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城乡就业问题研究

2020-11-02 来源:易榕旅网
河南大学经济学本科学位论文

城乡就业问题研究

作 者:专 业:准考证号:指导老师:成 绩:性 别:身份证号:联系电话:工作单位:完成时间:

经济学

2013年2月27日

城乡就业问题研究

***

摘要 :自从加入世贸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飞速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大量劳动力涌向城市,一度出现农村劳动力贫乏,城市就业压力过大的状况,发展农村经济产业,促进城乡居民就业平稳。促进城乡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合理利用。一方面,统筹城乡就业,应当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环境,整合各种资源,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升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持续稳定健康的经济发展,不断扩大社会就业容量,优化城乡就业结构,确保城乡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合理利用,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就业与城乡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实现城乡居民合理就业。

关键词: 经济发展 劳动力 经济产业 统筹就业

1

目 录

一﹑城乡就业存在的问题 ........................................................................ 5 (一)农民工就业存在的问题 .......................................................... 5 1﹑缺乏市场需求的技能,实现就业渠道不宽 .......................... 5 2﹑可能就业渠道有限,务工存在盲目性 .................................. 6 3﹑政策扶持服务乏力,农民工自主创业较难 .......................... 6 4、维权机制不健全,农民工自我维权意识淡薄 ...................... 6 5、劳动环境较差,劳动保护措施不完善 .................................. 7 6、新农民工比较难就业,工资待遇普遍较低 .......................... 7 (二)城乡结合部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 7 1﹑失地农民的规模 ...................................................................... 7 2﹑失地农民的就业道路 .............................................................. 8 (三)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 .............................................................. 9 1﹑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成为下岗职工瞻前顾后的体制性包袱 ..................................................................................................... 9 2﹑经费投入不足,再就业服务体系发展滞后 .......................... 9 3﹑市场用人需求的变化使部分下岗职工面临的形势异常严峻 ......................................................................................................... 9 二﹑城乡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特点 .................................................. 10 (一)农民工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特点 .................................... 10 1﹑农民工就业的规模过于庞大 ................................................ 10 2﹑农民工就业特点 .................................................................... 11

2

(二)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特点 ............................ 12 1﹑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水平过低 ............................................ 12 2﹑政府政策的实施效果不佳 .................................................... 12 (三)下岗职工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 13 1﹑职工失业的原因 .................................................................... 13 2﹑下岗职工就业面对的压力 .................................................... 14 三﹑国外城乡劳动力就业的启示 .......................................................... 15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是长期的历史过程 .................................... 15 (二)农业发展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基础 .................................... 16 (三)农村内部转移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 ............ 17 四﹑我国应对城乡就业问题的对策 ...................................................... 17 (一)引导农民工就业的制度措施 ................................................ 17 1﹑创新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 17 2、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 18 3、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改革 ................................................ 18 (二)关于被征地农民就业问题的措施 ........................................ 19 1、切实保护好被征地农民的根本利益 .................................... 19 2、切实解决被征地农民就业问题 ............................................ 20 (三)治理城镇居民失业的措施 .................................................... 20 1、加强宣传教育,转变择业观念,是治理失业问题的思想基础。 ............................................................................................... 20 2、加强技能培训,提高技术技能 ............................................ 21

3

3、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增加就业岗位 ............................ 21 结 论 .................................................................................................. 22

4

城乡就业问题研究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就业问题是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除了城市中的就业问题之外,我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经达到了1.9亿之多。由于我国地少人多,单纯依靠农业部门吸收这些过剩劳动是不可能的。我国所面临的失业人口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是罕见的。因而如何解决城乡就业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无法回避的迫切问题。面对这些挑战,并没有简单和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我国要有效的解决普遍存在的严重失业问题,就必须根据我国的现实制定综合性的解决方案。根据中国的国情,我国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特别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一来三十年的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性城乡就业发展道路。城乡就业问题综合考虑主要包括三个群体的就业问题,即农民工﹑城乡结合部失地农民及城镇下岗职工。

一﹑城乡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工就业存在的问题

1﹑缺乏市场需求的技能,实现就业渠道不宽

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劳动力市场招聘企业数和提供岗位数均在减少,求职人数多,岗位少,供需缺口扩大,且劳务市场对普通工人的需求存在相对饱和的情况。而农民工普遍存在学历低、无技术特长,虽然区有关部门组织了相应的农民工技能培训,但绝大多数因培训时间短,受培训面窄,缺乏针对性,许多农民工并未真正把握相应技能,

5

这与当前企业的用工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2﹑可能就业渠道有限,务工存在盲目性

因农民工缺乏市场信息,务工求职往往是依靠亲戚或朋友介绍,或者自己到一些城市的工厂门口去看招工信息。因此,农民外出务工存在一定盲目性。他们缺乏对市场用人用工的了解,有时到了一个就业单位往往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只能从事一些边缘性的工作,工资收入少,一般收入也就在1000元左右,甚至于更少。另外,由于农民工缺乏实用技术,只能从事一些重体力的建筑工作等。

3﹑政策扶持服务乏力,农民工自主创业较难

农民工自主创业面临的最突出困难是资金问题,目前农民工从在这方面获得的扶持还十分有限。截至目前,各地都尚未有专门针对农民工的贷款品种,金融机构对农民工贷款工作积极性不高,只有农村信用社采取5户联保的方式给予少部分贷款。其它金融机构贷款抵押担保条件对于农民工较为苛刻,如农业银行要求可作个体户经营性贷款抵押物的仅为国有出让土地、城区繁华路段商铺及住房不动产;工商银行只接受国有土地使用权、商铺以及个人第二套住房作为抵押物。对于想自己创业的农民工来说,能满足这些抵押条件的很少,影响农民工自主创业。

4、维权机制不健全,农民工自我维权意识淡薄

由于农民工对《劳动合同法》、《劳动法》等法律知识缺乏,加之自我维权意识淡薄,一但发生劳动争议农民工往往处于劣势,一是不知到时什么部门寻求援助,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二是工作在外,不敢出

6

面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怕一但与雇主发生纠纷会遭到报复。

5、劳动环境较差,劳动保护措施不完善

农民工从事的工作往往是较为挤、脏、乱,粉尘较多,空气不好的劳动;劳动防护措施不到位,发给特殊岗位农民工劳动防护用品不到位;不组织农民工进行特殊工种体检。

6、新农民工比较难就业,工资待遇普遍较低

一方面,新农民工技术差、速度慢,对生产比较不熟悉,原材料损失较大,需投入资金进行培训,且新农民工易改行,部分企业不愿招收新农民工;另一方面,新农民工收入低,有的连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造成部分农民工继续返乡务农。各企业用农民工,除工资外,一般农民工人没有其他奖金和福利;既使少数企业为部分农民工办理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保险,但保额都偏低。

(二)城乡结合部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1﹑失地农民的规模

失地农民在增多,无业农民群体在扩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资料显示,从1985年到2001年中国村落的个数由于城镇化和村庄兼并等因素,已从940617个锐减到709257个,仅2001年,中国村落个数就比2000年减少了25458个,平均每天减少70个。从1987年到2001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76万亩,2002年中国耕地面积净减少2329万亩,2003年中国耕地面积再减少3806万亩。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国已经出现大约4000万“无地、无岗、无社保”的失地农民大军。 对4000余万农民失地这个数据,有人还认为是一个保守的估计。上个

7

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形成开发区热,最高峰时,开发区多达8000多个,当时全国每年流失的耕地数量为1000万亩以上,人为征占为500万亩,按人均2亩地计算,13年问全国失地农民数量起码达到6500万人次。东部一些发达地区,人均耕地只有几分,失地农民的数量就更多。由此推算,从1990年至今失地农民应当已经超过4000万人次。另外,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0年至2030年的30年间占用耕地将超过5450万亩。届时,我国的失地农民将超过1亿人,其中至少将有一半以上的农民既失地又失业。

2﹑失地农民的就业道路

我们在调查过程中,观察到了许多失地农民的生存状况,令人不免为他们未来的生计担忧。在城郊村,由于客观及农民自身的原因,很多被征地农民处于耕田无地、上班无岗、收入无来源、生活无保障的“四无”困境,可以说,一半以上的城郊村农民无业或者没有实现充分就业,他们中的许多人只能依靠村里有限的一点补贴及在周边打零工度日。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离开世代生活的村庄,进入临近的城市寻求生路。根据我们的观察,文化素质是制约被征地农民的就业的重要原因。由于文化素质低,农民们普遍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打算。同时,由于劳动技能低,他们也难以找到称心的工作。据我们对1043户村民的调查,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5.9% ,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9% ,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7.5% ,没有上过学的占7.3% ,未回答的占0.4% 。调查结果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0% 以上。要真正使城郊村农民

8

今后的生活有保障,就必须解决好他们的就业问题,而要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就必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 (三)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

1﹑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成为下岗职工瞻前顾后的体制性包袱 目前,下岗职工有50%—70%的是可以自己找到就业门路或适当劳动岗位的,阻碍他们再就业的主要原因并非“观念”,而是与体制身份相连的退休、医疗保险制度。由于受到年龄,户口,学历,技能等个方面原因,使得他们找到的工作并不是理想的工作,福利待遇较低,保险不全等。这些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使人们无法看到自己未来的保障,成为下岗职工瞻前顾后的体制性包袱。

2﹑经费投入不足,再就业服务体系发展滞后

由于财政压力和社会成本过大,严重缺乏资金建立再就业服务体系。让人尴尬的是有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劳务市场环境杂乱、设施落后、人员不足、经费短缺。时常发生一些不法分子混进其中干些违法勾当。更有甚者不少证照不齐,缺少监管的职业介绍所热衷于填表收费,钱一到手搬家走人,吃黑心钱。由于经费的投入不够,使得再就业服务系统发展滞后,失业人员无法在一个公平交易的情况下选择就业,也得不到充分的值得信任的就业信息,致使再就业难上加难。

3﹑市场用人需求的变化使部分下岗职工面临的形势异常严峻 长期以来,超过72%的35岁以上失业人员只有30%的就业机会。那些低素质、高年龄的下岗职工大多只能从事看门、扫地、人力运输和家政服务等低技能工作。个别私营企业虽然对年龄限制不严,但招

9

聘是虚,逃税是实。工厂环境恶劣,条件苛刻,不签订劳动合同,更谈不上养老和医疗保险。市场的需求基本锁定在40岁以下,而年龄大点失业的想再就业就很难了。

二﹑城乡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特点 (一)农民工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特点 1﹑农民工就业的规模过于庞大

目前,农民工在很多行业已成为从业人员的主体,农民工的数量已超过了传统意义上的、主要由城镇居民构成的产业工人。根据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农民工在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8%,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2%,在加工制造业从业人员中占68%,在建筑业从业人员中占80%。以深圳几大企业为例:宝成集团25万工人中95%是农民工,富士康集团7万工人中80%是农民工,比亚迪公司3万工人中65%是农民工。再比如,双星集团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运动鞋制造企业和全国排名第五的汽车轮胎制造企业,5万多员工中农民工占到90%,农民工不仅是生产一线的主力军,更是技术、管理甚至是中层领导岗位上的主体力量,庞大的进城农民工群体己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农业部数据统计结果显示,2004年全国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约1.03亿,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1%;2005年约1.08亿,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2.2%;2006年达1.18亿,比上年增加705万人,增长6.3%。而从各研究机构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看,农民工的实际规模均大于快速调查统计的数据,保持每年600-800万人的增速。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国农民工总量为 22542万人。

10

其中本乡镇以外就业的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041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62.3%;本乡镇以内就业的农民工数量为8501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37.7%。

2﹑农民工就业特点

(1)农民工的基本流向是落后地区人口大省流向中心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目前,我国劳动力流向总体上是从中西部农业人口大省流向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调查数据,2008年外出务工的14041万农民工中,按输出地划分,来自中部、西部和东部地区的外出农民工数量比例分别为37.6%、32.7%和29.7%。按输入地划分,东部地区吸纳外出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71%,中部地区占13.2%,西部地区占 15.4%。在本地就业的8510万农民工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占62.1%;中部地区占22.8%;西部地区占15.1%。

(2)以自发性外出务工为主,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外出务工农民主要依托亲友介绍或帮带,就业成本低且成功率高,主要原因在于农民工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少、对社会职业中介机构诚信的认同感低。近几年,随着政府扶持措施的出台及劳动力输出地就业中介组织的发展,通过建立劳务基地和地区间对口劳务协作等形式,使农民工就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3)农民工职业涉及城市生活的众多领域。从性别上看,男性农民工从事的职业主要有技术工人、生产工人、建筑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分别占被调查农民工总数的17.65%、16.66%、12.99%和8.94%;女

11

性农民工从事的职业,依次为各类服务员、生产工人、一般职员及办事员,分别占被调查农民工总数的35.14%、13.27%和10.45%。总体上看,工业、建筑业和服务行业一直是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重要吸纳部门。

(二)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特点 1﹑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水平过低

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水平过低就补偿的公平性而言,一是补偿标准的测算不够科学合理。依据《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征地补偿费“产值倍数”计算方法,即征用土地补偿费,为该土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6—10倍;安置补助费为该土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4—6倍。这种测算办法对农民说服力较差。首先,以产值作为征地补偿标准不尽合理,无法反映被征占耕地本身的产出价值,价格偏低;其次,征地补偿标准未包括土地的增殖部分;再次,没有考虑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所导致的地价差异。二是征地补偿费在各利益主体之间分配不公。现行的农民失地土地补贴存在着一些先天性的有失公平之处,主要表现为土地对于农民的就业依靠没有得到考虑,有悖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劳动权。

2﹑政府政策的实施效果不佳

近年来由于征地款发放而引发的农民与政府间的冲突屡见于报端。从我们调查到的情况来看,征地后大部分农民是能够得到征地补偿费的,只是有的村多些,有的村少些,根据每个村的经济状况而定,发放征地的补偿费从1万到4万不等。除此之外,有的村集体经济比较

12

发达,村民们还享有一定的福利,比如:有的村规定,男60女55每月发放口粮50斤,有的村是每月发50—100元钱。对于征地款的发放问题,确实是村民们关注的重点,也是村组织与村民产生矛盾的焦点。 村干部们说,利用部分征地款发展村集体事业,可以为村民今后的生活提供保障,但村民们感到,既然是我们的耕地被征,补偿费就应该全部发给村民。其实,征地补偿费不过是个“死数”,靠这点钱绝对不可能维持一生。用有限的征地补偿费来解决村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有人提出镇村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影响农民就业的主要原因,镇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与劳动力就业要求不相适应,镇村自 办企业较少,缺乏能吸纳大量劳动力的骨干企业。镇村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尤其是商业、旅游、饮食服务等行业发展滞后,难以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其实,就一个村镇来说,很难说经济结构合不合 理,二、三产业的发展也不仅仅是投入产出那么简单。

(三)下岗职工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1﹑职工失业的原因 (1)总量性原因

我国劳动力总量长期供大于求,是我国失业存在的根本原因。由于过去我国人口政策的失误,使得现在劳动人口众多,就业岗位不足以满足失业人口,劳动人口比重越来越高,使失业问题更加严重。

(2)劳动力素质原因

我国劳动力数量众多,但整体素质不高,劳动者技能与工作岗位所需技能不对称现象日渐显着,许多新兴行业、新兴工种人才紧缺,

13

比如有的行业需要的是高新技术人才,但是往往这样的劳动者数量很少,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而那些面对着人满为患的传统企业,他们面对的是“精兵简政”的人才策略。现在的社会上出现了两个极端的现象。这就出现了新兴工种人才紧缺,传统员工下岗失业的不良局面。

(3)技术进步的影响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改革创新,技术进步是对我们企业的基本要求!所以在社会主义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机器替代工人”的现象时刻都在发生着,机器代替了大量劳动力,使就业岗位减少,没有优势的员工就会下岗,失业人数的增加就不可避免了。

2﹑下岗职工就业面对的压力

就全国范围来看,整个就业形式相当严峻,我国就业方面的主要矛盾,是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这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当前主要表现在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而下岗人员在就业竞争中又处于劣势,使得当前棘手的就业问题焦点集中在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上,而且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带有全局性影响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困难摆在面前,但希望也在前方。目前所遇到的困难,是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中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下岗职工广义上不仅

14

仅包括国有企业改革的下岗人员,包括城市化进程中失去土地的农民,没有了土地,农民也成了下了岗的农民;包括乡镇企业关停并转的分流人员;包括三资企业及民营企业技术更新,产业升级的淘汰人员。这部分人员中再就业成为问题的主要是 “4050”人员,年龄大、文化低、资金少,门路缺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三﹑国外城乡劳动力就业的启示

中国在人口供给规模、市场发育状况、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和世界其他国家有着很大的不同,这决定了中国农民工这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流动就业的方式和西方国家会有所差异。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的大趋势是一致的,转移的原因和过程也有类似之处,所以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对我国农民工的流动就业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是长期的历史过程

发达国家完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用了比较长的时间。如果以

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从75%降低到10%左右为标准,英国大致用了300年时间,法、加、美、日等用了100年左右,德国用了80多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并不平均,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例如日本20世纪 60年代是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9-1970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0.9%,因而导致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工业和城市转移。而且各国的农村富于劳动力转移大多是分阶段进行的。一般来说,大致都有启动阶段、快速转移阶段、稳定阶段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应根据本国国情保持适当水

15

平。印度的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过慢不利于社会进步;而巴西的农业劳动力过度转移又产生了极其严重的社会后果。我国农村富于劳动力不仅数目众多,而且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程度、城市化发展水平、农业劳动力素质以及户籍制度等因素的制约,所以与发达国家相比,要实现转移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二)农业发展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基础

大多数发达国家在工业化之前,其农业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在

工业化过程中,他们又进一步采取各种措施来促进农业的发展。例如美国在工业化过程中通过大力推广机械化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从而解放了大批农业劳动力,使他们能够脱离土地,转向非农产业,为解决美国劳动力短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拉美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则存在重工轻农的倾向。拉美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只注重从农业不断地抽出资源、劳动力、储蓄和经济剩余,忽视农业领域的发展机制和投入机制,致使绝大部分拉美国家农业发展停滞不前,粮食短缺、工业原料缺乏、资金不足、市场萎缩、外汇紧缺,最终制约了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可以看出,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进程中农业的发展,是农村富于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部门的转移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农业问题特别是粮食问题始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此,我国在未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决不能放松农业特别是粮食的生产,加快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顺利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16

(三)农村内部转移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

国外农村劳动力在转移方式上一般有三种;一是城乡间转移;二

是农村内部转移;三是兼业型转移。这三种方式在许多国家都相继或间断使用过,甚至同时存在。美、英、日等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农村富于劳动力转移不仅促进了城市化,也促进了农村非农化。20世纪50年代以前,由于工业化的推进,发达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体现为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城市化水平显着提高。但50年代后,这种情况有所改变,即农村劳动力更多地趋向于在农村内部转移,而并非涌向城市。农村富于劳动力在农村内部转移,主要表现为农村非农化或农村城市化,城乡之间的差别进一步缩小,许多发达国家基本上不存在城乡差别。这种阶段性的新变化其本质是高度工业化推进了农业现代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

四﹑我国应对城乡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引导农民工就业的制度措施 1﹑创新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不符合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人为

地设置障碍,把人分为城市人和农村人,这种户籍制度影响农民向市民的转变,阻碍了农民工的流动就业,也导致了我国城镇化水平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因而,引导农民工的就业,必须改革这种二元户籍制度。

深化户籍改革,核心问题在于适应劳动力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逐步实现人口的自由流动。首先应逐步放宽户口迁移限制,在城市实

17

行有条件的准入制。只要有固定住所、有稳定的职业和收入就可登记为城市居民。其次,与国际人口管理制度相接轨,户口登记应统一为居民户口,不再划分“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使户籍登记制度能够准确反映公民的居住地和职业状况,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逐步实现人口的自由迁徙,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制度,从根本上消除制度缺陷对农民工流动就业的阻碍。

2、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当前社保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社会保障的转移和接续机制缺失。由于缺少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的接续和沟通机制,从而使工作流动性较强的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管理没有连续性,致使农民工参保缺乏积极性,甚至发生“退保”现象。但农民工人数众多,流动性大,要建立完备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以我国目前的经济条件计算是不现实的,所以,在我国现阶段,积极探索社会保障制度,妥善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全民型”社会保障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3、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改革

土地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一个基本问题,土地制度改革也一直是中国改革的重要内容,其中,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又是土地改革的重要内容。当前,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并保持稳定长久不变;坚持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切实保障农民利益。2.健全农用地使用权流转市

18

场体系。一方面在政府的引导下,建立一个开放、公平、规范的土地市场;另一方面建立农用地使用权流转市场的运行机制。包括农用地使用权的价格机制,农用地流转约束机制,农用地使用权交易的中介机制,农地收益的分配机制等。

(二)关于被征地农民就业问题的措施 1、切实保护好被征地农民的根本利益

农民失地并不可怕,令人们担忧的是农民失地的同时又失业。因此,在征地之前,就要考虑这些被征地农民未来的生存问题。不能仅仅将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也不仅仅限于给征地补偿费,还必须考虑包括农民失去土地后的养老、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和福利问题,这是农民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标志。土地的福利绩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抵消其效率损失,从而为家庭经济的发展及其保障功能奠定基础,为农民的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提供制度安排。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集体土地大量被征用,大批农民成为农转非人员,并且将生活在相对陌生的环境里。国家明文规定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是征地前必须作好的工作。目前,各地在实际工作中摸索出了一系列的安置方式,其中以货币安置较为普遍。所谓的货币安置,是将安置补助费(有时包括土地补偿费)一次性发放给征地农民,让其自谋出路。但是,货币安置过程中政府出钱进行一次性买断的“强制购买”把农民“一脚踢开”造成农民极大的不满,所以常常要采取配套措施保障农民的生计,其中就业问题尤其重要。补偿、保障和就业是解决失地农民生存和发展的三个重要方面— — 补偿、保障是基础,就业是关键。

19

2、切实解决被征地农民就业问题

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部门和社会的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既需要农民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各级政府的帮助。对于政府而言,需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包括长期措施和短期措施。对于农民来说,要明白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规律,只有通过城市化才能提供更多的二、三产业就业机会,尤其是就业发展潜力最大的第三产业,只有在城市中才能发展和扩大。城市化也会提高非农业用地的使用效率。重视被征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就要加强被征地农民职业技能教育。通过扎实有效的培训工作,让 被征地农民掌握一技之长,提高他们就业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引导被征地农民转变就业观念,增强成功就业的信心,树立起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取消对农民工的各种歧视性限制,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同时,国家已经确立了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的方针,由城乡二元体制所造成的各种不合理、不公正的现象会逐步得到改善。

(三)治理城镇居民失业的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转变择业观念,是治理失业问题的思想基础。 治理失业问题首先要转变就业人员的思想问题,改变其就业观,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择业观,严重影响了失业问题的解决。有的人一味的追求“铁饭碗”,不愿到个企私企去工作,有的人觉得职位低下,不能接受。因此,要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帮助改变失业人员就业观,面对现实,提高思想认识,这是治理失业问

20

题的思想基础。

2、加强技能培训,提高技术技能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训为核心,以素质就业为目标,广泛开展职业教育培训,着力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参与市场就业的竞争力。全面组织实施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工程、农村“一户一技能”计划,积极引导农民工充分利用待岗时间,积极参加各种技能培训,为实现再就业积极创造条件。如我区在前几年对农民工进行的农机修理、驾驶技术、种植业、养殖业技术技能的培训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增加就业岗位

经济结构不合理可以导致经济增长,企业效益的下滑,同时产生大量的失业人员,它是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面临的深层矛盾问题,因此,为了提高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率,必须为失业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增加就业岗位,只有在打好大环境基础下,才能使整体局面得到改善,实现就业岗位增加。

21

结 论

针对我国目前城乡就业问题,就应该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置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战略之中,兼顾城市和农村就业,并且把城市就业和农村就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不断促进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促进城乡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在就业的管理服务体制和责任上逐步实现城乡一体,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劳动者的就业竞争环境不合理状况,取消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非户籍功能,如计划生育管理功能。在用工制度上其实保证城乡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增加就业培训机制和社会保障。

22

参 考 文 献

[1]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编《“十二五”:城乡一体化的趋势与挑战》 [2] 《人民日报》 2003年08月19日 第四版

[3] 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5] 赵建国,苗莉:城市就业问题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 唐东方:城乡统筹就业研究,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 陈英乾:《我国城镇失业问题及扩大就业的政策研究》山系财经大学报2005年3月第1期。

[8] 李佐军《解决就业问题的主线是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工业化》《经济要参》2004.7

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