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年级下册全册材料辨析综合题
1.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1)1953—1956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想进行了哪三大改造? (2)三大改造分别采取了什么方式? (3)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是什么?
(4)我国在这一重大举措中的伟大创举是什么?
【答案】(1)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农业、手工业:参加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3)1953年,我国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4)赎买政策。 【解析】 【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从1953年开始,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的改造,目的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1956年底完成。所以1953—1956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依据所学可知,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三大改造,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的道路。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因此对农业、手工业改造的形式是:建立生产合作社。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因此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形式是:公私合营。
(3)依据所学可知,1953年,我国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4)依据所学可知,我国在三大改造中的伟大创举是赎买政策。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的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
2.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从那时起,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不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新的壮阔史诗。请你根据史料,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思想解冻)
材料一 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粉
碎"四人帮"以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中的错误,而当时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即"两个凡是"的方针,这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
(1)材料一中"两个凡是"的方针实质是什么?针对于此,当时中国掀起了一场怎样的思想解放运动? (命运抉择)
材料二 "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材料三 国外一位学者曾提出了"21世纪开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饱经沧桑的中国在1978年再一次开始了决定命运的抉择,对于无数人来说,12月18日开始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意味着"时间又开始了!"
(2)材料二中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因何而起?请指出"战略转变"前后,党的工作中心分别是什么?
(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意义。 (反思总结)
(4)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中国人民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战略转变前工作中心是阶级斗争,转变后,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
(3)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进行全面拨乱反.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标志着我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4)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利益;能够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适合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的“当时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即‘两个凡是’的方针”可知"两个凡是"的方针实质是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文化大革命”后,“两个凡是”方针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满。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依据材料二的“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故材料二中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是因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而起。战略转变前,党的工作中心是阶级斗争,战略转变后,党的工
作中心是经济建设。
(3)根据题干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进行全面拨乱反,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4)依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利益,能够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适合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这是中国人民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原因。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2017年我国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数量为3547个;科学研究R&D人员数量为46.22万人。2018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96779亿元,比上年增长1.8%,连续3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速。研发经费与GDP的比值为219%,比上年提高004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新高 材料三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六万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的产值累计达到1400多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
(1)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发展发生了哪些变化 (2)据材料二,分析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上述变化(成就)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技发展与国家强盛关系的认识。
【答案】(1)变化:国家统筹推进,重视科技发展;多领域取得突破和成就;体系完善,水平领先。
(2)原因:党和政府的重视;科研队伍壮大;经费投入增加;教育水平提升;科学家的努力;综合国力的提高等。
(3)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国家为科技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解析】 【分析】
【详解】
(1)据表中“中国科学院组建、制定实施《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科技研究和科技人才,统筹全局;据“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两弹一星’,杂交水稻等尖端科技成果”等可知我国在许多研究领域已取得重大突破和成就;据“……建成了完整的自然科学学科体系,整体水平已迈入世界先进行列”可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技发展体系,总体居世界先进水平行列。
(2)据材料“我国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数量为3547个”可归纳出国家重视、科学决策;根据“科学研究R&D人员数量为46.22万人”可归纳出科研队伍壮大;根据“2018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9677.9亿元”可归纳出经费投入增加、教育水平提升等。 (3)本题是开放型题目,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关于科技发展与国家强盛关系,首先要承认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国力走向强盛。另一方面,国家强盛需重视科技创新,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综合国力。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的发展。注意掌握相关的内容。
4.邓小平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开放的窗口,“观察如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写出1985年前开放的4个经济特区 (2)概括说明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3)2005年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在天律设立的开发开放的国家级新区是什么? (4)结合生活的实际,谈谈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
【答案】(1)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2)格局: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发区一内地,全方位、多层次领域。 (3)滨海新区。
(4)学生自己联系实际,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开始起步。
(2)根据所学知识,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经过二十多年的对外开放,我国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3)国家级新区是由国务院批准设立,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2005年,天津滨海新区被写入“十一五”规划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国家重点支持开发开放的国家级新区。
(4)开放性问题,可以自己联系实际,从改革开放前后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回答,如衣: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丰富多彩,食:匮乏、单调、营养不足→从“吃饱”到“吃好”,住:居住条件差→居住面积扩大、环境改善,行:交通条件较差→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
5.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建国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农村的生产关系和土地制度进行多次调整,识读下图,回答问题。
(1)请根据图片,分别写出从图一到图四,中国共产党为了发展农村经济而采取的重大举措。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对农业、农民、农村有何影响? (3)图二中农民“入社”具体是指什么社?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式,以及改造中创举性的政策。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4)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与图三同时发生的另一运动的名称。两者带来了什么消极影响? (5)国家政策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结合图片内容及所学知识,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答案】(1)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3)农业生产合作社;公私合营,赎买政策;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4)大跃进;忽视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造成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出现严重困难。 (5)制定政策要符合国情,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
(1)根据图一信息“拔除地界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土地改革;根据图二信息“说什么也要入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合作化;根据图三信息“人民公社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根据图四信息“凤阳小岗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凤阳小岗村最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根据所学知识,土地改革的完成,使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根据所学知识,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根据所学知识,为使私有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务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根据所学知识,到了1956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神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4)根据所学知识,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总路线,接着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应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面貌,忽视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造成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出现严重困难。
(5)根据以上图片,结合所学知识,我认识到,制定政策要符合国情,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等。
6.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幅农家对联写道:“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做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
材料二 “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此翁淡泊于名利,专注于田畴,以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让人们远离饥饿。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当年”分田与什么运动直接有关?“今岁”分天又指党在农村采取了什么措施?
(2)从“当年”到“今岁”之间,党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指的是什么?
(3)材料二中的“此翁”指的是谁?他的科研成果“改变了世界”说明了什么真理? 【答案】(1)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袁隆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建国后农业的变化发展。材料一对联中的“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做主人”指的是土地改革运动,“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指的是改革开放时期党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改革和改革开放之间,党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一次
严重失误指的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材料二中的“此翁”指的是袁隆平,他的籼型杂交水稻,解决了世界人口的吃饭问题,让人们远离饥饿,说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7.观察下图,请将下列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卡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A.20世纪80年代设置的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经济特区 B.20世纪90年代设置的扩大开放的窗口:上海浦东开发区
2019年2月,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由香港、澳门、和广东省九个市组成)成为新时代国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举措。从历史积淀看国家建设,据图指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目的。
【答案】上B下A;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强三地经济贸易往来。 【解析】 【详解】
(1)依据课本所学,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其中深圳是最早经济特区;1988年,我国设立海南省经济特区,海南经济特区是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故上面是B下面是A。
(2)依据前面的材料图片对外开放示意图、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时代国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举措。由此可知我国致力于对外开放。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为例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的深入,促进三地经济发展,为三地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8.阅读材料:
材料一: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微标(下图)
(1)广西自治区自治区的成立依据的是我国哪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这一制度有着什么样的意义?除广西外,还有哪几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
(2)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发展问题,为此,20世纪末制定和实施了什么发展战略?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而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3)材料二体现了国家对少数民族怎样的精神?
【答案】(1)依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意义:实行民主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荣发展奠定了基础;自治区:内蒙古,新疆、宁夏,西藏。 (2)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3)各民族平等,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等(言之有理,即可酌情赋分)。 【解析】 【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广西自治区的成立依据的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民主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我国还有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2)依据所学可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发展问题,为此,20世纪末制定和实施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20世纪末制定和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3)依据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而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可知,材料二体现了国家对少数民族实行各民族平
等,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等民族政策。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2001年以来,“中国制造”与世界经济的融合进一步加快。2012年,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达到1.9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5.6倍;机电设备类商品出口8632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6.4倍…。随着中国出口的快速增长,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大幅提升,“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等誉词扑面而来,中国正在由“贴牌大国”向“品牌大国”稳步迈进。据统计,2011年我国共授权发明专利17.2万件,其中企业的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更是迅猛增加,与此同时,我国国际专利申请量已经跃居世界第四位。 (1)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概括指出我国人民空军武器装备的变化历程。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原因。 (3)综上所述,关于擦亮“品牌大国”的名片,你有什么好的建议?请举出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品牌。
【答案】(1)人民空军建立早期,飞机主要从国外购买,后来逐步走上国产化道路,从仿制到注重自主研制,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即从购买到仿制再到研制)
(2)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国家鼓励科技创新;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
(3)增加自主研发的资金投入;加大专利和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创造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的平台。宇通;华为;海尔;格力等。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片信息“我国仿制的喷气式飞机”和“我国自主研制的隐身战斗机”反映了我国工业制造领域发生的变化是:从仿制外国到自主研发;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人民空军建立早期,飞机主要从国外购买,后来逐步走上国产化道路;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击机;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制造水平不在断提升,我国开始执行研制新型飞机。
(2)依据材料二的“随着中国出口的快速増长,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广业意争力大幅提升。据统计,2011年我国共授权发明专利17.2万件,其中企业的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更是迅猛増加,与此同时,我国国际专利申请量已经跃居世界第四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増强;企业的创新力、竞争力不断提升;1986年制定的
“863”计划注重发展高科技;中国采取措施保护专利,调动发明创造积极性。这些都是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原因。
(3)第一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要想擦亮“品牌大国”的名片,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注重加教育,鼓励发明创新等。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品牌有华为、海尔等。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推进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设立经济特区是一个重大的突破。1980年,国家首先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这四个经济特区毗邻香港、澳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历史上有出海谋生的传统,在海外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对外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5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被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材料二:1978﹣﹣1992年广东与全国经济增长对比示意图
材料三:2017年4月1日,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实施范围119.77平方公里,洒盖郑州片区、开封片区、洛阳片区,其发展目标是:经过三至五年改革探索,…努力将河南自贸区建设成为投资贸易便利、高端产业集聚、交通物流通达、监管高效便捷、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高水平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引领内陆经济转型发展,推动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1)依据材料一,说明将四个经济特区设立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19781992年广东经济发展有什么特点? (3)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用示意图表示出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
【答案】(1)毗邻香港、澳门、台湾;有出海谋生的传统;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
(2)1978﹣1992年广东经济发展明显高于全国发展水平。 (3)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陆。 【解析】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原因有:这四个经济界特区毗邻香港、澳门、台湾,便于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有海外谋生的传统; 在海外拥有众多华侨、华裔,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
(2)据材料二“1978—1992年广东与全国经济增长对比示意图”可知,1978-1992年广东经
济发展明显高于全国水平。这主要得益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如在广东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吸收外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
(3)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首批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开放长江三角洲等四个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后逐步开放内地。现在对外开放区已经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陆,这样一个多层次、宽领域、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