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通过对赵志刚、朱城等学者对高校学生社团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与总结后,笔者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对其学生社团的类型及其对学生社会化的内容进行了研究调查,调查发现,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个性社会化等影响较为显著。
关键词:学生社团 大学生 社会化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日益开放走向现代化。面对社会环境的急剧变迁,大学生能否客观的认识,并顺利地完成社会化,成为大学生大学阶段的重要任务,也成为高校教育者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与此同时,随着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学生社团逐渐成为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影响源之一。
一、已有研究
作为学生事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学生社团,因不同的经济条件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呈现不同的形态及其内涵。在国内高校广泛存在的学生社团组织,是这些高校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沉淀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国内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繁荣发展引起了许多学者的相关研究。 1、问题与对策研究
在对于高校学生社团的研究方面,更多的学者注重表面问题,从宏观的角度对高校学生社团的现状进行分析,归结出普遍的、宏观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是为政府、学校党政机构的谋划方案。
中国地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赵志刚、梁志曾专门撰文宏观地对中国高校学生社团进行现状分析,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较为详细地阐述,文章指出,现今中国高校学生社团的主要问题有四点:活动的广度与深度不够,缺乏吸引力与影响力;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发展不平衡;经费不足。这些问题是各高校普遍存在的,笔者认为文章在挖掘的深度上还是不够细致,侧重强调宏观的现象,同时文章中透露出对高校学生社团的悲观情绪。 2、行政化与社团法律地位研究
韩山师范学院王庆雨《高等院校行政化的思考》一文对现今高等院校行政化现象普遍存在进行深度解剖,对高校学生社团内部的“仿行政化”起到了一定的启示作用,给高校学生社团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学者可以从社团管理机制及其运行模式进行研究。
南通大学朱城《从学生社团的法律地位探讨学生社团工作的新格局》一文从法律的角度理顺学生社团关系,探讨今后学生社团工作的新格局,使学生社团在法律的保护下开展活动。笔者认为,朱城先生的切入点过于宏观,看似实用却对高校学生社团的解剖并不够透彻。
无论是对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持一种乐观态度,还是持一种悲观态度,大多数研究者过于关注学生社团组织的宏观分析,以现状分析、管理弊端、管理对策、法律地位等内容作为切入点,而忽视了社团成员在社团活动中所经历的社会化过程。本文尝试从社会学的视角来考察以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社团为背景的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影响,尝试弥补以往研究中的缺憾。 二、研究方法 1、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日益扩大,大学生的社会化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由于社会化是一种个体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大学生而言,校园文化便成为影响其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因此,作为校园文化主要载体的学生社团无疑会对大学生的社会化产生深刻影响。但是,到目前为止,有关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影响的研究数量不多,并且局限于分析社团建设的重要性,未能深入探讨社团如何影响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性问题,进而无法找到有效指导社团建设的实践途径。 2、概念操作化
在最初一般的意义上,社会化指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本文借鉴郑杭生对社会化的整合定义,认为“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文化的过程。[①]”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大学生的主体是青年,因此大学生社会化实质上属于青年社会化。“青年社会化是指青年在童年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接受社会文化,掌握社会行为规范,获得社会成员资格的社会性发展过程。[②]”对于青年群体中智力层次较高的大学生而言,一方面要完善人格,内化社会规范,习得科学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则是对社会结构产生作用的过程[③]。
现如今,校园文化的主力军是学生社团,因此,学生社团对建设校风、学风起着重要作用。高校学生社团是指那些具有共同志趣、爱好、目的、利益或其他共同特征的在校大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一定的形式自主组织起来的群体性学生团体[④]。在社团内,学生通过各种互动形式,对其自身及他人社会化产生相应作用。因此,本文在此讨论的是高校学生社团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并将大学生社会化操作化为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角色社会化和个性社会化四个维度。 3、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内蒙古师范大学所属的社团及其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法和问卷法收集资料。调查采用偶遇抽样的方法,从经共青团内蒙古师范大学委员会审批的34个正式社团中抽取四个社团——旅行者协会、青年爱国协会、助教协会、英语沙龙协会,未经团委审批的社团中抽取一个社团——日新读书会为本次研究的样本。同时,本研究辅助以访谈,从而为探讨分析提供更为深入地资料。考虑到目前社团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主要依赖于两方面,即社团内部和外部结构以及个体参与卷入程度,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学生在社团中的职务对其社会化程度的影响;(2)社团类型对学生社会化程度的影响;(3)社团组织承诺度对学生社会化程度的影响。 三、结果与分析
1、社团职务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1)对道德社会化的影响
道德社会化是指人通过社会互动学习道德伦理,内化道德价值,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⑤]。调查发现,大学生是否在社团担任干部对其道德社会化有显著影响,在对旅行者协会与日新读书会所有成员的问卷调查显示,旅行者协会部长及以上干部和日新读书会部长及以上干部共23人在对雷锋精神、人性看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看法等方面理解得更为透彻,在叙述的过程中更注重重点,因此能得出社团干部的道德认知水平高于普通会员。同时,在道德行为方面,社团干部表示会很积极地制止一些不文明行为,并且有过制止的行为,而普通部员却更加在乎的是自身的建设,对不文明行为中的过激举动会产生畏怯的想法。 (2)对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政治社会化是指处在一定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下的个人,逐渐学会被现有政治制度接受和采用的规范,并在影响和改造政治社会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执政态度和政治信念的实践过程[⑥]。大学生是否担任社团职务对其政治态度有显著影响,担任社团干部的学生在关于对待日本的态度上更加理性,提出“铭记历史,展望未来”,而普通会员会脱口而出“日本鬼子”等词眼,很明显在政治态度上表现出了不成熟的特征。同时,学生社团干部在学校范围内更有利于接触学校党团机构,对党团机构营造出来的政治氛围所感染,逐渐学会了政治规范,树立了较为牢固的共产主义政治信念。 (3)对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角色社会化是指角色的内化,即主体通过对社会角色的认知学习,接受社会化教化,将社会对角色的期待和社会价值观、行为规范等转化为自身比较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模式的过程和状态[⑦]。在调查中,学生是否担任社团职务对其角色社会化的影响并不显著,其中原因可能是因为目前越来越多的社会化途径对高校学生社团的角色社会化进行了替补,“对青少年时期‘未成年人角色’进行了预演。[⑧]”如社会兼职是大学生对工作角色的一种预演等。
(4)对个性社会化的影响
个性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社会的独特性的过程[⑨]。它包括自我认知、人际交往和知识技能三个方面。担任社团干部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更好,能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般来说,担任社团干部的学生较之于其他学生有丰富的经验与阅历,比较恰当地处理理想与现实二者之间的关系,他们“站在现实基础上对待理想,追求理想。[⑩]”调查发现,在遇到挫折或棘手的事情时,担任社团干部的学生中55.7%能够很好的自我控制,普通会员中只有45.6%能够很好的自我控制。
2、社团类型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笔者通过对经共青团内蒙古师范大学委员会审批的大学生社团进行统计与分析,将社团氛围四个类型:专业学术型,如青城文学社、英语沙龙协会等;兴趣爱好型,武术协会、国球联盟等;文体娱乐型,爱乐社团、氧化镁舞团等;社会公益型,如助教协会、爱心服务队等。
笔者通过访谈得知,大部分学生对社团类型的选择往往与其加入社团的动机相一致。参加专业学术型社团的学生希望能促进专业的学习、加深理论研究或锻炼自己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参加兴趣爱好型社团的学生希望在课余做些自己喜爱的事情、发挥个性特长或培养一技之长;参加文体娱乐型社团的学生实际也是出于一种爱好,但带有健身和全面发展的愿望;参加社会公益型社团的学生希望更全面地接触和了解社会、为社会服务。
但是在访谈中,笔者也发现,有部分学生在选择社团类型时并不存在特定的动机,只是觉得生活空虚、学习乏味,想借助社团生活来解决这些问题,因此这部分学生对所参加的社团类型基本不作挑选,视参与的时机而定,表现出很大的盲目性。 尽管社团类型与学生参与社团的初衷各不相同,但是从社会化的角度来看,却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换言之,不同类型的社团对个体的社会化依然产生不同的影响。 专业学术型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多个方面都产生了影响。在个性社会化方面,参加专业学生型社团的学生,其专业理论掌握更好,总的学习成绩也更好,这种结论笔者主要是通过对内蒙古师范大学团委审批的英语沙龙协会的访谈得出。在角色社会化方面,参加专业学术型社团的学生对“社会人”这一角色要求认识更清,更加具有团队协作意识。
兴趣爱好型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体现更为突出、多样,青年爱国协会通过对会员宣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思想,其会员在政治社会化方面更为彻底,对于有关国家利益、国家荣誉问题表现得更为兴奋。国球联盟协会通过对会员进行乒乓球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强化了其知识技能,促进了会员的个性社会化。
文体娱乐型社团与兴趣爱好型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影响基本相似,因为二者本质上同属于兴趣爱好,唯一不同的是,文体娱乐型社团对会员个性的塑造更为突出,对会员个性的形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社会公益型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道德社会化方面,参加社会公益型社团的学生,道德认知水平更高,道德行为更符合道德规范。在道德认知方面,在对助教协会全体成员的调查中发现,43.3%的人对“人与人的关系就是相互利用”持不赞同的态度。在道德行为方面,49.3%的人基本上没有在休息时间在寝室大声喧哗,超过50%的人有过献血的行为。 3、社团组织承诺度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社团组织承诺度是当代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由美国社会学家加里·贝克尔最早提出,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的认同并愿意积极参与其中的程度[11]。学生对社团的组织承诺度反映了学生对社团的认同和投入程度。
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学生对社团有较高的组织承诺度,其表现在已经加入社团的学生极少有人产生退会的念头,每次社团例会或活动,基本上没有无故旷会或不参加活动者。因此,组织承诺度对大学生社会化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1)对道德社会化的影响
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影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主要取决于大学生个体参与社团的深度。调查表明,社团参与程度对大学生的道德行为确实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在私人领域,社团活动和互动频率高的学生不会私自翻阅他人物品,对社团本有的规章制度具有深刻的认同与接纳。 (2)对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在参加社团的学生中,参加社团活动越多的学生对现有的政治体制的情感和态度越积极,在政治参与方面,与社团其他成员交往频繁的学生更加关心国家和政治新闻。
(3)对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社会角色理论认为,角色社会化的过程实际上表现为角色的扮演过程[12],而角色的认知又是角色扮演的前提。高校学生社团由于其活动的开放性和社会性,使得大学生有了不断接触社会的机会。在这过程中,大学生活的了作为成年人角色的基本常识、社会人必备的能力等要素。经常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其对人生目标的认识明显高于其他学生。在角色行为方面,社团参与程度深的学生,其角色行为更符合社会的角色要求和期望。 (4)对个性社会化的影响
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核心,是自我检验和自我调节的基础[13]。学生社团作为同辈群体结成的“民间自治组织”,在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过程中,具有重大作用。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时的主动性与容纳性。首先,在人际交往的主动性方面,社团参与程度高的学生会在新的机会或环境中积极主动结识他人。其次,在人际交往的容纳性方面,社团参与程度高的学
生不会因为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中而沉默寡言,反而会慢慢调整自己的心态,逐渐适应新的环境。因此,组织承诺度高的社团成员愿意为社团活动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更善于抓住机会、接受挑战、得到锻炼、从而促进自己社会化过程。 四、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社团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但由于仍然处于发展不完善的阶段,社团文化对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影响是不平衡的。在文章中,笔者综合已有的研究,运用自身的优越条件,深入内蒙古师范大学部分社团,通过对总体印象的概括,结合部分学者的观点,从社会学的角度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大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然而,笔者认为,文章不足之处明显,运用的数据证明较少,同时缺乏思辨性,选取的调查对象过于典型。但是,总而言之,文章所阐述的观点对以后学者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李凤兰,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影响的实证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8
3、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社会心理,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4、马健生,滕珺,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历史流变,比较教育研究,2006 5、金诚,邓和平。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生成机制及其特性,教育探索,2007 6、宋建新,论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实现途径,教育与职业,2006 7、江福才,角色社会化视角中的青年政治心理培育,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1 8、刘文霞,个性教育论,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
9、李继兵,站在先进文化的高度引导学生社团建设,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 10、顾志勇,社会实践在大学生角色社会化中的功能分析,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
11、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2、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①]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②] 李凤兰,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影响的实证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8
[③] 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社会心理,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④] 马健生,滕珺,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历史流变,比较教育研究,2006 [⑤] 金诚,邓和平。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生成机制及其特性,教育探索,2007 [⑥] 宋建新,论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实现途径,教育与职业,2006 [⑦] 江福才,角色社会化视角中的青年政治心理培育,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1 [⑧] 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⑨] 刘文霞,个性教育论,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
[⑩]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1]李继兵,站在先进文化的高度引导学生社团建设,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 [12] 顾志勇,社会实践在大学生角色社会化中的功能分析,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
[13]李凤兰,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影响的实证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