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儒家“四书”尊贤使能社会公正思想探析

2023-08-05 来源:易榕旅网
第13卷第2期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BEIHUA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Vo1.13 No.2 Apr.2012 2012年4月 口哲学社会学研究 儒家“四书"尊贤使能社会公正思想探析 高 兵 [摘 要]儒家“四书”中蕴含着丰富的尊贤使能社会公正思想。“四书”尊贤使能思想有贤才的标准和 选贤、用贤、养贤的措施等内容。《论语》不拘一格举贤才的思想扩大了贤才的来源;《大学》惩罚蔽贤 者,罢退疏远不合格执政者的措施为尊贤使能提供了重要保证;《中庸》愚者、不肖者可向智者、贤者发展 转化的思想与可行性措施为造就更多的贤才指明了方向,促进了举贤才下移;《孟子》礼贤、养贤说为尊 贤使能提供了精神鼓励和物质保障,促进了贤才社会作用的可持续发展。“四书”尊贤使能社会公正思 想的特点是尊贤与亲亲并提。 [关键词]儒家;四书;尊贤使能;社会公正 [中图分类号]B22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101(2012)02—0l14—05 [收稿日期]2011—11—20 [基金项目]海南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儒家‘四书’和谐社会思想研究”(Hj2009— 107)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高兵,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哲学史和中国古代思想史研 究。(海口571158) 由《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汇集而成的“四书”是集中体现儒家思想的儒学经典,对中国社会 产生了多方面的深远影响。“四书”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公正思想,而尊贤使能是社会公正思想的重要 内容。没有选拔人才、使用人才参与社会公共权力运作的公正,就没有公正的社会公共权力保障社会公 正;没有社会公正,就没有社会和谐。因此,尊贤使能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与显著特征。近年来,学 界对儒家和谐社会思想的研究蔚为大观,但把“四书”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并从尊贤使能社会公正思想 的角度探讨和谐社会思想的论述尚不多见。本文拟对尊贤使能社会公正思想进行考察分析,以期有助 于儒家和谐社会思想的研究。 一、《论语》与尊贤使能社会公正思想 首先,《论语》主张尊贤,反对蔽贤。《论语》载,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日:“先有司,赦小过,举贤 才。”…(《子路》)这是孔子举贤才思想最直接的表述。孑L子说:“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 不与立(位)也。”| l(《卫灵公》)这是说,执政的鲁大夫臧文仲明知柳下惠是贤才而不举以为官,实是白 占官位而隐蔽人才。孔子借批评臧文仲知贤不举、知贤不用来表明执政者应该举贤,不应该蔽贤。举贤 才首先要识别贤才。孔子弟子仲弓日:“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日:“举而所知,而所不知,人其舍诸?” (《子路》)句中的“知”是知人,识别人。要识别贤才,就要把握贤才的标准,即德才兼备。《论语》载,哀 公问日:“何为则民服?”孔子日:“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为政》)孔子弟子 樊迟问子夏日:“子日,‘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日:“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 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颜渊》)句中的“直”历来被当作贤才 的标准,其实是指贤才贤,即德的一面,不是指贤才才,即能的一面。孔子弟子子贡日:“文武之道,未坠于 ・114・ 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_1 (《子张》)这是说,贤才掌握了文武之道大的原则,其他人 只抓住些末节。这里要求贤才应有政治眼光和洞察力,主要是强调贤才才或能的一面。孔子说:“不逆诈, 不僚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宪问》)这是说,既要对周围的人抱有善良的愿望,又能根据事物的征 兆和蛛丝马迹,对别人的不老实和欺诈迅速做出准确的判断,这种德才兼备的人就是贤才吧! 其次是不拘一格举贤才。从主观条件说是无求备于贤才。孔子说:“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论 语》载,周公对鲁公说:“无求备于一人 (《微子》这是说,即使贤才也会犯过错,只有不求全责备,才 能选拔人才。从客观条件说是要超越社会等级的限制,以体现人才使用的社会公正。孔子谈到弟子仲 弓时说:“犁牛之子驿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雍也》)孔子用符合祭祀条件的犁牛之子来比 喻有才干的仲弓应该不拘其出身贫贱而被重用做官。孔子又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 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_1 (《先进》)孔子主张,贵族以外各等级的人比贵族先学习掌握了礼乐,他 就用前者当官。这就扩大了贤才的来源。 第三是贤才使用的“用中”原则。量才而用就是用中。孔子说:“不以言举人”,¨ (《卫灵公》)而是 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还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为政》)即“不仅要考 察他是怎样做的,还要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以及实际上做得怎么样”。l2I8 基于这样的认识,孔子分析 了其弟子不同的从政特长,如子路“果”,子贡“达”,冉求“艺”,ll (《雍也》)并提出建议,如子路、冉求不 是“大臣”,而是“具臣”《先进》)。具体说,子路“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冉求“千室之邑,百乘之家, 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公冶长》)这表明孔子知人善任,量才而 用,使得其所。这种人才使用中的“无过无不及”原则就是“用中”。 二、《大学》与尊贤使能社会公正思想 《大学》日:“君子(执政者)贤其贤而亲其亲。” 可见,举贤才与亲睦亲族同样是《大学》提出的重 要政治原则。“君子贤其贤”的措施有二:其一,提倡尊贤,反对蔽贤。《大学》引《秦誓》日:“若有一个 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颜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中 出。定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娼疾以恶之,人之颜圣,而违之俾不通,塞不 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日殆哉”。 这是说,要从利国利民利子孙和危国危民危子孙的高度看待 尊贤和蔽贤。因此,要求各级统治者喜爱贤才,容纳贤才,荐举贤才。值得注意的是,《大学》首次提出 对蔽贤者要从重处罚,“唯仁人流放之,进诸四夷,不与中国同。此谓唯仁人唯能爱人,能恶人”。_3 《大 学》主张用处以蔽贤者流放四夷的重刑,在全社会树立尊贤使能、人尽其才的社会公正风气。句中的 “唯仁人唯能爱人,能恶人”是指只有秉公持正的执政者才能够举贤才,处罚蔽贤者,以体现社会公正。 这也对执政者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二,落实尊贤使能的措施。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大学》 说:“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_3 这是要求各级执政者不但能够能识别贤才,荐举贤才,而且 能够容纳贤才的地位在己之上。否则,就是怠慢贤才,就是蔽贤;另一方面,《大学》说:“见不善而不能 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这是说,发现不称职的人在位,就应该罢退他,疏远他。否则,就是对国家不 负责任,对子孙黎民不负责任,就是犯错误。因为不称职的人占据了位置,就妨害了贤才的任用。因此, 这两方面的关系是:只有罢退不称职的人,才能落实尊贤使能的措施,才能调动贤才的积极性,从而体现 人才使用的社会公正。 《大学》引《秦誓》来论述尊贤使能社会公正思想不是偶然的,而是与秦国长期重用六国人才,尊客 卿,以致有“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_4 (《李斯列传》)的成功的政治、军事实践有关。 《史记》载,李斯在《谏逐客令》中说:“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裴 豹、公孙枝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_4 (《李斯列传》)自孝公以 来,举其大者,商鞅、张仪、范睢、吕不韦相秦,对秦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秦对他们封侯赐爵,高官 厚禄,位在秦王室宗亲、姻亲之上。秦穆公、孝公以来的用人传统,是对《秦誓》所批评的“见贤而不能 ・115・ 举,举而不能先,命也”反其道而行之的典型例证。《史记》载,昭王闻范睢言,“于是废太后,逐穰侯、高 陵、华阳、泾阳君于关外。秦王乃拜范睢为相”。_4 (《范睢蔡泽列传》)其中的“废太后、逐四贵”则是对 《秦誓》所批评的“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反其道而行之的典型例证。 三、《中庸》与尊贤使能社会公正思想 首先是为什么尊贤使能。《中庸》载,哀公问政,子日:“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政举,其人 亡则政息……故为政在人。” 《中庸》又说:“大哉,圣人之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然后 行。” 这是说,圣人的道理和政教再高明,礼仪制度再完备,也要依赖贤才来推行。因此,行政的关键 在于得人才。所以《中庸》说:“义者,宜也,尊贤为大。”l3 即国家的要务在于尊贤使能。《中庸》提出的 治理天下国家的九条措施中的第二条就是“尊贤也”。_3 《中庸》如此突出尊贤使能,是因为“尊贤则不 惑”。 贤才大都是德才兼备,尊重他们的意见就有可能采取合理化建议,对军国大政做出正确决策。 其次是怎样尊贤使能。一是如《中庸》所说:“取人(贤才)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即获取贤 才要靠执政者自身公正才能把握贤才的标准,修正自身要靠仁义道德的规范。《中庸》又说,“亲亲之 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这是说,亲爱亲人要区分血缘亲疏,尊贤使能也要区分等级差别。这种体 现了对亲属和贤才公正待遇的措施就是礼的来源。二是《中庸》要求执政者“去馋远色,贱货而贵德,所 以劝贤也”。l3 劝贤即鼓励贤才任职,发挥作用。执政者杜绝了谗言、女色、财货等的影响,就在一定程 度上排除了奸臣佞幸当权,为尊贤使能创造了条件。因为在君主专制政体下,人臣为了利用君权获取私 利,会使用各种权术来得到君主的信任。而谗言、佞幸、女色、财物等就是他们行奸的资本。法家代表人 物韩非将人臣行奸的方法概括为“八术”。即所谓“在同床”“在旁”“父兄”等。“在同床”是指人臣利用 君主便僻好色,收买其娇妻美妾以成其奸;“在旁”是指收买利用君主近信嬖幸,使之趁机惑乱君主以成 其奸;“父兄”是指收买利用君主宗室亲戚,影响君主以成其奸。l5 (《八奸》)因此《中庸》提出,执政者只 有“去馋远色,贱货而贵德”,才有可能防范奸臣佞幸当权,妨害尊贤使能。 第三是“愚者”“不肖者”可向“智者”“贤者”发展转化。《中庸》说:“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贤 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夫妇之愚”,“夫妇之不肖”等。[31《中庸》还说:“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 以侥幸。”l3 从小人与君子相比其行为鲁莽,思虑浅薄来看,他们也是属于“愚者”“不肖者”。可见,《中 庸》从智力和认识水平等的高低把人们划分为“智者”“贤者”和“愚者”“不肖者”两部分。但《中庸》认 为,“愚者”“不肖者”通过自身的努力是可以向“智者”“贤者”发展转化的。其方法是,“博学之,审问 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 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l3 其中的“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就意味着《中庸》用发展变化的观点 看待所谓“愚者”“不肖者”等民众百姓,强调后天学习的必要性和进步的可能性。《中庸》指出了通过 学、思、辨、行这种从学习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反复过程,为造就更多的贤才制定了可行性措施,指 明了方向,促进了举贤才的下移。意味着民众百姓都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增长才干为社会所用,都有施 展才华和抱负的机会,而机会公平就是社会公平公正的重要内容。 四、《孟子》与尊贤使能社会公正思想 《孟子》日:“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公孙丑上》)可见,《孟子》认为,尊贤使能所体现的社会公正可以激励天下贤才为国尽职。《孟子》又 说:“不信仁贤,则国空虚”; (《尽心下》)“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不用贤则亡,肖何可 得与?”_6 (《告子下》)孟子以虞、秦两国对待贤才百里奚的不同态度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得出了“不用 贤则亡”的政治结论,这种结论是孟子尊贤使能思想的认识论基础。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尊贤使能呢? 首先是不蔽贤。在孟子看来,诸侯国出色的政治状况是,“入其疆……养老尊贤,俊杰在位”;不好的政 治状况是,“入其疆……遗老失贤,掊克在位”。 6 (《告子下》)“失贤,掊克在位”就是聚敛之臣当道,隐 ・l 16・ 蔽了贤才。《孟子》日:“柳下惠不羞汗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 (《公孙丑上》)《韩非子》 解释说:“故群臣公政(正)而无私,不隐贤,不进不肖”, (《难三》)则“不隐贤”为不埋没贤才,发现贤 才而推举之意。《孟子》又说:“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6 (《离娄下》)正是因为蔽贤者 的存在,孟子才推崇鲁大夫柳下惠那样坚持用人原则、尊贤使能的人。 其次是“立贤无方”。孟子日:“汤执中,立贤无方。” (《离娄下》)这是说,商汤坚持量才而用的中 正之道,选用贤才不拘泥于常规。选贤表现在广开言路。《孟子》说:“左右皆日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日 贤,未可也;国人皆日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日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日不可,勿听;国 人皆日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梁惠王下》《孟子》载,王日:“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 之?” (《梁惠王下》)根据什么“用之”“去之”“舍之”,就涉及到贤才的标准。孟子说:“中也养不中, 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问不能以寸。”l6 (《离娄下》)句中的“中”“才”就是“德”“才”,德才就是贤才的标准。孟子又说:“……仁之于父子也, 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 (《尽心下》)这里对父子、君臣、宾主提出了不同的行 为规范,而有智慧则是贤才质的规定性。对于用贤,《孟子》说:“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愈尊,疏愈 戚。”|6 (《梁惠王下》)孟子举例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 举于版筑之间。腭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 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告子下》)这种“卑愈尊,疏愈戚”的进贤思想目的是要突 破宗法血缘政治下以尊者亲者为选官用人的标准,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但孟子也对贤才做出了权力 限制。《孟子》载,公孙丑日:“贤者之为人臣也,其君不贤,固可放与?”孟子日:“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 尹之志,则篡也。”_6 (《尽心上》)在孟子看来,作为臣下的贤才可以放逐昏君,但不能篡夺君位。 第三是“礼贤”“养贤”。孟子说:“为其多闻也(那便当以他为师),则天子不召师,而况诸侯乎?为 其贤也,则吾未闻欲见贤而召之也。”_6 (《万章下》)孟子提出“天子不招师”的著名尊师观来论证执政 者应该礼贤下士。孟子接着说:“……况乎以不贤人之招招贤人乎?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人而 闭之门也。夫义,路也,礼,门也。”这是强调要以礼义来对待贤才,也是礼贤下士。对于养贤,《孟子》 说:“悦贤不能举,又不能养,可谓悦贤乎?”(《万章下》)可见,尊贤使能包括举贤用贤和养贤。养贤即 给予贤才一定的物质生活待遇。《孟子》载,万章日:“敢问国君欲养君子,如何斯可谓养矣?”孟子说: “以君命将之,再拜稽首而受。其后廪人继粟,庖人继肉,不以君命将之。”[6 3(《万章下》)以国君(国家) 的名义以时供给贤才粱肉是孟子设想的养贤的基本生活标准。孟子说:“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 十者可以食肉矣。”L6 J(《梁惠王上》)这说明当时能过上“食肉”生活的人还是很少的,由此可见,孟子养 贤的标准还是较高的。 五、“四书”尊贤使能社会公正思想的特点 儒家“四书”一方面强调尊贤使能,另一方面主张亲亲。尊贤与亲亲并提是“四书”尊贤使能社会公 正思想的特点。分而言之,《论语》载,孔子日:“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弟子人则孝,出则弟”。… (《学而》);“事父母,能竭其力”。 (《学而》)亲亲还要包庇亲属的过错,“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 其中矣”。¨ (《子路》)《论语》载,周公谓鲁公日:“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微子》)这 是说,执政者要照顾亲族的利益,同时不让大臣(贤才)抱怨没被信用。 《大学》日:“君子(执政者)贤其贤而亲其亲。”在尊贤与亲亲并举的思想指导下,《大学》主张尊贤, 反对蔽贤,“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颜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中出。定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 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娼疾以恶之,人之颜圣,而违之俾不通,寰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 亦日殆哉”;“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大学》也主张亲亲,“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 慈”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大学》还强调,“人之其所亲爱而辟 焉。” 即人们对于所亲爱的人难免偏爱,亲属自然是所亲爱的人。《大学》举例论证人们对亲属的偏爱 说:“故谚有之日:‘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这是说,人们常常因血缘亲情之爱而模糊了判 断善恶是非的理性视线。 ・117・ 《中庸》提出的治理天下国家的九项原则中就有“尊贤也,亲亲也”。 《中庸》又说:“仁者人也,亲 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_3』‘‘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弟以 事兄”, 即孝悌之道。《中庸》突出尊贤与亲亲,是因为“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_3 《中 庸》还制定了尊贤与亲亲的措施,“去馋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 劝亲亲也”。_3 《中庸》不但尊贤与亲亲并提,而且指出了尊贤与亲亲的原因,制定了尊贤与亲亲的措施, 这在“四书”中是较突出的。 《孟子》日:“(执政者)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 6 (《尽心上》)孟子借助 古圣王尧、舜的威望来提醒执政者,要把亲亲与尊贤作为行政的要务。《孟子》制定的尊贤措施是,“尊 贤使能,俊杰在位”;“汤执中,立贤无方”;用“天子不招师”的著名尊师观来论证执政者应该礼贤下士; 国君还要养贤,“以君命将之,再拜稽首而受。其后廪人继粟,庖人继肉,不以君命将之”。《孟子》制定 的亲亲措施是,“父子有亲,长幼有序”;_6 (《滕文公上》》)“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 出以事其长上”。_6 (《梁惠王上》)孟子还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_6 (《万章上》)“事,孰为大?事 亲为大……事亲,事之本也”。¨6 (《离娄上》)《孟子》举二例来论证“事亲为大”,一是身为天子的舜在其 父杀人后,“窃负(其父)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 (《尽心上》)二是舜根据“亲之欲 其贵,爱之欲其富”的原则,将“至不仁”的弟弟“封之有庳”。_6 (《万章上》)这说明,尽管《孟子》也把尊 贤与亲亲并提,可是,当两者发生冲突时,“事亲为大”的伦理导向使得家庭血亲关系往往高于社会政治 关系,家庭血亲伦理往往高于社会政治伦理。 参考文献: [1]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滕玉成,李文明.“先秦儒家思想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构建”[J].孔子研究,2005(1):84—92.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 [4]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1985. [5]韩非子[c]//二十二子[A].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6]焦循.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6. 【责任编辑王坤】 Analysis of Social Justice Ideology of Respecting and Trusting the Talents in the Four Books GAO Bing (School ofLiterature ofHainan Normal University,Haikou 571158,China) Abstract:Confucian’S the Four Books contains a wealth of social justice ideal of respecting and trusting the talents.It involves standards of the talent and the measure about how to select and SO on.The Analects of Con— fucius states that talent recruitment should follow no set forills.brings numerous men of talents into full play: The Great Learning puts a strict ban on fatuous ruling parties and on those who belittle the talented,which can provide the important guarantees for respecting and trusting of the talents: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advocates that the retarded and the unworthy can be transorfmed into men of dignity and capability,which can point out the correct indirection for training more talents,and give an opportunity to those from lower class;Mencius, which proposes treating the capable with courtesy and respect,provides both spiritual and material support for talent recruiting system.thus promot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 functions.This ideological feature of respecting for the talents iS parallel to loving and being close to parents. Key words:Confucian;The Four Books;Respecting and trusting of the talents;Social justice ・l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