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GBZ1-2010(按表格罗列)

2023-06-17 来源:易榕旅网
附件四:

表1:选址检查表 检查依据 卫生要求 工业企业选址需依据我国现行的卫生、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标准和拟建企业建GBZ1-2010 5.1.1 设项目生产过程的卫生特征及其对环境的要求、职业性性有害因素的危害状况,结合建设地点现状与当地政府的整体规划,以及水文、地质、气象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而确定。 GBZ1-2010 5.1.2 工业企业选址宜避开自然疫源地;对于因建设工程需要等原因不能避开的,应设计具体的疫情综合预防控制措施。 工业企业选址宜避开可能产生或存在危害健康的场所和设施,如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气体输送管道,以及水、土壤可能已被原工业GBZ1-2010 5.1.3 企业污染的地区,建设工程需要难以避开的,应首先进行卫生学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设计单位应明确要求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制定施工期间和投产运行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预案 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应布置在当地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被保护对象的上风侧,并GBZ1-2010 5.1.4 应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防护距离要求,以避免与周边地区产生相互影响。对于目前国家尚未规定卫生防护距离要求的,宜进行健康影响评估,并根据实际评估结果作出判定 GBZ1-2010 5.1.5 在同一工业区内布置不同卫生特征的工业企业时,应避免不同有害因素产生交叉污染和联合作用。 检查结果 评价

表2 总体布局检查表

检查依据 卫生要求 工业企业厂区总平面布置应明确功能分区,可GBZ1-2010 5.2.1.1 分为生产区、非生产区、辅助生产区。其工程用地应根据卫生要求,结合工业企业性质、规模、生产流程、交通运输、场地自然条件,技术经济等合理布局。 GBZ1-2010 5.2.1.2 工业企业总平面布置,包括建(构)物现状、拟建建筑物位置、道路、卫生防护、绿化等应符合GB50187等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工业企业厂区总平面布置功能分区原则应遵循:分期建设项目宜一次整体规划,使各单体建筑均在其功能区内有序合理,避免分期建设GBZ1-2010 时破坏原功能分区;行政办公用房应设置在非5.2.1.3 生产区;生产车间及与生产有关的辅助用室应布置在生产区内;产生有害物质的建筑(部位)与环境质量较高要求的有较高洁净要求的建筑(部位)应有适当的间隔或分隔 生产区宜选在大气污染物扩散条件好的地段,布置在当地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产生GBZ1-2010 并散发化学和生物等有害物质的车间,宜位于5.2.1.4 相邻车间当地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非生产区布置在当地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辅助生产区布置在两者之间。 工业企业的总平面布置,在满足主体工程需要的前提下,宜将可能产生严重职业性有害因素GBZ1-2010 5.2.1.5 的设施远离产生一般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其他设施。应将车间按有无危害、危害的类型及其危害浓度(强度)分开;在产生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车间与其他车间及生活区之间宜设一定的卫生防护绿化带。 GBZ1-2010 存在或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生产车间、设备5.2.1.6 按照GBZ158设置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 检查结果 评价 检查依据 GBZ1-2010 5.2.1.7 卫生要求 可能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的有毒、有害的生产车间的布置应设置于相应事故防范和应急救援相配套的设施及设备,并留有应急通道。 检查结果 评价 GBZ1-2010 高温车间的纵轴宜与当地夏季主导风向垂直。5.2.1.8 当条件限制时,其夹角不得<45° 高温热源应尽可能地布置在车间外当地夏季GBZ1-2010 主导风向的下风侧;不能布置在车间外高温热5.2.1.9 源应布置在天窗下方或靠近车间下风侧的外墙侧窗附近 放散大量热量或有害气体的厂房宜采用单层GBZ1-2010 5.2.2.1 建筑。当厂房是多层建筑物时,放散热和有害气体的生产过程宜布置在建筑物的高层。如必须布置在下层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污染上层工作环境。 噪声与振动较大的生产设备宜安装在单层厂GBZ1-2010 房内。当设计需要将这些生产设备安置在多层5.2.2.2 厂房内时,宜将其安装在底层,并采取有效的隔声和减振措施。 含有挥发性气体、蒸汽的各类管道不宜从仪表GBZ1-2010 5.2.2.3 控制室和劳动者经常停留或通过的辅助用室的空中或地下通过;若需要通过时,应严格密闭,并应具有抗压、耐腐蚀等性能,以防止有害气体或蒸气逸散至室内。

表3 厂房设计(建筑卫生学)检查表

检查依据 GBZ1-2010 5.3.1 卫生要求 厂房建筑方位应能使室内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相邻两建筑物的间距一般不宜小于二者中较高建筑物的高度。 以自然通风为主的厂房,车间天窗设计应满足卫生要求;阻力系数小,通风量大,便于开启,GBZ1-2010 适应不同季节要求,天窗排气口的面积应略大5.3.2 于进风窗口及进风门的面积之和。热加工厂房应设置天窗板,厂房侧窗下缘距地面不宜高于1.2m。 高温、热加工、有特殊要求和人员较多的建筑GBZ1-2010 物应避免西晒。厂房侧窗上方宜设置遮阳、遮5.3.3 雨的固定板(棚),避免阳光直射,方便雨天通风。 GBZ1-2010 产生噪声、振动的厂房设计和设备布局应采取5.3.4 GBZ1-2010 5.3.5 降噪和减振措施。 车间办公室宜靠近厂房布置,但不宜与处理危险、有毒物质的场所相邻。应满足采光、照明、通风、隔声等要求。 检查结果 评价 GBZ1-2010 空调厂房及洁净厂房的设计按GB50073等有5.3.6 关现行国家标准执行。

表4 防尘、防毒设施基本检查表

检查依据 卫生要求 优先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和无毒(害)的原材料、消除或减少尘、毒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工艺、技术和原材料达不到要求的,应根据生产工艺和粉尘、毒物特性,参照GBZ/T194GBZ1-2010 的规定设计相应的防尘、防毒通风控制措施,6.1.1 使劳动者活动的工作场所有害物质浓度符合GBZ2.1要求;如预期劳动者接触浓度不符合要求的,应根据实际接触情况,参考GBZ/T195、GB/T18664的要求同时设计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 GBZ1-2010 原材料选择应遵循无毒物质替代有毒物质,低6.1.1.1 毒物质替代高毒物质的原则 对产生粉尘、毒物的生产过程和设备(含露天作业的工业设施),应优先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避免直接工人操作。为防止物料跑、冒、GBZ1-2010 6.1.1.2 滴、漏,其设备和管道应采取有效的密闭措施,密闭形式应根据工业流程、设备特点、生产工艺、安全要求及便于操作、维修等因素确定,并应结合生产工艺采取通风和净化措施。对移动的扬尘和逸散毒物的作业,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移动式轻便防尘和排毒设备。 对于逸散粉尘的生产过程,应对产生设备采取GBZ1-2010 6.1.1.3 密闭措施;设置适宜的局部排风除尘设施对尘源进行控制;生产工艺和粉尘可采取湿式作业的,应采取湿法抑尘。当湿式作业仍不能满足卫生要求时,应采用其他通风、除尘方式。 检查结果 评价 检查依据 卫生要求 产生或可能存在毒物或酸碱等强腐蚀性物质的工作场所应设冲洗设施;高毒物质工作场所墙壁、顶棚和地面等内部结构和表面应采用耐检查结果 评价 GBZ1-2010 腐蚀、不吸收、不吸附毒物的材料,必要时加6.1.2 设保护层;车间地面应平整光滑,易于冲洗清扫;可能产生积液的地面应做防渗透处理,并采用坡向排水系统,其废水纳入工业废水处理系统。 GBZ1-2010 贮存酸、碱及高危液体物质贮罐区周围应设置6.1.3 泄险沟(堰)。 工作场所粉尘、毒物的发生源应布置在工作地GBZ1-2010 6.1.4 点的自然通风或进风口的下风侧;放散不同有毒物质的生产过程所涉及的设施布置同一建筑物内时,使用或产生高毒物质的工作场所应与其他工作场所隔离。 防尘和防毒设施应根据车间自然通风风向、扬GBZ1-2010 6.1.5 尘和逸散毒物的性质、作业点的位置和数量及作业方式等进行设计。经常有人来往的通道(地道、通廊),应有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并不宜敷设有毒液体或有毒气体的管道。 当数种溶剂(苯及其同系物、醇类或醋酸酯类)蒸汽或数种刺激性气体同时放散于空气中时,GBZ1-2010 6.1.5.1 a) 应按各种气体分别稀释至规定的接触限值所需要的空气量的总和计算全面通风换气量。除上述有害气体及蒸汽外,其他有害物质同时放散于空气中时,通风量仅按空气量最大的有害物质计算。 通风系统的组成及其布置应合理,能满足防GBZ1-2010 6.1.5.1 b) 尘、防毒的要求。容易凝结蒸汽和聚积粉尘的通风管道、几种物质混合能引起爆炸、燃烧或形成危害更大的物质的通风管道,应设单独通风系统,不得相互连通。 检查依据 卫生要求 采用热风采暖、空气调节和机械通风装置的车间,其进风口应设置在室外空气清洁区并低于检查结果 评价 GBZ1-2010 排风口,对有防火防爆要的通风系统,其进风6.1.5.1 c) 口应设在不可能有火花溅落的安全地点,排风口应设在室外安全处。相邻工作场所的进气和排气装置,应合理布置,避免气流短路 进风口的风量,应按防止粉尘或有害气体逸散GBZ1-2010 至室内的原则通过计算确定。有条件时,应在6.1.5.1 d) 投入运行前以实测数据或经验数值进行实际调整 GBZ1-2010 6.1.5.1 e) 供给工作场所的空气一般直接送至工作地点。放散气体的排出应根据工作场所的具体条件及其他密度合理设置排出区域及排风量 确定密闭罩进风口的位置、结构和风速时,应使罩内负压均匀,防止粉尘外逸并不致把物料带走 下列三种情况不宜采用循环空气: 1)空气中含有燃烧或爆炸危险的粉尘、纤维、含尘浓度大于或等于其爆炸下限的25%时; GBZ1-2010 2)对于局部通风除尘、排毒系统,在排风经6.1.5.1 g) 净化后,循环空气中的粉尘、有害气体大于或等于其职业接触限值的30%时; 3)空气中含有病原体、恶臭物质及有害物质浓度可能突然增高的工作场所。 局部机械排风系统各类型排气罩应参照GB/T16758的要求,遵循形式适宜、位置正确、风量适中、强度足够、检修方便的设计原则,GBZ1-2010 6.1.5.1 h) 罩口风速或控制点风速应足以将发生源产生的尘、毒吸入罩内,确保达到高捕集效率。局部排风罩不能采用密闭形式时,应根据不同的工艺操作要求和技术经济条件选择适宜的伞形排风装置。 GBZ1-2010 6.1.5.1 f) 检查依据 卫生要求 输送含尘气体的风管宜垂直或倾斜敷设,倾斜检查结果 评价 GBZ1-2010 敷设时,与水平面的夹角应>45°。如果必须设6.1.5.1 i) 置水平管道时,管道不应过长,并应在适当位置设置清扫孔,方便清除积尘,防止管道堵塞。 按照粉尘类别不同,通风管道内应保证达到最低经济流速。为便于除尘系统的测试,设计时GBZ1-2010 6.1.5.1 j) 应在除尘器的进出口处设可开闭式的测试孔,测试孔的位置应选在气流稳定的直管道,测试孔在不测试时应可以关闭。在有爆炸性粉尘及有毒有害气体净化系统中,宜设置连续自动检测装置。 为减少对厂区及周边地区人员的危害及环境污染,散发有毒有害气体的设备所排出尾气以及由局部排气装置排出的浓度较高的有害气GBZ1-2010 体应通过净化处理设备后排出;直接排入大气6.1.5.1 k) 的,应根据排放气体的落地浓度确定引出高度,使工作场所劳动者接触的落点浓度符合GBZ2.1的要求,还应符合GB16297和GB3095等相应的环保标准的规定。 含有剧毒、高毒物质或难闻气味物质的局部排GBZ1-2010 风系统,或含有较高浓度的爆炸危险性物质的6.1.5.1 l) 局部排风系统所排出的气体,应排至建筑物外空气动力阴影区和正压区之外。 在生产中可能突然逸出大量有害物质或易造GBZ1-2010 6.1.5.2 成急性中毒或易燃易爆的化学物质的室内作业场所,应设置事故通风装置及与事故排风系统相连锁的泄露报警装置。 事故通风宜由经常使用的通风系统和事故通GBZ1-2010 6.1.5.2 a) 风系统共同保证,但在发生事故时,必须保证能提供足够的通风量。事故通风的风量宜根据工业设计要求计算确定,但换气次数不宜<12次/h。 检查依据 GBZ1-2010 6.1.5.2 b) GBZ1-2010 6.1.5.2 c) 卫生要求 事故通风通风机的控制开关应分别设置在室内、室外便于操作的地点。 事故排风的进风口,应设在有害气体或有爆炸性的物质放散量可能最大或聚集最多的地点。对事故排风的死角处,应采取导流措施 事故排风装置排风口的设置应尽可能避免对检查结果 评价 GBZ1-2010 人员的影响;事故排风装置的排风口应设置安6.1.5.2 d) 全处,远离门、窗及进风口和人员经常停留或经常通行的地点。 GBZ1-2010 6.1.5.3 在放散有爆炸危险的可燃气体、粉尘或气溶胶等物质的工作场所,应设置防爆通风系统或事故排风系统。 应结合生产工艺和毒物特性,在有可能发生急性职业中毒的工作场所,根据自动报警装置技术发展水平设计自动报警或检测装置 检测报警点应根据GBZ/T223的要求,设在存GBZ1-2010 6.1.6.1 在、生产或使用有毒气体的工作地点,包括可能释放高毒、剧毒气体的作业场所,可能大量释放或容易聚集气体有毒气体的工作地点也应设置检测报警点。 GBZ1-2010 6.1.6.2 应设置在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的工作地点,宜采用固定式,当不具备设置固定式的条件时,应配置便携式检测报警仪。 毒物报警值应根据有毒气体毒性和现场实际情况至少设警报值和高报值。预报值为MAC或PC-STEL的1/2,无PC-STEL的化学物质,GBZ1-2010 预报值可设在相应超限倍数值的1/2;警报值6.1.6.3 为MAC或PC-STEL,无PC-STEL的化学物质,警报值可设在相应超限倍数值;高报值应综合应综合考虑有毒气体毒性、作业人员情况、事故后果、工艺设备等各种因素后决定。 GBZ1-2010 6.1.6 检查依据 卫生要求 可能存在或产生有毒物质的工作场所应根据有毒物质的理化特性和危害特点配置现场急检查结果 评价 GBZ1-2010 救用品,设置冲洗喷淋设备、应急撤离通道、6.1.7 必要的泄险区以及风向标。泄险区应低位设置且有防透水层,泄漏物质和冲洗水应集中纳入工业废水处理系统。

表5 防暑降温设施检查表

检查依据 卫生要求 应优先采用先进生产工艺、技术和原材料,工GBZ1-2010 艺流程的设计宜使操作人员远离热源,同时根6.2.1.1 据其具体条件采取必要的隔热、通风、降温等措施,消除高温职业危害 对工艺、技术和原材料达不到要求的,应根据生产工艺、技术、原材料特性以及自然条件,通过采取工程控制措施和必要的组织措施,如GBZ1-2010 6.2.1.2 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热和水蒸气释放,屏蔽热辐射源,加强通风、减少劳动时间,改善作业方式等,使室内和露天作业地点WBGT指数符合GBZ2.2的要求。对劳动者室内和露天作业地点WBGT指数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应根据实际接触情况采取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 应根据夏季主导风向设计高温作业厂房的朝GBZ1-2010 6.2.1.3 向,使厂房能形成穿堂风或能增加自然通风的风压。高温作业厂房平面布置呈“L”型、“Π”型、“Ш”型的,其开口部分宜位于夏季主导风向的迎风面。 GBZ1-2010 高温作业厂房宜设有避风的天窗,天窗和侧窗6.2.1.4 便于开关和清扫。 夏季自然通风用的进气窗的下端距地面不宜>1.2m,以便于空气直接吹向工作地点;冬GBZ1-2010 6.2.1.5 季需要自然通风时,应对通风设计方案进行技术方案比较,并根据热平衡的原则合理确定热风补偿系统容量,进气窗下端一般不宜<4m;若<4m时,宜采取防止冷风吹向工作地点的有效措施。 以自然通风为主的高温作业厂房应有足够的GBZ1-2010 6.2.1.6 进、排风面积。产生大量热、湿气、有毒气体的单层厂房的附属建筑物占用该厂房外墙的长度不超过外墙全长的30%,且不宜设在厂房的迎风面。 检查结果 评价 检查依据 GBZ1-2010 6.2.1.7 卫生要求 产生大量热或逸出有害物质的车间,在平面布置上应以其最长边作为外墙。若四周均为内墙时,应采取向室内送入清洁空气的措施。 热源应尽量布置在车间外面;采用热压为主的检查结果 评价 GBZ1-2010 6.2.1.8 自然通风时,热源应尽量布置在天窗的下方;采用穿堂风为主的自然通风时,热源应尽量布置在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热源布置应采用各种有效的隔热和降温措施。 GBZ1-2010 6.2.1.9 车间内发热设备设置应按车间气流具体情况确定,一般宜在操作岗位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车间天窗下方的部位。 高温、强热辐射作业,应根据工艺、供水和室 GBZ1-2010 6.2.1.10 内微小气候等条件采用有效的隔热措施,如水幕、隔热水箱或隔热屏等。工作人员经常停留或靠近的高温地面或高温壁板,其表面平均温度不应>40℃,瞬间最高温度也不宜>60℃。 GBZ1-2010 当高温作业时间较长,工作地点的热环境参数6.2.1.11 达不到卫生要求时,应采取降温措施。 采用局部送风降温措施时,气流达到工作地点的风速控制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1)带有水雾的气流风速为3m/s-5m/s,雾滴直径应<100um; GBZ1-2010 2) 不带水雾的气流风速,劳动强度Ⅰ级的应控6.2.1.11 a) 制在2m/s-3m/s,劳动强度Ⅱ级的应控制在3m/s-5m/s,劳动强度Ⅲ级的应控制在4m/s-6m/s。 设置系统式局部送风时,工作地点的温度和平GBZ1-2010 6.2.1.11 b) 均风速应符合要求。 热辐射强度 (W/m2) 350-700 ℃ 20-25 冬季 m/s 1-2 ℃ 26-31 夏季 m/s 1.5-3 检查依据 701-1400 1401-2100 2101-2800 卫生要求 20-25 18-22 18-22 1-3 2-3 3-4 26-30 25-29 24-28 2-4 3-5 4-6 检查结果 评价 注1:轻度强度作业时,温度宜采用表中较高值,风速宜采用较低值;重强度作业时,温度宜采用表中较低值,风速宜采用较高值;轻度强度作业时其数据可按插入法确定。 GBZ1-2010 注2:对于夏热冬冷(或冬暖)地区,表中夏6.2.1.11 b) 季工作地点的温度,可提供2℃。 注3:当局部送风系统的空气需要冷却或加热处理时,其室外计算参数,夏季应采用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及相对湿度;冬季应采用采暖室外计算温度。 工艺上以湿度为主要要求的空气调节车间,除工艺有特殊要求或已有规定者外,不同湿度条GBZ1-2010 6.2.1.12 件下的空气湿度应不超过下表要求。 相对湿度(%) 温度(℃) <55 <65 <75 <85 ≧85 30 29 28 27 26 高温作业车间应设有工间休息室。休息室应远GBZ1-2010 6.2.1.13 离热源,采取通风、降温、隔热等措施,使温度≦30℃;设有空气调节的休息室室内气温应保持在24℃-28℃。对于可以脱离高温作业点的,可设观察(休息)室。 特殊高温作业,如高温车间桥式起重机驾驶GBZ1-2010 室、车间内的监控室、操作室、炼焦车间拦焦6.2.1.14 车驾驶室等应有良好的隔热措施,热辐射强度应<700 W/m2,室内气温不应>28℃。 GBZ1-2010 6.2.1.15 当作业地点日最高气温≧35℃时,应采取局部降温和综合防暑措施,并应减少高温作业时间。

表6 防寒设施检查表

检查依据 卫生要求 凡近十年每年最冷月平均气温≦8℃的月数≧3个GBZ1-2010 6.2.2.1 月的地区应设集中采暖设施,<2个月的地区应设局部采暖设施。当工作地点不固定,需要持续低温作业时,应在工作场所附近设置取暖室。 冬季寒冷环境工作地点采暖温度应符合下表要求 体力劳动强度级别 Ⅰ Ⅱ Ⅲ Ⅳ GBZ1-2010 6.2.2.2 采暖温度(℃) ≧18 ≧16 ≧14 ≧12 检查结果 评价 注1: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见GBZ2.2,其中Ⅰ级代表轻劳动,Ⅱ级代表中等劳动,Ⅲ级代表重劳动,Ⅳ级代表极重劳动。 注2:当作业地点劳动人均占用较大面积(50m2-100m2)、劳动强度Ⅰ级时,其冬季工作地点采暖温度可低至10℃,Ⅱ级可低至7℃,Ⅲ级可低至5℃。 注3:当室内散热量<23w/m3时,风速不宜>0.3m/s;当室内散热量≧23w/m3时,风速不宜>0.5m/s。 采暖地区的生产辅助用室冬季室温宜符合下表规定 辅助用室名称 气温(℃) ≧18 ≧25 ≧14 GBZ1-2010 6.2.2.3 办公室、休息室、就餐场所 浴室、更衣室、妇女卫生室 厕所、盥洗室 注:工业企业辅助建筑,风速不宜>0.3m/s。 工业建筑采暖的设置、采暖方式的选择应按照GBZ1-2010 6.2.2.4 GB50019,根据建筑物规模、所在地区气象条件、能源状况、能源及环保政策等要求,采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确定。 检查依据 GBZ1-2010 6.2.2.5 卫生要求 冬季采暖室外计算温度≦-20℃的地区,为防止车间大门长时间或频繁开放而受冷空气的侵袭,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置门斗、外室或热空气幕。 设计热风采暖时,应防止强烈气流直接对人产生不良影响,送风的最高温度不得超过70℃,送风宜避免直接面向人,室内气流一般应在0.1 m/s-0.3 m/s。 产生较多或大量湿气的车间,应设计必要的除湿排水防潮设施。 车间围护结构应防止雨水渗透,冬季需要采暖的车检查结果 评价 GBZ1-2010 6.2.2.6 GBZ1-2010 6.2.2.7 GBZ1-2010 6.2.2.8 间,围护结构内表面(不包括门窗)应防止凝结水气,特殊潮湿车间工艺上允许在墙上凝结水气的除外。 表7防噪声设施检查表

检查依据 卫生要求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应按GBJ87设计,对生产工艺、操作维修、降噪声效果进行综合分析,采用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GBZ1-2010 6.3.1.1 方法。对于生产过程和设备产生的噪声,应首先从声源上进行控制,使噪声作业劳动者接触噪声声级符合GBZ2.2的要求。采用工程控制技术措施仍达不到GBZ2.2要求的,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劳动者作息时间,并采取适宜的个人防护措施。 GBZ1-2010 产生噪声的车间与非噪声作业车间、高噪声车6.3.1.2 间与低噪声车间应分开布置。 检查结果 评价 GBZ1-2010 工业企业设计中的设备选择,宜选用噪声较低6.3.1.3 GBZ1-2010 6.3.1.4 的设备。 在满足工艺流程要求的前提下,宜将高噪声设备相对集中,并采取相应的隔声、吸声、消声、减振等控制措施。 为了减少噪声的传播,宜设置隔声室。隔声室的天棚、墙体、门窗均应符合隔声、吸声的要求。 产生噪声的车间,应在控制噪声发生源的基础上,对厂房的建筑设计采取减轻噪声影响的措施,注意增加隔声、吸声措施。 GBZ1-2010 6.3.1.5 GBZ1-2010 6.3.1.6

表8 防振设施检查表

检查依据 卫生要求 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避免振动对健康GBZ1-2010 6.3.2.1 的影响,应首先控制振动源,使手传振动强度符合GBZ2.2的要求。采用工程控制技术措施仍达不到要求的,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劳动作息时间,并采取适宜的个人防护措施 GBZ1-2010 工艺企业设计中振动设备的选择,宜选用振动6.3.2.2 较小的设备。 产生振动的车间,应在控制振动发生源的基础GBZ1-2010 上,对厂房的建筑设计采取减轻振动影响的措6.3.2.3 施。对产生强烈振动的车间应采取相应的减振措施,对振幅、功率大的设备应设计减振基础。 检查结果 评价

表9防非电离辐射检查表

检查依据 卫生要求 产生工频电磁场的设备安装地址(位置)的选GBZ1-2010 择与居住区、学校、医院、幼儿园等保持一定6.4.1 的距离,使上述区域电场强度最高容许浓度接触水平控制在4kV/m以下。 GBZ1-2010 在有可能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建筑物、构筑物6.4.2 进行设计时,应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 在选择极低频电磁场发射源和电力设备时,应GBZ1-2010 6.4.3 综合考虑安全性、可靠性以及社会经济效益;新建电力设施时,应在不影响健康、社会效益以及技术经济可行的前提下,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以降低极低频电磁场的接触水平 对于在生产过程中有可能产生非电离辐射的设备,应制定非电离辐射防护规划,采取有效GBZ1-2010 6.4.4 的屏蔽、接地、吸收等工程技术措施及自动化或半自动化远距离操作,如预期不能屏蔽的应设计反射性隔离或吸收性隔离措施,使劳动者非电离辐射作业的接触水平符合GBZ2.2的要求。 GBZ1-2010 6.4.5 设计劳动定员时应考虑电磁辐射环境对装有心脏起搏器病人等特殊人群的健康影响。 检查结果 评价

表10 采光和照明检查表

检查依据 GBZ1-2010 6.5.3 卫生要求 照明设计宜避免眩光,充分利用自然光,选择适合的目视工作的背景,光源位置选择宜避免产生阴影。 照明设计宜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来自窗户眩光,GBZ1-2010 如工作台方向设计宜使劳动者侧或背对窗户,6.5.3.1 采用百叶窗、窗帘、遮盖布或树木,或半透明窗户等。 GBZ1-2010 6.5.3.2 应减少裸光照射或使用深颜色灯罩,以完全遮蔽眩光或确保眩光在视野之外,避免来自灯泡眩光的影响。 应采取避免间接眩光(反射眩光)的措施,如合理设置光源位置,降低光源亮度,调整工作场所背景颜色。 在流水线从事关键技术工作岗位间的隔板不应影响光线或照明。 检查结果 评价 GBZ1-2010 6.5.3.3 GBZ1-2010 6.5.3.4 GBZ1-2010 应使设备或照明配套,避免孤立的亮光光区,6.5.3.5 提高能见度及适宜的光线方向。 GBZ1-2010 应根据工作场所的环境条件,选用适宜的符合6.5.4 现行节能标准的灯具。 GBZ1-2010 在潮湿的工作场所,宜采用防水灯具或带防水6.5.4.1 GBZ1-2010 6.5.4.2 灯头的开敞式灯具。 在有腐蚀性气体或蒸汽的工作场所,宜采用防腐蚀密闭式灯具。若采用开敞式灯具,各部分应有防腐蚀或防水措施。 GBZ1-2010 在高温工作场所,宜采用散热性能好,耐高温6.5.4.3 的灯具。 GBZ1-2010 在粉尘工作场所,应按粉尘性质和生产特点选6.5.4.4 GBZ1-2010 6.5.4.5 择防水、防高温、防尘、防爆炸的适宜灯具。 在装有锻锤、大型桥式吊车等振动、摆动较大的工作场所使用的灯具,应有防振和防脱落措施。 检查依据 卫生要求 检查结果 评价 GBZ1-2010 在需防止紫外线照射的工作场所,应采用隔紫6.5.4.6 外灯具或无紫光源。 GBZ1-2010 在含有可燃易爆气体及粉尘的工作场所,应采6.5.4.7 用防爆灯具和防爆开关。

表11 工作场所微小气候检查表

检查依据 卫生要求 工作场所的新风应来自室外,新风口应设置在空气清洁区,新风量应满足下列要求:非空调GBZ1-2010 6.6.1 工作场所人均占用容积<20m3的车间,应保证人均新风量≧30m3/h; 如所占容积>20m3, 应保证人均新风量≧20m3/h。采用空气调节的车间,应保证人均新风量≧30m3/h。洁净室的人均新风量应≧40m3/h 封闭式车间人均新风量宜设计为30m3/h-50 m3/h。微小气候设计宜符合下表要求 参数 GBZ1-2010 6.6.2 温度(℃) 风速(m/s) 相对湿度(%) 冬季 20-24 ≦0.2 30-60 夏季 25-28 ≦0.3 40-60 检查结果 评价 注:过渡季节微小气候计算参数取冬季、夏季插值 表12 辅助用室检查表

检查依据 卫生要求 应根据工业企业生产特点、实际需要和使方便的原则设置辅助用室,包括车间卫生用室(浴GBZ1-2010 室、更/存衣室、盥洗室以及特殊作业、工种7.1.1 或岗位设置洗衣室)、生活室(休息室、就餐场所、厕所)、妇女卫生用室,并符合相应的卫生标准要求。 GBZ1-2010 7.1.2 辅助用室应避开有害物质、病原体、高温等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影响。建筑物内部构造应易于清扫,卫生设备便于使用。 浴室、盥洗室、厕所的设计,一般按劳动者最多的班组人数进行设计。存衣室设计计算人数应按车间劳动者实际总数计算。 检查结果 评价 GBZ1-2010 7.1.3 GBZ1-2010 工业园区内企业共用辅助用室的,应统筹考虑7.1.4 园区内各企业的特点。 GBZ1-2010 应根据车间的卫生特征设置浴室、更/存衣室、7.2.1 盥洗室 车间卫生特征1级、2级的车间应设浴室;3GBZ1-2010 级的车间宜在车间附近或厂区设置集中浴室;7.2.2.1 4级的车间可在厂区或居住区设置集中浴室。浴室可有更衣间、洗浴间和管理间组成。 浴室内一般按4-6个淋浴器设一具盥洗器。淋GBZ1-2010 7.2.2.2 浴器的数量:1级车间卫生特征3人一个;2级车间卫生特征6人一个;3级车间卫生特征9人一个;4级车间卫生特征12人一个。 GBZ1-2010 女浴室和卫生特征1级、2级的车间浴室不得7.2.2.3 GBZ1-2010 7.2.2.4 设浴池。 体力劳动强度Ⅲ级或Ⅳ级可设部分浴池,浴池面积一般可按1个淋浴器相当于2m2面积井下换算,但浴池面积不宜<5 m2 GBZ1-2010 车间卫生特征1级的更/存衣室应分便服室和7.2.3.1 工作服室。工作服室应有良好的通风。 检查依据 GBZ1-2010 7.2.3.2 卫生要求 车间卫生特征2级的更/存衣室,便服室和工作服室。工作服室可按照同室分柜存放的原则设计,以避免工作服污染便服。 车间卫生特征3级的更/存衣室,便服室和工作服室。工作服室可按照同柜分层存放的原则设计。更衣室与休息室可合并设置。 检查结果 评价 GBZ1-2010 7.2.3.3 GBZ1-2010 车间卫生特征4级的更/存衣室可设在休息室7.2.3.4 内或车间内适当地点。 车间内应设盥洗室或盥洗设备。接触油污的车GBZ1-2010 7.2.4.1 间,应供给热水。盥洗水龙头的数量应根据:车间卫生特征1、2级的每个水龙头使用人数为20-30人;车间卫生特征3、4级的每个水龙头使用人数为31-40人。 GBZ1-2010 7.2.4.2 盥洗设施宜分区集中设置。厂房内盥洗室应做好地面排水,厂房外的盥洗设施还宜设置雨篷并应防冻。 应根据职业接触特征,对易沾染病原体或易经GBZ1-2010 7.2.5 皮肤吸收的剧毒或高毒物质的特殊工种或污染严重的工作措施设置洗消室、消毒室及专用洗衣房等。 GBZ1-2010 低温高温的重负荷作业如冷库和地下作业等,7.2.6 GBZ1-2010 7.3.1 应设工作服干燥室。 生活用室的配置应与产生有害物质或有特殊要求的车间隔开,应尽量布置在生产劳动者相对集中、自然采光和通风良好的地方。 应根据生产特点和实际需要设置休息室或休GBZ1-2010 息区。休息室内应设置清洁饮水设施。女工较7.3.2 多的企业,应在车间附近清洁安静处设置孕妇休息室或休息区。 就餐场所的位置不宜距车间过远,但不能与存GBZ1-2010 在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工作场所相邻设置,并应7.3.3 根据就餐人数设置足够数量的洗手设施。就餐场所及所提供的食品应符合相关的卫生要求。 检查依据 卫生要求 厕所不宜距工作地点过远,并应有排臭、防蝇检查结果 评价 GBZ1-2010 措施。车间内措施,一般应为水冲式,同时应7.3.4 设洗手池、洗污池。寒冷地区宜设在室内。除有特殊需要,场所蹲位数应按使用人数设计。 男厕所:劳动定员男职工人数<100人的工作GBZ1-2010 场所可按25人设1个蹲位;>100人的工作场7.3.4.1 所每增加50人增设1个蹲位。小便器的数量与蹲位的数量相同。 GBZ1-2010 7.3.4.2 女厕所:劳动定员女职工人数<100人的工作场所可按15人设1-2个蹲位;>100人的工作场所每增加30人增设1个蹲位。 GBZ1-2010 人数最多班组女工>100人的工业企业,应设7.4.1 妇女卫生室 妇女卫生室由等候间和处理间组成。等候间应设洗手设备及洗涤池。处理间内应设温水箱及GBZ1-2010 冲洗器。冲洗器的数量应根据设计计算人数确7.4.2 定。人数最多班组的女工人数为100-200人时,应设1具冲洗器,>200人时,每增加200人增设1个。 GBZ1-2010 人数最多班组女工人数为40-100人的工业企7.4.3 业,可设置简易的温水箱及冲洗器。

表13 应急救援检查表

检查依据 GBZ1-2010 8.1 卫生要求 生产或使用有毒物质的、有可能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工业企业的劳动定员设计应包括应急救援组织机构(站)编制和人员定员。 应急救援机构(站)可设置厂区内医务所或卫生所内,设在厂区外的应考虑应急救援机构(站)与工业企业的距离及最佳响应时间。 应急救援组织机构急救人员的人数宜根据工GBZ1-2010 8.1.2 作场所的规模、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特点、劳动者人数,按照0.1%-5%的比例配置,并对急救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有条件的企业,每个工作班宜至少安排1名急救人员。 GBZ1-2010 8.2 生产或使用剧毒或高毒物质的高风险工业企业应设置紧急救援站或有毒气体防护站。 紧急救援站或有毒气体防护站使用面积可参考下表: 职工人数(人) GBZ1-2010 8.2.1 <300 300-1000 1001-2000 2001-3500 3501-10000 >10000 最小使用面积(m2) 20 30 60 100 120 200 检查结果 评价 GBZ1-2010 8.1.1 有毒气体防护站的装备应根据职业病危害性质、企业规模和实际需要确定。 装备名称 GBZ1-2010 8.2.2 万能校验器 空气或氧气充装泵 天平 采样器、胶管 快速检测分析仪 器材维修工具 数量 2-3台 1-2台 1-2台 按需配置 按需配置 1套 检查依据 电话 录音电话 卫生要求 2部 1部 1部 2对 1只 1-2辆 按实际配备 每人一套 检查结果 评价 生产调度电话 对讲机 事故警铃 气体防护作业救护车 空气呼吸器 过滤式防毒面具 应根据车间(岗位)毒害情况配备防毒器具,GBZ1-2010 设置防毒器具存放柜。防毒器具在专用存放柜8.2.3 内铅封存放,设置明显标识,并定期维护与检查,确保应急使用需要。 GBZ1-2010 站内采暖、通风、空调、给水排水、电器、照8.2.4 明等配套设备应按相应国家标准、规范配置。 有可能发生化学性灼伤及经皮肤粘膜吸收引起急性中毒的工作地点或车间,应根据可能产生或存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危害特点,在GBZ1-2010 工作地点就近设置现场应急处理设施。急救设8.3 施应包括:不断水的冲淋、洗眼设施;气体防护柜;个人防护用品;急救包或急救箱以及急救药品;转运病人的担架和装置;急救处理的设施以及应急救援通讯设备。 GBZ1-2010 应急救援设施应有清晰的标识,并按照相关规8.3.1 定定期保养维护以确保其正常运行。 GBZ1-2010 冲淋、洗眼设施应靠近可能发生相应事故的工8.3.2 作地点。 GBZ1-2010 急救箱应当设置在便于劳动者取用的地点,并8.3.3 GBZ1-2010 8.4 由专人负责定期检查与更新。 工业园区内设置的应急救援机构(站)应统筹考虑园区内各企业的特点,满足各企业应急救援的需要。 检查依据 GBZ1-2010 8.5 卫生要求 对于产生或使用有毒物质的、且有可能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工业企业的卫生设计应制定应对突发职业中毒的应急救援预案。 检查结果 评价

表14急救箱配备内容检查表

检查依据 药品名称 医用酒精 新洁而灭酊 过氧化氢溶液 0.9%的生理盐水 2%的碳酸氢钠 2%醋酸或3%硼酸 解毒药品 脱脂棉花 脱脂棉签 中号胶布 绷带 GBZ1-2010 规范性附录A.12 医用手套、口罩 烫伤软膏 保鲜纸 创可贴 伤湿止痛膏 冰袋 止血带 按实际需要 2支 2包 8个 2个 1个 2个 剪刀 镊子 卫生要求 储存数量 1瓶 1瓶 1瓶 1瓶 1瓶 1瓶 用途 消毒伤口 消毒伤口 清洗伤口 清洗伤口 处理酸灼伤 处理碱灼伤 检查结果 评价 按实际需要 处理职业中毒 2包 5包 2卷 2卷 1个 1个 清洗伤口 清洗伤口 粘贴绷带 包扎伤口 急救 急救 防治施救者被感染 消肿/烫伤 包裹烧伤、烫伤部位 止血护创 瘀伤、扭伤 瘀伤、肌肉拉伤或关节扭伤 止血 受伤的上肢、三角巾 2包 固定敷料或骨折处 高分子急救夹板 1个 骨折处理 检查依据 眼药膏 洗眼液 防暑降温药品 GBZ1-2010 规范性附录A.12 体温计 急救、呼吸气囊 雾化吸入器 急救毯 手电筒 急救使用说明 卫生要求 2支 2支 5盒 2支 1个 1个 1个 2个 1个 处理眼睛 处理眼睛 夏季防暑降温 测体温 人工呼吸 应急处置 急救 急救 -- 检查结果 评价

表15 气体防护作业救护车配置情况检查表

检查依据 卫生要求 声光报警器 空气呼吸器 救生器 安全帽 安全带 GBZ1-2010 规范性附录A.12 全身防毒衣 防酸碱胶皮衣裤 绝缘棒 绝缘靴 手套 被褥 担架 防爆照明灯 检查结果 评价

表16 职业卫生管理组织机构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设置检查表

检查依据 职业病危害分类 卫生要求 劳动者人数 职业卫生管理组织机构及管理人员 设置机构,配备专职人员>2人 设置机构或配备专职人员≥2人 设置机构或配备专职人员 配备专职人员 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 可配备兼职人员 检查结果 评价 >1000人 GBZ1-2010 规范性附录A.6 <300人 >300人 <300人 严重 300人-1000人 一般危害 轻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