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谈新课程改革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观的转变

2022-03-20 来源:易榕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谈新课程改革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观的转变

作者:陈芬芬 政权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06期

摘 要:课堂教学评价是对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和结果等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我国传统教育观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忽视人文性,且评价主体和方式单一。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人们开始关注课堂教学评价与人的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新课改上台后,作为语文教师需对语文课堂教学评价重新定位,也需要在新理念的指导下研究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新体系。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6--02

语文课堂教评价,通俗的说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观课与评教,是在语文教学中依据教学目标对师生行为作出鉴定与价值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目的是促进语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改推行之后,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要素不仅在认知领域有所扩展,还增添了一些人文性等因素,更加重视教学过程,特别是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同时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本文从分析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局限性出发,在对比中凸显新课改后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观念的转变,对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观的局限性 1.淡薄的人文意识

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一部分的“课程性质和地位”中对语文课程性质做了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

而此前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带有严重的局限性,许多教师缺乏专业而系统的理论知识,人文意识淡薄。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大多数教师局限在自身的教学经验和观课后的感性认识,对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缺乏深度认识。有时候仅以学生考试成绩的优劣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差,不顾学生的自尊,而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这严重打击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还有的甚至把课堂教学评价作为选拔优质教师的手段,而忽略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用来区分教师和学生的等级,而是要促进教学活动更加完善,促使学生成为人格健康且全面发展的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 淡薄的学生评价观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观念中,其评价的主体是教师,一堂课成功与否主要看教师的表现。比如说一位语文教师上一很感人的公开课,当时来听课的有中外的教育专家,这位老师为了上好这堂课,甚至都实训了几次。果然这堂课上得感人肺腑,听课的学生都感动得流泪。这堂课上完后中国的教育专家的评价是:本堂课非常注重教学中情感的渗透,一定程度上能达到培养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的目的,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课。本以为外国专家会有同感,但没想到的是他们一致认为这是一堂很失败的课,他们认为教师一味用言语去打动学生,却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就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而要实现师生在知识、情感、心灵上的双赢,必须要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一堂成功的课不是仅仅看一位老师的表演有多精彩。 这种只关注教师表现的评课现象是我们传统评课观念里比较普遍的。他们常常忽视课堂教学活动中其他因素,导致许多教师把上公开课当成是自己表演的机会。课堂教学应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进行有效对话的过程,是多种因素共同参与的复杂的教学活动。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教师只承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角色,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 3.过度重视考试评价功能

传统课堂教学评价观认为课堂教学评价结果的主要形式是考试。学生考得好与不好,都是教师授课好坏的一个依据,教师被贴上了等级的标签。这由于“应试教育”这个传统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起到指挥棒的作用,教师上课上什么,教哪些知识给学生,都是从考试的内容出发,为了考试而考试。这种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方式是不科学的,以考试为评价标准显得很单一。当然,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是可以学到知识,但是在新课标所倡导的三维目标中它仅仅抓住“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远远没达到。这种一元化的评价方式,过度重视考试结果的评价行为会使课堂教学忽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开发,因而探究多元化的评价体制是改变这种局面的最好方式。 二、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新理念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语文课程的主要功能之一。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语文的这种双重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转变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观对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学科的发展有重要的指示性。

1.课堂评价观念的转变

从重“评教”向“评教评学”并重转变。教学是教生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以传授知识为基础,有步骤有计划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且具备良好的审美情趣的交互活动。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把评价重点放在教师的“教”上,过分注重教师的教学目标、内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方法,甚至教师语言、板书和教态都是评价所关注的,而忽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表现。新课改实施后,新的课堂不仅要关注教师,更要关注学生,衡量一堂课上得成功与否不仅要关注教师各方面的表现,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是“双边活动”,把教和学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使评价更客观更全面。

树立发展性的评价理念。新的课堂教学评价观提出了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观。发展性的课堂教学评价观是当前新课程评价研究领域中最新理念的体现。发展性评价就要求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与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关注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并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深入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发展需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认识自我,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2.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根据不同的标准,语文课堂评价方式是多元化的。如按评价的主体对象划分,可分为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从评价所采用的方法区分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此外,还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等等。这些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可以说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评价要求,达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人文目标。

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既是对教师的评价又是对学生的评价。一堂充满生命力的课,学生的表现很关键。同时,我们还要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去评价。定性评价比较重视环境对课堂的影响,重视课堂运行的整个过程。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第一,课堂观察。看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各方面的表现,也就是看师生的互动所达到的积极课堂教学效果。第二,结合学习成果,评价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比如说可以通过考试用卷面成绩来评价,也可以通过口试来评价,甚至是课堂上的一个有代表性的问题等等。第三,创设活动情境,评价其创造性。这是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力的一种评价方式。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在课堂上的活动、专题等来检验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学生学习的效果。定量评价就是不把课堂评价的等级分得那么死,而是在评价中通过淡化分数来减轻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压力,不单纯地把分数作为定位评价的依据等,这样有利于保护教师和学生的自尊心,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因此,新课改后,我们要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去进行课堂评价,这是一种长远的评价观。在评价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几点:一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二是自评和他评相结合;三是当场观察与事后调查相结合,这样更全面更有针对性。 3.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新课标所倡导的课堂评价观是全面综合的评价观,这体现在它所倡导的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不仅是专家对于教师的评价,还有同行之间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首先,专家的评价是一个重要的依据。因为专家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全面性能有一个好的把握,但是并非“专家都是权威”,只能说专家的观点是重要的依据。

其次是学生的评价。学生虽然没有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经验,但是他们是课堂最直接的感受者、课堂教学的对象和最重要的反馈者,是在课堂教学评价绝不能忽视的一股正能量。因为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学生作为最直接的当事者是最有资格评价的。如一堂课上完后,教师可以直接问学生“这堂课上得怎么样”、“通过这堂课你有怎样的收获”等,甚至可以更直接的要学生把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教师,才更有利于教师去进行课堂教学反思,最终在不断地改进中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

同行的评价也是不可忽视的。这种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师资质量,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注意同行评价需要评价者经常听课并把听课过程中通过课堂观察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反馈,并根据所得结论,对教师进行长期的观察和监督,这种评价是一个动态的客观性的过程,使评价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有效性。目前,许多的中小学每学期都要进行评课活动,每个老师都要求上公开课,这样就多了评课的机会。教师可以从同行的评课中得到更多更直接、更有效的经验,这对促进语文教学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顾志跃.如何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沈玉顺.课堂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严婧.试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化[J].科学教育,2007(1). [4]彭江.新课改下中学语文课堂评价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5]曾定平,邹勇祥.浅谈先课程改革下的中学语文教育现状[J].读与写杂志,2009(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