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卧龙湖湿地资源丰富、生态系统脆弱。通过开展生态旅游,能有效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提高民众环保意识和带动社区全面发展。所以走生态旅游的发展道路是卧龙湖湿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阐述发展生态旅游的内在要求和卧龙湖湿地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促其发展的四项“生态化”策略。
关键词:卧龙湖; 湿地;生态旅游;策略
1 湿地与生态旅游
湿地作为地球上的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其价值超乎人们的想象。然而,近几十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破坏,湿地是全球最受威胁的生态系统之一。为了保护湿地,同时让更多的人能够享用湿地资源,湿地旅游走生态旅游的发展道路是唯一的选择,这也是旅游业社会、人类、地球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1.1 生态旅游内涵与特征 1.1.1 内涵
“生态旅游”一词,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加以诠释。目前国内关于生态旅游的定义高达70多种,但将它们集中归纳起来看,其基本内涵可表达为: 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针,以自然生态环境和相文化区域为场所,为体验、了解、认识、欣赏,研究自然和文化而开展的一种对环境负有真正保护责任的旅游活动,是专项旅游的一种形式。 1.1.2 特征
(1)保护性。与传统旅游业一样,生态旅游也会对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但是,生态旅游是针对传统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负面影响而提出的,保护性是它区别于传统旅游的最大特点。
(2)专业性。生态旅游具有比较高的科学文化内涵,它要求旅游设施、旅游项目、旅游路线、旅游服务的设计管理均要体现出很强的专业性,以使游客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回归大自然的精神享受和满足,启发和提高游客热爱和保护大自然的意识,进而自觉地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此外,专业性还体现在游客的旅游心理上。
(3)参与性。生态旅游的参与性主要体现在旅游者和社区参与两方面。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亲身体验大自然的奥秘,从大自然中获得知识和乐趣,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有利于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社区公众的广泛参与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成功的前提与保证。只有当地居民意识到自己能够参与到旅游的各项开发、管理决策中,他们才会对旅游开发持积极态度。 1.2 湿地走生态旅游道路的意义 1.2.1 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湿地旅游走“生态化”发展道路对旅游活动的利益相关者和旅游开发、利用的全程均提出“保护性”的主旋律。“生态化”的发展道路要求湿地旅游的所有利益相关者, 都必须表现出对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意愿与行为, 并有显著的保护效果。同时,目前我国很多湿地都面临着湿地资源开发和社经济发展等多重压力,由于开发与利用不当,往往对湿地形成毁灭性的破坏。湿地旅游的“生态化”道路不仅解决社区发展问题,更为重要的它将资源保护贯穿于开
发利用的始终,实现了湿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1.2.2 增强民众环保意识
生态旅游所强调的是传统旅游所没有充分重视的生态环教育功能。作为湿地生态旅游的主要受益者之一的旅游者,在享受湿地生态系统的同时,可以充分了解更多的生态与环境知识, 引发旅游者对人与环境内外关系的进一步思考, 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同时,随着生态旅游的不断发展,教育对象从旅游者迅速的发展至旅游开发商、决策者、管理者等, 从而使湿地的环境教育的受益面更大。此外,教育的手段已突破传统的只靠旅游者用心去感应,现已发展为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艺术等手段展示自然,随之呈现的教育效果也大大提高。
1.2.3 带动社区全面发展
湿地生态旅游,同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动一样,对旅游目的地而言都是一种经济“注入”,都会对社会发展形成有效拉动。为了提高目的地的可进入性,社区政府要做好以道路建设为代表的先期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从而全面推动社区建设进入一个更快的非常规发展阶段。此外,由于社区公众的广泛参与是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成功的前提与保证,必将促使社区公众在湿地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不仅获得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而且提高其环保意识、增加环保知识,使自身的素质得以提升。特别是湿地为了保证可持续发展,必然会限制居民单纯消耗湿地资源这种“不经济”生产方式,这样发展生态旅游将成为社区一条更健康的发展道路。
2 卧龙湖湿地现状分析
2.1 自然地理特征
卧龙湖是全省最大的内陆湿地,位于康平县东关镇境内,属半人工半天然湿地。2001年经省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水禽栖息地和水生物资源为目的的湖泊型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区范围达112平方公里,东西长9公里,南北宽13公里,是包括水面、沼泽、塘、湿草地、滩涂组成的内陆型天然湿地生态系统区域。1998年的调查显示,湖区生物种群达到550多种,有水生植物48种、浮游植物154种、鱼类39种、鸟类141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5种、二级重点保护鸟类19种。卧龙湖位生态系统敏感脆弱,是国家一级生态敏感带,与一般湿地相比,它的生态功能尤为重要。同时,卧龙湖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它是抵御科尔沁沙地南侵和防风固沙的重要屏障,对于改善辽西北沙化地区的干旱气候、净化环境、补充地下水和调解水生态循环起到重要的作用。
2.2 湿地变化及原因分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近几年卧龙湖湿地的湖泊水面和沼泽具有明显的减少趋势,而耕地、草地则具有较明显的增加趋势。广阔的湖面和沼泽草甸为多种多样的动、植物提供了栖息、繁殖、停歇等场所,是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基础。但是,2000年后,卧龙湖湿地面积加速缩小,湿生植被逐渐被旱生植被代替,沼泽草甸呈现了明显的退化趋势,出现了逆向演替现象。耕地面积的增加严重加剧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农药化肥的使用造成湿地水污染这都说明了卧龙湖湿地处于严重退化状态。
造成卧龙湖湿地这种剧烈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高温少雨是导致卧龙湖干涸的重要自然因素外,人为的不当利用对卧龙湖形成了致命破坏。首先,从 1994 年~2000 年,沈阳希贵集团先后在卧龙湖周围修筑了10m宽38km长的封闭堤坝,在外围还有一道绵延55km长的环湖公路。为发展旅游业,建设了码头、湖内堤坝、湖心岛,分割了完整的生态系统,阻断了入湖的水道,这一切不合理的开发加速了湿地退化。此外,不科学的农业生产方式违背了湿地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规律,最终导致土地沙化。东西马莲河是卧龙湖湿地的主要补给水源,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人们拦截了卧龙湖的补给水源,发展经济价值较大的水稻生产,因此夺走了卧龙湖的大部分水量。人们大面积围垦卧龙湖周边的土地,进行高密度种植,这样导致土壤潜在生产力降低。土壤的含水量、有机质和其它养分含量均呈下降。
3 卧龙湖湿地旅游的“生态化”策略
3.1 规划生态旅游区,合理策划旅游线路 3.1.1 规划湿地生态旅游区
根据卧龙湖湿地的实际情况,把其空间划分为三个生态旅游区:核心生态保护区、缓冲游览区和密集游览区。
核心生态区为生态敏感区,应尽量避免人为干扰,实行全封闭保护,仅供科研人员使用。核心生态保护区的面积应该满足主要保护物种的最小栖息面积。缓冲游览区主要功能是隔开核心生态区和密集游览区,用以缓解旅游活动对核心生态区的影响。缓冲游览区一般只进行一些与核心生态区活动相符的活动,主要包括研究、环境教育和培训,或根据经营管理的需要所进行的其他有益的活动。缓冲游览区的边界由重点资源保护区边界与旅游经济效益所能允许的面积的最大边界间的距离决定。区内可供游览,但严格控制游客数量。在区域内可设置一些隐蔽观赏设施,但对设施的选址、设计均提出较为严格的要求。密集游览区为主要旅游活动区,游人活动集中,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人类活动对湿地生物的威胁最小。一些观赏小道可设置在耕地周围,保证湿地生物不受惊扰。
3.1.2 确定生态旅游线路
湿地旅游区内道路建设是生境破坏的主要原因。为了保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应控制旅游道路的建设,包括陆路和苇地水道。在核心生态区内禁止修建旅游小路。在缓冲游览区,相邻两条小路间的面积应满足该区域禽类的最小巢居面积,小路间最好不形成闭合区域,且应沿核心生态区呈放射状延伸。在密集游览区,为了减小旅游活动对区内物种的影响,旅游道路与鸟类活动间的最短距离以人类能够接近而不干扰物种的最近距离为宜,数据须经生态考察获得。此外,在芦苇分布区,对区内生物的影响主要是水上活动。水道的规划与旅游小道的规划基本相同,同时控制水上活动规模。 3.2 重视社区参与,惠及社区发展
卧龙湖湿地居民是湿地旅游发展的核心力量,他们既是湿地生态旅游积极的推动者,又是潜在的破坏者,因此没有当地居民积极参与的生态旅游,其结果是注定要失败的。总体而言,社区居民参与湿地开展生态旅游业有4个突出的优点:第一,从经济方面看,社区的参与可使当地居民的生产方式由单纯的资源消
耗型(“耕田种地,三打一撸”,即靠湖水灌溉种地,在湖里打鱼、打蒲草、打苇子,撸蒲黄)向资源可持续利用型转变。第二,从旅游方面看,社区居民参与到旅游服务中,能够渲染原汁原味的地方文化氛围,从而提升湿地的吸引力。第三,从社会发展方面看, 社区通过参与卧龙湖湿地旅游,能提高居民文化水平 ,并能有效改善其所在社区的医疗、教育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第四,从环境保护方面看,社区参与使居民了解到保护的价值,可壮大湿地保护力量。
社区参与卧龙湖湿地生态旅游的形式较为多元化。首先,社区居民通过参与旅游的规划与开发工作形成对湿地旅游的参与。在规划阶段,通过农户拜访、村民会议等方式,听取保护区居民的意见,并使他们了解生态旅游规划及其进展情况。开发商和当地政府要保证与湿地居民一起制定开发计划,而不能只把他们当成附庸品。其次,社区居民可参与湿地生态旅游的经营与管理工作。社区居民可以部分入股的方式联合开办小型的家庭旅馆;可以以土地所有权的多少来参与社区旅企业的经营;地方政府可以金融企业联手,为开办旅游服务项目的居民提供一定数额的贷款和担保;饭店或度假公司可以向当地居民出售一部分股份参与利润的分红等,避免湿地旅馆、餐馆及纪念品的经营被外地企业所垄断。同时,湿地管理部门及区内旅游企业应承诺给保护区居民优先的就业机会,并保证雇用当地居民达到一定比例。 3.3 增强环保意识,强化环境管理
卧龙湖湿地旅游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利益相关者的环保意识,以加强对湿地的环境管理工作。 3.3.1 投资经营者的管理
旅游管理部门对旅游投资者的投资方案,一定要按国家和地方规定的环境技术标准和要求进行严格审查,包括对投资者的人数、产品开发数量要严格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在投资建设过程中和项目建成运营后,要不间断地检查、监督环保措施是否落实,确保环境管理工作到位。 3.3.2 对游客的管理
卧龙湖湿地生态旅游能否真正实施,达到预期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游客的生态环境意识和行为规范,所以对游客的管理工作不容忽视。对游客的教育与管理措施包括湿地旅游区内设立引导游客保护环境的各种设施, 包括各种宣传媒介,如设立环境保护和卫生指示牌等,免费播放录像片, 门票印出警示语句等; 同时,景区内还可制定一系列的处罚措施以加强对游客的约束。 3.3.3 对服务人员和当地居民的管理
应通过培训、发送宣传资料等形式增加服务人员和居民的环境保护知识, 提高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生态文明素质。对居留在湿地生态旅游地的居民要耐心宣传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法令, 让他们了解哪些是违规违法行为, 杜绝垦荒、捕鱼等活动,逐步改变其原有的生产方式。 3.4 严格控制游客量,合理甄选旅游者
卧龙湖湿地走“生态化”的发展道路,必然要求其对接待的游客数量有严格控制。由于湿地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和旅游设施的有限性,湿地开展的旅游活动规模一定要有所节制, 否则不但会破坏生态资源,还会使旅游接待质量得不到保证。所以,景区一定要制定合理的旅游承载量并在经营中对其进行有效管理。
湿地在保证旅游活动规模不超过旅游承载力的基础上,还要对旅游者进行
合理甄选。除了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卧龙湖开展生态旅游的主要目的外,增加人们的环境知识、提高公民环保意识,是卧龙湖湿地开展生态旅游的又一大功能。香港米埔湿地保护区的成功经验对国人的启示为,通过生态旅游开发,在湿地内对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开展环境教育,这样不仅为湿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更重要的是让公众了解其存在的价值,自觉地参与到湿地的保护工作中。所以,卧龙湖湿地和政府要把学生群体作为卧龙湖客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其环境教育功能。
卧龙湖及周边的生态环境现已遭到严重破坏,丧失了湿地的生态功能,干涸的湖底沙质土壤裸露形成新的沙尘源,直接对沈阳及辽宁中部城市群构成威胁。如此严峻的形势迫使卧龙湖必须找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由于生态旅游既能实现对卧龙湖的保护,又能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因而成为了卧龙湖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徐菲菲.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J]. 生态学杂志,2007,(5).
[2]吕咏,陈克林.国内外湿地保护与利用案例分析及其对镜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启示[J]. 湿地科学,2006,(4).
[3]陈建明.社区生态旅游的研究、分析和建议[J]. 林业经济问题,2006,(26).
[4]于得水.卧龙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保护对策[J].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4,(23).
[5]盛正发.东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 资源环境工程, 2006,(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