仆,连呼令醒,问顷何作,都不知也。” 平风俗类徵・岁时》引《燕都杂咏》日:“敝帚挂红 裳,齐歌马粪香,一年祝如愿,先拜紫姑忙。”注云: “正月闺中用帚插花穿花穿裙,迎紫姑神于厕,以占休 咎。”清顾禄《清嘉录》称:“敝帚系裙以卜,名扫帚 姑。”南宋范成大说:“多婢子辈为之。” 浮圈甘羹簇春盘 元宵节吃什么?自宋朝开始,便有特定的食俗。南 宋末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引《岁时杂记》日:“上 i)最盛且久。又大者名相头焦馐。凡 唐代流行赛紫姑习俗反映在诗歌中,便有李商隐 元节食焦健(du 的三首诗。例如《圣女祠》诗中的“消息期青雀,逢迎 卖馐必鸣鼓,谓之健鼓。每以竹架子出青伞,缀装梅红 异紫姑”句,《昨日》诗中的“昨日紫姑神去也,今朝 缕金小灯球儿,竹架前后亦设灯笼,敲鼓应拍,团团 青鸟使来赊”旬,以及《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 转走,谓之打旋。罗列街巷,处处有之。”《玉篇・食 观》全诗:“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一作向) 部》:“蜀呼蒸饼为健”,也叫馐子。焦健,可能是烧  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从“羞逐 饼一类的食品。《岁时广记》卷十又引《岁时杂记》乡人赛紫姑”句,可见此赛紫姑神的风俗盛行于乡村。 日:“京人以莱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腥,谓 宋代迎紫姑神的习俗演变为神灵附体、画灰盘 之圆子。盐豉捻头,杂肉煮汤,谓之盐豉汤。又如人日 作字的扶乩迷信。沈括撰《梦溪笔谈》卷二十一《异 造耍,皆上元节食也。”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煮糯为 事》,说:“旧俗正月望夜迎厕神,谓之紫姑。亦不必 丸,糖为腥,谓之圆子”,这就是后来的汤圆,不过当 糖Jj霍即糖 正月,常时皆可召,予少时见tbJL辈等闲则召之,以为 时的圆子没有馅的,而是蘸以糖腥(音hub, 嬉笑。亲戚间曾有召之而不肯去者,两见有此,自后遂 浆)吃。不敢召。景佑中,太常博士王纶家,因迎紫姑,有神降 清代,元宵节吃汤圆,南北风俗皆然。《燕京岁 市卖食物,乾鲜俱备,而以元宵为大 其闺女,自称上帝后宫诸女,能文章,颇清丽,今谓之 时记・灯节》:“女仙集行于世。其书有数体,甚有笔力,然皆非世间篆 宗。亦所以点缀节景耳。”《清稗类钞》:“汤圆一日 元宵’,以上元之夕必食之也。然 隶。其名有‘藻笺篆’、‘茁金篆’十余名。纶与先君 汤团,北人谓之日‘有旧,予与其子弟游,亲见其笔迹。其家亦时见其形, 实常年有之,屑米为粉以制之,粉入水,沉淀之使滑 但自腰以上见之,乃好女子,其下常为云气所拥,善鼓 而制成者,为挂粉汤圆,有甜咸各馅,亦有无馅者, 筝,音调凄婉,听者忘倦……后女子嫁,其神乃不至, 日‘实心汤圆’。”顾禄《清嘉录》记苏州元宵节吃圆 上元,市人簸米粉为丸,日圆子。用粉下 其家了无祸福。为之记传者甚详。此予目见者,粗志于 子、油馐,“此。近岁迎紫姑仙者极多,大率多能文章歌诗,有极 酵裹馅,制如饼式,油煎,日油健。为居民祀神享先节 工者,予屡见之,多自称蓬莱谪仙,医卜无所不能,棋 物。”顾禄说,这种节俗“盖始于永乐十年,元夕以 与国手为敌。然其灵异显著,无如王纶家者。”宋朱或 糖圆、油饼为节食,岁以为常,见《皇明通纪》。”民 筛粉 撰《萍洲可谈》卷三《紫姑神》,记赛紫姑下神扶乩情 国2s年刊《浙江新志》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景:“古传紫姑神,近世尤甚。宣和初,禁之乃绝。尝 作圆,名‘灯圆’,或设宴飨客,谓‘元宵酒’。”民 观其下神,用两手扶一筲箕,头插一箸,画灰盘作字, 国l1年刊《杭州府志》载:“俗于十五日夜,各以米团 灯圆’,取团圆之 加笔于箸上,则能写纸。与人应答,自称蓬莱大仙,多 供神并祖先讫,大小分食之,谓之‘上灯圆’;十七夜作 女子也。”另一方面,妇女束草为人和以敝帚穿裙的 意。亦有于十三夜作米圆,谓之‘赛紫姑神卜休咎的习俗,明清乃至近代,尚有赛紫姑神 米圆,谓之‘落灯圆’。”据说明朝万历年间就盛行这 之遗意日“请七姑娘”留存于民间。民国24年铅印本四 种节俗。 川《云阳县志》载元宵之夜,“妇女相约请七姑娘,古 成都过元宵节必吃“汤圆”。清嘉庆二十一年刻本 紫姑卜也。有倦而假寐者,向之诵咒,须臾径起,观者 《华阳县志》载:正月“十五日,俗谓之‘元宵’。人 唱俚歌小曲,(扮七姑娘的假寐者)即前却应节,蹁跹 家碎秘为丸,日‘糖圆’,以相馈遗。”吃汤圆,寓意 加强编读交三 ※张提高编jli交苒E力 德 1980年,我考入《成都日报》练习生班学习,以 后一直作记者、编辑,1998年评为主任记者,仍然担 任采访、编辑工作。生有涯而知无涯,活到老学到 老,要不断求教请益。除了学校的老师、指导我的前 辈记者、编辑外,给我帮助很大的就是那批经常和我 保持联系的老读者。我们背地称他们是“义务编审” 和“终身教授”,因为他们实际上起了这种作用。本 文试图以自己获得的教益来说明,加强编读交流,弥 补知识缺陷,提高编审校勘能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 编辑要教重“义务编审” 在很多缺陷,亟待弥补。坚持编读交流,善于从匡谬 30年来我接触过无数的老读者,有的上世纪50年 纠错中,接受经验教训,吸取文史知识营养,恰好是 代就在《成都13报》发表过作品,有的几十年不断投 我们报刊编辑弥补缺陷和提高素质的一种良好方式。 稿,有的多次参加过报纸的庆典、座谈会。他们中的 许多人已经退休,但仍然关心我们的报纸,时常通过 信函、电话,甚至到报社来,向我们倾谈自己的看法 和建议。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老读者的热心诚意和 锲而不舍的奉献精神化为具体的指教,其中很多是对 报纸“误植”(不仅是我们报纸上的,还广泛涉及外 二、编辑耍善于研究报纸的“误植” 高为先生写《拒绝初版本》准确而直率地指出: 书、报、刊错字不断的原因之一,通常可能 是由于编辑学养不足,而又妄下雌黄。校对们对 所校文字有一种职业性的倦怠和迟钝,只看文 字而无暇或无兴趣深究意思。 地报纸和书籍、杂志,甚至街牌、市招、匾联碑铭文 字)的指正。这也是本文讨论的重点。老读者们从事 不同的职业,都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还具有较深的 编辑水平下降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作 者水平也在下降。否则,也不会造成全面的使 文史素养。比较之下,我们正缺乏这方面的积累,存 团圆。乾隆时双流人刘沅《蜀中新年竹枝词》咏元宵词 注:元宵,俗作粉丸,互相遗赠。)清人吴德纯《锦城 日:“月团圆处贺元宵,花满灯棚酒满瓢。不费千金闲 新年竹枝词》径指食品元宵又名汤圆取意团圆:“食品 觅得,夜深还上‘七星桥’。”(刘沅自注:俗编竹系 元宵巧制难,浮圆甘美簇春盘。佳名爱取团圆意,笑指 灯,名日‘灯棚’。)“底事家家饷粉丸,春宵月色助 郎君仔细看。” 盘餐。缺时不比圆时好,珍重郎君仔细看。”(刘沅自 作者:四川I省文史研究馆(成都)馆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